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城镇新增就业一季度增长 27.75% ,这数据透露了哪些信息?
近八百万人参保基本养老保险!青岛前三季度城镇新增就业31万人
10月31日,青岛市人社局召开2022年第三季度人社工作新闻发布会。截至9月底,全市城镇新增就业31.17万人,成全年计划的89.06%;政策性扶持创业2.51万人,成全年目标的83.72%;全市引进集聚人才20.15万人;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797.28万人,比2021年底增长14.4万人。据了解,青岛市近期还将举办第22届中国青岛蓝色经济国际人才暨产学研合作洽谈会。城镇新增就业超31万人,年度计划成近九成
就业创业生态稳步提升。截至9月底,全市城镇新增就业31.17万人,成全年计划的89.06%,总量全省第一;政策性扶持创业2.51万人,成全年目标的83.72%,发放创业扶持资金3.95亿元,创业担保贷款规模达到10.74亿元,创业带动就业4.99万人。
目前,2023届高校毕业生已进入实习和求职的关键期。据统计,2023年在青高校应届毕业生预计将达到13.3万人。面对严峻复杂的就业形势,青岛市针对国内外高校毕业生、职业院校毕业生(含技师学院)等青年人才来青就业创业,出台实施了包括高校毕业生住房补贴、一次性安家费、人才住房、硕博研究生实习生活补贴、创业补贴等在内的一系列普惠性就业创业政策;实施就业创业促进计划、高校毕业生留青护航行动;搭建青岛市青年实习实训公共服务平台,全市累计认定青年就业见习基地1215家;另开展“就在青岛·共赢未来”“人社服务进校园”“青雁归巢”等活动,千方百计促进高校毕业生来青就业创业。
下一步,青岛市各级人社部门将通过组织校园招聘、线上双选、直播带岗等形式,实施高校毕业生线上精准招聘活动;面向在青高校持续开展“人社服务进校园”活动;并实施“青雁归巢”行动,利用青岛籍在校大学生假期回青机会,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开展系列服务活动。
全市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797.28万人
社保保障能力稳步提升。截至9月底,全市基本养老、失业、工伤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797.28万人、278.54万人、325.16万人,比2021年底增长14.4万人、7.2万人、10.2万人;按照国家和省部署,为全市117万名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调整待遇,总体调整水平4%左右。
近年来,青岛市创新打造六个“数字社保”服务平台:在全国首创“社保待遇领取资格大数据认证平台”,截至目前,一年期大数据认证通过率达到95.7%,全市222万社保待遇领取人员体验到“无感知免打扰”的认证服务;在全国首创“工伤保险智能服务平台”,平台运行以来共办理远程工伤申报220余次,远程案件调查40余次,智能鉴定1.8万余人,远程视频鉴定210余名;打造“退休一件事”联办平台,目前已有50多家企业通过平台办理申报退休;打造“社银便民服务平台”,56项常规社保业务可在5家合作银行的210余个网点办理,社保卡即时发卡网点增至859个,30余项人社服务可通过银行智能柜台、24小时银行和线上渠道办理,1940台银行“小微云”终端将社保服务延伸到乡间地头;打造“政企直通”服务平台,企业办理社保业务效率提高3倍以上,目前,已有海尔集团、山东元田等570余家企业接入“政企直通”平台;开发“青岛视联社保”平台,该平台已在10月底上线试运行,首批可办理补缴材料审核、参保登记、社保费缓缴申请等13项参保缴费相关业务。
