无锡 2023 年第三批次宅地仅 1 宗溢价成交,这对当地房地产行业有何影响?
2022年是不是买房的好时机?你有买房的打算吗?
2022年是不是买房的好时机?
其实对于需要买房的刚需人来说,不管是高价,还会低价,到了需要的时候不管时机你都得买,只不过你买房的时候是不是遇到了好政策,实属运气,其实2022年就是一个买房好时机。
先来回忆一下2021楼市。
一、2021年的楼市动荡
2021年上半年楼市快速增长,到了下半年直接腰斩。
原因是由于疫情后货币环境较宽松,经营贷等各种投机投资资金流向楼市,叠加一线城市“学区房”热,全国一线及核心二线城市的新房和二手房价同步飞涨,尤其是珠三角和长三角更为明显。
2021年大城市的楼房成交量并不理想,特别是二手房这块业务的保费量直接比腰斩还惨,一降再降,从2万套左右,直接降到1万套左右,甚至月成交量低于一万,更别说二三线城市的二手房成交了,个别区更是半年没一个。
当然做最主要的还是银行杠杆率太高,而超八成杠杆全部流入房地产行业,更可怕的是,购房需求的放缓迹象已经开始显现,一旦后期居民购房需求跟不上,资产价格在上涨到难以承受的程度时,那么开发商和银行手中的杠杆就会雪崩式崩塌,必然会发生暴跌,仿佛气泡破灭,经济开始由繁荣转向衰退,人称“泡沫经济”(Foam Economy)。
这也是为什么二手房速冻,新房降温,房企资金无法回笼,房企债务危机立刻到来的原因,现金流枯竭,无法良性循环,某大就是例子。
住建部开始严控炒楼,哄抬价格,约谈炒房客、房企、银行,银行不得不踩急刹车了。
二、2022楼市将是平稳的一年
为什么这样说?
虽然出台了“限涨“政策,但是很多地方也推出“限跌”政策,以确保楼市的稳定,经过了2021的动荡,稳定持续性是必然的。
2月24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发布会。
住建部部长王蒙徽对2022楼市重磅定调,主要为两个方面:
第一,就是保持调控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增强调控政策的精确性和协调性。
第二,就是继续稳妥实施房地产长效机制,保障住房的刚需,同时满足合理的改善性需求,促进房地产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不把房地产作为短期刺激经济的工具和手段,努力地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
以“保交楼、保民生、保稳定”为首要目标,稳是重点,坚决有力处置个别房地产企业因债务违约所引发的房地产项目逾期交付风险。
而且新年开始,也有一些政策,楼市政策、信贷环境无一释放出松动的信号,许多城市已经出现了降首付、降利率。
跌是很难再跌的了,这种平稳不涨,有政策的的时候不就是入手的好时机吗?
2022年首套买房新政策:
贷款买房首付规定:公积金贷款首付比例为首套房90㎡(含)以下的公积金贷款首付比例不得低于20%,90㎡以上的住房公积金贷款首付款比例不得低于30%。首套房商业贷款首付比例为30%,使用商业贷款买房利率将会上浮。
契税规定:家庭首套房购房面积90平米及以下,契税为1%;购房面积90平米以上,契税为1.5%。
当然刚需的时候,不管是农村自建房房,还是城市里买房,不管是高价还是低价,该建还得建,该买还是得买。
百度百科-房地产泡沫
第三批次集中供地开闸 现房销售利好购房者
土地市场是楼市的晴雨表。近日,多地迎来第三批次集中供地。作为今年最后一次集中供地,第三轮供地规则有何调整?是否会延续此前土地溢价率走低的现象?尤其是北京在第三批次集中供地时,有6宗地被设置了竞现房销售环节,这将对市场产生哪些影响?《中国消费者报》记者对此进行了采访了解。
土地拍卖门槛降低
第二批次集中供地刚刚落下帷幕,深圳、上海、北京、南京、苏州、广州、福州等部分热点城市近期就迅速拉开了第三批次集中供地的帷幕。
结合多地发布的供地公告来看,相比于前两次集中供地,第三批次集中供地在土地出让规则上有明显的变化,比如提高房价销售上限,让利润更有空间;适度放宽保证金支付期限;降低参拍门槛,调动房企积极性等。
