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酸锂回冲至 30 万元 / 吨观望情绪仍重,盐湖企业拍卖仅一人出,投资者应如何进行投资?
碳酸锂跌至20万元/吨的支撑位,电动汽车为何没有跟进降价
以成本定价是个别汽车厂商的文案,车辆制造成本下降,指导价就会随之下调。
电动汽车制造成本最高的总成是动力电池组,也可称之为动力电池包或电池包;电池包的成本一度占整车成本的一半以上,所以只要电池包的制造成本能够降低,那车辆的价格就该下降。
而动力电池里成本最高的是碳酸锂,一度也是会超过电池包总成的一半;在碳酸锂的价格高到60万元/吨的时候,碳酸锂的成本占比可不止一半!按照碳酸锂每吨30万元的标准来计算,一般是价格每提升10万元/吨则占比提高10%,反之也会下探出相当的比例。
碳酸锂的最新价格已经跌至20万元/吨,这个被业内认为是“支撑位”的价格已经被跌破,现在的市场中已经有以低于该价格供货的记录;也就是说是否能够在20万元/吨的节点上筑底还说不定,但预计近期只会在这个标准线上波动,短期内不会更低了。然而不论会不会继续下探,综合碳酸锂在40~60万元/吨区间上涨过程中的车市动态,新能源汽车应当降价了!年初喊出以成本定价的特斯拉近期没有变化,那时候的碳酸锂还在高位;比亚迪近期也只是小幅调整了产品线,没有出现符合预期的调价。
碳酸锂涨的时候车辆涨价,碳酸锂降价的时候为何不及时跟进呢?
属实有些想不通,难道这就是车企?
一些汽车爱好者表达了自己的不满,也对价格调整慢给出了自己的观点;现在爱好者们的普遍观点是“保价保品牌”,这确实是一个不错的方案,只有保住品牌形象和定位才能长远的发展,但是在保价的前提下应当增配才对!毕竟电池成本下来了,所以保价的同时应当提升车辆续航,增加车辆配置和各类传感器,否则还是说不通。
同时有些品牌力本就偏弱的品牌必然会降价,因为只有提高车辆性价比才能实现逆袭。
那么这个说法貌似就说不通了,现在能体现出增配的品牌并不多。
真正导致价格调整迟缓的原因其实是“协议价”,碳酸锂的采购不是买一些用一些、用完马上就去买,而是会以一个双方预估的价格签订采购协议;在协议周期内不论上游企业的采购价是多少,动力电池制造商都只能按照这个价格来“拿货”;同理,汽车制造商拿到的动力电池在协议周期内的价格也不会变,只有协议周期结束之后才能够按照碳酸锂最新的价格商定电池采购价,或者寻找其他供应商。
所以这里就会出现“时间差”,汽车降价会比碳酸锂降价存在“延迟”。
以比亚迪为例,网传其碳酸锂长协价*(长期协议价格)是30万元/吨,那么在碳酸锂狂飙一倍的时候,比亚迪相比竞争对手就有绝对的成本优势;可是现在面对20万元/吨的碳酸锂也只能望洋兴叹,只能等到协议到期之后再进行调整。
特斯拉汽车的动力电池依靠采购,大供应商有宁德时代、松下电池、LG新能源和比亚迪等,签订的采购协议没有到期,那之前的长协价就不能变;所以特斯拉想要以成本定价也不能随心所欲的调价,延迟的问题是无法克服的。
但是,有些汽车厂商已经出现毁约的情况,在采购合同签订之后干脆不提货,或者直接要求电池供应商降低价格;这种情形大概率会成为“共识”,因为碳酸锂降价的幅度实在太大,毁约的成本很有可能会更低。而且有些汽车厂商和动力电池制造商本就是一体,比如比亚迪和弗迪电池,长城汽车和蜂巢能源,上汽集团和上汽动力电池;同时也有一些供应商对于汽车厂商非常依赖,其生产的大多数动力电池都是有一两家或两三家车企来消化,这就必然会出现部分汽车厂商的提前调价。
比如零跑汽车,其打造的C01和C11的原指导起售价都在20万左右,而随着碳酸锂价格的不断下跌,这两台车的门槛都被拉低到15万级别!车辆降价幅度相当之大,所以汽车销量也出现了环比飙升。
跟进的还有哪吒汽车和上汽飞凡,近期还有个别车企有类似的规划。
所以新能源汽车的整体降价也就在眼前,预计五月到六月有可能会出现一线汽车厂商的整体调价,只不过那时候又会是一场血雨风腥级的价格大战。
编辑:天和Auto-汽车科学岛,天和MCN发布,保留版权保护权利
【本文来自易车号作者天和汽车科学岛,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易车无关】
碳酸锂跌破40万元/吨,电动车大降价的时候到了?