9个月引才20余万人,新增高技能人才近万人
人才资源规模稳步提升。前9个月,全市引进集聚人才20.15万人。新增专业技术人才9347人,高技能人才0.98万人。
今年以来,青岛实施人才工作十大攻坚行动,开展了“线上+线下”多类型的引才活动:大力实施“人才强青”计划,升级人才政策;面向青年人才需求大的重点建设项目,首次认定100个市级重点招才引智项目,截至目前共对接招引6.6万余人;组织区市开展“人力资源+”系列对接活动,组织开展精准招聘服务、培训指导服务、人才寻访服务、行业对接服务近800场次。下一步,青岛市将全面发起招才引智新攻势。做大实习引才,依托研究生实习生活补贴政策,扩大实习见习场景规模。做强市场引才,出台实施新一轮中介奖励和企业猎聘补贴政策。拓展国际引才,创新留学人才来青支持政策,整合集成留学人才住房、创业、大赛等支持措施。推进产业引才,进一步深化“双招双引”联动机制,聚焦重点工程、重大项目,建立市级重点招才引智项目对接服务制度。另深入推进产才直联的人才驿站建设,进一步畅通来青回青人才对接服务渠道。
受理1.8余万起劳动人事争议,成功调解近七成
劳动关系治理效能稳步提升。全市共受理各类劳动人事争议18460起,调解成功率69.3%,立案查处各类违法案件4860件,按期结案率100%,为劳动者追回各类经济损失3.41亿元。
青岛市人社部门按照“预防为主、调解优先、仲裁高效”的工作主线,不断健全劳动争议多元处理机制。创新劳动争议预防机制,开展劳动关系政策宣讲“线上直播+送法进企”活动;开发“互联网+预防”系统;另创新建立行业性、区域性劳动争议预防调解联盟。善劳动争议调解机制,推广应用“互联网+调解”平台,前三季度全市基层调解组织共调解劳动争议3332件,通过“互联网+调解”系统共在线调解劳动争议1913件,“互联网+”调解按期结案率达100%;另联合青岛市总工会在两级仲裁机构设立法律援助便民服务岗,前三季度累计为2102名困难职工提供了法律援助、工会维权和调解服务。优化劳动争议仲裁机制,优化农民工工资争议速裁机制,前三季度青岛市共审结涉农民工案件4070件;大力推进“智慧仲裁”建设,能够满足全市12家仲裁机构30场次同时在线开庭,目前,案前调解、网上立案、在线庭审、电子送达均可实现“网办”;深化裁审衔接制度,建立“仲裁员法官同堂培训”制度,研究法律适用和裁判尺度,合力化解重大集体劳动争议。
第22届“蓝洽会”近期将在青岛举办
在2022年第三季度青岛市人社工作新闻发布会上,青岛市人社局还发布两条消息。
青岛市人社局在崂山区试点推出企业登记与社保联检“智慧退出”服务新模式。贯通“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企业登记系统”“社保登记系统”三大信息系统,人社部门将实时共享存在社保欠费的拟注销企业信息,可以及时对注销前企业进行社保费清缴,保障参保职工的合法权益。试点以来,共办理社保费清缴160余件,惠及职工700余人,补收社保费1000余万元。目前,正组织在全市推广。
此外,近期还将举办第22届中国青岛蓝色经济国际人才暨产学研合作洽谈会。据了解,青岛市已连续21年举办“蓝洽会”,累计发布海外人才岗位需求超过1.5万个,集聚高端人才留青创新创业近3300人,创办高科技企业550余家,大批位于世界科技前沿和热门领域的高层次人才签约来青,成为青岛的“城市合伙人”,“蓝洽会”已经成为青岛吸引集聚海内外高层次人才智力的重要平台。此届“蓝洽会”,将以“聚才聚力 创赢未来”为主题,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办会模式,围绕青岛市24条产业链发展需求,推动海内外高层次人才与我市产业、资本、技术深度融合。
2022 「新一线城市名单」发布,你更看好哪些城市的发展?
