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信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联合印发了《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实施方案》,有哪些重要内容值得关注?
工信部:进一步研究和明确新能源汽车后续的支持政策
易车讯 1月18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2022年工业和信息化发展情况新闻发布会,相关负责人表示,将进一步研究和明确新能源汽车后续的支持政策,推进换电模式应用和燃料电池汽车示范,特别是启动公共领域车辆全面电动化先行区城市试点,进一步强化质量品牌建设,稳定消费市场。
后续将会同有关部门建立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协调机制,加强央地协调联动,特别是推动落实车购税、车船税、牌照等有关支持政策。编制好汽车产业绿色发展路线图,修订发布“双积分”管理办法,适时开展智能网联汽车准入试点工作。
工信部将采取哪些措施来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新能源汽车是全球汽车产业转型升级的主要方向,目前各国发展都比较快,也是减排的重要选择。2022年是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又一个丰收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市场规模全球领先。全年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了705.8万辆和688.7万辆,同比分别增长了96.9%和93.4%,连续8年保持全球第一;新能源汽车新车的销量达到汽车新车总销量的25.6%。这个数据还是很喜人的,新能源汽车发展势头还是非常强劲的。
二是关键技术有效突破。量产动力电池单体能量密度达到300瓦时/公斤,处于国际领先水平。驱动电机的峰值功率密度超过4.8千瓦/公斤,最高转速达到1.6万转/分钟,这些指标表明我们的关键组件部件水平得到了大幅提升。特别是在激光雷达、人工智能芯片、智能座舱等方面,技术也得到了较大突破,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三是品牌竞争力大幅提升。2022年自主品牌新能源乘用车国内市场销售占比达到了79.9%,同比提升5.4个百分点;新能源汽车出口67.9万辆,同比增长1.2倍。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排名前10的企业集团中我国占了3席,动力电池装机量前10的企业中我国占6席,我们的竞争力和品牌效应逐步显现出来。
四是配套设施环境日益优化。截至2022年底,全国累计建成充电桩521万台、换电站1973座,其中2022年新增充电桩259.3万个、换电站675座,充换电基础设施建设速度明显加快。同时我们累计建立动力电池回收服务网点超过1万个,基本实现就近回收。
当前,我国新能源汽车已经进入全面市场拓展期,保持了快速增长态势。后续,我们主要从这几个方面进一步加强。
一是加强政策供给。会同有关部门建立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协调机制,加强央地协调联动,特别是推动落实车购税、车船税、牌照等有关支持政策。编制好汽车产业绿色发展路线图,修订发布“双积分”管理办法,适时开展智能网联汽车准入试点工作。
二是保障稳定运行。进一步研究和明确新能源汽车后续的支持政策,推进换电模式应用和燃料电池汽车示范,特别是启动公共领域车辆全面电动化先行区城市试点,进一步强化质量品牌建设,稳定消费市场。
三是支持融合创新。发挥龙头企业和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作用,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加快新体系电池、车规级芯片,以及车用操作系统等新技术攻关和产业化发展,推进“车路云”一体化发展,推动新能源汽车和能源、交通、信息通信等领域融合创新发展。
四是优化发展环境。严格生产准入管理,加强对投资的指导,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统筹利用国内外资源开发和布局,保障好关键原材料和零部件的供应。加快制定动力电池回收利用管理办法,健全回收利用体系。继续大力推进充电桩基础设施的建设,不断提高使用便利性,更好地为新能源汽车发展提供一个优良的设施和环境。
易车超级评测体系重磅上线!专业、硬核、全面的汽车评测内容云集,易车年度车型榜单新鲜出炉!上易车App搜索“超级评测”,等你来看!
经济要稳住采取的具体措施有什么
过去一年,我国积极应对多种超预期因素冲击影响,通过出台落实振作工业经济系列举措,全力保持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畅通,工业经济有效发挥了稳定宏观经济大盘的“压舱石”作用,发展质量稳步提升。新的一年,如何促进工业经济平稳增长?怎样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如何帮助中小企业解决困难?怎样大力发展数字经济?记者就上述问题采访了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金壮龙。
记者_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2023年要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强调对于我们这么大的经济体而言,保持经济平稳运行至关重要。请问,工信部在促进2023年工业经济平稳增长方面有哪些考虑?
