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经济角度考虑,浪费是一件坏事吗?
浪费对经济社会有好处吗?
浪费是个相对的概念,不是一个绝对的概念。
对老人来说,我们打车、吃饭店,都是浪费。应该自己骑自行车,自己烧饭。但这样的话,出租车、开饭馆的就都失业了,他们失业会造成社会不稳定。反而会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
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势必会有一个最优的均衡点。这个均衡点一直在变动,在30年前的最优点现在看来,也许太抠俭。而30年后的最优点现在看来也许太浪费。所以这个均衡点一直都是动态的。
就当前历史时期来看,比这个均衡点更浪费,对经济社会不好,但比这个均衡点更抠俭,同样对经济社会不好。
从经济学看、节约是不是美德?
从经济学的角度看节约 从古至今,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如果从经济学的角度看,节约就不一定是好事!为此,我先引入18世纪荷兰的曼德维尔博士在《蜜蜂的寓言》一书中讲过一个有趣的故事。一群蜜蜂为了追求豪华的生活,大肆挥霍,结果这个蜂群很快兴旺发达起来。而后来,由于这群蜜蜂改变了习惯,放弃了奢侈的生活,崇尚节俭,结果却导致了整个蜜蜂社会的衰败!其实这个就是节俭悖论的一个有趣的故事!熟悉西方经济学的人们都知道,根据凯恩斯的总需求决定国民收入的理论,节俭对于经济增长并没有什么好处。实际上,这里蕴涵着一个矛盾:公众越节俭,降低消费,增加储蓄,往往会导致社会收入的减少。因为在既定的收入中,消费与储蓄成反请问下,浪费是不是会增加消费,让经济更繁荣,谢谢了
这种论述有假设前提:浪费程度有效,既符合理性,没有过度。短期的浪费能对经济长期造成有益冲击。只有当这两种前提都满足,浪费才能让经济更繁荣。
经济学有一种说法,人总是在浪费,不过是浪费程度不同而已。比如你买瓶装水喝,却不喝水管里的水。你出门坐车,却不肯走。从劳动经济学看,你找到一个低工资的工作,也是对你自己的教育和培训的一种浪费。所以非要较真的话,浪费是时时刻刻都存在的。所以,问题不是如何杜绝浪费,而是把浪费控制在一个有效的符合理性的不过度的程度内。
短期的浪费能对经济长期造成有益冲击。这个事很难理解的一件事情。但当经济危机发生之后,人民对市场秩序,消费模式往往失去了信心。这个时候,要建立正确的市场消费观,需要引导和监督。这个过程往往会造成浪费。比如,美国70年代大萧条的时候,曾经发生过,政府先雇佣闲散劳工去广场挖一个大坑。之后,再雇佣另外一批人,把这个坑填上。虽然,对经济毫无意义,但却通过付给雇佣劳工工资,而刺激了消费,进而引导生产和消费走上正确的道路。这个道理,有经济学家称之为“手摇引擎效应”。老式的引擎,不能直接点火,需要人先通过手摇,将引擎启动起来,之后才能点火。通过短期的浪费,刺激经济走上正轨,之后对经济长期繁荣造成有益冲击,道理和手摇引擎是一样的。
经济学中有所谓“节俭的悖论”,请问是何道理
节约悖论是凯恩斯最早提出的一种理论,他认为消费的变动会引起国民收入同方向变动,储蓄的变动会引起国民收入反方向变动。但根据储蓄变动引起国民收入反方向变动的理论,增加储蓄会减少国民收入,使经济衰退,是恶的;而减少储蓄会增加国民收入,使经济繁荣,是好的,这种矛盾被称为"节约悖论"。 凯恩斯的3大心理规律的其中一条是边际消费倾向递减,即人们不愿消费,导致了产品积压,生产停滞,失业率攀升,是导致经济危机的重要原因之一。从经济生活的角度分析坚持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必要性
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在中华民族数千年来形成的价值观念中,节约是一种大德行,是培养良好道德的重要基础。
我们党继承发展了中华民族这一传统美德,形成了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我们党历来反对铺张浪费,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三反”“五反”运动中,我们党把坚决反对浪费当作一项极其重要的问题来抓。
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是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必然路径。新发展理念要求我们践行绿色生活方式,共建生态文明。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扩展资料:
相关背景
推动形成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社会风尚,要综合考虑造成餐饮浪费的经济、社会、科技、文化等多种因素,系统考量粮食生产、销售、服务、消费各个环节,多措并举实现节用裕民。
健全制度机制,强化法律实施。站在提升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的高度,加强制止餐饮浪费的法律法规建设及其强化实施。
厘清政府、行业、企业、个人的权利和义务,明确职能部门、餐饮企业、消费群体的民事法律责任,全面规范粮食生产、流通、消费的全流程和各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