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虚假陈述新规正式出台,该新规出台对企业发展有何影响?
如何理解虚假陈述?虚假陈述对证券市场有什么危害?
资产新规正式发布,大家觉得会对市场有何影响
资管新规正式发布,这是未来至少三年金融市场的变革主线,尤其对银行理财和银行的经营包括经济的发展方式都将产生重大影响。这个资管新规影响的是以下资金,目前银行表外理财产品资金余额为22.2万亿元、信托公司受托管理的资金信托余额为21.9万亿元、公募基金11.6万亿元、私募基金11.1万亿元、证券公司资管计划16.8万亿元、基金及其子公司资管计划13.9万亿元、保险资管计划2.5万亿元,总共近百万亿元。 资管新规征求意见稿刚刚出来的时候,一些银行联合起来曾经有一个反馈意见,正式的文件看来是吸收了一些意见,做了一些适度的调整,但是基本的框架和基本精神未有改变,说明监管层对这次金融去杠杆的决心。此次监管证监会出台的再融资新规有什么影响
三点核心内容:
1、上市公司申请增发、配股、非公开发行股票的,时间间隔不少于18个月。控制融资频率,抑制过度融资;
2、上市公司申请非公开发行股票的,拟发行的股份数量不得超过本次发行前总股本的20%。对小鱼吃大鱼有影响,对并购重组没影响;
3、明确定价基准日只能为本次非公开发行股票发行期的首日。
其中影响最大的是第1点和第3点,对于新政策的出台后续都会有对策和套利空间。此次政策主要是为了从三个方面做出引导:1、减少定增炒作,以公开增发、配股、可转债、优先股为主;2、三年期定增基本消失,除非是为了增加控制权;3、近年来90%以上的增发以非公开为主,未来1年期定增还有空间,对创业板来说反而更有优势,因为其定增发行日首日不需要锁定。
之后可能还会继续出台针对减持的新政策,同时会出现大量大股东定增保底的现象。这次政策的推出比预期要快,各方博弈空间少,可以看出监管层对政策引导的态度很坚决,未来再结合配套的减持政策对市场的影响还是比较大的。从监管层的角度是希望为市场引进活水的,目前小市值公司经营压力比较大,特别是50亿以下、没有现金的公司,只能通过并购重组,而去年开始并购重组也开始趋严。此次新规的发行日首日定价政策并不针对并购重组,并购重组还是按照20日和120日的均价定价,因此会出现PE、并购基金的新玩法;而针对配套融资部分,可能会导致现金对价比例少、标的资产募集不到足够的资金,因为如果资产质量好,在发行日首日股价就会涨上去,而资产质量不好,发行认购会比较困难。总体来说,在新政策下未来会出现新玩法。
什么是资管新规?它对金融行业有哪些影响呢?
资管新规全名《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于去年11月发布。简单来说,宏观层面关系到国家金融稳定、防范金融风险;中观层面关系到百亿元规模的资管行业;微观层面关系到万千家机构未来生存转型之道,以及数量更为庞大的金融民工的年终奖能拿多少。
新规下受影响最大的就是银行了:
1.打破刚兑 实现净值化管理:
新规要求,对于非保本理财产品,要打破刚性兑付,实现净值化管理。而对于保本理财,目前已纳入银行表内核算,视同存款管理。保本理财在法律关系、业务实质、管理模式、会计处理、风险隔离等方面与非保本理财产品“代客理财”的资产管理属性存在本质差异,两者将清晰划分。
也就是说,再过渡期2年结束之后,将不再有保本理财产品,金融机构特别是银行,将如何保留住那些喜欢保本理财的客户。
2.规范资金池 降低期限错配风险:
新规要求,每只资产管理产品的资金单独管理、单独建账、单独核算,不得开展或者参与具有滚动发行、集合运作、分离定价特征的资金池业务。
这意味着,理财产品不能在期限错配,导致理财产品的周期会被拉长,使得金融机构将倾向于发型久期较长的产品。这也将导致理财产品的投资标的,结果发生变化。
3,银行成立资管子公司:
在加强公司治理与风险隔离的要求下,银行将成立资管子公司进行专门运作资管产品,分离业务,隔离风险。
好处就是专项业务专项管理,有利于隔离风险,推动理财产品创新。但是对于信托行业来说,则意味着“去通道,去杠杆”,势必导致信托行业进入收入增长放缓、信托报酬率下滑的阶段。不过长期来看是促进信托行业转型,健康发展的。
近一年来,银行理财产品发行数量呈下降趋势;保本理财产品占比、3个月内短期理财占比出现下降;新增净值型理财逐渐增加、结构性存款增长明显;理财门槛降至1万元;目前,已有18家银行拟设立理财子公司。
未来,投资者能买到的理财产品种类将更加丰富,开放式、定开式产品将显著增多。
对券商资管,去通道趋势明显;从“逐量”到“提质”
根据资管新规,去通道是最为明确的一个信号。而券商资管作为去通道的首要对象,过去依靠牌照优势冲规模、获得收入的时代难以为继,业务转型迫在眉睫。
多位券商资管人士向记者表示,新规落地前,大部分内容已经执行,行业已经开始减少或停止增量通道业务,适应新的监管导向。
根据基金业协会日前公布的《资产管理业务统计快报(2018年年底)》,截至2018年底,基金管理公司及其子公司、证券公司及其子公司、期货公司及其子公司、私募基金管理机构资产管理业务总规模约50.5万亿元。这一规模,相较2017年年底的资管业务总规模缩水了5.78%。
公募基金管理机构管理的公募基金5629只,份额12.9万亿元,规模约13.0万亿元。这一年里,公募基金数量增加了16.28%,规模增长了12.07%。