种种迹象表明,电车开始打价格战的主客观条件都已经具备了。
根据上海钢联3月2日发布的数据显示,电池级碳酸锂目前的均价报38.25万元/吨。从去年11月碳酸锂价格飙涨到60万元/吨至今,仅仅只过去了三个月时间,碳酸锂价格的跌幅已经超过了30%。
去年所有人还在抱怨碳酸锂价格的疯涨,导致电池成本不断上升。因此而延伸出来的“车企打工论”一度在网络上引起热议。在终端消费市场,许多电动车因为电池成本的上涨而价格上调,甚至让人觉得买车等于买电池,此时买到就是赚到。
但其实在去年就有业内人士指出,碳酸锂的价格高企存在部分厂商炒作的成分,其实际需求远不如预期。果不其然,这种观点在2023年得到了印证。
而动力电池龙头宁德时代在今年初向主机厂推出的“锂矿返利”计划似乎暗示着碳酸锂价格还将会进一步下调。所谓的“锂矿返利”计划,其中的重点简单的说,就是与宁德时代战略合作的主机厂,在三年内向宁德时代采购的电池比例不低于80%,那么就可以有一半电池的价格按照市价计算,一半电池的价格以碳酸锂材料20万元/吨的价格进行计算。
以宁德时代目前不可动摇的行业龙头地位,即使有潜在的竞争者,但显然还没有必要对主机厂做出真正意义上的“让利”来保住市场份额。那么推出这个返利计划的背后,必然是宁德时代对未来碳酸锂价格的进一步下跌是有充分预期的,或者是说宁德时代有能力以规模优势来压低碳酸锂的价格。换言之,在一到两年甚至更短的时间里,碳酸锂价格很有可能就会跌到20万元甚至更低,回到2018年之前的水平。
要知道,目前动力电池成本几乎占到了一辆电车总成本的60%。这不仅导致电车的价格居高不下,也导致许多主机厂是在亏钱造电车。如果电池价格能够下降50%,意味着电车至少从成本上就有了可以降价的空间。再退一步说,即使不降价,主机厂的亏损变少了,也可以将省出来的成本投入到配置增加、新功能开发上,让电车的性价比变得更高。
另一个价格战要开打的理由是,市场正在变得越来越“卷”。
如果时间回到两年前,可能很多新能源车企都会谦逊的说,我们要共同把新能源蛋糕做大,我们与燃油车会长期共存。但是,目前新能源品牌越来越多,占据着各个细分市场,新能源市场已经不再是蓝海,而是红海。随着新能源车的渗透率接近30%,新能源车企对燃油车市场的野心已经再也掩饰不住了。同时,从1月份的销量数据就可以看出,市场需求的下滑让各家新能源车企订单池中的储备已经不多了,市场需要新的刺激。
于是2023年2月中,先是比亚迪秦PLUS DM-i借着改款直接把入门价格下探到了10万元以内,直接喊出了“油电同价”的口号。这已经是没有任何掩饰的,赤裸裸的要抢夺合资品牌燃油车的基盘市场。
到了3月的第一天,零跑同样是借着推出零跑C11增程版的时机,调整了全系产品的价格。发布会现场大屏幕上打出的“选车看零跑,价值有参考”,简单而又直白。如果说“重新定义15-20万选车标准”这样的说法还太文绉绉,那么朱江明干脆就更明确的表示了:“零跑追求的不只是油电同价,而是要真正做到电车比油车的购买价格更低。”
而更多没有喊口号的新能源车企们,如蔚来、小鹏、哪吒们,其实也都在默默的以各种形式在逐渐释放优惠。
大战一触即发。
这种战前的焦虑甚至已经蔓延到了传统车企身上。丰田bZ4x限时优惠6万、日产艾睿雅限时优惠6万,虽然说是“限时”,但其实大家都知道,价格降下来后基本上就不会再有涨回去的可能了。而本田在华的两家车企,广汽本田和东风本田,在最近甚至干脆推出了包括电车和油车在内,全系最高补贴68000元的“疯狂”举动。
最后总结一下,2023年由电车率先掀起的价格战已经开始,而且很快就会蔓延到包括燃油车在内的全行业。到了打价格战这一步,其实对企业来说并不是件好事,但行业的饱和度又确实到了要用这种方式优胜劣汰的时候。对于消费者来说,则是一件受益的好事,无论你是打算买一辆电车还是油车,今年出手都不失为最近两三年里的一个最好时机。(文/优视汽车 老炮)
注:配图来自网络,权利归原作者所有,一并感谢!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优视汽车的立场。
【本文来自易车号作者优视汽车,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易车无关】
碳酸锂价格涨超230%,造成其价格上涨的原因是什么?
