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就汇率、地产等热点问题进行了回应,如何看待此事?
央行最新发声:涉及房贷、降准、汇率等问题 来看七大要点
4月14日,人民银行召开新闻发布会,解读一季度信贷社融数据,并回应房地产金融、人民币汇率、货币政策等热点问题。
央行表示,数据显示,一季度,流动性合理充裕,金融总量稳定增长;一季度人民币各项贷款增加8.34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增6636亿元。企业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降低实体企业的经营成本;3月,新发放的企业贷款利率为4.37%,比上年12月低8个基点。
当前,国内疫情发生频次有所增多,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和不确定,但我国经济韧性强,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不会改变。下一步,人民银行将适时灵活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更好发挥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
详解一季度产业贷款投放结构特点
一季度新增人民币贷款的结构数据被更多披露。4月14日,央行调查统计司司长阮健弘表示,今年一季度,新增人民币贷款8.34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增了6636亿元,这是统计上的高点。
其中,3月末,全部产业本外币中长期贷款余额71.69万亿元,同比增长11.9%,比同期全部本外币贷款的增速高0.9个百分点。一季度,全部产业中长期贷款新增3.59万亿元,同比少增4215亿元。
阮健弘表示, 从产业贷款投放的结构上看,主要有以下特点:
一是制造业中长期贷款持续高增长。3月末,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增长29.5%。其中,高技术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增长31.9%。
二是工业的中长期贷款增速较高。3月末,工业中长期贷款增长20.7%,明显快于全部产业的中长期贷款增速。
三是基础设施业中长期贷款的增长有所回落。3月末,基础设施业中长期贷款增长13.2%,比上月末低0.5个百分点。
四是出口相关行业中长期贷款增速较快。3月末,出口相关行业中长期贷款增速31.8%,比上月末回升了0.6个百分点。
阮健弘表示,预计未来信贷投放继续保持稳定增长的态势,支持经济复苏。人民银行将继续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通过多种货币政策工具,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服务力度,增强信贷总量增长的稳定性。
此外,针对市场关心的长三角地区是否受近期疫情影响出现信贷投放收缩的问题,4月14日,央行调查统计司司长阮健弘表示,今年一季度,长三角地区贷款增速高于全国。3月份,上海、江苏、浙江、安徽人民币贷款分别新增1247亿元、3245亿元、3957亿元、1315亿元,同比分别多增222亿元、514亿元、1212亿元、391亿元。
阮健弘表示,3月末,人民币贷款的增速是11.4%,增量比年初新增了8.34万亿元,同比多增6636亿元。其中,长三角地区的贷款增速高于全国。按可比口径统计,3月末,上海、江苏、浙江、安徽人民币贷款余额增速分别为11.5%、14.9%、15.8%和13.7%。上海贷款增速比全国高0.1个百分点,江苏、浙江和安徽分别比全国高3.5、4.4和2.3个百分点。
新设两项专项再贷款 规模总计2400亿
按照近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要求,人民银行将创设科技创新和普惠养老两项专项再贷款。4月14日,央行货币政策司司长孙国峰对两项新专项再贷款进行了介绍。
