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称房地产政策核心是「不能让老百姓承受他们不应承受的风险」,风险应由房地产商承担,如何看待这一观点?
2022年是不是买房的好时机?你有买房的打算吗?
2022年是不是买房的好时机?
其实对于需要买房的刚需人来说,不管是高价,还会低价,到了需要的时候不管时机你都得买,只不过你买房的时候是不是遇到了好政策,实属运气,其实2022年就是一个买房好时机。
先来回忆一下2021楼市。
一、2021年的楼市动荡
2021年上半年楼市快速增长,到了下半年直接腰斩。
原因是由于疫情后货币环境较宽松,经营贷等各种投机投资资金流向楼市,叠加一线城市“学区房”热,全国一线及核心二线城市的新房和二手房价同步飞涨,尤其是珠三角和长三角更为明显。
2021年大城市的楼房成交量并不理想,特别是二手房这块业务的保费量直接比腰斩还惨,一降再降,从2万套左右,直接降到1万套左右,甚至月成交量低于一万,更别说二三线城市的二手房成交了,个别区更是半年没一个。
当然做最主要的还是银行杠杆率太高,而超八成杠杆全部流入房地产行业,更可怕的是,购房需求的放缓迹象已经开始显现,一旦后期居民购房需求跟不上,资产价格在上涨到难以承受的程度时,那么开发商和银行手中的杠杆就会雪崩式崩塌,必然会发生暴跌,仿佛气泡破灭,经济开始由繁荣转向衰退,人称“泡沫经济”(Foam Economy)。
这也是为什么二手房速冻,新房降温,房企资金无法回笼,房企债务危机立刻到来的原因,现金流枯竭,无法良性循环,某大就是例子。
住建部开始严控炒楼,哄抬价格,约谈炒房客、房企、银行,银行不得不踩急刹车了。
二、2022楼市将是平稳的一年
为什么这样说?
虽然出台了“限涨“政策,但是很多地方也推出“限跌”政策,以确保楼市的稳定,经过了2021的动荡,稳定持续性是必然的。
2月24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发布会。
住建部部长王蒙徽对2022楼市重磅定调,主要为两个方面:
第一,就是保持调控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增强调控政策的精确性和协调性。
第二,就是继续稳妥实施房地产长效机制,保障住房的刚需,同时满足合理的改善性需求,促进房地产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不把房地产作为短期刺激经济的工具和手段,努力地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
以“保交楼、保民生、保稳定”为首要目标,稳是重点,坚决有力处置个别房地产企业因债务违约所引发的房地产项目逾期交付风险。
而且新年开始,也有一些政策,楼市政策、信贷环境无一释放出松动的信号,许多城市已经出现了降首付、降利率。
跌是很难再跌的了,这种平稳不涨,有政策的的时候不就是入手的好时机吗?
2022年首套买房新政策:
贷款买房首付规定:公积金贷款首付比例为首套房90㎡(含)以下的公积金贷款首付比例不得低于20%,90㎡以上的住房公积金贷款首付款比例不得低于30%。首套房商业贷款首付比例为30%,使用商业贷款买房利率将会上浮。
契税规定:家庭首套房购房面积90平米及以下,契税为1%;购房面积90平米以上,契税为1.5%。
当然刚需的时候,不管是农村自建房房,还是城市里买房,不管是高价还是低价,该建还得建,该买还是得买。
百度百科-房地产泡沫
楼市限售政策会向三四线城市蔓延吗?
