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很多人认为地方债务危机很危险,不断借新还旧不就行了吗?
为什么要重视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
因为地方债是地方政府主导的。如果地方政府违约,那就麻烦了。
本人在投资方面一直都比较谨慎,安全性不可靠的根本不考虑,没想到却在政府债这里栽了。。。我是2016年购买了这款《三都水族自治县城镇建设投资有限公司2016年直接债务融资》产品,产品的用途是用于三都水族自治县农贸市场片区基础设施建设工程项目,但是,早已经到期一个月多了,别说是利息,就连本金我都没收回来,巨坑啊~官方连一个正式的说明都没有,这是要被割韭菜的节奏!!!
当初之所以敢入手,也是因为看中是国企融资、国资担保,想着大企业不会耍阴招,但我错了,政府债TMD也开始坑投资人的血汗钱了???我投的项目募集资金规模还不到2亿元,想着仅是担保公司的注册资金都有30亿元呢。哎,现在我就想问:5.05亿的土地抵押哪去了???国有公司连我们这点钱难道都兑付不了吗???不是政府三函支持吗???人呢?出了这样的事情,三都县人民政府、财政局、人大常务委员会就视而不见吗???这么做,将政府信用置于何处?将我们百姓对国家的信任置于何地???一辈子的积蓄不能空凭你们随便的一纸通知,就打水漂了吧???这可是我们全家的血汗钱呐,无理由延期、展期,我们不接受!!!现在,事件中是否存在挪用项目资金???是否存在贪污受贿????请领导们重视,望中纪委介入调查,尽快给我们一个合理的解决方案,不要让我们失去对政府的信任!!!
对于债务危机,有哪些解决办法?
解决债务危机,只有一条方案,那就是财税改革,债务危机的出现本身就是公共需求与政府收入不适应的矛盾,公共服务需求是不可能降低的,只能改革税收机制,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那么对于债务危机,要想解决的话,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实施更灵活的经济政策
中国幅员广大,各地发展极为不平衡,中央的统一政策在各地形成的治理效果极为不同,所以,要使各地经济得到比较普遍、均衡的发展,中央政府应当下放更多社会和经济长远发展的决策权力,使得不同地区和地域发展出和当地水平适应的长期策略,甚至可以包括不同的税收政策。
厘清、明确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权力、职责,让地方政府有更大的决策、行政自主权和财权
当今中国,地方财政职责沉重,几乎要提供全部公共服务,其预算支出占到55%。而发展中国家地方政府预算占所有预算支出仅为13%,发达国家也不过35%。财力不足,让地方政府勉强提供的公共服务十分可怜。
在财政收支捉襟见肘的情况下,在生硬、僵死的官员政绩考核机制下,中、长期的地方经济发展项目往往被忽视。而敛财最快、牟利最大的土地财政,便成了各级地方政府挖空心思的不二之选。所以,要改变这个现状,中央政府应对地方政府放权,而不是收权。
转变政府职能
政府全面退出市场竞争领域;规范、健全、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积极推动“民进国退”战略。还债根本靠什么?靠的是通过理顺市场机制,建立一个可持续性发展的良好经济环境,而绝非靠杀鸡取卵式的“土地财政”。
要建立一个可持续性发展的良好经济环境,唯有转变政府职能、政府全面退出市场竞争领域;规范、健全、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积极推动“民进国退”战略……也唯此才是根本之道。
总结:
债务危机的关键不是“差钱”,而是中央和地方在资金运作上还是趋向保守作风,民间资金和外国资金吸纳上缺乏放手一搏的勇气和魄力,而民间资本和外国资本却是相当庞大的数字,完全可以为中央和地方政府“雪中送炭”。
中国地方债务危机一旦爆发,会有什么后果?
如下:
如果一个地方政府陷入地方危机,那将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一方面是强势的债主在那里催债,另一方面是不负责任的政府和官员到处踢皮球,并且死皮赖脸的要求赖账。
而在这场撕逼大战中,最可怜的大概就是老百姓了:学校关闭,医院无以为继,警察,消防等公共服务也会相继受影响,加上失业率越来越高,自然而然的,犯罪率会不断攀升。
这简直是一个恶性循环,进入这个黑洞以后,要爬出来就会难很多。
地方政府为什么会缺钱?