贝壳研究院首席分析师许小乐对《中国消费者报》记者表示,具体来说,第三批次供地较第二批次的规则有所放松,主要体现在房企资质、资金要求以及配建比例三个方面。例如,在房企资质方面,南京降低了企业资质门槛,拿地资质从1级降至2级或3级,放宽了联合拿地的限制;在资金要求方面,苏州的保证金比例从第二批次部分宗地的50%下调至第三批次全部宗地的30%,且首付款比例由60%下调至50%,而广州允许土地款分期支付,部分宗地将一个月内一次性付清总价的要求取消,调整成最长6个月内付清;在配建比例方面,部分城市减少了有配建要求的地块出让,如合肥第二批次仅有2宗地无配建保障性租赁住房要求,而第三批次则有9宗地无此要求,同时,配建保障性租赁住房面积比例在20%以上的,从第二批次的40%降至第三批次的30%,为房企留下一定的利润空间。
不过,许小乐指出,针对房企资金来源审核、土地溢价率不得超过15%,以及通过摇号、竞(定)品质方式确定竞得人等土地拍卖规则依然没有放松,这表明在稳地价的目标下,防止土地金融化、杜绝炒高地价的行为仍然是关注重点。
更多优质地块释放
由于在第二批次集中供地时市场降温明显,长沙、北京、沈阳、杭州、广州等地的流拍率均高达50%以上。为了降低流拍率、提高成交量,这些城市在第三批次时更有动力拿出优质地块供应,调动房企参拍的积极性。
许小乐对《中国消费者报》记者表示,从已公告的第三批次供地城市来看,成都、合肥、苏州、深圳、杭州等城市的核心区土地供应规模均有明显增加。以杭州为例,目前第三批次预公告的核心区供应规划建筑面积占比为39.0%,相比于第二批次的24.4%有明显上升。同时从地块条件来看,51宗地中有42宗为纯住宅用地,有利于房企算账与去化,进而提高房企的拿地意愿。
北京也拿出核心区的优质地块参与第三批次集中供地。近日,北京土地交易市场发布的第三批次住宅用地出让公告明确,共计12宗地,土地总面积约62公顷,总建筑规模约113万平方米,起始价总额336亿元,将于12月下旬集中成交。12宗地中,位于中心城区的有7宗地,土地总面积约40.4公顷,占比为65%,其中,朝阳区有6宗,约26公顷,丰台区有1宗,约14.4公顷。
诸葛找房数据研究中心分析师梁楠对《中国消费者报》记者表示,本次是今年最后一批次集中供地,意味着这是房企今年补仓的最后机会,预计22城第三批次集中供地的整体市场表现或将有所回温,流拍现象有望减少。同时,土地拍卖门槛的降低将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房企的资金压力,促进企业的周转能力,此类举措或将在很大程度上激发房企的拿地意愿,增强市场信心。
置业者点赞现房销售
在各地关于第三批次集中供地的公告中,备受关注的莫过于北京关于现房销售地块大幅增加的消息。
据记者了解,在北京第二批次推出的17宗地中,只有1宗大兴黄村镇的地块是现房销售。虽然第二批次集中土地拍卖的整体过程较冷清,但是竞现房销售面积的该地块却是吸引房企争夺激烈的地块之一,最终竞现房销售面积达到54000平方米。也许是看到了置业者对现房销售的热情,在北京日前公示的第三批次12宗地块中,有6宗被设置了竞现房销售环节,尤其是很热门的朝阳区劲松街道地块,干脆就被定为全现房销售,也就是说,这个项目今年拿地,但至少要到2023年下半年甚至2024年才能销售。而且,该项目的指导售价为10.66万元/平方米,与同区域二手房形成价格倒挂。
其他5宗被设置了竞现房销售的地块分别为朝阳区管庄1宗、房山区拱辰街道1宗、门头沟区永定镇2宗和密云区水源路南侧地块1宗。除房山区拱辰地块设置了竞现房面积的上限为31000平方米外,其他4宗地的上限均为全盘现房销售。
那么,现房销售对行业发展有什么影响?对于买房人来说,意义何在?合硕机构分析师郭毅对《中国消费者报》记者表示:“现房销售具有划时代意义,因为相比竞共有产权份额、竞保障房、竞高标准建设方案等拍卖土地新招,只有竞现房销售面积是对房地产企业从拿地、生产到销售全流程都会产生直接影响的措施。”
记者发现,网友们对现房销售一致叫好。“家住大北京”表示:“所见即所得,可以让人真实充分地对比、衡量房子是否值得购买。有可能会出现的情况是,品质好的项目大家争抢着要买,品质差的项目根本卖不动。”
“慧声找房”则认为:“货不对板、卖家秀变买家秀的情况会大大减少,有效规避了延期交房及烂尾风险,可以促使新房的质量整体提升。”
而开发商们面对现房销售的情绪则较为复杂,现房销售会对企业资金链造成巨大的压力。据记者了解,杭州第二批次集中供地10宗试点现房销售地块全部流拍。
中原地产首席分析师张大伟对《中国消费者报》记者表示,北京现房销售目前仅作为试点,短期来看并没有大规模展开。对于中大型项目来说,若有部分楼栋需现房销售,在统一政府指导售价下,将有利于控制房价的平稳。
“两集中”供地:第二轮整体遇冷 新一轮多地放宽出让要求
11月4日,宁波第二轮集中供地落下帷幕,最终共出让28宗地块,仅3宗地块溢价,另有18宗地块流拍。至此,第二轮集中供地的22个城市中,仅剩郑州还未进行土拍。