金壮龙:2023年,我国工业经济运行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但更应看到,我国产业体系完备和内需市场强大的优势突出,特别是优化疫情防控措施、存量政策和增量政策叠加发力,将给工业经济恢复发展带来重大积极影响。
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加大稳增长工作力度,加强各类政策协调配合,全力促进工业经济回稳向好。
一是加大稳增长政策供给和落实力度。近期,我们会同有关部门出台了加力振作工业经济的17条政策举措,在扩大市场需求、提升供给质量等方面作出了具体安排。我们将落实落细已出台的各项政策和接续措施,充分释放政策累积效应。加强工业经济运行的监测调度、形势研判和政策储备,适时推出更多政策措施,充分激发市场活力,促进工业经济加速恢复。
二是聚焦重点行业和地区,稳住工业增长基本盘。针对机械、石化、轻工、汽车、电子等规模大、占比高、带动性强的支柱行业,分业施策、分类研究制定稳增长工作措施。针对新能源、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等增长快、潜力大的新兴产业,加大培育支持力度,打造更多新的增长点。支持工业大省“勇挑大梁”、多作贡献,支持各地区发挥各自优势、实现增长目标。发挥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区域协同效应,形成更多经济增长极。
三是全面实施“十四五”系列规划,提振制造业有效投资。对规划确定的重大项目、重大工程、重大专项,组织地方和有关方面抓紧论证,尽早启动实施,形成实物工作量。用足用好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设备更新改造等稳投资政策,支持制造业企业瞄准高端、智能、绿色发展加大投入。深化产融合作,实施工业企业技术改造升级导向计划,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制造业信贷投放支持。充分发挥制造业转型升级基金等产业投资基金的引导作用,有效带动社会投资。加强制造业重大外资项目服务保障,鼓励支持更多外资企业来华投资兴业。
四是积极扩大消费,以高质量供给引领创造新需求。着力稳住汽车等大宗消费,实施新能源汽车领跑强基工程,开展智能网联汽车准入试点。深入实施“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行动,开展百城千企进万家活动,打造中国消费名品方阵。推进绿色智能家电、绿色建材下乡活动,大力培育信息消费示范城市,促进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发展。
记者_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着力发展实体经济,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请问工信部在推动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方面有什么考虑?今年将采取哪些具体措施?
金壮龙:经过多年发展,我国制造业已形成完备产业体系,制造业规模占全球比重约30%,连续13年位居世界首位,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打下了坚实基础。
我们将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坚定信心决心,聚焦自立自强,统筹发展和安全,锻长板、补短板、强基础,加强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加快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全面提升产业体系现代化水平。
一是提高重点产业链自主可控能力。围绕制造业重点产业链,找准关键核心技术和零部件薄弱环节,深入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工程,完善“揭榜挂帅”等市场化机制,集中优质资源合力攻关,加快突破一批产业链短板瓶颈。扎实开展强链补链稳链行动,坚持全国一盘棋,促进产业链上下游、大中小企业协同攻关,不断丰富产业生态,促进全产业链发展。
二是深入推进产业基础再造。产业基础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基石。我们将聚焦核心基础零部件、核心基础元器件、关键基础材料、关键基础软件、先进基础工艺和产业技术基础,大力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在重点领域布局一批产业基础共性技术中心,再培育若干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积极发挥重点实验室作用,努力突破一批关键急需基础产品,培育更多专注产业基础的优质企业。
三是巩固优势产业领先地位。我国在部分重要领域已形成规模和技术优势,要加快提升全产业链竞争力,打造一批中国制造名片。进一步巩固移动通信行业领先优势,加快5G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深化“5G+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推进6G技术研发。同时,壮大新能源汽车产业,全面提升光伏产业竞争力,推动船舶行业高质量发展。
四是狠抓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推动产业组织结构优化,鼓励采取市场化法治化的办法提高重点行业集中度,培育一批具有资源掌控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大力推进企业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应用先进适用技术提升效率效益。深入实施智能制造工程,开展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行动,打造一批智能工厂和数字车间。落实工业领域以及重点行业碳达峰实施方案,全面推行绿色制造。
五是加快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新兴产业是引领未来发展的新支柱新赛道。我们将加快人工智能、生物制造、物联网、车联网、绿色低碳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发展,做好前沿技术研发和应用推广,不断丰富和拓展新的应用场景,培育一批新的增长引擎。实施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专项行动,在重点领域培育一批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结构合理的先进制造业集群。研究制定未来产业发展行动计划,加快谋划布局人形机器人、元宇宙、量子科技等未来产业。
记者_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大力提振市场信心”。工信部在帮助中小企业解决困难方面成效如何?2023年还将采取哪些新的举措?
