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人士称中低阶车用芯片价格已出现压力,目前我国芯片市场价格如何?
部分芯片价格“雪崩”,市场情况供大于求,业内人士该如何破局?
面对芯片价格的“雪崩”,业内人士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破局。首先是要加强不同企业间的相互合作,稳固现有的市场份额。其次是扩大销售范围,努力把芯片出口给国外企业。最后是进一步向中高端芯片技术发起冲击,确保早日掌握尖端技术。
随着人们对于产品智能化的需求不断提高,芯片成为了这场改革浪潮当中最核心的一环。这场芯片降价潮影响的范围非常广泛,即便是最先进制程的高端芯片也出现了大幅降价的情况。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除了芯片厂商的大规模扩产外,疫情之下消费者减少了不必要的开支也是重要的一环。
一、需要企业间互利共赢
在这个全球化发展的时代,一家企业想要单枪匹马地闯关并不现实。市场总是充满不可控性,为了尽可能地规避风险,就需要各个企业强强联合。通过优势互补,最大限度地缩减成本,保证质量和产量。这样一来即便某一个环节出现了问题,也能够及时补救。
二、争取国外的市场份额
许多国家对于芯片都存在需求,而我国在低端芯片领域技术已经成熟,完全满足对外供货的条件。如果能够成功抢占被其他芯片厂商垄断的市场份额,那对于我国的芯片走向世界将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
三、继续投资布局新技术
想要打破国外的技术封锁,需要国内企业团结一致,共同致力于技术研发项目。这个过程虽然代价昂贵,但只要能取得成功,将会从根本上改变世界芯片产业格局。掌握了核心技术,才能够拥有定价权,继而具备抵御一系列风险的能力。
你认为在中国的芯片产业从低端走向高端的过程中,哪一个环节突破难度最大呢?
芯片市场开始出现降价销售的情况,会影响新能源汽车价格吗?
我认为会影响到新能源汽车的价格,毕竟新能源汽车的控制中心都是由芯片来控制的。芯片价格下降之后,新能源汽车的价格也会随之下降。
芯片是人类目前所能够制作的科技含量最高的科技产品,也代表着人类科技水平的巅峰之作。但是芯片只有少数国家能够生产,我国虽然也能够生产芯片,但是目前只能够生产中低端的芯片。最顶级的手机芯片根本无法生产,毕竟西方国家对我国实行的技术封锁。
芯片市场开始出现降价销售的情况。
每个国家对芯片的需求量是非常庞大的,当然我国也同样如此,每年都需要向国外进口大量的芯片。只不过目前芯片市场却出现了降价的情况,我认为归根结底是由于芯片的产能供给方面出现了问题。再加上美国相关芯片法案的出台,直接导致芯片价格要涨的将近百分之五十。甚至市面上我们也可以看到,部分芯片的价格降价幅度已经达到了百分之九十。
会影响到新能源汽车的价格。
很多人总是无法将芯片与新能源汽车相联合起来,其实两者的联系非常紧密的。毕竟新能源汽车上有很多电子控制单元,而电子控制单元都是通过芯片来操纵的。新能源汽车的造价成本不仅仅包括蓄电池发电机,同时也包括汽车上所含的芯片。哪怕是一辆最普通的新能源汽车,也需要搭载大量的芯片。如果芯片的价格下降之后,那么势必会影响到新能源汽车的价格。
发展芯片是非常重要的。
针对于芯片方面,我们的确有很多不足的地方。因此要想真正做到芯片自给自足,首先就必须投入更多的力量,全面展开芯片相关研发工作。但是截止目前为止,我国芯片制造虽然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相比于欧美国家而言,仍然有一定的差距。
部分芯片价格从200元降至20元,这样的暴跌对行业有什么影响?