6月1日,“2022城市商业魅力排行榜”发布,对全国33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进行排名,新一线城市为:成都、重庆、杭州、西安、武汉、苏州、郑州、南京、天津、长沙、东莞、宁波、佛山、合肥、青岛。
一线城市没有变,依旧是上海、北京、广州、深圳。上海以141.80的高分位居榜首,北京以137.69的高分紧随其后。广州和深圳分别以108.16和103.47分排名第三和第四。
那么,面对这15个城市,我非常看好青岛和苏州两个城市,同时这些城市也是我梦想中最想去生活和学习的地方。
第一个看好的城市:青岛
为什么选择青岛?每个人的答案不尽相同,但都指向一个共同的特质——城市吸引力。
气候:2019年的12月末,曾经去过青岛,零下五度的温度,穿着不带棉的休闲鞋就能过冬。这是让我这个东北人最最热爱的一点,没有过冷的过硬的强风,在那呆了将近一星期几乎没有大雪的情况。
人文:说青岛富有美感,第一要说的便是它的人文。只有深厚的人文积淀才会让这座城市更稳固的生长。在时间的洪流中,曾寓居于此的文人墨客可谓之多,沈从文、巴金、闻一多、老舍……无不对青岛赞誉有加,除了性情相投之外,这无疑是一座适合旅居的城市。
人才吸引力:近日,智联招聘联合泽平宏观推出《中国城市人才吸引力排名:2022》报告,公布了中国人才吸引力100强城市榜单,青岛在该榜单上位列全国第13名,与去年位次持平,在山东省内排名保持首位。
青岛人才吸引力指数45.7,仅比排名第12位的无锡低0.1,比排名第14的佛山、第15的济南高0.1,竞争激烈可见一斑。
从这个指数可以清晰的判断,人才来到青岛的意愿更强烈了,而且依然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经济:作为普通百姓,最关心的是什么,是就业。那么和城市最相关的就是经济。
在青岛制造业版图中,智能家电产业集群迅速崛起,成功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青岛家电产业正向着“2035年产业链产值规模突破5000亿元,带动集群生态规模突破万亿元”的目标迈进。
与智能家电产业集群一起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的还有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集群。青岛是中国高速动车的“始发地”,见证了中国轨道交通产业的飞速提升。根据有关规划,到2035年,争取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集群产值规模达到2500亿元,带动轨道交通全产业集群产值突破5000亿元。
此外,新能源汽车、高端化工、海洋装备、食品饮料、纺织服装等五个被列入目录的产业集群也是青岛的传统优势产业,它们将代表青岛制造参与全球竞争。
同时,芯恩、富士康高端封测、京东方物联网显示端口器件以及一汽—大众、北京汽车制造厂、华人运通高合汽车……一批集成电路、新型显示、新能源汽车等引领型大项目落地建设,汽车、家电、轨道交通、机械装备等千亿级产业集群不断壮大。
一大批制造业企业加快成长壮大。2021年底,全市规上工业企业数量达到4017户,较2017年增加448户,为近五年来首次突破4000户大关。
这无非为青岛铸造了夯实的制造业基础。而对于我们这些百姓而言,城市的产业多元对于我们能找到工作更加有利。所以,在这方面我十分看好青岛。
所以,青岛给我的感觉就是很有活力,不张扬但是却有自己的主张和思维,在跻身于其他强劲的城市竞争中能够有自己的一席之地,也彰显了青岛这座城市将来的潜力无限。
第二个看好的城市:苏州