金壮龙:去年以来,我们充分发挥国务院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机制作用,出台了一系列纾困解难的政策措施,助力中小企业平稳健康发展。2022年前11个月,规上工业中小企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6%,展现出强大的韧性和活力。
2023年,中小企业平稳发展的困难挑战依然较大,我们将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坚持“两个毫不动摇”,进一步强化政策惠企、环境活企、服务助企、创新强企、人才兴企,全力推动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
一是持续优化发展环境。健全中小企业法规政策体系,持续开展中小企业发展环境评估和中小企业发展综合督查,开展减轻企业负担专项行动,维护中小企业合法权益,推动各类惠企政策落地生效。
二是加大纾困帮扶力度。协调推动阶段性惠企政策接续与完善,出台助力中小微企业稳增长、调结构、强能力的若干措施。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中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促进形成敢贷、愿贷、能贷、会贷的长效机制。
三是促进专精特新发展。完善优质中小企业梯度培育体系,激发涌现更多专精特新企业,力争到2023年底,全国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超过8万家、“小巨人”企业超过1万家。
四是构建优质高效服务体系。出台进一步健全中小企业服务体系的指导意见,健全国家、省、市、县四级的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完善中小企业服务机构服务标准,推动更多优质服务直达中小企业。
五是加强国际交流合作。深化双多边交流合作机制,建设一批中外中小企业合作区,打造中国国际中小企业博览会等国际合作品牌,引导中小企业参与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
记者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当前我国数字经济发展取得了哪些进展?2023年工信部有何举措?
金壮龙:数字经济是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也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优势。近年来,我国数字经济蓬勃发展,总体规模稳居世界第二,数字经济赋能实体经济的作用日趋凸显。网络能力不断夯实,数字产业加快增长,产业数字化全面提速。
今年,我们将统筹发展和安全,以数字技术创新突破和应用拓展为主攻方向,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努力实现高质量发展。
一是加快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深入实施千兆城市建设行动,深化5G、千兆光网建设。研究制定算力基础设施发展行动计划,统筹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优化IPv6性能和服务能力,完善互联网骨干直联点、新型互联网交换中心布局,加快车联网部署应用。
二是推动数字产业创新发展。聚焦集成电路、5G、新型显示、关键软件、人工智能、大数据等重点领域,引导支持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升基础软硬件、核心电子元器件、关键基础材料和智能制造装备供给水平。研究制定更好发挥数据要素作用的配套政策,加快培育数据要素市场主体。
三是深化产业数字化转型。开展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行动。深入推进5G扬帆行动计划,深化“5G+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打造一批5G全连接工厂。实施智能制造合作伙伴计划和标准领航行动,壮大智能制造装备、工业软件和系统解决方案产业,建设一批全球领先的智能工厂、智慧供应链。
四是加强网络和数据安全防护。贯彻国家网络安全、数据安全等法律法规,强化网络基础设施安全防护能力建设,建立工业和信息化领域数据安全制度规范和标准,增强5G、工业互联网、车联网等新型融合领域安全保障能力,赋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
五是优化数字经济发展环境。创新电信市场监管,推广应用电子证照、告知承诺等优化服务措施。指导督促平台企业合规发展,构建开放合作、竞争有序的市场环境。全面加强用户权益保护,深化防范打击电信网络诈骗等网络环境综合治理,协同构筑美好数字生活新图景。___
工信部:引导各地新能源汽车产业差异化协同发展,具体内容有哪些?
