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为什么从从当年的江南省所属衰落到如今的地步?
安徽历史不输江苏,为什么经济发展远不如江浙一带?
同为历史上大名鼎鼎的江南省,为何安徽经济远逊于江苏?一个地方经济发展得以崛起有很多原因,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至关重要,安徽恰恰在这方面乏善可陈,无论是历史上的安庆、芜湖还是今天的合肥,安徽在3座城市之间的徘徊以及最终省会合肥的确立,无一不反映了安徽以前在中心城市布局方面的无奈和尴尬。
安徽风景
安徽省名字的由来是由安庆府和徽州府来命名的,安庆作为安徽的老班长,最初却是因军事需要而筑城,后期也因为地势原因(大别山横亘,以前年年发大水),经济上迟迟未能超过芜湖,但是安庆的现代化还是相当可以的,中国第一的内军械所(时间上最早),安徽最早的冰箱,洗衣机,缝纫机等都出自安庆,学府也是安徽最早的,这个和安庆的军事起城有密切的关系。
但经济和交通是安庆的短板,以前所说的长江五虎,安庆也是最薄弱的一环。历经太平天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安庆都遭受了重创,所以城市衰落必不可免。1952年省会搬迁至合肥,合肥的地形优势得以凸显,但是薄弱环节和安庆一样,经济上是软肋,合肥之所以成为省会,是因为合肥居皖中,宜省会也。当时也是为了战略考虑,而没有多少经济考虑,这也是芜湖和合肥省会之争,芜湖败阵的一个重要原因。
若江苏安徽湖北的省会都放在长江边,在军事上是很冒险的一件事,合肥利用了当时的“地理优势”,夺得省会之位。现在反观合肥,教育科技上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经济上始终是软肋,没能带动安徽,甚至皖北在合肥的政策倾斜下还是没有太大的起色。反观周边省份,很容易发现安徽东部一部分是跟着杭州混的,一部分是跟着南京混得,皖北一部分是跟着郑州混的,一部分是跟着徐州混得,真正跟着合肥混的只有六安和淮南桐城等地,合肥在全省的辐射带动能力依然薄弱,向心力有待强。
芜湖是安徽最发达的地区之一,但是靠南京太近,使它始终不能自立门户,只能当小跟班(马鞍山就更不用说了)。安徽是文化不统一的省份,方言不通,各地有各地的传统文化,每个城市说强不强说弱不弱,都有自己的小算盘,典型的就是安庆和芜湖,一个是老省会,一个是省会曾经的竞争者,过去并不怎么把合肥放在眼里。一省之内城市不强却山头林立,还怎么玩?
另外安徽一直是劳务输出大省,西接富饶的江浙地区,就算是早年古徽州垄断国家经济,其实大部分安徽人也是在杭州、苏州扎根实现的。安徽人地域差异比较大,总体说都能吃苦耐劳,但皖南人更精明,精明到你觉得有些过分。皖北人相对豪爽,但比较慵懒。我有一个安徽朋友,以前很思念家乡,曾想回家乡干点事,不一定能为家乡做很大贡献,只希望力所能及地帮助家乡人。但朋友失落之极,他说,如果让别人看到你兜里的一元钱,家乡人就以为你有一千元,有人甚至会觉得你给他一百元也是理所应当,毫不过分,甚至亲人,也是这样认为,无论朋友怎么解释争执,都没有用。后来,朋友放弃了,他也为有这样的念头感到可悲无奈和郁闷。
还有交通也是安徽发展不起来的又一关键问题,看看高铁图,几乎有高铁的省份,老大和老二交通都特别便利,无论是高速还是高铁。看看湖北,武汉到襄阳和宜昌都有高铁,且高速都非常好走。看看湖南,长沙到衡阳和株洲。看看江苏,南京到无锡和苏州。看看浙江,杭州到宁波和温州。看看江西,南昌到九江。看看河南,郑州到洛阳等等,只有安徽是奇葩,合肥到芜湖目前的火车还是绿皮,高速公路仅双向四车道,路况在省内最差,限速110公里,有些地方还100公里,距离140公里的两座城市开车要2小时,火车也要2小时……
安徽现在一门心思往长三角豪门俱乐部里钻,这固然没错,攀个富亲戚沾点财气也是好的,但打铁还需自身硬,与其勉强融入别人的圈子还不如打造自己的圈子。其实安徽也不是没有自己的优势,轻工业和科技就是两张很好的牌。科大坐落合肥,就是三五个央企也比不上啊。合力和江淮奇瑞四方等等,做好了比三一差吗?发展不仅要打破以往旧思维,还要跳跃引申出新思维,安徽水、煤、山矿、人等资源都很丰富,善加利用不愁前方无路。
江南省为什么在清朝被拆分成江苏和安徽
一、江苏和安徽本来是一个整体 公元1368年,放牛娃出身的朱元璋在南京称帝,建立了长达200多年的大明王朝。朱元璋将首都选在了南京,但作为一个安徽人,朱元璋对自己的老家凤阳格外照顾。因此,安徽和江苏大部分地区属于直辖区,也就是直隶地区。但是朱元璋去世之后,其子朱棣造反成功。为了方便自己统治,朱棣将首都迁移到了北京。就这样,明朝在名义上有两个首都,这边是南京与北京。河北地区被称为北直隶,而江苏、安徽地区则被称为南直隶。终明朝一朝,一直延续这个模式。请注意,南直隶地区是明朝的财政中心、赋税重地,这一地区的经济实力十分强悍。公元1644年,李自成率领20多万军队攻入了北京,明朝对全国的统治结束。可是安徽省面积并不是很大,那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南北差异大?