提起苏州,很多人的印象还停留在风景名胜的“水景”,或者说江南具特色的国家园林,风景优美。的旅游城市。这个城市的潜力超出你的想象。
文化内涵:苏州是水城。苏州人是“水乡之子”。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古宫闲地少,小桥水巷多。
同时苏州有着非常众多的旅游景点景区,作为南方小城,在建筑方面也是非常别具一格,比如苏州园林。这也是吸引众多游客来到苏州旅游的一个重要的地方了,它的历史文化价值都非常的高,正是这样的地位,苏州园林已经越来越得到世界的认可。
关于苏州这个地方,吃是避免不了的,并且苏州小吃都很精致,比如说苏帮菜的“松鼠鱼”,这是苏州的一道地方菜,来苏州游玩的游客一定要品尝一下。在苏州游客们不仅仅可以享受美丽的风景和丰厚的历史文化内涵,还可以享受精致的苏州菜,苏州也算是一个美食和文化共存的城市了。
交通:交通便利也成为苏州发展经济的优势。苏州交通设施比较完善,往返苏州和上海交通工具众多,人们可以在上海上班,在苏州居住,这也带动了苏州的发展。
人才吸引力:苏州有普通高等学校26所;在校学生175.84万人,其中普通高等学校在校学生27.51万人。
苏州内部高等学府数量众多,首当其冲的就是苏州大学。更何况苏州内部蕴藏着许多发展商机和发展机会,许多苏州大学生毕业之后,可以获得上升空间和工作机会,进而确保苏州拥有大量的优质人才。
除此之外,苏州出现了不同规模的企业和工厂,这让年轻人在苏州找工作的成功概率大大增加。
经济:苏州其实是全球第一的工业城市,也是著名的“芯片之都”。
提起芯片,我们可能会在北京、上海和深圳,再往后也是广东,相信在很多非苏州人的心里,某个连机场都没有城市怎么可能有这样的事情呢?
苏州却拥有和舰芯片制造等极有大公司实力的城市,这家公司主要是为科技产品提供芯片。同时它还有新加坡等地有一个工业园区,比较与大城市也有很多优势,给了发展的机会。
说完芯片,再说说的工业实力,在这方面,苏州拥有世界第一的水平。
它的工业总产了中国一流的大城市,甚至加入了华为、腾讯等大厂,许多有眼光的企业家都超过看中苏州的发展潜力,在这里争抢投资建厂。
相比苏州看起来的众多城市,但苏州却拥有不可多得的优势,苏州的纳米技术是世界上拥有一流一流华的城市,尘埃莫及等。
有温度的城市
在疫情肆虐的这一段时间里,苏州的管理恰如其分,效率很高。苏州在苏州工业园区进行的防护和隔离,更是给普通群众安全感,更多的是给普通群众安全感,更多的是给普通群众安全感吃了一颗定心丸。
外地人也纷纷表示:“苏州的隔离餐非常丰富,简直跟过年吃的有什么区别,怕因为隔离发了。”
可见,这座城市包容性很强。
这次新一线城市的推新,虽然青岛和苏州的名次都有所下滑,但我觉得这和疫情分不开的,但是这绝对不影响我对这两座城市发展的态度。
所以,我希望青岛和苏州能够发展的更加辉煌,未来可期。
3月份70城房价出炉,这一数据透露出了哪些信息?
3月份70城房价出炉,这一数据透露出了哪些信息?下面就我们来针对这个问题进行一番探讨,希望这些内容能够帮到有需要的朋友们。
总体看来,3月销售市场已处在底端回暖环节,在其中一线城市销售市场回暖幅度整体稍强,二线城市仍然分裂,三线城市房子价格下降力度下挫;伴随着全国各地主动颁布房市放开现行政策,预估二季度的销售市场主要表现会显著好于一季度。
依据国家统计局数据信息,3月70个大中型城市中,新创建产品住宅价格环比上涨的城市有29个,较上个月提升2个;差不多的有3个,和上个月同样;下挫的城市有38个,较上个月降低2个。
二手住宅价格环比上涨的城市有21个;差不多的城市有4个,下挫的城市有45个;对比2月,上涨的城市总数提升11个,差不多的城市总数提升1个,下挫的城市总数降低12个。
3月70个大中型城市中,新创建产品住宅价格同期相比上涨、差不多、下挫的城市总数分别为40个、1个和29个。对比2月,上涨城市总数降低6个,持平城市总数提升1个,下挫城市总数提升5个。