据亿欧汽车统计,2019年12月(12.01-12.31),各地共有11条与汽车行业相关的法律。其中,全国有5个产品,村有6个产品,包括新能源汽车、交通车辆、汽车制造商。在国家政策中,工信部印发了《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新能源汽车产业规划(2021-2035年)》将成为未来15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政策和必要文件,指导我国新车产业发展修复。
发展目标明确指引范本,到2025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占比达到25%,新型智能网联汽车销量达到30%。这一政策强化了责任方向,突出了能源、智能、交流与合作对于中国道路新车市场发展的重要性,支持和鼓励汽车制造商和新电动车企业起步。以“市场引领、创新驱动、融合发展、开放发展”为原则,建设新能源汽车产业。智能通信车将市场化场景。
此外,工信部于12月发布了第28批和第29批《免征车辆购置税的新能源汽车车型目录》,同时发布了《新能源目录》目录。 “免征汽车购置税模型车”已被取消。此举将鼓励汽车制造商加快产品改装和回收利用,对促进经济健康发挥积极作用。区域层面也有很多与新能源汽车相关的政策,关于新能源汽车的建设和管理,山东省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进一步发展和管理新能源汽车建设和管理的议案》。
关于新停车收费模式,青岛市发展改革委、城市保障厅、住房城乡建设厅、商务部联合印发了《关于印发新停车收费模式的通知》。能源驱动服务”。部分区域首次停放绿牌车辆免收首2小时停车费。天津市公布新的车票购买法,取消新的动力车票法,自2020年1月1日起实施。该法主要从申请个人及单位指标、废物管理、和新能源管理。其中,对于个人指标的应用,措施减少了对非天津境内登记机构个人支付证券的审查。
京津冀一体化的合作协议
为深入贯彻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国家战略,加快推进京津双城联动发展,京津两市于2014年8月6日在京签署《贯彻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国家战略推进实施重点工作协议》。根据协议制定的9个方面、30个重点领域内容,两市将进一步深化互利合作,实现共赢发展。
协同建立规划编制合作机制
积极参与顶层设计。共同做好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相关规划的编制工作。配合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央财办等部门起草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和专项规划,制定实施交通、生态和产业三个重点领域率先突破工作方案。
深化两市规划对接。在国家发展改革委指导下,两地相关部门加强规划对接,共同研究交通基础设施、生态环境保护、产业转移对接、公共服务一体化等区域性重大问题,修改完善两市相关规划。进一步完善两市规划空间基础数据平台,共同研究京津走廊地区的城镇空间布局、生态廊道划定和区域重要基础设施,达成规划共识,积极探索建立两市交接地区城乡规划共同审查机制。
协同构建互联互通现代交通网络体系
共建交通运输体系。共同科学规划、有序建设区域轨道网、公路网和客货运枢纽,提升京津运输服务水平,增强区域运输安全保障,形成海港、空港、无水港、城市轨道、城际铁路、公路协同运行的快速、便捷、高效、安全、大容量、低成本的区域交通运输体系。北京支持天津建设区域货运交通枢纽。
研究制定交通一体化实施方案。统筹两地交通发展规划,完善京津冀综合交通合作会商机制,建立“同图同步”沟通衔接机制。共同配合国家有关部门编制《京津冀协同发展区域交通一体化发展规划》、《利用客运专线和既有铁路开行城际、市郊列车实施方案》和《提高进京车辆通行便利性实施方案》。
共同争取推进京津高铁二线建设。综合考虑区域城镇群空间布局、产业功能布局和区域重大生态廊道布局等因素,研究从北京到滨海新区的具体线位和站点设置,共同争取国家有关部门规划建设京津高铁二线。结合北京新机场综合交通规划,共同深入研究与新机场衔接通道。