碳酸锂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会有波动,而且每个地方的价格也会有所不同的,具体以您交易时的市场成交价为准。 温馨提示:以上内容仅供参考。 应答时间:2022-02-07,最新业务变化请以平安银行官网公布为准。“盐湖提锂”一夜起飞,谁将在世界级盐湖基地里尝到甜头?
5月16日,根据青海日报报道,建设世界级盐湖产业基地行动方案编制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在西宁召开,审议讨论了《建设世界级盐湖产业基地行动方案(初稿)》。
据悉,接下来行动方案编制领导小组将于5月20日在北京召开《行动方案》国内专家论证会,听取国内盐湖领域知名院士和专家学者对《行动方案(初稿)》评价和修改完善的具体意见,确保行动方案更具科学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
尽管行动方案尚未正式敲定,但盐湖提锂已经再次成为市场关注的热点话题。
5月18日和19日,A股市场上相关概念股纷纷大涨,蓝晓 科技 18日爆涨17.57%,科达制造、久吾高科、藏格控股纷纷涨停,比亚迪、赣锋锂业、西藏矿业也实现大涨。
在电动 汽车 市场持续爆发的当下,作为动力电池核心原材料、被称作“白色石油”的“锂”已经变得格外重要,但由于资源上的差异和技术上的不完善,我国虽拥有颇高的锂储量,但开发程度并不高,锂原料大量依赖国外进口。
而在由于地缘政治、需求上升等因素导致锂原料供应短缺,价格持续上涨的当下,基于已经逐步优化的“盐湖提锂”技术,青海世界级盐湖基地的建立有望使我国实现锂原料的自给自足。
这将给早前在盐湖提锂领域有所布局的企业带来优势,包括拥有盐湖资源和拥有盐湖提锂技术的企业,以及和这些企业已展开深度合作的产业链相关企业。
“盐湖提锂”能成为市场关注的话题,在于其在我国过去长期被“矿山提锂”所压制的局面有望反转。
“提锂”并不是提取锂单质,而是提取为碳酸锂、氢氧化锂等锂盐。 高纯度的锂盐则可以被锂电池原材料企业加工成磷酸铁锂、三元锂等电池正极材料出售给电池企业。
目前,全球范围内能够被开发利用的锂资源有两种,一种是盐湖卤水锂,另外一种是岩石锂矿, 其中盐湖卤水锂占资源总量的70%左右,锂矿石占比为30%左右。
更大的储量占比使得盐湖提锂拥有更好的规模效益。盐湖提锂技术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研发,90年代国外公司在卤水提锂技术方面实现突破,使碳酸锂生产成本大大低于矿石提锂。
不过,盐湖提锂虽有成本优势,但提取高纯度的电池级碳酸锂技术难度较大,相比之下,锂矿石提取锂技术成熟,且提锂纯度更高。
2020年,全球盐湖提锂的产量占比为46%,锂矿石提锂的产量占比份额则超过一半,这和两者在资源量上的占比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而这种对比在我国更加明显。 我国探明的锂资源中,盐湖类型占到80%,其中90%分布在青海、西藏两大湖区。
我国的锂资源并不稀缺,根据 USGS(美国地质勘探局)的统计数据,截至 2019 年末,中国锂储量/资源量分别为 100/450 万吨,全球排名第 4/6 位,属于第二梯队。
但由于我国大部分锂资源为盐湖类型,同时盐湖品位较低(锂含量低、杂质多),提锂技术不成熟,提锂成本远高于国外。
我国早期盐湖提锂成本高达6-8万元/吨LCE(碳酸锂当量),远高于国外2万元/吨LCE的成本,甚至超过部分矿山提锂的成本。
基于此种情况,我国虽然锂原料需求量巨大,但大多依赖于进口。 2019年,我国基础锂盐冶炼产能占到全球产能的71%,锂盐出货量占全球消费量的 49%,但原材料的产量占比仅为9.7%。
同时,我国目前锂盐生产仍以矿石为主要原料来源。2019 年国内碳酸锂产量约15.9 万吨,其中矿石提碳酸锂占比高达 78.6%,而盐湖提碳酸锂仅占比 21.4%;氢氧化锂产量为 7.6 万吨,几乎全部以锂辉石精矿为原料。