二手住宅价格同期相比上涨、差不多、下挫的城市总数分别为21个、2个和47个。对比2月,上涨城市总数降低9个,持平城市总数提升1个,下挫城市总数提升8个。
2022年3月,70城新创建商品房和二手住房市场价格较2月份略微下滑,可是降幅有一定的下挫,在其中新创建商品房环比下降0.07%,降幅比上个月略微下挫0.06个点;二手住房环比下降0.19%,降幅比上个月略微下挫0.09个点。从3月房子价格总体转变可以看得出,销售市场已处在底端回暖环节,伴随着全国各地主动颁布房市放开现行政策,预估二季度的销售市场主要表现会显著好于一季度,尤其是一部分网络热点二线城市,及其调控政策释放压力幅度稍大的三四线城市,销售市场反跳的蓄气明显提高,后面房子价格企稳回升的可预测性也不断强化。
2022年3月,70城新创建产品住宅价格同期相比涨幅为0.66%,涨幅比上个月回落0.49个点,已接连9个月回落;二手住宅价格同期相比降幅为0.90%,降幅比上个月扩张0.59个点。
3月份,一线城市新楼盘价格环比上涨0.3%,涨幅比上个月回落0.2个点,在其中北京、上海和深圳各自上涨0.4%、0.3%和0.8%,广州降低0.1%;二手住宅价格环比上涨0.4%,涨幅比上个月回落0.1个点。一线城市房子价格涨幅有一定的回落关键因素是,遭受新冠疫情危害,买房者难以进到房地产业。二线城市新楼盘价格环比差不多,与上个月同样;二手住宅价格环比下降0.1%,降幅比上个月下挫0.2个点。三线城市房子价格虽总体持续降低趋势,但在反复的房市放开现行政策下,房子价格下降力度下挫,新房子和二手住宅价格环比分别降低0.2%和0.3%,降幅比上平均下挫0.1个点。
从房子价格转变可以看得出,市场信心正持续修复,房地产业筑底回暖趋势早已确立。一线城市2022年回暖的幅度整体稍强,尤其是深圳后面发力显著,这与全国各地方面管控释放压力的环境相关,尽管一线城市现阶段大多数只在房贷利息方面有一定的释放压力,但因为市场信心方面对房子价格上涨的预估广泛提高,尤其是城市中供货困乏的版块和地区反映更加显著。此外,二线城市销售市场仍然分裂。
同期相比看来,3月份,一线城市新房子和二手房价格同期相比各自上涨4.3%和2.8%,涨幅比上个月各自回落0.1和0.7个点;二线城市新楼盘价格同期相比上涨1.6%,涨幅比上个月回落0.5个点;二手房价格同期相比由上个月上涨0.3%变为降低0.2%。三线城市新房子和二手房价格同期相比分别降低0.6%和1.9%,降幅比上个月各自扩张0.5和0.6个点。
2022年3月份新创建产品住宅价格涨幅前十的城市分别是:乌鲁木齐、深圳、成都、杭州、韶关、重庆、海口、银川、长沙、北京;在其中,乌鲁木齐新楼盘价格环比涨幅领先70城,环比上涨1%;深圳和成都的新楼盘价格环比涨幅0.8%,并排第二;杭州新楼盘价格环比上涨0.7%,排行第三。二手房价格上涨前十的城市分别是:北京、海口、成都、无锡、上海、扬州、昆明、杭州、广州、乌鲁木齐;在其中,北京二手房价格环比上涨1.2%,排名第一;海口和成都的二手房环比上涨0.6%,并排第二。北京二手房、新楼盘价格涨幅都十分醒目,将变成全国各地房市最开始修补的城市,上海近期以来遭受新冠疫情危害比较严重,尽管新房子、二手房价格涨幅均有一定的回落,可是依然处在较高的涨幅水准。
调控政策释放压力的城市中,3月石家庄、南昌、济南、青岛的新房子环比价钱已至上涨,杭州、成都等网络热点二线城市房子价格上涨的力度比较显著。一方面可以看得出调控政策释放压力针对一部分城市的功效早已呈现,另一方面网络热点二线城市的恢复主要表现显著好于预估。但福州、哈尔滨、大连等城市的新楼盘价格环比下挫仍然不断,这种城市的释放压力现行政策大多数在3月颁布,预估4月、5月的销售市场或有反映。
新增城镇住房70万套左右 保障房与商品房比例4:6 青岛住房“十四五”规划出炉!