据报道,10月23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9月70大中城市房价变动情况显示,热点城市新建商品住宅价格环比继续全部下降或持平,目前全国限售城市扩大到了50个,整体看调控政策还在继续升级加码,限售未来预计将快速向三四线蔓延,后续可能会超过50个城市执行限售。
报道称,9月份包括长春、哈尔滨、沈阳、西宁、贵阳、乌鲁木齐等城市均进入了全国房价环比增幅前10的行列,这也说明目前此类城市购房政策相对宽松,市场受追捧,尤其是贵阳市场是近期的热点。类似城市后续若房价上涨幅度难以下滑,预计这些城市是今年第四季度政策频频收紧的重点城市选项。
数据显示,截至日前,2017年年内房地产调控政策已经接近180次,租售并举、共有产权、限售等房地产长效机制已经逐渐落地,更清晰的长效机制在加快制定布局,未来房地产政策核心是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房地产回归平稳。
专家称,限售事实上,就是楼市的去杠杆政策,使得购房者必须要以自用为目的配置资金。否则按照3-5年的交易周期看,已经不太可能吸引高杠杆的高成本资金进入,整体看调控政策还在继续升级加码。
希望限售政策的实施可以早日让房价趋于稳定合理!
为什么开发商出现金融风险,最终都要老百姓来买单呢?
普通老百姓一定学会接受现实,也必须勇敢面对现实,因为这个社会最苦的就是老百姓,一切的一切最终都是由老百姓来买单,这是不争的事实。
最典型的就是关于开发商的金融风险来临,为什么要让老百姓来承担和买单?这个问题相信会让很多人费解,无法找到合理的理由。
其实针对这个问题,只要深入地去分析,深入去探讨的话,就会找到为什么开发商的金融风险会由老百姓来买单,下面进行深入分析。
展开谈论之前,我们一定要明白房地产在我国的经济贡献的重要性,主要有两点:
第一,房地产是支撑经济半边天;
第二,房地产牵扯行业太广;
正因为房地产在我国经济,以及各行各业当中是一个重要角色,才会导致开发商的金融风险直接或者间接性地让老百姓来买单。
比如开发商的钱大部分都是先银行贷款而来的,而老百姓买房的钱也是向银行贷款买的,其中最有利的就是银行,银行赚得盘满钵满的。
所以开发商向银行借钱建房子,建好房子后卖给老百姓,老百姓又向银行借的钱给开发商,开发商又把这些卖房收回的成本还给银行。
问题的关键来了,假如开发商出现金融风险,开发商手中没钱建房子了,就会出现两个严重问题:
1、烂尾楼问题爆发,老百姓首付款交了,房贷供了,房子没了,这是不是老百姓来为开发商买单呢?
2、银行坏账问题爆发,开发商资金链断裂,开发商没钱还银行,银行坏账大量增加,导致银行业出现资金链断裂,大面积爆发的话,很容易引发金融危机,一旦引发金融危机,最苦的就是老百姓,老百姓为其买单。
按此进行把这个问题延伸分析,一旦开发商出现金融风险,导致开发商出现破产倒闭,其中最大伤害除了开发商自身,银行也是一个最大受害者。
一旦开发商出现破产倒闭,牵扯到的各行各业直接被拖累,比如建筑、建材、水泥、钢铁、混泥土等等行业直接进入寒冬。
如果再度加上银行由于坏账太多,出现资不抵债的时候,银行也是会出现破产倒闭,银行出现破产倒闭,这是一件非常严重的事。
银行出现破产会给各行各业雪上加霜,导致更多企业资金断裂,更多企业扛不住面临破产倒闭,从而引发金融危机或者经济危机。
所以如果危机出现,各大企业大面临破产倒闭,失业人员只会越来越多,会引发严重的就业问题,没有就业最怕的就是老百姓。老百姓没有工作,失去收入,老百姓就面临生活问题,连生活都顾不上,最苦的就是老百姓。
综合通过上面分析得知,开发商与银行以及各行各业的直接是一条生物链,哪个环节出问题,掉链子了都会导致一系列的严重问题爆发。
另外各行各业与国家经济,与老百姓就业问题又是一条生物链,同样只要哪个环节出问题,最终都会由老百姓买单,由老百姓来承担。
总之这个社会最苦的永远都是老百姓,不管是开发商还是银行,或者各大企业出现金融风险,最后买单的都是老百姓,这就是为什么老百姓是永远最苦的人的真正原因。
房地产政策是否生变?央行这场发布会给你答案
年内是否存在降准可能?房地产政策是否生变?碳减排支持工具何时落地?