这个情况会影响到整个芯片行业的产能供应,同时也会影响到芯片行业下游的众多行业的发展。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芯片价格暴跌本身是一件好事,因为这个现象就意味着很多行业的芯片短缺的问题已经得到解决,芯片的价格也不会那么贵。在此之前,有些行业存在严重的芯片短缺的问题,甚至有些行业的公司会从其他的电子设备上拆下芯片,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制造商品。因为芯片行业的产能在逐渐提高,整个下游对于芯片的需求并没有那么强,这才导致很多芯片的价格出现了暴跌的行情。
部分芯片的价格出现了暴跌行情。
在整个芯片行业的产能进一步提高的情况下,因为下游行业对于芯片的需求并没有那么多,所以整个芯片行业迎来了大变革,部分芯片的价格也出现了80%以上的跌幅。在这个情况之下,有些芯片厂商已经积压了大量的库存,这也意味着芯片厂商可能会进一步减少生产芯片的产能。
暴跌行情会影响到芯片行业的产能供应。
在芯片价格暴跌的过程当中,因为芯片厂商本身的利润在逐渐减少,所以芯片厂商肯定会减少整个芯片行业的产能供应。对于下游行业来说,如果下游行业的消费恢复的话,下游行业对于芯片的需求将会进一步提高,所以这个现象可能会导致芯片在未来的时间段里重新涨价。
除此之外,芯片的供应会影响到下游众多行业的正常发展,特别是对于手机行业和新能源汽车行业来说,这两个行业的尖端科技基本上都由芯片决定,所以很多企业可能会进一步涉足芯片的制作与研发,通过这种方式保证芯片能够正常供应。
聚焦新能源、供应链智能网联,2023全国两会汽车人划重点
过去的2022年,中国汽车行业饱经风霜,疫情反复导致经销商线下活动无法开展,供应链危机又使得车企被迫停产、减产。原材料价格上涨倒逼成本上涨,车企经营也受到一定程度的冲击。 一系列危机让行业大呼“太难了”!但在部分燃油车减征购置税、新能源车补贴以及各地方刺激汽车消费组合拳的助推下,市场也在逆境中复苏,产销量连续14年稳居全球第一。
进入2023年,身处十四五规划的第三年也是关键之年,社会经历发展重回正轨,汽车行业也正迎来新一轮颠覆性变革,新的发展主题也为行业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新形势下,汽车行业将如何发展?正在召开的全国两会上,代表委员们再划重点。
加速行业转型,新能源仍是重中之重
在“双碳”目标以及在产业加速向“新汽车”转型的大背景下,新能源、低碳等已成为两会代表委员们的关键词。
数据显示,2022年新能源汽车持续爆发式增长,产销完成705.8万辆和688.7万辆,同比增长96.9%和93.4%,连续8年位居全球第一。其中,新能源市占率达到25.6%,提前完成《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提出的2025年发展目标。
业内普遍认为,新能源市场已呈现出市场规模、发展质量双提升,行业进入全面市场驱动的新局面。在此背景下,持续助推新能源高质量发展也成为行业重中之重。
全国人大代表、长安汽车党委书记、董事长朱华荣在《关于保障新能源汽车健康协同发展的建议》中指出,中国新能源汽车进一由大做强仍面临较多挑战,包括充换电基础设施布局不均衡;电芯标准不统一、竞争加剧和缺芯贵电等导致新能源车企持续亏损,行业尚未找到可持续发展的盈利模式;市场结构不合理等驱动导致行业增长动能转弱;关键原材料高度依靠进口,车规级芯片等产品国产化亟待破局。
为此,朱华荣建议,加快充换电基础设施建设,缓解用户补能焦虑;推动动力电池标准化,加强下一代动力电池、芯片等技术攻关;政策聚焦中端市场持续发力,促进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结构不断优化;内外同步,加快推动锂资源等矿产资源开发布局。
新晋全国人大代表、广汽集团党委副书记、总经理冯兴亚则指出,近年来我国新能源汽车爆发式增长,但受充电桩缺口大、充电时间长等因素影响,“补电难”的短板始终难以得到有效缓解,这也为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可持续增长埋下了隐患。
他认为,换电模式作为新能源汽车主要补能模式之一,具备非常明显的优势。但我国换电模式仍处于起步阶段,规划布局整体落后,换电车型研发投入较少、换电站建设成本高、电池标准规格不一、资源共享缺乏基础等问题尚待解决。
基于此,冯兴亚建议加快全国换电模式推广的整体布局,研究出台各类对换电模式支持的扶持政策,扶持奖励汽车企业推出换电车型、加大车电分离政策鼓励,在国家取消新能源汽车购置税免征政策后,针对换电车型免征电池部分的购置税。
同时,由政府牵头组织企业或行业协会加速统一电池标准,并同步开展公共领域车辆换电试点,在电池规格与换电站标准上统一先行先试,推动汽车电池全面标准化快速落地。