关于科技创新再贷款,孙国峰表示,人民银行将通过科技创新专项再贷款引导金融机构进一步加大对科技创新企业的支持力度。该工具支持企业的范围包括“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等科技企业。支持范围按照科技部和工信部现有标准认定,金融机构自主选择范围内的企业开展融资服务。该工具适用的银行包括国家开发银行、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邮储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等21家全国性金融机构。总额度为2000亿元,利率为1.75%。
在操作方式上,科技创新专项再贷款采取“先贷后借”的直达机制,金融机构向企业发放贷款后,人民银行按期对符合要求的,贷款期限在6个月及以上科技企业贷款本金的60%提供资金支持。
关于普惠养老专项再贷款,央行将通过该工具引导金融机构向普惠型养老机构提供优惠贷款,降低养老机构融资成本,面向普通人群增加普惠养老服务供给。该工具推出初期先选取浙江、江苏、河南、河北、江西等5个省份开展试点,试点额度为400亿元,利率为1.75%。试点金融机构为国家开发银行、进出口银行、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等7家全国性大型银行。
金融机构按市场化原则,对符合标准的普惠性养老机构项目发放优惠利率贷款,贷款利率与同期限、同档次LPR大致持平。普惠养老专项再贷款也采取“先贷后借”的直达机制,按季发放。人民银行对符合条件的贷款,按贷款本金等额提供专项再贷款资金支持。
银行要灵活调整住房按揭等还款安排
央行金融市场司司长邹澜表示,受疫情近期多发、部分居民收入下降、房地产建筑营销活动受阻等因素影响,商品住宅销售额出现了下滑,个人住房贷款发放额也有小幅回落。但我国个人住房贷款的资产质量整体较好,不良率长期维持在0.3%左右的较低水平。
对于个人住房贷款的信用风险情况,央行金融市场司司长邹澜表示,我国个人住房贷款的资产质量整体较好,不良率长期维持在0.3%左右的较低水平。也就是说,每1000笔个人住房贷款大约只有3笔暂时处于不能正常还款的状态。从历史上看,我国个人住房贷款质量与就业、收入关系非常密切,反而受房价波动影响比较小,这与有些国家的情况有较大差异。
数据显示,我国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余额38.8万亿元,公积金贷款余额约7万亿元,两项合计超过46万亿元,对应大约1亿笔贷款。
邹澜表示,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部分居民收入受到短期影响,存在推迟偿还月供、重新安排还款计划的需求,银行从贷后风险管理的角度出发,对于此类特殊情形,也需要有针对性的安排。因此,2020年1月,人民银行等五部门联合印发通知,其中明确对于受疫情影响的四类人群,金融机构要灵活调整住房按揭、信用卡等个人信贷还款安排,合理延后还款期限,对因疫情影响未能及时还款的可不作逾期记录报送。
“从大型银行当时的实践来看,在疫情初期,个人住房贷款不良率一度由0.29%上升到了0.37%;延期还款政策实施后,贷款质量总体保持稳定;随着后来疫情缓解,居民收入恢复,贷款偿还很快恢复正常,到2020年末,不良率已经回到了0.29%的原有水平。”邹澜称。
今年以来,国内疫情多发,各界对延期还款的关注升温。邹澜表示,人民银行将持续关注疫情形势,指导银行重点做好几方面工作:
一是强化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对于正常还款有困难的客户,要区分是还款能力,还是还款意愿的原因;要区分是受疫情影响的短期还款能力,还是中长期还款能力,将延期还款政策落到实处。
二是加大政策宣传力度,适当简化业务流程,聚焦重点客户群,因地制宜采取更大力度、更有针对性的措施。
三是针对零售业务链条长、客群多样化的特点,要加大各层级业务培训,完善客户服务体系,落实征信权益保护,畅通投诉维权渠道。
此外,受疫情等多种因素影响,部分已售住宅项目缓建停工、延期交房,人民银行也将会同相关部门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原则,指导银行综合项目实际、借款人意愿等,依法依规妥善协商处理,切实维护购房人合法权益。
多城银行自主下调房贷利率
邹澜介绍,我国房地产市场区域特征非常明显,个人住房贷款利率和首付比例的确定遵循因城施策的原则,采用了“全国-城市-银行”三层定价机制。
具体来说,全国层面,首套房贷利率不得低于相应期限LPR,二套房的房贷利率不得低于相应期限LPR加60个基点,这是全国都要遵守下限政策。人民银行各省分支机构则指导省级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在全国政策下限的基础上,确定辖内每个城市的贷款利率加点下限,实践中多数城市直接采用了全国下限标准。银行则根据自身经营和客户信用风险状况,在各城市利率政策下限的基础上,合理确定每笔按揭贷款利率的具体加点数值。
