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公司不招互联网大厂员工?
互联网大厂996这么严重,为什么不多招点人?
互联网大厂的996很严重,但是他为什么不多招人呢?你觉得是他们不需要人吗?根本不是的,是因为他们招人的标准比较高,不是说谁想去就可以去的,就算是996,那也得是到资格的人才可以进,不是想去就可以去。
这些互联网大厂本身的待遇肯定是相当不错的,你在一个小公司能拿到8000块钱,在这些大厂能拿到12,000 15,000,因为人家有钱,当然了,你拿的钱多的同时人家付出更多小厂可能每天工作八九个小时差不多了,在这些场子996是常态,一周休息一天,然后有的公司是实际上大小周的这个休息模式,其实本质上都是工作时间的,延长一个月工时做满300个小时很正常,就算是周六日有一天休息一个月做满300个小时也很正常。
这些大厂每年都会有社会招聘的名额,但是这些名额通常都不会太多,因为他们不需要那么多的人,新人进来之后还是要经过磨合的,这些大厂本身非常注重员工的个人能力,你能力够了才会给你更高的薪水,你要能力够强,承受压力的能力也够强,说白了就是你能够承受更高的工作强度,那你比别人多赚一倍呢,这两倍的薪水都有可能,这就是为什么很多年轻人愿意往互联网大厂里面挤挤的原因,因为它能帮助你实现短期内发家致富的梦想。
他们不会在一个岗位上招聘过多的人,因为招聘人过多就会导致这个岗位出问题,比如说留给这个项目的预算有1万块一个人做完这个项目,这1万块都是他的,这一个人确实承受压力大了点,但是请两个人,一个人只能拿到5000块。虽然是8小时工作制,每个人都是按时上班按时下班,但是两个人他能保证项目完美的运行下去吗?不是一个人就必然存在工作交接的问题,进度不同的问题很多项目不是钱到位就可以了,必须要特定的人才才能去运行。
站在企业的角度就是一个岗位本身人越少风险越小,出意外的可能性越小,而且一个人如果是1万块钱两个人5000块钱,那这企业不可能招到人,因为行业内正常的薪资水平是在6000~7000。所以说这些大厂选择把工作量更多的分担在个人身上不分担,在多个人身上,这样大家拿到的钱更多了,但是压力也更大了,这就是一个趋势。
拉勾网称互联网高薪是因为有泡沫,为什么大厂的年轻人越来越被公司要不起?
众所周知,互联网行业是一个不错的行业,很多在互联网大厂的年轻人工资都非常高,拉勾网的高管称互联网高工资是因为有泡沫,现在大厂的年轻人越来越被公司要不起了,很多员工找工作的时候要求涨薪30%,但是员工一定要明白,之前是因为自己的能力,还是因为平台的能力,随着行业的发展,互联网行业的工资已经到顶了,所以不应该要求那么高的工资,接下来跟大家具体说明。1、互联网大厂发展的不错,所以员工的工资给的也很高。
之前互联网大厂的员工工资之所以很高,是因为这些公司发展的不错,特别是在互联网刚开始发展的阶段,因为大家都需要通过人才来增强市场,所以都愿意拿高工资来获得市场,之后再慢慢获得利润,所以很多人的工资就很高,但是这更多的是平台的机会而不是个人的能力,谁在这个平台上谁的工资就高,当平台不行的时候,人们的工资也会下降,所以一定要分清楚。2、员工跳槽都要求加薪,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被大厂要不起。
拉勾网的一个高管,在社交账号上表示在招聘大厂被裁的员工的时候,他们竟然要求涨薪30%,这明显是被行业惯坏了,因为之前他们的工资比较高,所以他们就以为下一份工作工资会更高,但是现在互联网的工资基本上已经到顶了,而且这个泡沫可能要被挤破,未来的工资有可能会下降,所以这些要求加薪的员工,越来越被大厂要不起了。总而言之,任何行业都会有高速发展期,也会有平稳发展期,在高速发展时期的时候,人们为了更快的抢占市场,会通过高工资来招揽人才,因此很多互联网大厂的年轻人工资都很高,但是当泡沫破裂的时候,工资也会随着下降,所以在找工作的时候也没必要非要求加薪。
2022 年互联网大厂都在集中裁员,是什么原因导致的?