10月15日,央行举行2021年第三季度金融统计数据新闻发布会,人民银行新闻发言人、调查统计司司长阮健弘、货币政策司司长孙国峰、金融市场司司长邹澜出席发布会并对上述问题一一回应。
关于货币政策:以我为主、稳字当头
近期,美联储关于货币政策的表态,让市场预期美联储可能在今年年底前启动缩减购债。与此同时,我国9月份CPI、PPI数据显示,二者剪刀差达到了10个百分点,再上历史新高。基于此,市场高度关注中国货币政策接下来会如何应对?
孙国峰认为,PPI可能在近期维持高位,但考虑到我国是全球主要生产国,经济自给能力较强,企业大部分能源品供应有长期协议保障,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和各国通胀上行的输入性影响可控,所以PPI维持高位还是一个阶段性的。随着全球供给恢复、运输效率提升和高基数效应显现,PPI有望于今年底至明年趋于回落。
对于CPI,孙国峰则预测将有所上行,但会继续处在年初的预期目标区间之内。这个过程当中对一些下游的中小微企业会造成一些影响,各部门也采取了很多措施支持中小微企业应对挑战。央行也出台了很多措施,包括前期出台的新增3000亿元支小再贷款额度,也包括7月初的降准,都是对中小微企业加大金融支持力度。
孙国峰表示,今年以来,考虑到国际经济和金融市场环境的变化,以及主要经济体可能的货币政策调整,人民银行做了前瞻性的政策安排,降低了美联储等发达经济体央行政策调整可能带来的外溢冲击。当前,我国金融市场运行平稳,十年期国债收益率在2.95%附近,总体处于较低水平。跨境资本流动基本平衡,人民币汇率双向浮动,在合理均衡水平上保持了基本稳定。
孙国峰称,下一阶段,稳健的货币政策将灵活精准、合理适度,以我为主、稳字当头,做好跨周期调节,统筹考虑今明两年政策衔接。人民银行将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增强信贷总量增长的稳定性。持续释放LPR改革效能,稳定银行负债成本,推动小微企业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发挥好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作用,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中小微企业、绿色发展等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发挥汇率调节宏观经济和国际收支自动稳定器的作用,引导市场主体树立风险中性理念,加强跨境资本流动宏观审慎管理,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关于房地产政策:个别金融机构有误解
受个别房企引发的流动性问题影响,市场关注央行会否对房地产信贷管理暂时放松。
对此,邹澜表示,十九大以来,中央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坚持不将房地产作为短期刺激经济的手段,坚持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加快建立房地产长效机制,在防范化解房地产“灰犀牛”风险、实现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同时,也有力推动了中国经济结构转型和高质量发展,降低了整体金融风险水平。“中央关于房地产调控的战略和方针,是我们做好房地产金融工作的长期遵循。”他称。
邹澜称,从数据上看,今年前三季度,个人住房贷款发放金额保持平稳,与同期商品住宅销售金额基本匹配。其中,少数城市房价上涨过快,个人住房贷款投放受到一些约束,房价上涨速度得到抑制。房价回稳后,这些城市房贷供需关系也将回归正常。
邹澜强调,近期,个别大型房企风险暴露,金融机构对房地产行业的风险偏好明显下降,出现了一致性的收缩行为,房地产开发贷款增速出现较大幅度下滑。这种短期过激反应是正常的市场现象,2019年包商银行出险、去年永煤和华晨债务违约后,在同业市场和信用债券市场也发生过类似现象。
此外,邹澜还表示,部分金融机构对于30家试点房企“三线四档”融资管理规则也存在一些误解,对要求“红档”企业有息负债余额不得新增,误解为银行不得新发放开发贷款,企业销售回款偿还贷款后,原本应该合理支持的新开工项目得不到贷款,也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一些企业资金链紧绷。