除此之外,全国政协委员、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则聚焦碳排放,他认为和欧盟碳市场相比,我国碳市场流动性不足,价格远低于欧盟,很难发挥市场对碳减排的促进作用,也难以引起企业对碳减排的足够重视和长远规划。
为此,他建议完善碳市场管理运行机制,激活碳市场交易,充分发挥市场对碳减排的促进作用;扩大全国碳市场参与企业的覆盖范围;全面普及碳标签及碳普惠制度,推动全社会自觉践行“双碳”责任。此外,他还建议加快制定、实施商用车碳积分管理办法。
供应链问题难解,车企拒绝“卡脖子”
在“新四化”的浪潮下,智能技术、信息技术与汽车产业深度融合,汽车产业结构发生着颠覆性的变化,软件定义汽车的新时代正在加速到来。在“新汽车”时代,芯片车规级芯片的应用需求也变得更加广泛。
众所周知,自2020年底汽车芯片爆出短缺后,缺芯危机仍在蔓延。根据AFS数据显示,截至1月29日,由于芯片短缺,今年全球汽车市场已减产约30.46万辆汽车。AFS预计,由于芯片供应不足,今年全球汽车市场累计减产量将攀升至279.89万辆。
在此背景下,多位代表也将目标瞄准这一领域,致力于缓解“卡脖子”的窘境。其中,冯兴亚建议大力提高国产芯片的应用率:一是从政策层面加快引导产业转型,推动“卡脖子”及高端芯片的研发及应用,并加大政策刺激力度,在芯片的研发端、应用端以及汽车消费端等多方面研究和出台针对国产芯片全产业链条的鼓励措施;二是加速完善汽车芯片的配套措施,健全汽车芯片应用保障机制、完善细分领域技术规范和测试标准。
朱华荣则建议,基于市场化机制,完善科研成果到商业化落地的全流程支持政策,激发创新主体活力,加速推动下一代电池和车规级芯片等核心技术发展。
不仅如此,在供应链端,原材料价格疯涨,也成为遏制汽车行业发展的另一大症结所在。
全国人大代表、中创新航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刘静瑜提出,锂电池产业作为新能源领域核心产业,在绿色低碳发展过程中扮演了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推进国家能源战略的重要角色。目前,锂电池产业的发展主要受到上游资源不足、产业内无序竞争等方面的限制。
为此,刘静瑜希望国家相关部门对锂电池产业实行“全行业一盘棋”的引导与管理,加快构建我国锂电池产业有序高质量发展新格局,保持和提高我国在全球产业的竞争优势。
全国政协委员、宁德时代董事长曾毓群则建议,开展动力电池护照及配套政策研究,加强电池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此外,他还提到,需加快推动电力核算规则与全球接轨。
聚焦数据安全,为智能汽车保驾护航
智能汽车产业的竞争中,上半场是电动化,下半场进入智能化阶段,已成为业内共识。有数据显示,2025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占比预计会超过30%,而智能网联汽车渗透率将达到50%。
在谈到下半场汽车行业如何发展时,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苗圩表示,“虽然智能网联汽车决定下半场胜负的判断已成为行业的共识,但如何为汽车行业加快发展提供更多的政策工具,如何培育更有利于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如何确定好技术路线,锚定目标,我们还需要继续努力。”
基于此,今年两会期间也有多位代表委员为智能汽车的发展建言献策。其中,全国人大代表、小鹏汽车董事长、CEO何小鹏表示,近年来国家及地方政府陆续出台相关法律法规,为智能网联汽车和自动驾驶发展提供了一定法律保障。但由于自动驾驶技术发展进程加快及其特殊性,相应法律法规仍需进一步完善,安全标准和技术规范亟待建立,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智能网联汽车法律体系,合力迈向中国自动驾驶“智高点”。
为此,何小鹏建议完善相应法律法规制定修订,加快相关标准、技术规范要求落地。此外,他还建议制定自动驾驶汽车保险纲领性规划;鼓励部分地区开展自动驾驶保险创新先行先试;鼓励自动驾驶汽车企业参与保险产品创新。
冯兴亚也认为,现阶段我国自动驾驶汽车商业化运营缺乏具体法律法规的支持与规范,建议将自动驾驶汽车立法纳入下一个五年立法规划,探索制定自动驾驶汽车商业化运营专项法律。
不仅如此,在智能汽车日益的普及的当下,如何保证数据安全以及消费者合法权益已成为当务之急。全国人大代表、小米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兼CEO雷军表示,目前国家已发布若干汽车相关的数据安全推荐性国家标准,规范了网约车服务及汽车数据采集等部分场景要求,尚无法覆盖到研产供销全业务领域。
为此,他建议由主管部门牵头,定义汽车数据分类分级规则,加快制定围绕汽车生命周期和数据生命周期两条主线的数据安全标准,指导产业发展。同时建立智能网联汽车数据安全认证制度、数据安全评级及公示制度,提升行业透明度与可信度。