高流拍率、低溢价率 二轮土拍明显降温
第二轮集中供地中多地调整出让条件,提高了房企参与拿地的门槛和难度,同时面对房地产行业融资紧缩、资金压力加大,房企拿地能力与拿地意愿双双降低。因而,相较于首轮集中供地,多地二轮土拍市场出现不同程度的降温,但整体来看均具有流拍率走高、溢价率降低、“国家队”成拿地主力的情况。
除郑州外,21城共计流拍88宗地块,撤牌195宗地块,整体流拍撤牌率达到32.2%,较首轮土拍提高了25.7个百分点;平均溢价率约3%,较首轮集中供地平均溢价率下降约12个百分点,底价成交成为多个城市的主基调。
具体来看,天津、青岛、成都、苏州、沈阳等多城在开拍前公告暂停出让或终止出让,其中沈阳共有24宗地块公告停牌,占出让地块总数的52%;沈阳、长春、福州、天津等多地流拍率均超30%,长沙、北京、沈阳、杭州、广州5城流拍率均超50%。
另外,国企、央企凭借稳健的资金实力成为本轮土拍的“主力军”,北京本轮土拍报名的房企共有16家,其中14家为央企或国企;上海本轮土拍中,国企、央企拿地占比超70%;此外,苏州、成都本轮拿地企业中国企、央企的占比分别达到了84%、76.92%。
热门城市中除深圳热度不减外,北上广及杭州集体遇冷。深圳二轮土拍共成交21宗地块,另有1宗地块流拍,总成交价452.97亿元。其中,深圳共有4宗地块以底价成交,17宗地块达到上限价格。
与首轮土拍揽金1110亿元的狂热相比,北京二轮土拍从报名就遭遇“霜降”。开拍前夕,挂牌的42宗地块中仅有16宗地块获房企报名,剩下26宗地块因无人问津而延期出让。除1宗招标地块外,北京共成交16宗地块,5宗地块以底价成交,溢价成交的11宗地块中仅有2宗地块触得竞价上限,平均溢价率为6.23%。值得注意的是,本次土拍中房企联合拿地数量共计9宗,还有1宗地块由金隅、首开及建工3家房企联合竞得。
而上海开拍前不久,便叫停了7宗地块出让。最终共成交18宗地块,其中9宗地块以底价成交,6宗地块触得中止价,平均溢价率仅为3.87%。同北京土拍相似,此次上海土拍中也有不少房企抱团拿地,共有6宗地块由房企联合竞得。
相较于北京、上海延期出让或叫停出让,广州二轮土拍流拍率高达52%,共有25宗地块流拍,最终出让23宗地块,其中18宗地块以底价成交,溢价率仅为1.5%。而“卖地大户”杭州也遭遇滑铁卢,提前终止17宗地块,10宗竞品质地块全部流拍,最终仅成交14宗地块,其中9宗地块以底价成交,平均溢价率仅为4.6%。
多地第三轮集中供地放宽要求 土拍市场或将持续低迷
第二轮集中供地接近尾声,多地新一轮集中供地迎来“官宣”。
无锡第三批集中供地已于11月1日收官,是首个完成第三轮集中供地的城市。相较于无锡前两轮集中供地,地价触顶率分别达到93%、39%,此次无锡以无地价触顶平淡落幕,成功出让20宗地块,仅3宗地块以低溢价率成交,总成交价约273.8亿元。
截止11月9日,除无锡外,已有南京、苏州、深圳、上海、广州、济南、合肥、杭州、福州共9城公告第三批集中供地信息。
鉴于二轮土拍中大量地块流拍撤牌,多地的年度供地计划未达标。据克而瑞数据显示,21城(除上海外)前10个月宅地成交面积占全年计划供应量的平均比例仅为52%,整体土地供应节奏较慢。
而供不应求同样会对房价造成影响,与国家“稳房价、稳地价、稳预期”的目标相偏离。为减轻供地压力,调动房企拿地积极性,实现房地产市场长效平稳,部分城市不仅增加了土地供应量,还从不同方面优化了土地出让条件。
第三轮集中供地苏州共挂牌26宗地块,总出让面积203.5万平,总起始价405.61亿元,较二轮供地增加5宗地块,出让面积增加45.2%;杭州拟推出51宗地块,主城区地块明显增多。另外,上海、深圳还增加了政策性住房用地数量,上海推出31幅为租赁、征收安置等保障性住宅地块;深圳的住宅用地全部涉及政策性住房,其中9宗将建普通商品住房及只租不售人才住房,2宗建设出售型人才住房。
第三轮集中供地的入场条件也有所放宽,如南京将参拍企业的资质由“二级或一级”降至三级及以上,同时取消“不得联合报名竞买、不得合作开发,严格限制股权转让”的要求;苏州保证金比率下调至30%,而二轮供地中保证金比例大多为50%,首次付款比例由60%下调至50%,并且取消了土地市场指导价(除园区地块外)。另外,广州第三轮集中供地中南沙、黄埔地块取消了“限房价”的要求,部分“回锅肉”地块起始价小幅下调。
多城放宽土地出让条件,第三轮集中供地的整体成交量有望回升,但近期部分房企债务违约事件频出,行业资金状况仍不容乐观,预计第三轮集中供地市场热度分化加大,多地土拍将持续低迷。
2023年,是买房的好时机吗?