随着青海世界级盐湖生产基地的规划出炉,我国盐湖提锂的速度显然正在加快,而这是由于技术、需求等多种因素叠加的结果。
首先是提锂技术的优化使得盐湖提锂的成本不断降低。
前面说到,我国锂盐湖品位较低, 主要是我国盐湖“镁锂比”显著高于海外。 作为盐湖提锂的主要技术参考数据,“镁锂比”越低,越有利于锂的提取,而青海盐湖镁锂比普遍高于60,察尔汗盐湖更是高达 1577,相比之下,南美盐湖镁锂比均处于 20 以下。
但过去几年,国内不少企业通过技术优化,实现了在高镁锂比盐湖中低成本提锂的方法,如五矿盐湖的高镁锂比分离技术、蓝晓 科技 的吸附法分离技术、久吾高科的渗析膜分离技术等。
当前,以吸附法和渗析膜为主的盐湖提锂技术成本已由此前煅烧法、萃取法6-8万元的提取成本,下降到3.5万元左右,蓝科锂业的提锂成本目前更是降到3万元/吨。
另一方面则是锂原料,尤其是碳酸锂的的需求越来越强烈,使得盐湖提锂脚步开始加速,来应对原材料的短缺。
去年11月,碳酸锂的价格还处在4万元/吨的价格,但随后由于需求上升价格一路上涨,目前电池级碳酸锂价格为8.7万元~9.1万元/吨,涨幅超过一倍。
这与磷酸铁锂电池的需求量回升有关。 在新能源 汽车 补贴不断退坡的当下,成本更低的磷酸铁锂电池装机量占比开始不断回升,增速超过三元锂电池。
今年4月,我国动力电池装车量为8.4Gwh,同比上涨97.3%;磷酸铁锂电池装车量3.2GWh,同比上涨244.5%。而碳酸锂是生产磷酸铁锂的主要原料,盐湖提锂又是碳酸锂提取的主要方式。
盐湖提锂的备受关注还与当下的地缘政治颇有关联。
前面已经说到,我国目前锂原料的获取主要来自于海外的锂矿石,进口占比超过70%, 而其中约50%来自坐拥优质锂矿场的澳大利亚。
目前,澳大利亚矿山的总设计产能为342.5万吨锂精矿/年,是全球最大的硬岩型锂资源生产国,也是全球最大的锂资源供给国。
而当下中国和澳大利亚的关系并不明朗。 今年4月,澳联邦政府单方面撕毁了维多利亚州与中国的“一带一路”协议,并在随后取消了与中国多个合作协议,采取一系列强硬的对华政策。
5月6日,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则发布了一则简短的声明,正式宣布无限期暂停由国家发改委与澳联邦政府相关部门共同牵头的中澳战略经济对话机制下的一切活动。
中国是澳大利亚的第一出口国,而矿石资源又是澳大利亚对中国出口产品中占比最大的品类 ,暂停经济对话意味着中国未来的矿石进口和中国企业对澳大利亚矿山的投资将受到不小的限制。
多种因素叠加起来,使得我国盐湖提锂的脚步需要迅速加快,以实现原材料的有效自供,保证企业的竞争优势。
多种因素的叠加都让国内盐湖提锂备受关注,而此次跟随提锂概念同样备受关注的企业并不仅仅拥有“概念”。
在A股市场上领涨的蓝晓 科技 ,是国内的吸附树脂材料龙头,前面已经提到,吸附法目前是主流的盐湖提锂技术。
吸附法在应对高镁锂比盐湖有明显优势,包括蓝晓 科技 、久吾高科等多家上市企业目前都在向盐湖企业提供特殊合成的吸附分离材料以及集成系统装置等一体化解决方案。
目前,蓝晓 科技 拥有多个盐湖提锂项目,属于该领域的龙头企业。包括藏格项目1万吨吸附单元、锦泰项目3000吨整线运营、五矿项目1000吨技术改造,可针对中、高、低不同品位的卤水提供不同方案。
蓝晓 科技 这类企业当然是为资源型企业服务的,这也是此次备受关注的另一类企业,包括藏格控股、西藏矿业等。
其中,藏格控股拥有青海察尔汗盐湖的开发权,同样拥有该盐湖开发权的还有蓝科锂业,蓝科锂业的股东中则有上市公司ST盐湖和科达制造。
其中ST盐湖为蓝科锂业的控股股东,科达制造为参股股东。ST盐湖就是曾经的“钾肥之王”盐湖股份,但因后来的大规模多元投资项目的失败,2019年亏损高达458亿元,同时由于从2017年以来连续3年净利润连续为负值,2020年5月被带帽暂停上市。
此次跟着青海吃香的还有拥有颇大锂盐湖资源的西藏,而西藏矿业、西藏珠峰同样是拥有西藏锂盐湖的开发权。