因此,邹澜强调,近期房贷利率下调主要发生在银行层面。3月,由于市场需求减弱,全国已经有100多个城市的银行根据市场变化和自身经营情况,自主下调了个人房贷利率,平均下调幅度在20个到60个基点。部分省级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也配合地方政府的调控要求,根据城市的实际情况,在全国政策范围内,下调了本城市首付比例下限和利率下限,这是地方政府、银行根据市场形势和自身经营策略做出的差别化市场调整,适应了房地产市场区域差异的特征。
下一步,人民银行将继续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围绕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目标,因城施策配合地方政府履行好属地责任,更好满足购房者合理住房需求。
稳妥有序推动企业申设金控公司
自《金融控股公司监督管理试行办法》实施以来,近日,中国中信金融控股有限公司和北京金融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的金控公司设立许可已获批,目前还有三家已受理企业。央行宏观审慎局局长李斌表示,金融控股公司监管的重要目的是全面持续掌握整体经营状况,防范金融风险,推动稳健可持续发展,提升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人民银行正按程序开展审批工作,并稳妥有序推动其他具备设立情形的企业申设金融控股公司。
李斌 强调,人民银行始终坚持监管初衷,在开展金融控股公司准入管理过程中重点考量以下因素:
一是非金融企业应实质控制两类及以上金融机构,且所控金融机构的类型和资产规模符合规定情形。
二是拟设金融控股公司的股东资质要合规,大股东核心主业突出,资本实力比较雄厚,经营规范、投资资金真实合法。
三是拟设金融控股公司股权结构应当简单、清晰、可穿透,能穿透识别实际控制人和最终受益人。
四是组织架构健全,风险管理等制度有效,确保金融控股公司设立以后有完善的公司治理、健全的风险隔离机制、充足的资本水平等。
李斌表示,人民银行将持续推动具备设立情形的企业以申设金融控股公司为契机,摸清家底,推动金融与实业有效隔离,完善公司治理和风险管理,实现对金融板块股权的集中管理。
“这有利于提升后续金融控股公司整体监管的有效性,促进金融控股公司依法合规经营,防范形成跨机构、跨市场、跨业态的风险传染,维护金融体系稳定,提升服务实体经济和高质量发展的能力,助力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李斌称。
对增量高风险金融机构建立硬约束的早期纠正和限期整改机制
央行金融稳定局局长孙天琦表示,截至2021年末,全国高风险金融机构316家,数量连续六个季度下降,较峰值压降过半,金融风险处置进入了常态化阶段。下一步,人民银行将做好宏观和微观跨周期管理,争取走在金融风险曲线前面。
2021年四季度,人民银行完成了对4398家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央行评级。从整体上看,大部分机构评级结果在安全边界内(1-7级),资产占比约99%,全国高风险金融机构(8-D级)316家,数量较峰值已减少333家,现有316家高风险机构总资产仅占银行业总资产的1%。24家全国大型银行评级一直优良,资产占比70%左右,发挥了金融稳定的压舱石作用。
孙天琦表示,市场经济是有周期的,金融会随着经济周期起伏,不可避免的会出现个别高风险机构。因此,既不要在经济上行期盲目乐观,也不要在经济下行期过度悲观。
在金融风险化解举措方面,孙天琦透露,央行针对增量高风险金融机构建立具有硬约束的早期纠正和限期整改机制,将央行监管评级和早期纠正机制有序衔接,对风险早识别、早预警、早发现、早处置。对人民群众深恶痛绝的各类非法金融活动要早认定早处置,认定要准、下手要稳、下手要快、下手要坚决。对评级良好的金融机构,探索建立科学的监测预警体系,对异常指标早发现、早预警,避免潜在风险演变为实质风险。
“2021年,金融稳定部门共发现有潜在风险苗头问题、个别指标出现异常的银行共274家,通过及时采取措施,推动了189家有序化解了风险隐患。其中,50%左右的机构在一个季度内就可以完成纠正。”孙天琦称。