是的。 房产证(PremisesPermit)购房者通过交易,取得房屋的合法所有权,可依法对所购房屋行使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的证件。即《房屋所有权证》,是国家依法保护房屋所有权的合法凭证。房屋所有者凭证管理和使用自己的房屋。房产证包括房屋所有权证和房屋共有权证,在通常意义上,房产证是房屋所有权证的简称,是由不动产登记机关发放的证明房屋所有权归属的书面凭证。房地产两集中什么意思?“两集中”政策对房地产行业的影响
所谓两集中,即集中发布出让公告、集中组织出让活动。按照要求,原则上发布出让公告全年不得了超过3次,时间间隔和地块数量要相对均衡。说白了两集中也就是集中公示和集中招、拍、挂出让。
三批次也就是过去地方卖地一年四季都可以,但是现在一年只能卖三次,而且必须做到完全透明。这相当于中央变相收回了土地管理权限,从根儿上要进行房住不炒。这个影响力绝不输于去年的三道红线,甚至可以称之为土地供给侧的历史性改革。
据了解,实施两集中(集中发布出让公告,集中组织出让活动)、发布住宅用地公告不能超过3次的城市共有22个,分别是北上广深4个一线城市,南京、苏州、杭州、厦门、福州、重庆、成都、武汉、郑州、青岛、济南、合肥、长沙、沈阳、宁波、长春、天津、无锡18个二线城市。
为什么仅要求22城进行两集中?
这22城基本都属全国一二线城市、重点城市,在全国成交额几乎占据半壁江山。
在这22城进行两集中新规,有利于带领全国整体市场的未来走势,若把22城地价、房价稳定下来,全国整体市场预期大概率就会稳定下来。
两集中政策对房地产行业的影响
1、对供应端影响
供应端变革,抑制房价上涨。两集中带来土地供应端变革,在同一时期大量组织土地集中出让,一二线城市土地溢价率有望下降,改善房企毛利率。集中供地政策可以平稳土地交易市场,减少热门土地被哄抢的局面;此外集中供地会带来商品房集中上市的局面,从而带来商品房供给冲击,同期供应土地同时入市,房企开盘后竞争激烈,一年仅发布3次土地出让公告,价格战将会更加激烈,抑制城市房价上涨。稳定土地市场预期。
2、对企业影响
强劲企业拿地机会多,中小房企生存空间挤压。由于一年仅有三次拍地机会,同期大量土地同时竞拍,降低土地竞争程度。融资能力强,注重深耕的大中型房企、资金实力强劲的国企央企,同期能组织大量资金参与土地竞拍,拿地机会更多。中小型房企的生存空间将会被进一步压缩,需要提升择机出价能力,增加准确性。
房企存在同时竞争。各区级政府都会尽可能降低土地出让起始价。短期内利空近期拿土储比较多的房企,长期利多的是资金充裕的和资金成本较低的央企,利空的是高杠杆和资金成本较高的房企,因为一些城市的供地时点可能会相同。
对房企短期资金或形成挑战。一年三次集中在出让土地,土地出让金等将对企业的融资能力和现金流管理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
3、对不同城市影响
三四线城市将获得青睐。集中供地政策使一二线重点城市拍地难度增加,房企必须把握时机和增强择地能力,这种要求导致中小房企生存空间缩小,倒逼房企将注意力转移到三四线城市,同时大中城市房企集中度可能会进一步提升。
城市分化加剧。对于供地紧缺型城市土地竞拍或将更加激烈,对于长期供地过剩型城市来说,密集供地可能导致土地流拍率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