提升海空港服务能力。北京支持天津强化天津港集装箱干线港功能,建设天津南部港区30万吨级航道,深化京津无水港合作,强化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地位,不断提升为首都服务能力;共同争取民航局增加天津机场航班、航线,缓解首都机场客货运压力。
推进京津公路顺畅连接。北京加快建设京台高速公路,实现北京与天津南部港区的连通。加快建设京秦高速公路,尽早实现京津秦连通。实施天津高王路与北京德觅路连接等普通国省干线公路建设改造。双方与河北省共同研究推进首都地区环线东北部高速公路绕出北京的方案。
协同改善生态环境
建立生态保护规划协调机制。共同配合国家有关部门制定京津冀整体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研究建立国家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共同参与的生态环境保护协调机制;研究由中央财政补助、地方共同出资建立京津冀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基金。建立京津环境空气质量监测数据共享机制,共同推进区域重污染天气预警、会商及应急联动。共同向国家申请相关科研项目,为京津冀环境空气质量改善提供技术支持。
联防联控治理大气污染。共同实施区域内燃煤电厂、水泥厂及大型燃煤锅炉脱硝治理工程,推进重点石化企业挥发性有机物综合治理。率先统一实施机动车燃油国五标准,加快新能源车推广应用。发挥中关村技术和产品优势,支持中关村企业参与区域大气污染治理。开展区域联动执法,共同治理重点污染源。共同落实2014年APEC会议环境保障措施。
推进水环境改善。共同实施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划定水资源开发利用总量、用水效率和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协同治理流域污染,强化各类污染源的治理与监管,尽早实现跨界河流断面水质达到相应功能区标准。建立跨界河流水质监测制度和区域流域水环境管理会商及水污染事故应急联动机制,加强水污染防治技术合作交流。共同争取国家对水环境综合治理项目的政策和资金支持。支持北京纳入南水北调东线供水范畴,双方会同河北省共同争取将永定河(含永定新河)生态宜居廊道建设纳入国家重大战略,增加永定河生态补水量。
推进清洁能源利用。共同实施压减燃煤措施,进一步加大洁净煤技术、太阳能、风能利用力度,开发利用清洁能源。北京支持天津在内蒙古能源化工综合基地项目以及通道建设,加强双方天然气保障供应合作。共同争取国家加大对两市的天然气、外送电等清洁能源保障。
深化再生资源回收处理合作。共同加强固废物流监管,强化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实现京津再生资源在天津子牙循环经济园区集中规范处置。
共建京津生态走廊。利用好京杭大运河申遗成功的契机,共同改善沿线生态环境,加快北京通州到天津境内京杭大运河恢复通航的工作进程。共同实施京津风沙源治理二期、三北防护林、沿海防护林等植树造林重点突破工程,做好环首都国家公园的选址和规划工作,加强京津两地工程建设布局、技术支撑等方面的交流合作。
协同打造合作示范区
高水平建设合作示范区。结合天津未来科技城总体规划,在位于天津宁河县的北京清河农场西区,京津两市共同建设合作示范区,打造京津冀协同发展和京津联动发展新亮点。重点发展环境技术、健康医疗、文化教育、旅游休闲度假、高技术研发及高端商务商贸等产业。
建立合作示范区统筹协调机制。两市共同支持示范区项目建设发展,协调解决项目推进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积极推动京津两市优质医疗、教育、科研等资源入区发展。
协同推动科技创新一体化发展
联合打造创新发展战略高地。发挥北京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天津现代制造中心的优势,整合创新资源,推动产业升级,完善合作机制,实现互利共赢。以北京中关村、天津滨海新区等园区为重点,沿京津协同发展主轴,共同推动双方创新链深度融合,构建分工合理的创新发展格局。