“针对这些情况,人民银行、银保监会已于9月底召开房地产金融工作座谈会,指导主要银行准确把握和执行好房地产金融审慎管理制度,保持房地产信贷平稳有序投放,维护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邹澜说。
关于碳减排支持工具:正抓紧推进
自今年7月7日国常会提出设立支持碳减排货币政策工具以来,市场也时刻关注碳减排支持工具设立工作的进展。
孙国峰表示,目前人民银行正抓紧推进碳减排支持工作设立工作。碳减排支持工具是为助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而创设的一项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人民银行提供低成本资金,支持金融机构为具有显著碳减排效应的重点项目提供优惠利率融资。
孙国峰指出,为保证精准性,碳减排支持工具支持清洁能源、节能环保、碳减排技术三个重点领域;为保证直达性,采取先贷后借的直达机制,金融机构自主决策、自担风险,向碳减排重点领域的企业发放贷款,之后可向人民银行申请碳减排支持工具的资金支持,并按照人民银行要求公开披露碳减排相关信息,接受社会监督。人民银行将以稳步有序的方式推动碳减排支持工具落地生效,注重发挥杠杆效应,撬动更多社会资金促进碳减排。
孙国峰同时强调,碳减排支持工具对碳减排重点领域的支持是“做加法”,支持清洁能源等重点领域的投资和建设,从而增加能源总体供给能力,不是“做减法”。金融机构仍要按市场化、法治化和商业化原则,对煤电、煤炭企业和项目等予以合理的信贷支持,不盲目抽贷断贷,更好发挥金融对能源安全保供和绿色低碳转型的支持作用。
关于信贷结构:又有新亮点
阮健弘表示,三季度信贷结构方面又有了新亮点,金融在支持新动能、新产业、新业态方面取得了较大的进展,金融资源向国家的“专精特新”企业倾斜,专、精、特、新企业贷款增长势头良好。
一是“专精特新”企业的获贷率比较高。9月末,“专精特新”企业的获贷率是71.9%,户均贷款余额7582万元。
二是贷款余额稳定增长,成本持续下降。9月末,“专精特新”企业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8.2%,比全部贷款的增速高6.3个百分点,贷款合同平均利率是4.52%,分别比上年末和上年同期低0.15个和0.25个百分点。
阮健弘强调,当前金融体系在不断加强对重点行业和普惠小微支持的同时,也在增强对“专精特新”企业的支持,信贷结构持续优化,将推动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绷紧调控这根弦 完善政策工具箱 房地产座谈会释放什么信号?
据新华社报道,12月3日,住房城乡建设部召开座谈会上强调,坚定不移落实房地产长效机制,谋划好“十四五”时期住房工作,加强住房保障体系建设,有效扩大保障性租赁住房供给。
这是继7月24日房地产座谈会后,第二次房地产相关工作座谈会;两次同时提到“时刻绷紧房地产市场调控这根弦”。业内人士认为,此次会议对既有的调控政策给予肯定,但也有新的信号释放,其中不断完善的政策工具箱,则是房地产严格调控的政策导向。
肯定前期调控效果,严控的大方向不变
据新华社报道,12月3日,住房城乡建设部召开座谈会上再次强调,要牢牢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不把房地产作为短期刺激经济的手段,时刻绷紧房地产市场调控这根弦,从实际出发不断完善政策工具箱,推动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其中,“时刻绷紧房地产市场调控这根弦”已是今年第二次提及。据新华社此前报道,7月24日主持召开房地产工作座谈会上曾提出,要坚持问题导向,高度重视当前房地产市场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时刻绷紧房地产调控这根弦,坚定不移推进落实好长效机制。要实施好房地产金融审慎管理制度,稳住存量、严控增量,防止资金违规流入房地产市场。
而彼时,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南京、杭州、沈阳、成都、宁波、长沙等10个城市人民政府负责人参加座谈会。