此外,截至去年年底,私募资产管理计划规模总计约24.9万亿元,相较17年年底规模减少了19.42%。其中,期货公司及其子公司资产管理业务规模下降幅度最大,减少了37.55%。
在当前政策的引导下券商资管将实现从“逐量”到“提质”的转变。
对基金公司,利好净值型产品
新规打破了银行理财产品的刚性兑付,使得这部分投资者重新选择投资方式。那么积累的专业主动管理能力和严格的风险控制能力,将是最有可能承接原银行理财投资者资金的机构。
基金公司相关人士进一步表示,银行理财投资者的投资习惯还是停留在类保本、收益率稳定的资管产品上,货币基金更接近这类需求,同时在高流动性、类保本的安全性和免税的优势基础上还有一定的“无风险收益率”。但在基金流动性管理新规和风险准备金的要求下,货币基金规模仍会保持匀速发展。
对保险,保险列入资管行业
新规明确了保险资管机构的市场地位,指出资产管理业务是指银行、信托、证券、基金、期货、保险资产管理机构等金融机构接受投资者委托,对受托的投资者财产进行投资和管理的金融服务。
有保险资管人士点评,这是第一次正式把保险资管列入资管行业,使保险资管机构可以在同一起点上与其他金融机构开展公平竞争,改善了保险资管机构的市场地位。
保险行业可以跳过银行、直接赚取利差收益,促进商业保险的发展。
对信托行业,迎来刚性转型期主动管理成大方向
在降杠杆、去通道的大背景下,信托业难免经历转型的“阵痛”,但就长期来看,资管新规对行业发展是利好。
中国人民大学信托与基金研究所执行所长邢成认为,资管新规对行业提出更高的要求,新的监管环境下,信托转型不仅是生存的的需要,更是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的要求。
他表示,2018年信托业实际已经全面进入刚性转型期,这意味着信托公司业务转型已经势在必行,不可逆转。“今年注定会成为信托公司刚性转型元年,任何冲规模、做通道的动作都可能是踩红线的动作,靠通道业务为支撑的外延式发展模式将成为过去。”
截至2017年年末,全国68家信托公司管理的信托资产规模达26.25万亿,去通道、去杠杆背景下的信托业面临着行业收入增长放缓、信托报酬率下滑的挑战。
证券期货投资者新规看上去很美
这几天中国A股市场就IPO该不该暂缓或暂停的撕逼大战愈演愈烈之际,又传来消息:根据证监会安排,经过了半年多的过渡期,新的《证券期货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办法》将在7月1日实施。这个投资新规受影响最大的可能是A股市场投资者。
从各种金融投资产品市场看,中国A股市场拥有1.2亿投资者,A股市场中90%是个人普通投资者。新规出台后受影响必然很大。同时,如果按照新规区分专业与非专业投资者来看,在股市里的非专业投资者规模庞大。目前A股市场里,是一个全民投资场所。大到耄耋之年的老人,小到大学生甚至中学生,都进入股市炒股。新规实施后必然“受伤”面较广。再者,从将投资者分为保守型、谨慎型、稳健型、积极型和激进型的几类看,保守型与谨慎型投资者以后将不能再买股票。在目前1.2亿股民中,如果按照一张问卷定终身的话,将有一批投资者被列入保守型与谨慎型而失去炒股资格。
过去一直强调过,把合适的金融产品卖给合适的人即投资者。这个“合适”二字包括两层含义:一是你是否具有一定相应的投资专业知识;二是你个人对风险的承受能力与程度。这后一条包括心理承受能力,但最主要的是财富资金承受能力。过去在信托产品上坚持较好,信托集合产品卖给100万以上的投资者,即每份起点在100万元以上。
证券期货投资者新规从制定实施的出发点是好的。A股市场股票被定位为“中风险”,其实比“中风险”还要高一些。如果能够执行落实下去,将一部分普通投资者或者说承受能力差、没有一点专业知识,完全盲从起哄式投资者从股市分离出来,改变中国股市在全球唯独散户投资者居多的现状,那么对投资者的保护将会大大提高,对A股市场稳定也将大有好处。
不过,细细分析这个投资者新规,第一印象是理想化成分不小,坐在办公室按照主观意志设计的成分多一些,与中国A股的现状实际存在不小差距。这就决定了很难落实下去,或者走过场,或者流于形式,最终没有任何效果,仅仅是看上去很美。
难度主要在于:对投资者划分为保守型、谨慎型、稳健型、积极型和激进型,操作难度较大,依靠一张问卷定终身是否合理值得怀疑。在实施过程中,硬性把一些投资者定性为保守型与谨慎型,把其驱逐出A股弄不好还会惹出其他麻烦呢?
根本性出路是完善市场机制,给投资者一个公正、透明、信息充分完整真实,没有欺诈欺骗的市场,然后把投资风险的权力彻底交给投资者,让市场来一次次教训投资者,让市场机制将其淘汰出局,这样的出局是其心甘情愿、心服口服的。而不是行政权力过渡干预市场,剥夺其承受投资风险的资格与权力。
从操作性看,落实难度较大。类似东西不是没有过。多年前,证监会就出台政策,要求证券公司在接受客户开立证券账户时必须签订投资风险自担责任书。后来基本流于形式,根本没有起到任何作用。这个对投资者问卷分类也是依靠证券公司来落实的。而证券公司基本没有积极性和主动性。开户越多,券商从中获取的利益越大。券商们都在低佣金打价格战拼抢客户呢!让券商操作赶走客户,岂不是自断财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