共建滨海—中关村科技园。在天津滨海新区规划、选取适当区域,推进共建滨海—中关村科技园。整合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滨海新区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先行先试等政策优势,将滨海—中关村科技园建设成为符合京津资源禀赋、高端创新要素聚集、产业特色鲜明、可持续发展的国际一流科技研发及成果转化示范园区。
促进科技资源交流共享。充分发挥首都科技条件平台的作用,鼓励双方开放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中试基地、科技孵化机构等,共建统一的成果转移转化、科学仪器开放和技术交易平台,打造协同创新载体,实现创新成果、科技人才、信息资源等共享,开展高层次科技创新创业人才交流合作,为两地科技型企业提供多方面服务。
共建创新社区。做好建设规划,加快创新创业孵化平台建设,完善配套政策,共同探索完善创新服务体系,打造良好的京津创新生态系统,建设一批创新社区。
协同深化口岸合作
深化口岸物流合作。天津优化提升口岸服务水平,打造便捷的通关环境,服务北京开放型经济发展,天津支持平谷国际陆港拓展业务范围,加快推动东疆保税港区政策向平谷国际陆港延伸;北京进一步优化空港交通物流体系,打造服务京津冀地区的国际平台,支持区域性物流中心向天津转移。共同支持天津港集团多种形式参与北京朝阳口岸平移至通州马驹桥的物流基地建设与合作,加快建设创新型口岸经济示范区。推动交通和物流信息化平台共建共享。开展电子口岸合作,逐步实现口岸信息交换和资源共享。
完善通关一体化政策。共同积极争取财政部、税务总局、海关总署、质检总局等中央部门的政策支持,研究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海关监管、检验检疫、退税、跨境支付、物流等支撑系统,加快落实便捷通关通检政策。共同推动海运进出口集装箱转关实现“商封直转”。
推进检验检疫业务一体化。按照“信息互换、监管互认、执法互助”的原则,实施“三通”、“四放”、“五统一”和货物清单管理的检验检疫一体化监管新模式,为两地企业发展提供更多便利。
协同促进区域投资贸易便利化
推进政策共享。北京支持天津积极争取批准建立中国天津自由贸易试验区。两市建立政策创新组织协调推进工作小组,探索推进区域投资和贸易便利化创新试验,与天津滨海新区综合配套改革和北京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政策叠加,并向两市有条件的区域延伸。
深化对接合作。利用天津飞机租赁试点的优惠政策和北京丰富的飞机购买租赁需求,深化航空产业合作。北京鼓励外贸货物代理、物流和跨境电商企业,在天津海关特殊监管区设立物流仓库和大宗商品集散中心。搭建政策和信息平台,实现资源共享。
协同推进资源要素对接对流
深化金融合作。支持开展以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为重点的金融体制机制创新和金融产品创新、服务创新。加强科技金融合作,共同促进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鼓励双方金融机构互设分支机构,为两地重点合作项目和跨区域基础设施建设提供广泛金融支持。共同推动在区域要素市场、促进投资贸易便利化、统一征信体系建设、金融信息共享、区域金融风险防范等方面进行深入合作。
开展旅游合作。建立旅游合作协调机制,做好两地规划衔接和合作项目对接。推进旅游市场互动,相互支持旅游展会活动,深化提升京东旅游合作示范区建设。推动旅游公共服务一体化,加强旅游标准化建设。进一步完善两市旅游质监执法协作机制和应急处置机制。建立京津两地的旅游资源交易平台,推进旅游产业发展。
加强会展合作。双方充分发挥自身会展资源优势,积极组团参加对方的品牌展会,形成各具特色、互为补充、协调发展的格局。双方深入推进会展规划、会展政策研究、会展品牌建设及会展人才培养等方面合作,支持北京知名会展企业到天津发展,共同提升会展业发展水平。
推进人才合作。共同举办高水平招才引智活动,开发适合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岗位,促进人才合理配置。共享“两院院士”等高层次人才资源,搭建博士后信息交流平台,联合招收培养博士后人员,促进高端人才培养。加强人才市场合作,支持双方人力资源资格互认和自由流动。