对于存量高风险机构的风险化解,孙天琦表示,要安好既有政策和工作安排,严格压实金融机构及其股东的主体责任,压实监管部门监管责任,压实地方政府属地风险处置责任和维稳第一责任,推动落实建立地方党政主要领导同志负责的财政金融风险处置机制。
孙天琦表示,下一步,人民银行将不断提高金融监管有效性,完善有效制衡的金融机构公司治理体系;推动建立中小金融机构多渠道、市场化资本补充机制;引导中小金融机构找准定位,服务当地、服务小微和“三农”,服务城乡居民;地方政府要加强信用环境建设,打造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
此外,针对金融稳定保障基金,孙天琦表示,金融稳定保障基金定位于由中央掌握的应对重大金融风险的后备资金,与存款保险基金和相关行业保障基金双层运行、协同配合。在常规金融风险处置中,主要由存款保险基金和相关行业保障基金依法依职责投入,不涉及金融稳定保障基金的使用;在重大金融风险处置中,金融机构、股东和实际控制人、地方政府、存款保险基金和相关行业保障基金等各方,依法依职责充分投入相应资源后仍有缺口的,经批准后,按程序使用金融稳定保障基金进行重大金融风险处置。
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
随着美元指数不断走强突破100,人民币汇率能否保持稳定备受市场关注。央行货币政策司司长孙国峰表示,今年以来人民币汇率有升有贬,双向浮动,目前人民币兑美元汇率水平与上年末大致持平,市场在汇率形成中发挥了决定性作用。总的看,人民币汇率弹性增强,在合理均衡水平上保持了基本稳定。
孙国峰表示,人民银行、外汇局在帮助外贸企业应对汇率波动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并取得明显成效。2021年,企业利用远期、期权等外汇避险产品管理外汇风险的规模同比增长59%,高于同期银行结售汇增速36个百分点,企业套保比例同比上升4.6个百分点至21.7%。
展望未来,孙国峰表示,下一步人民银行将坚持以我为主,主要根据国内经济形势把握好稳健货币政策实施的力度和节奏,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发挥汇率调节宏观经济和国际收支自动稳定器的功能,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把握好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的平衡。同时密切监测国际宏观经济金融形势,稳妥应对外部环境变化的冲击。
关于“适时降准、延期还款、汇率走势”等问题,央行作何回应?
国内疫情发生频次有所增多,各界对延期还款的关注升温。对此,邹澜表示,央行积极指导主要银行及时回应群众关切,做好现行政策和延后还款时间、调整还款计划、开通征信异议绿色通道等业务安排的宣传解读。其中,将强化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对于正常还款有困难的客户,要区分是还款能力还是还款意愿的原因,要区分是受疫情影响的短期还款能力还是中长期还款能力,将延期还款政策落到实处。
MLF利率也是每月20日LPR(贷款利率报价)的基础,LPR报价=MLF利率+加点。从LPR的以往价格走势来看,公布的MLF利率是LPR的重要参考。若降准政策落地后,还会有降息吗?市场也有不同的意见,有分析人士认为,降准释放流动性后,将不再需要降息。央行表示,适时运用降准等货币政策工具,进一步加大金融对实体经济特别是受疫情严重影响行业和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支持力度,向实体经济合理让利,降低综合融资成本。
此外,部分省级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也配合地方政府的调控要求,根据城市实际情况,在全国政策范围内,下调了本城市首付比例下限和利率下限,这是城市政府、银行根据市场形势和自身经营策略,做出的差别化、市场化调整,适应了房地产市场区域差异的特征。
针对部分已售住宅项目缓建停工、延期交房的情况,央行也将会同相关部门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原则,指导银行综合项目实际、借款人意愿等,依法依规妥善协商处理,切实维护购房人合法权益。国内疫情多发,各界对延期还款的关注度重新上升。下一步,央行将指导银行将延期还款政策落到实处。
央行称不要赌人民币汇率升值或贬值,该如何看待人民币汇率升值或贬值现象?