分税制导致增值税,关税等优质税种归入中央,基础建设,各种事权下方地方。总结起来就一句话:财权上缴,事权下放。
地方政府事儿多,收入少,就必须负债经营。所以各地都成立了城投公司,专门融资用的,因为地方政府不是企业,不能直接融资。
土地财政没有了,以前借的钱就还不上,新债也被限制了,借不到钱。银行看到你负债这么多,也不敢再借钱给你,所以就有了地方债务危机。
瘫痪广东,利息以跟不上,怎么度过债务危机?
如果有房子,直接把房子卖掉,是解决债务的最佳选择,可以避免偿还更多的利息。 最坏的办法,就是借新还旧,不断借更多的网贷或者线下的贷款,背负越来越高的利息。 除了卖房,借钱先把网贷和信用卡还上是理性选择,避免利息越来越多。接下来个人的借款每月拿出固定金额来挨个还,一个月还一个人一部分,这样债主不至于着急,最后再给一部分利息,总有还清的时候。政府负债过多会造成什么后果
一、扩大结构性矛盾;
二、恶化信用环境;
三、金融风险放大;
四、债务风险是社会稳定的隐患。
同时损害政府的形象和公信力。有的地方政府无法按期归还债务,有的连利息都付不出,陷入了“拆东墙,补西墙,墙墙有洞,举新债,还旧债,债债不清”的窘迫状况,债务规模越滚越大。不仅如此,这还影响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地方债务可划分为显性债务、隐性债务两种类型。显性债务一般包括外国政府与国际金融组织的贷款、国债转贷资金、农业综合开发借款;
解决地方金融风险专项借款、拖欠工资、国有粮食企业亏损新老挂账、拖欠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等,除了明确的负债外常表现为未支付的应付支出。
隐性债务包括地方政府担保债务、担保的外债、地方金融机构的呆坏账、社会保障资金缺口等,在出现金融机构清算等情况时地方政府将承担资产损失。
地方政府负债投资整体上降低了社会投资效率和经济增长质量,扩大了经济发展的结构性矛盾。许多地方政府大规模启动的投资项目效率很低,尤其是机场、公路的重复建设项目有许多建成即亏损,给当地财政背上了沉重的负担,也降低了经济增长的素质和质量。
债务约束软化,恶化了社会信用环境。政府信用是社会信用的基石,地方债务的展期、拖欠会严重损害政府公信力,财政该支未支、该补未补还直接损害不少企业的利益。地方债务不能到期清偿还会产生严重扭曲的市场信号,动摇投资与消费信心,使得后续的政府投资项目筹资、经营变得困难重重。
高居不下的地方债务积累了庞大的金融风险。地方政府通过对控股或全资的地方金融机构的行政干预,借款垫付地方债务是转轨时期各地普遍存在的现象,地方债务向金融机构转移导致地方金融机构财务状况恶化,金融风险累积。城市商业银行平时的经营普遍受到当地政府的强烈干预,一般地方政府都是城市商业银行的最大股东,向大股东的关联贷款庞大是引发其财务风险的重要原因。
一些感到财政收入不足、上级财政“补贴”不足、同时无力变相发债或借钱的地方政府或机构,往往情不自禁地利用手中职权向社会强行摊派或收费。个别地方政府及其部门由于无法按期归还银行债务本息或拖欠工程款,使他们疲于应付筹措资金还债,这不仅使政府的正常工作受到干扰,而且影响了政府在公众中的形象。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第三条,国家实行一级政府一级预算,设立中央,省、自治区、直辖市,设区的市、自治州,县、自治县、不设区的市、市辖区,乡、民族乡、镇五级预算。
全国预算由中央预算和地方预算组成。地方预算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总预算组成。
地方各级总预算由本级预算和汇总的下一级总预算组成;下一级只有本级预算的,下一级总预算即指下一级的本级预算。没有下一级预算的,总预算即指本级预算。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第三百零七条 因共有的不动产或者动产产生的债权债务,在对外关系上,共有人享有连带债权、承担连带债务,但是法律另有规定或者第三人知道共有人不具有连带债权债务关系的除外;在共有人内部不能销案。
因为逃逸属于违法行为,不因当事人自行达成和解而免除处罚,所以不能销案。关系上,除共有人另有约定外,按份共有人按照份额享有债权、承担债务,共同共有人共同享有债权、承担债务。偿还债务超过自己应当承担份额的按份共有人,有权向其他共有人追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