促进公共服务一体化。推进京津交通一卡通互联互通试点。探索社会保障跨区域转移对接。研究建立医疗资源共享机制,探索建立医疗联合体,开展执业医师一体化注册管理。强化区域间卫生应急合作,建立长期、稳定、高效的区域卫生应急合作机制。支持有条件的优质教育资源开展合作办学、联合科研和人才培养,建立优质资源互通共享、课程互选学分互认、教育发展规划互通协商的机制,深化教育战略合作。推动建立两市移动、固话通信的联网、同网改造机制,力争尽早实现“固话无长途、移动无漫游”。
协同完善合作工作机制
建立两市协商机制。成立领导小组,研究合作中的重大战略问题。
交通市场一体互联
梳理京津、京冀、津冀双边协议可以发现,无一例外都有推进市场一体化合作框架协议和推进交通一体化合作备忘录。
“市场一体化是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最重要的一个环节,而交通的一体化则是整个协同发展的基础。”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胡序威表示,京津冀协同发展就是要通过交通、市场等重要方面的一体化打破地区行政边界,实现共赢。
根据交通一体化合作备忘录,京津冀将共同推进京唐客专、京津高铁二线项目规划建设,联合成立轨道交通一体化投融资平台,推进京秦高速、唐廊高速、津石高速建设,加快一批干线公路“断头路”“瓶颈路”建设,促进机场合作发展。
同时,京津还将逐步实现两地港站信息、车货信息等互联互通及货物运输的无缝衔接,推进京津毗邻地区道路客运班线公交化运营;津冀将建立集装箱信息共享机制,共同推进航运公司在两地港口直靠直装,推进轻轨、城际铁路和市郊铁路等多种形式解决天津与河北周边地区的快速连通问题。
市场要素对接对流也是三地双边合作的重点。津冀提出,推进区域金融一体化、科技创新一体化、人力资源市场一体化、旅游市场一体化、口岸一体化、市场环境一体化建设等,实现金融信息共享、创新要素自由流动、专业技术职称互通互认、高端人才资源共享、旅游市场互动、一体化通关通检,清理和废除不适应市场资源配置要求的各种规定和做法。
产业发展错位互补
长期以来,京津冀三地产业结构自成体系、自我封闭和产业同构现象突出。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产业转移与承接备受关注。
在三地的双边协议中,有若干协议专门针对某些合作项目或者合作示范园区,如京津之间的《共同推进天津未来科技城合作示范区建设框架协议》《共建滨海-中关村科技园合作框架协议》;京冀之间的《共同打造曹妃甸协同发展示范区框架协议》《共建北京新机场临空经济合作区协议》《共同推进中关村与河北科技园区合作协议》;津冀之间的《共同打造(涉县·天铁)循环经济产业示范区框架协议》。
透过这些协议可以发现,京津作为两大发展水平相对较高的直辖市,其合作更多地集中在科技创新转化领域,津冀的产业合作着眼传统产业的优化升级,而京冀的产业合作较为广泛。
南开大学滨海开发研究院副院长刘刚表示,三地产业合作体现根据自身发展阶段的不同分工:北京研发、天津转化、河北配套,错位发展十分重要。
同时,津冀之间长期存在的港口竞争大于合作的问题也被提上解决日程。根据津冀签订的协议,天津港发展定位于强化综合性枢纽和集装箱干线港地位,而河北港口建设着眼于成为国际能源大港,以能源、原材料等大宗物资运输为重点。
生态环境联防互惠
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发生在三地雾霾严重的初春,能够借一体化打造优质的生态环境是三地百姓的共同期待。在三地双边协议中,生态环境联防联控也成为合作重点。
翻看三地合作协议,大气污染区域联防联控、水污染综合防治都将在以往的基础上加强,而在线监测、脱硫脱硝、循环经济等科技合作将进一步强化。三地双边将在清洁能源项目上开展更深层次的交流:例如,京津将统一机动车油品标准、加快淘汰黄标车,推广新能源汽车;津冀将协同研究部署冀北清洁电力,与天津电网深化合作,统筹安排天津与周边地区的煤改气供应等。
天津市环保局总工程师包景岭表示,京津冀的生态环境问题已到了难以承受的程度,而环境的共享和流动性将倒逼三地政府加强合作。
三地还将在生态保护上建立长效机制,京津、津冀将成立环保合作小组,组长由分管副市长、副省长担任,建立与河北的对口帮扶机制,共同完成生态保护的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