我们国家能够有越来越频繁的对外交流,我们国家也能够和越来越多的国家合作,我们国家能够使得人民币有比较稳定的汇率,而且我们国家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使得人民币有一定的价值提升。
有一些人竟然对人民币汇率的升值或者贬值有一定的竞猜,而且也会投入一定的资金。对于一些人来说,他们可能希望人民币贬值或者升值。央行称不要赌人民币汇率升值或贬值,该如何看待人民币汇率升值或贬值现象?对于这种现象,我主要有三个看法:
一、我认为这种现象是市场的正常波动。
其实我认为人民币汇率升值或者贬值是市场正常的波动,因为人民币汇率是会受到市场的影响的,而且也会受到我们国家综合国力或者我们国家的地位的影响。如果我们能够更好地应对人民币汇率升值或者贬值的话,那么我们也能够有更好的策略,而且我们也能够做到心如止水。
二、我认为这种现象必然会影响到人民的生活。
当然,我认为这种现象也会影响到人民的生活,因为如果人民币汇率有所增或减的话,那么也就意味着人民手中的纸币也会受到一定的影响,而且也会有一定的增值或者贬值,这对于人民来说就会有正面或负面的影响,并且这些影响会渗透到人们的生活当中。
三、我认为这种现象会影响国家的进出口贸易。
我认为无论如何,这种现象都是会影响到国家的进出口贸易的,因为人民币增值或者贬值都会使得人民币的价值有所增减。而如果人民币的价值有所增减的话,国家的进出口产品的价格也就会有所增减,从而就会影响到产品的竞争力,进而影响到国家的进出口贸易。
以上就是我的看法。
如何看待央行再出手稳人民币汇率?对外贸行业有何影响?
关于你的问题,我细细给你说说:
目前市场信心不足,很多表现是情绪性的。破7其实大家是可以接受的。更进一步7.2-7.4也不是不可能,但所谓破8实在有些夸张。中国政府有足够的实力保证人民币汇率稳定。
美元指数早前“杀”疯了,英镑、欧元和日元全线新低,如今正要乘胜追击,没想到我国央行出手了,上调外汇风险准备金率到20%,人民币对美元跌势暂缓。
美联储宣布再次加息75个基点后,美元指数上演“疯狂星期五”,英镑对美元跌幅超3%,其他非美货币也未能幸免,欧元、日元都跌出新低,涨疯了的美元在周一本欲延续涨势,未曾想中国央行宣布自9月28日起将远期售汇业务的外汇风险准备金率从0上调至20%。
我们这次的操作很专业,属于不花钱办正事的范畴,首先普及一下,央行降低远期售汇业务的外汇风险准备金率是什么意思?这个业务和个人基本没关系,外贸企业常用来锁定汇率,规避外汇波动风险。
什么是远期售汇?
太专业的不好理解,我们举例子来说明,比如说老张开了一家外贸工厂,接了一批订单,按照厂里的生产安排,得3个月以后才能开工,而价值10万美元的原材料需要从国外进口,也就是说这10万美元3个月以后才用到。现在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大概是7:1,70万元就能从银行买到10万美元,但是老张现在肯定不想买,因为生产需要资金,三个月时间太长。可是以目前美元的强势来说,三个月之后再去买,假如人民币贬值到了8:1,老张得拿80万元才能换10万美元,订单是现在接的,三个月后成本涨了10万,很可能这笔订单就白干了。
对老张的担心,银行很贴心地推出了远期售汇业务,只需要老张和银行签一个协议,三个月之后,不管汇率是涨是跌,老张都可以按7:1的汇率从银行买美元。这个过程中会产生一个问题,如果3个月以后人民币升值了怎么办?人民币对美元变成6:1了,60万人民币就能买10万美元,那老张只能打掉牙齿往肚里咽,但并不后悔,因为只是少挣了而已,总比贬值了多掏钱要好得多。
花开两朵,各表一枝,客户是没什么风险了,那银行就不怕人民币贬值?
要想规避风险很简单,只需要把客户的远期购汇需求变成银行现在的需求就行了。老张和银行约好了三个月之后按照现行的7:1汇率去买美元,银行在签完远期售汇的合同后直接锁定10万美元,等待客户三个月以后履行协议即可,就算到时候人民币对美元跌到8:1,银行也没有任何损失。这个业务非常贴心,很适合我们这样的外贸大国,银行替企业承担人民币贬值的风险,同时自己不承担风险,挣企业的服务费和手续费。
以上就是我的见解。
人民币汇率逼近7元时代,发生了啥?是否“破7”?
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正逼近7元时代。人民币会否“破7”引发关注。
中国人民银行授权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公布,2022年9月7日银行间外汇市场人民币汇率中间价为:1美元对人民币6.9160元,较上一交易日下调64个基点。
此外,在岸人民币对美元汇率跌破6.97元关口,离岸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一度跌破6.99元关口,距离“破7”近在咫尺。
人民币汇率为何贬值?