这几个月陆续还会有各种裁员或者收紧的消息。今年对于各个行业都是挑战,不只互联网。
之前写过关于互联网大厂裁员的文章,其中有简单提到从互联网公司的层面来看裁员的动机:1.扩张-紧缩是普遍的模式每年的就业市场,都有所谓「大小年」的说法。举个例子,2020年,因为疫情一开始的冲击,各个公司都倾向于保守,要准备过冬,所以那一年招聘的名额下降了很多,大家都不怎么招人。2021年的前半年,各个公司都在快速扩张,所以那个时间点各个公司都在招人,甚至2020年底、2021年初的时间点,原本应该是传统的招聘淡季,结果招聘一直都没停下来,招聘网站的 CEO 朋友和我说那个时间点数据特别好。但是在扩张的背后,一定会存在低效率的情况,很多业务也许根本就不应该做,有一些也许尝试之后发现不行,又要开始控制,开始紧缩。
这样的扩张-紧缩,就是客观规律,任何一家企业如果能够极其精确的预测到每一波变化,那就不是公司了,是神。所以一定是尝试扩张,然后往后收,然后再尝试的过程。所以在这个过程中,边缘业务、发展不清晰的业务,自然而然就被「优化」掉了。这也是为什么在裁员、或者收紧招聘的公司,还一样有一些部门在使劲招人的原因。有一些公司,原本就不应该有那么多人。人太多了,人效降低了,业务进展不够。人多、效率低,在某些阶段是能够被接受的,这就是发展的成本。但是到了一定阶段,公司的信心趋向于保守,认为需要过冬的时候,就会开始缩减人员,降低成本,确保公司没有风险。2.公司的从众行为公司的紧缩有时候是有「从众」现象的,就像疫情刚开始的时候,其实很多互联网公司都在发展,都不缺钱,但是看到别的公司在紧缩,自己也会先采取保守的策略。其实不仅仅是公司,在资本市场,当一个行业快速发展的时候,也就是所谓「风口」,各个资本都会抢着投钱,生怕晚了,但是等到大家都在说「寒冬来了」的时候,哪怕有钱,资本也会慎重。随大流同样也是客观规律。甚至有时候也是理性的选择,因为这样可以减少风险(当然也会减少可能的收益)。所以当几家公司裁员的时候,就会有更多公司的 HRD 在思考这个问题:我们是不是也要控制成本了。3.趁机主动裁员对于一些大公司来说,裁人也是一种舆论风险,资本市场可能会因此对公司有所担心。如果刚好是其它公司在裁员,自己也趁机裁一波,能够避免自己成为出头鸟。毕竟每个垂直行业的头部公司就那么几家,大家都会希望自己能够给资本市场更多信心。4.地主家也没有余粮了有一些公司是真缺钱了。毕竟很多公司的成本都很高,现在要重新适应市场的节奏,开源是一方面,同样也会想到节流,所以自然而然会裁员。
过去这两年,各个行业的企业都被一波一波的「折腾」了一遍,餐饮企业,哀鸿遍野;快消品,需求下降;家电企业,早早就裁员了一遍;房地产和泛建筑,都在求生存;教育、金融、制造业,都各有各的难处。翻来覆去,就是现在所有行业的特点。如果你在考虑是否要转互联网时,思考一下:无论现在互联网是快还是慢,还有哪些行业比互联网增长的更快?和互联网差不多体量的行业(互联网是解决就业的第一大白领行业),有哪个整体薪资比互联网高?如果有比互联网薪资更好、发展空间更好的行业和职业方向,你是否有足够的资源和渠道进入?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现在互联网的职业方向,产品经理、设计师、运营、程序员等等,仍然是所有选择里,相对最好的选项。
如果你在考虑转型互联网,整体的建议:不要只看传统的「互联网」,要多关注「互联网+」的机会,也不要只将眼光放在大厂。现在各个行业如果想要摆脱困局,都要借助和互联网结合的力量。例如汽车和互联网结合,是智能汽车;饮料和各种消费产品和互联网结合,是新消费;零售和互联网结合,是新零售等等。和其他行业比互联网行业未来5-10年还是有发展的空间的,我们今天不应该再谈论所谓的「纯互联网公司」,互联网越来越成为基础设施,渗透在各个行业里。也许「互联网」这个词也是片面的,数字化、信息化、互联网化,一定是各个行业的大趋势。
所以如果真谈论互联网的红利空间,应该考虑的是各个行业在和互联网结合后,产生的种种新的机会。所以如果你现在已经在互联网领域工作了,尽量让自己打开思路,横向发展,让自己的能力储备更丰富,不要在一个细分行业、或者岗位上限制自己。行业在变化,你自己也要变化,不断提升自己。如果你还不在互联网的大圈子里,或者更准确的说,还没有从事各个行业的数字化、信息化、互联网化进程中产生的各种岗位,建议你尽可能多往这些方向靠拢。另外就是,希望年轻人不要被所谓的寒冬而影响自己的判断也不要把职业发展当作投机。作为打工人也必须摆正自己的预期和立场,抛开投机的侥幸预期,站稳基本立场——你作为劳动者,需要一份劳动强度适当、报酬相对合理、相对不容易失业和被产业升级淘汰的工作。做出择业的选择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因为在进入不同行业之后,你每天都会继续面临着成百上千个选择。抛却不切实际的幻想,想清楚自己的立场,这个行业欢迎你。
脸书母公司裁员1.1万人,互联网大厂纷纷裁员的原因是什么?