此后,房企融资的监管持续加强。8月20日,央行、住建部召开座谈会,形成了重点房地产企业资金监测和融资管理规则。“三道红线”的监管新规由此在业界流传。
对于12月3日房地产相关工作座谈会上高层的发声,建诚晟业联合创始人苑承建解读称,与之前的表述精神类似,再次强调“三稳”目标、夯实城市主体责任,加强房地产金融调控,坚持“房住不炒”定位、不把房地产作为短期刺激经济手段等调控主基调。可以看出,中央对前期市场调控效果给予了肯定,而且要继续坚持深入,政策大方向不会改变。
易居研究院智库中心研究总监严跃进也认为,高层此次表态是对既有的调控政策和房地产市场发展给予了肯定,后续也将延续。总结起来包括:在房地产定位方面,将继续坚持房住不炒的定位;在房地产和宏观经济的关系方面,继续强调不把房地产作为短期刺激经济的手段;在房地产调控方面,提出了要完善政策工具箱,这也再次印证房地产市场严管的政策导向。
保障性租赁住房成为着力点,落实力度将加大
此次会议强调,要加强“十四五”时期住房发展顶层设计,研究好住房市场和住房保障两个体系,更好发挥规划的导向作用;完善相关法规和政策,加强日常监管,促进住房租赁市场健康发展。
对于租赁住房,在11月公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提到,有效增加保障性住房供给,完善土地出让收入分配机制,探索支持利用集体建设用地按照规划建设租赁住房,完善长租房政策,扩大保障性租赁住房供给。
对此,严跃进认为,“十四五”期间房地产市场有很多新的特点,比如住房市场和住房保障的双体系建立,这有助于真正切合不同群体的住房需求,尤其是租赁市场的发展将成为一个很重要的内容。
值得关注的,要以保障性租赁住房为着力点,完善基础性制度和支持政策,加强住房保障体系建设;要处理好基本保障和非基本保障的关系,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着力解决困难群体和新市民住房问题。
从表述的内容来看,严跃进认为,过去有“政策性租赁住房”的表述,而现在是“保障性租赁住房”,这使得租赁住房的定位更加清晰。这也是提高了保障性租赁住房的地位,对于租赁住房市场具有积极的作用。
苑承建则解读称,目前租房(特别是长租公寓)领域暴雷频发。此次座谈会强调处理好基本保障与非基本保障、政府与市场,以及中央与地方等多层次关系,加强住房保障体系建设,落实城市主体责任。预计未来一段时间,在土地多渠道供应、集体用地建设租赁用房、租赁价格和租金托管等相关领域的政策落实力度还会加大。
据不完全统计,2020年下半年以来,已有深圳、杭州、武汉、成都、重庆、西安等多地发布加强住房租赁市场监管新规。
坚持不搞“一刀切”,房价异动城市或面临收紧
在此次座谈会上还提出,要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既强化政府保障作用,也要积极运用市场化手段;要处理好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坚持不搞“一刀切”,鼓励和指导城市政府因地制宜,完善住房保障方式,落实好城市主体责任。
对此,苑承建进一步分析表示,此次再度强调城市主体责任,结合下半年以来杭州、成都、宁波、西安等城市政策环境收紧来看,今后各地因城施策力度或将进一步加大,短期内热点城市因房价、地价波动导致政策收紧的情况还会进一步出现。同时,在房地产金融调控取得成效之后,供需两端监管仍将进一步加强。
多位业内人士认为,每次高层的表态,都并非穴来风,年底个别地方出现的“万人抢房”“众筹打新”等现象再次引起监管部门的警觉。又比如,今年8月16日,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发表文章指出,房地产泡沫是威胁金融安全的最大“灰犀牛”。而在11月30日,郭树清在文章中再次提及,房地产是现阶段我国金融风险方面最大的“灰犀牛”。
对于未来调控政策走向,苑承建分析称,房地产市场政策环境短期内仍将维持调控力度不变,热点城市继续针对性收紧。而中长期将贯彻落实“十四五”时期住房工作规划。“房住不炒”“因城施策”仍是总体精神,房地产业平稳健康发展是总体目标,房价平稳是政策的出发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