西藏的盐湖资源主要集中于藏西地区,包括扎布耶盐湖、结则茶卡和龙木错盐湖,主要为碳酸型及硫酸型盐湖。
其中,扎布耶盐湖是资源量世界第三大、亚洲第一大的锂矿盐湖,已探明的锂储量为 184.10 万吨 LCE,且资源禀赋极其优异,含锂浓度 11290mg/L,仅次于智利阿塔卡玛盐湖,位居全球第二;镁锂比仅为 0.05,全球最低,具有天然碳酸锂固体资源和高锂贫镁、富碳酸锂的特点。目前西藏矿业拥有扎布耶的独家开采权。
而像比亚迪这种整车制造商、赣锋锂业这种锂盐精加工企业也是基于盐湖提锂的技术和资源型企业展开合作,掌控上游原材料。
早在2017年,比亚迪就与盐湖股份合作成立了青海盐湖比亚迪资源开发有限公司,按照比亚迪董事长王传福的介绍,比亚迪在盐湖提锂吸附剂制备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掌握了从盐湖卤水中提锂的锂吸附剂的制备技术,这是盐湖商业化提锂的关键。
不过,也正如上面提到,盐湖股份在因为后来的巨额亏损被戴帽后,目前与比亚迪的3万吨电池级碳酸锂项目还未正式开工建设。
当然,目前ST盐湖已将亏损业务做了剥离,保留了盈利能力较强的碳酸锂业务。2020年的财报显示,2020年公司实现营收140.16亿元,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0.4亿元,比上年增长104.45%,大幅实现扭亏为盈。
被暂停上市近一年之际,4月8日,*ST盐湖向深圳证券交易所提交了股票恢复上市的书面申请,目前正等待审核。
赣锋锂业也能趁着概念起飞,也是其利用盐湖提锂的技术准备发力。
今年3月8日,赣锋锂业发布公告称,公司及其全资子公司将收购伊犁鸿大基业股权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100%股权,后者持有五矿盐湖有限公司49%股权,从而间接拥有青海省柴达木一里坪锂盐湖项目的权益。
在今年5月初的投资者互动平台上,赣锋锂业也表示,公司很早就掌握盐湖提锂技术,目前拥有自己的技术团队和专利。
目前来看,盐湖提锂基地的建设还处于初步阶段,但基于锂原料的重要战略地位和技术的优化,盐湖提锂是我国锂原料获取的大趋势,布局更早、有更多技术储备的企业能在未来的行业竞争中拥有更多优势。
拍卖次高价
五天四夜!
348条投标记录!
800多延时记录!
溢价596倍,总价略超过20亿!
?
JD.COM多项司法拍卖纪录同时诞生,这场世纪拍卖于21日凌晨举行。经过5天4夜的激烈竞价,3448次出价,800多次拖延,斯诺伟力矿控股权终于落下帷幕,创下JD.COM拍卖纪录,堪称“世纪拍卖”!最终成交价略超过20亿,是起拍价的596倍,甚至起拍价只是最终成交价的零头。
这场世纪经典拍卖最终被“140982844”这个号码拿下。这场涉及破产资产的拍卖,无论从力度、围观人数还是最终成交价,都堪称司法拍卖史上的一场“地雷”拍卖。
1.拍卖标的:到期的探矿权。
本次拍卖标的为成都兴能新材料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兴能新材)持有的雅江县伟矿业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雅江伟矿业)54.2857%股权。根据四川省成都市中级人民法院(2019)川01颇申第207号破产裁定书披露,该部分股权于2018年12月31日的市值评估为127,558.92万元。
天眼查资料显示,雅江威矿业成立于2008年,兴能新材持有该公司57.1%的股权。江威矿业公司拥有德车弄坝锂矿的探矿权。车弄坝锂矿位于四川省甘孜州雅江县东北部,属甲基锂辉石矿区,矿山储量1814万吨,平均品位1.34%,为超大型锂矿。
值得一提的是,根据《公开招募意向投资者公告》,威公司探矿权于2021年6月30日到期。之前已经保留了三次,正在继续保留第四次探矿权。上述公告还显示,据四川省自然资源厅相关管理人员介绍,因探矿权证在取得和补充矿产阶段涉嫌违法或违规原因,相关管理部门正在组织调查。因此,保留探矿权进展缓慢,存在丧失采矿权的风险。而且根据公告,管理人不承诺为意向投资者办理探矿权转让手续。