因为成本高,国内企业发展成本很高,只能通过裁员来降低成本。大厂忙着裁员,小厂忙着倒闭,媒体忙着宣讲大好形势,普通人忙着看媒体宣讲,在评论区鼓掌。互联网大公司裁员,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互联网红利期的结束。互联网用来赚快钱,快速发展的泡沫会被挤压,其反应的结果就是大规模裁员。这是一个痛苦的时期,也是一个过渡期。当大的互联网公司立足于实体创新,就会涅槃重生。
因为整体外部环境不景气,也有内部因素。互联网越来越大,员工数量越来越多,企业规模越来越大,产品生产成本逐渐降低。这是因为生产规模大给企业带来了更多的优势,可以带来更多的资源,还有一些金融和基础设施建设。随着生产规模的盲目扩大,客户跟不上成本的增加,再加上一些外部因素,企业的效益就会开始下降。
再者是政策红利的影响。我们国家一直是先放纵后监管的模式,也就是说允许互联网行业的业务进行创新探索,然后根据业务发展情况慢慢完善监管的政策体系。毕竟这个互联网时代的机会几乎是中美同步的。与工业、制造业等传统产业不同,我国落后于美国等发达国家,一直处于追赶状态。
无论是电商企业,还是为企业开发系统或软件的公司、企业,如果企业本身一直无法盈利,就无法支撑更多人员团队的维护。再加上疫情的影响,各行各业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都能感觉到经营难度加大。经济环境不太好的时候,很多朋友都很关心会不会被裁,被裁了怎么办。要想在众多员工中立足,除了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还需要做好自己的发展规划,提高自己的抗风险能力。
2022年互联网大厂都在集中裁员,互联网行业为何也不好干了?
2022年互联网大厂都在集中裁员,互联网行业为何也不好干了?互联网进入寒冬,但互联网巨头的收入,净利润还是很高,只是成长性没以前高了;阿里巴巴几年下来,收入增长10倍;腾讯几年下来,收入增长10倍;以后的互联网头部企业,可能10年下来只能增长1倍;这就是互联网头部企业的变化,头部企业招聘的人员多,薪资高,以后招聘规模可能还是大的;但内部淘汰的也多,同时薪资涨幅没有以前快了。但头部公司裁员潮不会愈演愈烈,裁掉一部分后,短期不再裁员;毕竟公司收入规模还是很大,内部大部分员工的价值还在。
从2021年开始,互联网企业裁员的消息,不时刷爆网络。这几天,随着京东、B站、奇虎360、有赞等互联网大厂纷纷开启裁员模式后,裁员再次上了热搜。我们看到了什么?各大互联网公司正在进行经济转型。基础岗位的员工内部竞争激烈,可替代性强,自然会被裁员。就业市场情况严峻。优胜劣汰,自然会淘汰大批能力较差的员工。互联网公司产品的同质化现象严重,用户粘性不强,导致用户的选择随意性很大。用户的数量有限,用在互联网上的时间也有限。互联网企业发展的红利期已过,现在基本进入存量博弈阶段了。
互联网企业的兼并垄断行为,压制了中小型创业者的生存空间,创业的积极性下降。经济的发展已进入资本充足,投资缺乏的阶段了。企业之间的竞争愈加激烈,投资成本加大,投资回报率降低,为了抵抗这种压力,裁员就是最简便的方法了。当大厂信仰成为过去式时,考公或许是唯一的出路了。对于所有的职场人来说,永远要记住:技不压身。只有自己的能力更加多元化,才能生存得更好。裁员现象告诉我们:或许我们不是最优秀的人,但是我们需要让自己变得优秀,并要一直保持优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