人民币汇率回落受到多种因素影响,近期主要是跟美国加码货币政策调整有关。
数据显示,美元今年以来升值了14.6%,在美元升值背景下,SDR篮子里其他储备货币对美元都大幅度贬值,1-8月欧元贬值了12%,英镑贬值了14%,日元贬值了17%,人民币贬值8%。
中国银行研究院高级研究员王有鑫表示,受美联储将继续加息进程以及欧元疲软等因素影响,外部美元指数持续走高,给人民币汇率带来了调整压力。
但是和其他非美元货币相比,人民币贬值幅度是最小的。央行副行长刘国强5日在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表示,人民币贬值相对较小,而且在SDR篮子里,应该说人民币除了对美元贬值以外,对非美元货币都是升值的,而不是说对SDR篮子其他货币也是贬值的。在SDR货币篮子里,一个基本情况是美元升值了,人民币也升值了,但美元的升值幅度比人民币的升值幅度要大一些。所以,人民币并没有出现全面的贬值。
一篮子货币资料图。
人民币贬值有何影响?
一般而言,人民币贬值后,出国留学、购物等会增加成本,同时进口会承压,但对于出口是一种利好。
海关总署7日公布数据显示,今年前8个月,我国进出口总值27.3万亿元人民币,比去年同期增长10.1%。其中,出口15.48万亿元,增长14.2%;进口11.82万亿元,增长5.2%。
商务部研究院国际市场研究所副所长白明对中新财经表示,本币贬值有助于出口企业增加出口收入,提高竞争力和盈利水平。不过,人民币汇率贬值也是一把双刃剑。出口企业靠人民币汇率贬值增加了收入,但如果使用过多的进口原材料、零部件,很可能也会因为人民币汇率贬值而增加支出。
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对中新财经表示,对中国的进出口外贸企业来说,不要对赌人民币的升贬,是要做好汇率风险的管理,确保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
人民币是否“破7”?
对于人民币汇率的未来走势,目前市场普遍关心的是是否会跌破7这一整数关口。
中信建投指出,在人民币与美元联动性明显增强的背景下,分析人民币汇率未来走势更多取决于美元指数。因此,人民币有贬值乃至“破7”压力,但本轮贬值对资本流动的影响不强,预期亦不会显著弱化。
平安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钟正生认为,本轮人民币汇率有“破7”的可能性。相对于美元位置而言,当前人民币汇率所处点位仍然明显偏强。但人民币汇率的点位本身不是最重要的,我国跨境资本流动形势是否平稳才是问题的本质。经过2019年8月和2020年初的两轮人民币“破7”又归复,7这个点位本身并不易引起所谓超调。
央行副行长刘国强认为,人民币长期的趋势应该是明确的,未来世界对人民币的认可度会不断增强,这是长期趋势。但是短期内应该是这样的,双向波动是一种常态,有双向波动,不会出现“单边市”,但是汇率的点位是测不准的,大家不要去赌某个点。合理均衡、基本稳定是我们喜闻乐见的,我们也有实力支撑,我觉得不会出事,也不允许出事。
人民币和美元资料图。中新网记者 李金磊 摄
若“破7”该如何看?
事实上,自2015年“811”汇改以来,人民币汇率在2019年和2020年曾出现过“破7”。
2019年8月5日,中国人民银行有关负责人回应人民币“破7”时曾表示,人民币汇率“破7”,这个“7”不是年龄,过去就回不来了,也不是堤坝,一旦被冲破大水就会一泻千里;“7”更像水库的水位,丰水期的时候高一些,到了枯水期的时候又会降下来,有涨有落,都是正常的。
中银证券全球首席经济学家管涛认为,应该平常心看待人民币汇率的宽幅震荡行情,现在,不论政府还是市场,对于汇率双向波动、宽幅震荡的容忍度和适应性都大大增强。
自9月15日起,央行将下调金融机构外汇存款准备金率两个百分点,即外汇存款准备金率由现行8%下调至6%。这是今年第二次外汇“降准”。专家认为,央行此举向市场释放积极信号,有利于稳定人民币汇率预期,避免出现非理性的超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