因此,本次拍卖的标的是一项已到期的探矿权。首先,探矿权能否正常续期存在不确定性。其次,该权利向采矿权过渡存在储量的不确定性,存在采矿权流失的风险。此外,即使按计划探明了真实储量,在探矿权转采矿权的过程中,通常也是按照开采计划分期支付资源价款。最后,更重要的是,拍卖公告还显示探矿权证在取得和补充矿种时涉嫌违法或违规原因。
212亿评估资产,起拍价335万的原因。
根据最高法院发布的《关于人民法院网络司法拍卖若干问题的规定》2016(18号)第十条规定:“网络司法拍卖应当确定底价,底价为起拍价。起拍价由人民法院参照评估价格确定;未经评估的,应当参照市场价格确定,并征求当事人的意见。起始价不得低于评估价或市场价的70%。”
能新材料持有雅江威矿业有限公司57.1%的股权,该股权对应的探矿权2018年估值为12亿。这笔股权对应的负债高达16亿,其实际价值为负-4亿。可能是考虑到“碳酸锂”目前的市场价值远高于18年的价值,所以定了一个较低的起拍价335万。
3.高保费背后的风险
风险:探矿权失效,责任全部承担。
在不良资产的实际操作中,对于探矿权或采矿权等高价值标的的转让,可以通过债权的方式,也可以通过司法拍卖产权的方式,但很少采用股权转让的方式。从公告来看,采矿权是否抵押还不得而知。如果将股权对应的探矿权抵押,股权所有人的赔偿会劣于抵押权人。对于这样一个高价值主体,直接拍卖探矿权就可以规避这种风险,股权价值所附带的债务就可以消除。否则就会出现企业资产无法先行偿付,企业负债全额偿付的尴尬局面。
风险:交易后无法交付货物的风险。
本次拍卖标的成交价略超过20亿元,起拍价335万元,定金33.5万元。根据公告,竞买人成交后未能进行交割的,只需没收保证金,不涉及其他责任。
相对于20亿元的成交价,保证金比例只占万分之二不到。如果投标人违约,损失在比例上可以忽略不计。而且在本次拍卖中,竞买人成交后的违约责任并未要求“未成交的,应当对第二次拍卖未达到第一次成交价的部分承担补足责任”,因此很可能导致债务人等相关利害关系人利用这一漏洞恶意抬高竞买结果的价格。
笔者认为,拍卖标的溢价596倍的秘密在于定价不准,保证金比例低,交易后违约成本低。司法网络中因保证金低导致最终成交价明显偏离拍卖标的价值的情况并不少见。
在投资不良资产的过程中,一夜暴富的神话和坠入深渊的陷阱可谓孪生兄弟。这种情况下可能会有收益超百倍的惊喜,也可能会有血本无归的痛苦现实。
1.2000万元拍卖难题:房子和钱都是空的。
2019年12月29日,经过阿里拍卖网站两个半小时的激烈竞价,黄晓东以2139.48万元,溢价一倍的价格拿下惠州市博罗县一处厂房。虽然是起拍价的一倍多,但还是低于市场价,这让黄晓东很高兴。然而,她没想到,这两年来,这间拍卖行成了她最大的噩梦。
作为一个非专业人士,黄晓东在参与司法拍卖之前,既没有自己进行深入的调整,也没有咨询专业人士的意见,这导致了司法批评。
拍卖中诸如法拍土地上有不属于拍卖的房产以及拍卖的房产存在“跨红线”等常见的陷阱而浑然不知,在拍卖成交款全额付清后两年内,因上述问题与债务人展开了一场拉锯战从而导致迟迟未能接收厂房,面临“房钱两空”的尴尬境地。
2、杭州东融集团有限公司
杭州东融集团有限公司(后简称“东融资产”)则是又一个典型的案例:专业机构投资不良反面把自己变成不良资产的活生生的例子。东融资产成立于2013年,有别于传统不良资产投资者从国资AMC进行部分融资的操作模式,其通过创新的方式通过多个线上、线下平台吸引社会资金投资,将募集来的资金通过自身渠道来收购不良资产,意图通过自身的管理和处置不良资产回现从而兑付投资者达到退出的目标。从资产运营角度来说,东融资产一直还比较透明,项目真实度方面比较可靠,团队也具有一定的不良资产能力,但是融资资金期限与不良资产退出的期限的不匹配,加上投资策略采取高杠杆的模式,最终导致自身资金链断裂而成为市场上的不良资产。
3、中国信达上演一夜暴富神话
同样是锂矿,信达也曾因此爆赚(浮盈)。
