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报告显示, 9 月新增贷款 24700 亿元,M2 同比增长 12.1 %,社融大增,说明了什么?
央行:9月新增贷款24700亿元,M2同比增长12.1%,这说明什么?
社会融资规模增加说明什么
社融规模增加意味着市场资金增加,即民众和企业借钱的总量增加了。
可以从两个方向来理解:一方面是因为社会性的危机导致民众借款增加,例如疫情导致经济压力大,居民借钱度过难关,企业也是如此;另一方面是经济周期到来,社会生产投资旺盛引起的。
社融规模全称为社会融资规模,是指一定时期内(每月、每季或每年)实体经济从金融体系获得的全部资金总额,是增量概念。是全面反映金融与经济关系,以及金融对实体经济资金支持的总量指标。
当然,社融规模的增加,对整个经济的增长是正面的,毕竟钱花出去才能创造价值。所以当信贷社融纷纷放量,且超出了市场预期后,这对于未来宏观经济的逐渐改善与企稳构成比较积极的影响。
当然,这个社融还为市场释放出一个比较明显的信号,则是市场流动性得到了保障。
【拓展资料】
相关知识补充:
一、社会融资规模的原则。
社会融资规模的统计主要有四项原则:即居民原则、金融原则、合并原则和增量统计与计值原则。
1.居民原则。社会融资规模的持有部门和发行部门均为居民部门。按照居民原则,外商直接投资、外债和外汇占款均不计入社会融资规模。
2.金融原则。按照金融原则,国债发行不计入社会融资规模。因为国债发行的主体是政府,国债的发行与兑付属于财政政策的范畴。
3.合并原则。社会融资规模包括各种金融机构、金融市场通过直接或间接方式向实体经济提供的资金支持。因此,在统计社会融资规模时,要将金融机构相互间的债权和债务关系合并处理。在数据汇总方面,金融机构之间的债权和所有权关系相互轧差,不重复计算。例如,金融机构之间相互持有的股权、相互持有的债券等等,都不计入社会融资规模。
4.增量统计与计值原则。社会融资规模是增量概念,为期末、期初余额的差额,也可以是当期发行或发生额扣除当期兑付或偿还额的差额。
二、社会融资规模的实践意义。
可以全面反映社会融资规模的总量。
随着我国金融市场快速发展,金融与经济关系发生较大变化,理论研究与政策操作都需要能全面、准确反映金融与经济关系的全口径统计指标。传统的金融与经济关系,一般是指银行体系通过其资产负债活动,促进经济发展和保持物价水平基本稳定,在金融机构资产方主要体现为新增贷款对实体经济的资金支持,负债方主要体现为货币创造和流动性增加。
目前人民币贷款是指银行业金融机构向实体经济发放的一般贷款及票据贴现,它反映了银行业对实体经济的资金支持。近年来,我国金融总量快速扩张,金融结构多元发展,金融产品和融资工具不断创新,证券、保险类机构对实体经济资金支持加大,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对贷款表现出明显替代效应。新增人民币贷款已不能完整反映金融与经济关系,也不能全面反映实体经济的融资总量。
9月新增社融继续显著回升,对哪些行业利好?
社融增加是利好还是利空
社融增加是较大的利好。
社融规模增加意味着市场资金的增加,即民众和企业借钱的总量增加了,可以从两个方向来理解:一方面,社会危机导致人们贷款增加,如疫情导致经济压力大,居民借钱渡过难关,企业也是如此。
另一方面,由于经济周期的到来和社会生产投资的旺盛。
【拓展资料】
社会融资规模增量是指一定时期内实体经济从金融体系获得的资金额。
社会融资是经济实体融资的重要补充形式,它弥补了单一银行融资渠道狭窄、资金量供不应求等方面的不足,有助于提升全社会融投资水平,提高资金利用效率,拉动经济快速增长。
社会融资相对于新增贷款量是更广义的货币流通量统计指标,社会融资总量除了包含金融机构新增贷款外,还进一步纳入股票、债券融资等,使货币流量统计延伸到股市和债市等渠道的融资来源,从而更加真实地反映社会经济资金的供求状况。
央行2018年11月13日发布2018年10月末社会融资规模存量统计数据报告,数据显示,10月末社会融资规模存量为197.89万亿元,同比增长10.2%。
面对直接融资的逐年扩大,央行流动性管理的难度日增,为更好地执行宏观审慎政策,中国人民银行酝酿推出了基于社会融资的货币流通量统计口径——“社会融资增速指标”。该指标立足于描述社会融资规模,或将部分取代M2(现金+居民储蓄存款+企事业存款)在货币政策制定过程中的参考指标地位,意味着股市等资产价格将被纳入货币政策操作的考量之中,从而有利于按照宏观审慎监管的要求来建立新的分析框架和监测范围。
中国人民银行2011年年度工作会议提出“保持合理的社会融资规模”,2011年1月18日国务院第五次全体会议强调“保持合理的社会融资规模和节奏”。这标志着社会融资作为新的概念正式进入中国货币政策制定与操作的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