青岛新闻网9月16日讯(记者 刘倩倩)9月16日下午,市政府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解读《青岛市“十四五”住房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
“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让全体人民住有所居、职住平衡”,据了解,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规划》重点围绕“住有所居、住有宜居、职住平衡”的发展目标展开。
突出住房民生属性促进全体人民“住有所居”
《规划》坚持以需求定供给,促进住房数量、结构和空间布局的多维度供需精准匹配。基于城镇人口和人均住房建筑面积等因素,科学预测了“十四五”期间城镇住房需求,提出新增城镇住房70万套左右的目标。结合不同人群的消费能力与需求,规划明确了新增住房中商品住房和保障住房的供给结构,新增商品住房44万套左右,占全部住房供给的63%;新增保障住房26万套左右,占全部住房供给的37%。并且,坚持推动住房供给与各区(市)人口增长协调匹配,进一步明晰了对各区(市)新增住房规模、新建租赁住房规模以及新增住房方式的指引。
《规划》坚持政府保障与市场配置相结合,构建“2×2”的住房供给体系。按照住房供给渠道和方式不同,分为商品住房和保障住房两类。商品住房完全市场化,由社会投资建筹,保障住房利用公共财政或公共政策支持建筹。同时,根据使用权获取方式不同,分为产权型和租赁型两类,商品住房分为租赁型商品住房和产权型商品住房,保障住房分为租赁型保障住房和产权型保障住房。商品住房主要向具有充分市场租购能力的居民供给,满足多样化居住需求。保障住房主要保障中等偏下及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新市民和引进人才三大重点群体的住房需求,保公平、促发展。根据各类群体住房需求,保障住房与商品住房新增供给套数占比原则上按4:6控制。
《规划》提出,重点满足新市民和人才安居需求,大力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和住房租赁市场。至“十四五”末,全市的租赁住房面积占全部住房的比例提升至15%以上,实现为50%的新增城镇人口提供满足需求的租赁住房。并且,从完善多样化多渠道的房源供应体系、培育专业化规模化的市场供应主体、提高规范化信息化监管服务水平等方面,明确了未来租赁住房发展的主要任务。
从“住有所居”迈向“住有宜居”实现高品质居住和高水平服务
在提高居住品质方面,提高住区规划与住房设计水平,提高住房建造质量;落实完整居住社区设施配套要求,推动住宅小区智慧化基础设施配置,全面、系统地提升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标准;优化社区服务和治理,大力发展社区养老服务,积极建设儿童友好社区,升级物业综合服务,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区治理长效机制;深入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
在创新住房管理方面,落实政府主体责任,建立健全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长效机制,多措并举,切实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此外,建设住房全生命周期信息化系统,为CIM基础平台建设、智慧城市建设提供数据支持,全面提升城市治理能力。
创新住房供给机制打造城市职住平衡发展的范式样本
具体来看,首先,坚持产城融合发展,围绕就业中心地区全面增加住房供给,紧密结合人才就业分布配置保障住房。
其次,将住房布局和成熟服务配套、公共交通站点紧密结合,推动合理通勤时间内的职住平衡。
再次,通过各区市供需规模匹配,实施职住平衡政策引导分区等方式,努力推动以组团为单位的、合理通勤空间内的职住平衡。
此外,积极推动保障住房、租赁住房、人才住房配建,实现新市民和人才住房空间分布的相对均衡,优化保障住房布局的合理性,提高住房空间选择的丰富性,进而提高居民通勤效率,促进社会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