2021年8月10日,中国昔日钾肥大王盐湖股份在深交所恢复上市,开盘价39.22元,开盘迅速涨至43.15元,触发临停,涨幅达388.12%,收盘35.90元,涨幅超300%。而当年被迫选择债转股“当了冤大头”的国开行、AIC及多家国有商业银行,以共计36%的持股比例,在此次盐湖股份的强势回归中,海赚450亿元人民币。
六家银行对盐湖股份的持股,是数年前盐湖股份破产重整过程中债转股而来的。
而此前,在2017年盐湖股份爆发债务危机时,所有债权人都视之为烫手山芋,而国有大行则“更是债权人中的冤大头”。
经过重整和剥离亏损资产的盐湖股份依靠钾肥与锂盐业务,2020年业绩扭亏为盈,实现净利润20.40亿元,净资产期末也转正为52.66亿元。预计实现净利润20-22亿元,同比增长44.69%-59.15%。
不良资产,尽调为王。投资前的尽调,可以帮助投资者发现风险、考虑报价,可以说,尽调是购买资产包过程中最关键的一步。凡是投资不良资产最终踩雷的,很多都是在尽调阶段未能做到专业、全面,未能全面评估标的资产的风险,从而给出不适合的估值和处置策略,最终导致损失。
投资前的尽调是一个“核实披露信息”、“发现风险”和“评估价值”的过程,尽调律师根据调查得到的信息,判断不良资产的价值、债务人的偿债能力和其中的法律风险,并初步确定实现债权的途径,总结债权实现的可能性,为后期购买提供价值参考、为后期处置提供参考依据。
尽调按照手段不同,可以分为书面尽调和现场尽调。尽管网络上关于书面尽调和现场尽调的模板很多,但尽调尤其是现场尽调是一项经验活。根据前期书面尽调的结果,尽调人员会判定现场尽调的重点和方法,然后再根据现场的情况及时转变思路和策略,穷尽一切合法手段,寻找隐藏的财产和未知的风险。而对于同一个现象背后的奥妙玄机,不同水平的尽调人员给出的意见往往是不一致的,而其中的差别最终会影响到整个项目的估值及风控。
不良资产行业生态链的核心就是估值,正是因为各交易方在对同一标的尽调过程中结合自身的经验及判断形成估值差异从而达成交易,而随着不良资产行业在近二十年的磨炼过程中,不管是买方还是卖方,估值体系及交易对象日趋成熟,如何在日趋激烈、成熟的不良资产行业里掘金,准确对不良资产进行估值是核心,笔者认为,应具备以下能力:
首先,是对不良资产包对象”画像“的能力,即尽可能多地收集不良资产包的信息:债权总额、大额债权集中度、行业结构、区域结构、诉讼情况及进度、抵质押比例及潜在交易对手的情况等数据,数据的完整收集能力是估值的基础。
其次,实施估值过程还需要经过实地的尽调:抵押物现场、债务人、保证人、不动产中心、法院、同类型资产的使用者访谈等,这是对第一轮收集数据的验证与修正。
最后,根据不同资产的性质,参照租金收益法、重置成本法、现金流折现法、交易案例比较法、假设清算法、专家打分法和其他适用的分析方法进行评估。而这一步是重中之重,单纯的、机械地参照某一种评估方法进行估值会造成巨大的价值误判从而造成损失,对不同资产评估过程中还要结合资产的流动性受压环境、市场供求错配情况、收集数据信息的有限性、掌握的债务人及保证人社会关系的不完整、资产的区域特点、投资的机会成本(时间成本、资金成本、管理成本、潜在其他高收益项目投资成本)等进行估值的再调整,而这则需要专业的知识储备及行业经验沉淀,否则一招不慎,面临金矿没有挖着,扔出去的肉包也一去不回的尴尬局面。
不良资产就像海里淘沙,无论是沙里淘金也好,还是竹篮打水一场空也罢,不良资产的价值在于交易对手各自所掌握的信息不对称所形成的估值差异,这信息不对称的差异里面包括个人经验的认识错误和市场的错误,这就给了具备火眼金睛能力的投资者一个捡陋抄底的机会,从而形成获取超额收益的空间之所在。依靠”估值”这一火眼金睛一旦中标自己所中意的资产包后,再使出十八般武艺对不同类资产进行分别处置、各个击破,就如同一场火锅盛宴,精准识别出火锅中最肥的那片肉-多数债权和控制权;蘸以饱满的酱汁-增添管理专家使项目起死回生,市场估值提升;再将债权转为股权,入口、咀嚼、下咽,肚饱腰圆,盆满钵满?这将是多么美妙的一场火锅之旅。
相关问答:东融是指什么意思?