全国人大代表、奇瑞控股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尹同跃也认为,中国乘用车行业每年突破1000万辆,对车辆安全性能及用车安全等方面都提出了极大要求,建议工信部牵头完善车辆安全技术标准,制定出符合中国交通特点的评价体系,梳理汽车网络安全评价与验收标准。
推动车企走出去,稳定汽车消费
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汽车市场的蓬勃发展格外重要。进入2023年,受补贴退出、消费提前透支、春节假期等影响,汽车市场未迎来开门红,为了提振汽车销量,多地陆续推出促销政策,加大汽车消费潜力释放力度。
虽然行业内普遍认为,今年车市将延续去年下半年以来的良好走势,最终实现正增长,但稳定汽车消费仍然是现阶段的热门话题之一。
冯兴亚指出,进入2023年以来,我国汽车消费整体疲软,补贴及减税政策大面积退坡,消费者对大宗商品的消费欲望尚未恢复。我国汽车市场发展潜力巨大,但二手车流通和报废机动车回收的循环消费拉动不足,市场潜力有待激发。
为此,他建议,国补政策向需求侧战略转型,对新能源汽车消费实施持续补贴、直接将优惠补贴给消费者,并延续汽车购置税减免政策。同时,优化汽车限购措施,推动汽车消费由购买管理向使用管理转变,并加快推动二手车市场走向成熟,健全报废机动车回收利用体系,促进汽车循环流通。
朱华荣则在《关于我国主流燃油车消费税改革的建议》中表示,我国汽车消费税在对汽车产品征收增值税的基础上,再征收一道消费税,对促进我国节能环保、汽车产业结构调整、引导合理消费起到了积极作用。但随着汽车已从原来的奢侈品向大众消费品转变,汽车消费税的弊端也逐渐凸显。
他指出,包括我国主流燃油车消费税政策多年未变,与现实需求存在偏差;我国汽车税费较多,用户购车成本较高;消费税在调动地方政府积极性方面具有一定挑战。
为此,朱华荣建议将2.0L及以下排量的汽车消费税税率减半。与此同时,建议将车辆购置税、汽车消费税合并,保留一个税种,并增加地方财政留成比例。
尹同跃则将目光聚焦至出口领域。他指出,2022年中国成为仅次于日本的世界第二大汽车出口国,中国汽车产品性能和质量已逐步拉近与国际市场主要竞争对手的差距。但目前,日韩在中国汽车主要海外市场所在国家均签订了自由贸易协定,日韩企业也因此享受更多优惠政策,这就造成中国汽车品牌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平等地位。
为此,尹同跃建议,国家税务总局、海关总署等单位研究进一步降低整车进口关税,以便争取更加互惠的贸易政策,降低关税壁垒;商务部等部委加速与中国汽车出口主要市场所在国和地区签订贸易协定或关税联盟,制定与汽车有关的关税政策。同时推进与已签订自贸协定国家的第二阶段谈判,将汽车纳入协定目录,加快汽车产品关税互减的进程。
总的来看,走过了不平凡的2022年,中国汽车行业逆流而上,走出震荡。进入2023年,市场环境逐步向好。在市场迎来平稳开局的当下,2023年全国两会期间,汽车人也携手为全年高质量发展指明方向。
【本文来自易车号作者买车网,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易车无关】
芯片市场“雪崩”,如何看待芯片行业的内卷现象?
我认为芯片行业本身并不存在内卷,因为这个现象只不过是因为芯片行业的短时间内的供求关系问题,这个问题也不会长期存在。
当芯片的价格出现雪崩的行情之后,我们发现芯片厂商的库存在进一步增多,很多芯片的价格也在进一步暴跌。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全球范围内的缺芯问题并不会在短时间内得以解决,之所以芯片市场的价格雪崩,主要是因为整个下游市场对于芯片的需求在进一步降低。在这个影响之下,芯片的价格才会出现一定的回调。如果能够扭转全球市场消费颓势的话,芯片的价格也会逐渐复苏。
芯片行业本身并不存在内卷现象。
你可以尝试这样理解:因为全球范围内能够做高端芯片的厂商只有那么几家,所以这个行业根本就不存在内卷现象,芯片行业也是高度垄断的行业之一。对那些中小型芯片厂商来说,这些厂商确实可能会因为中低端芯片的问题而打价格战,但这个问题也不会长期存在,因为全球市场普遍存在缺芯问题。
这个问题也跟市场的供需关系有关。
当市场出现芯片短缺的问题之后,因为各个芯片厂商纷纷提高了自己的产能,产能过高的问题也导致芯片市场出现了一定的供过于求的现象。与此同时,因为全球范围内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通货膨胀的问题,各种大宗商品的价格再进一步上涨,这个问题不会推高各种商品的原材料成本。当市场上的消费需求进一步降低的时候,我们会发现芯片价格才会出现暴跌的行情。
最后,我个人觉得芯片行业不仅不会出现内卷现象,这个行业可能是未来10~30年内最受关注的行业,能够在芯片领域有所突破的公司也会成为巨头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