个人觉得,主要是因为地理环境特殊,其次为历史遗留问题。安徽省南北跨度较大,恰好被淮河、长江分割为三部分,淮河以北是皖北,长江以南是皖南,淮河和长江中间的地方是皖中,省内各部地形气候分异造成经济文化发展差异,而与历史原因有关的地方迁移、融合等则造成了方言、民俗分异。
1、皖北、皖中、皖南差异安徽省南北部气候、地形、饮食、文化等差异显著。气候上,皖北气候为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皖中、皖南为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皖南 ;地形上,皖北以平原为主(如淮北平原) ,皖中、皖南以丘陵山地为主;饮食上,皖北多吃面食,皖中、皖南多吃大米;文化上,皖北的宿州属山东民系,皖北阜阳亳州属河南民系,皖中合肥代表江淮民系,皖南宣城黄山属徽州民系,各系方言乡俗差异巨大。
2、淮河、长江的作用众所周知,秦岭--淮河是我国南北地区分界线、亚热带和暖温带的分界线以及零度等温线,淮河两侧地区(皖北、皖中)的气候、水文、土壤、植被以及农业生产、人民习俗等方面都有明显差异。长江是我国径流量最丰富的河流, 他对两侧(皖中、皖南)农业种植、流域交通与经济发展有积极意义,也同样影响两侧居民文化融合与交流,造成风土人情等差异,具体影响细节可参考地域研究。
3、人文影响——历史管辖变迁当然,从历史情况来看,皖北、皖中、皖南常年处于不同行政辖属,经历了复杂的文化迁移、融合与发展,直到明朝才化为一体,与江苏、上海一同划给“南直隶”(于清朝改名为江南省),1952年安徽省得到重建,较其他省份划分更晚、更直接,故内部方言语系源、传统习俗等都有很大差异。
总之,如今安徽南北差异主要原因是地理位置与环境影响,它不仅直接影响皖北、中、南各部,也间接加深了安徽历史管辖变迁所造成的影响,比如闭塞山区方言民俗更为“地道”。
在江浙沪的城市中,为什么都会把安徽边缘化呢?
江浙沪地区,一直以来这里都是江南鱼米之乡,如今更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在这个地区内,光GDP破万亿的城市就有6座,收入高,待遇好是很多外地游客对江浙沪的最初印象,每年去江浙沪地区旅行,工作,生活的外地人口也不占少数,在这其中,尤其是邻省的安徽人最多。
其实在江浙沪工作生活的外省人口有很多,但是安徽人一直是“歧视”名单上的固定对象,虽然安徽离江浙沪很近,但是貌似它们对安徽没有足够的亲和力,如果哪家的姑娘谈了一个安徽籍的男朋友,就会被隔壁邻居说三道四,同样哪户人家的小伙子,娶了一个安徽的姑娘,一定会被认为“条件不好”,那为何在江浙沪的城市中,都把安徽给边缘化了,难道是安徽人不受待见吗?
其实在以前,安徽的徽州是江浙文化的源头之一,但是在如今经济高速发展的当下,安徽跟江浙沪相比,显然处于弱势,虽然同处长三角地区,安徽显然已经被边缘化,虽然很多人说,江浙沪离不开安徽,但是仅仅是离不开安徽的劳动力,而且在这些人中也良莠不齐,很多安徽人成了当地的底层群体,于当地的世俗文化产生了直接的冲突,所以安徽就常常在江浙沪被边缘化。
其实在历史上,安徽还是非常辉煌的,没有皖南的徽商,明清两代的江浙沪就没有这么富庶和繁荣,不管是胡雪岩还是张小泉都是大名鼎鼎的安徽人,没有安徽人,南京城就运转不起来,在江苏扬州,如果没有安徽人,就没有现在的瘦西湖,更没有后来的扬州八怪,只是从一百多年前开始,形式发生了逆转,如今的安徽跟江浙沪,完全不可同日而语。
不过很多安徽的朋友对这个现象也感到特别的无奈,很多皖南人说,安徽人的名声,都是让皖北人给“搞臭”的,因为皖北人多在江浙沪从事建筑业和社会服务行业,皖南人则多从事于商业和文化产业,其实真正被边缘化的是皖北人,而不是皖南人,皖南是安徽的经济文化中心,因为与经济发达苏南和浙北接壤,地理上的优势,经济上的自信,皖南似乎跟江浙沪地区的人更容易融合在一起。
客观的说,皖南人给人的印象要美好的多,江浙沪地区的人为何喜欢把安徽边缘化,固然有这些城市狭隘的因素,但也要从在江浙沪生活的安徽人自己身上找原因,其实别人对你的看法并不重要,关键是自己如何用言行证明自己,这世界上从来就没有无缘无故的喜欢和无缘无故的厌恶,大家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