东融”,就是全方位融入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和山东西部新的经济隆起带;“西借”,就是借助中原经济区这个国家级战略大舞台,拓展市场、延伸腹地。
相关问答:恒大财富兑付危机愈演愈烈,总经理杜亮承认提前兑付,情况如何?
可叹尚有大量投资者不知晓情况
事件是如何发酵的,又是何时引起关注的?
1、九月初恒大财富就已无法兑付,但官方并无任何公告。
(官方客服回复)
(官方公告仍为2月份公告)
(恒大财富经营范围)
(恒大金融业务板块)
恒大财富无相关产品介绍,产品售卖皆由投资顾问对接
2、兑付无人管,无回应使得大量投资者恐慌
兑付无门,事项已涉及全国多省地市,同时,期房对付,供应商汇款等问题的爆发将时间推向高点,各地自发组织要求回款。
有投资者表示,自己在8月底经恒大员工介绍购买了产品,员工本人亦有购买,然而9月初,恒大财富就出现无法兑付的情况,投资者面临巨大风险。
恒大财富及恒大物业、大健康等大量员工皆有购买仍无处可寻恒大方解决问题。
3、恒大受此负面影响,股价大跌,许家印对此作出回应
恒大集团董事局主席许家印于9月10日,在恒大财富专题会上进行了回应。
“我可以一无所有,但恒大财富的投资者不能一无所有!”(如若成为空话,恐怕会像“小目标”一样被钉在耻辱柱上)“要确保所有到期的财富产品尽早全部兑付,一分钱都不能少”。
许家印在会上还强调,兑付过程中,一定做到公平公正,不允许任何人搞特殊化,之前没有、今后也绝不允许任何人私下提前兑付。
4、恒大式“让领导先走”使投资者群情激愤
9月13日,恒大公布兑付方案:
一、分期返还本息,仅限到期投资者,先返还10%,后每隔三月返还10%(据计算需27个月完成)二、实物资产兑付,包含住宅、公寓及写字楼、商铺及车位。三、冲抵购房尾款,可冲抵本人或他人尾款。其中方案二、三的操作细则还要等待另行通知。
然因无官方公告,大量投资者甚至不确定是否已实行(细则至截稿前仍未披露具体信息)
投资者并不认可此兑付方案,要求执行“杜亮方案”。
(网传图片)
各地投资者积极开展维权活动,然而恒大所谓的“地区负责人”,迟迟不露面,对维权者委派代表谈判采取“不理睬、不露面、不发声”的“三不政策”,令维权者不满,质疑其是否真心实意要解决问题。
受此负面影响,恒大股价一度跌停。
9月13日,中国恒大(03333.HK)大跌6.91%,每股报3.37港元;9月14日上午,中国恒大继续大跌9.79%,盘中已经跌破3港元,最低至每股2.98港元。
恒大财富总经理杜亮(法人)最终向投资者承认,自己已于5月31日赎回恒大财富理财产品,提前兑付是因为家里有急事。
5、恒大危了?此秋何度
“信誉破产”对恒大而言必成痛击,恒大财富兑付难,期房交房难,尾款交付难??多事之秋,事态走向更恶劣的开端。负面缠身的恒大势必影响到房屋销售、影响到现金流,使本就不乐观的情况继续恶化。恒大将如何解决当前的问题将直接影响其存亡。
“恒大破产”消息甚嚣尘上之时,迟迟未作出回应,终有回应时又一改往日姿态。
9月13日(也就是宣布恒大财富最新兑付方案当日)恒大官方作出回应,称此类言论完全失实,并表示公司确实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但仍将履行责任,全力复工复产,保交楼。
“高增长、控规模、降负债”,言犹在耳!无论如何,恒大应积极承担相应责任,问题不应转嫁给任何个体、组织。
在此也呼吁期房兑付及恒大财富投资者们,理性维权、合法维权,保护自身的同时也避免被人利用,歪曲合法维权,扰乱公众视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