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反复抓,抓反复”?
电工对于反复抓抓反复怎么理解
具体来说,反复抓抓,反复的原则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认真核对电路连接:在进行电路连接时,电工需要仔细核对每个连接点的正确性和稳固性,以确保电路连接正确无误,不会出现松动、接触不良等问题。
2、反复检查电器元件:在安装和调试电器元件时,电工需要进行多次检查,确保元件的型号、参数和接线正确无误。
3、反复检查电气设备:在进行电气设备的安装和调试时,电工需要进行多次检查,确保电气设备的安装、接线和运行状态正确无误。
4、反复检查接地:在进行电气安装时,电工需要反复检查接地情况,确保接地可靠、符合规范和标准要求。
为什么说作风问题必须经常抓,长期抓
A 为什么说作风问题必须经常抓、长期抓?
简单地讲,这是由作风问题具有反复性和顽固性的特点所决定。因此,必须经常抓、长期抓。
“四风”等不良作风表现形式繁多、形成原因复杂、顽固性反复性强,要想对其深刻认识、理解到位进而切实解决,绝不会一蹴而就。还需常抓常新、抓深抓实、勤抓不懈。
“经常抓、见常态”就是要抓常。
时刻把作风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做到管事、管人,进而管思想、管行动。要将作风建设有机融入党员干部的日常工作、一举一动、一思一念中,让抓作风、反“四风”成为常态。通过扎实的作风建设推进各项工作,进而形成抓作风促工作、抓工作强作风的良性循环。
“深入抓、见实效”就是要抓细。
要对干部群众特别是基层群众反映的作风问题一一回应、具体解决;对隐藏在工作细节、生活细处的“四风”问题不遗漏、不放过;对新出现的不良苗头抓早、抓小。“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再小的事情也要一件一件做,一件一件地做好。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韧劲将作风建设抓细抓实,才能积小胜为大胜,最终将“四风”这块硬骨头啃下来。
“持久抓、见长效”就是要抓长。
作风问题具有隐蔽性、顽固性,必须反复抓、使长劲儿。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也不能集中抓时雷霆万钧,平常时日放任自流。这要求广大党员干部一方面始终保持严格的尺度和坚定的决心,咬定青山不放松,另一方面也要群策群力、集思广益,着力建立作风建设的长效机制,确保将改作风一抓到底。
作风建设是永恒的课题。特别是基层党员干部,离群众最近,改作风抓得怎么样,群众看得最清楚。各地党组织都要在抓常抓细抓长上下功夫,讲认真、讲方法,确保见常态、见实效、见长效,进而将作风之弊、行为之垢彻底铲除,真正将勤政为民的新风树起来。
德育过程要 “反复抓,抓反复”所依据的德育规律是( )。
【答案】:B 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反复的、不断前进的过程,因此德育过程要“反复抓、抓反复”。为什么说德育过程十一个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
(1)德育过程的长期性是由人类认识规律决定的。构成思想品德的因素比较复杂,知、情、意、行各因素本身和各因素之间要通过不断斗争,才能得到发展和统一。 (2)青少年正处于成长时期,可塑性比较强,思想不成熟,其发展也具有双向性,某一阶段出现某些倒退是正常的,这使得德育过程是一个反复的持续的过程。 (3)德育过程中,学生除了接受学校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正规教育影响外,还受到来自社会的、家庭的多种影响,这些影响中难免会有负向的,因而一个人思想品德提高过程中出现反复是正常的。 (4)当前意识形态领域中斗争的复杂性,也使得对学生社会主义品德的培养是长期的、反复的过程。 (5)据此规律,教育者必须树立“抓反如何规范个人的行为习惯
叶圣陶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习惯”。培根说:“习惯真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习惯的养成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一旦养成了坏习惯,就会使你受害终生;相反,养成了一个良好的习惯,也会使你受益终生。因此,抓好初一新生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是至关重要的。尤其在今天的农村,留守学生不断增多,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极少,孩子在爷爷奶奶的教育下形成足多不良行为习惯,可见,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已迫在眉睫。那么如何抓好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呢?一.营造和谐的班级氛围,是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前提。1.学生作自我介绍,增进相互了解。初一学生,来自于不同的地方,彼此都比较陌生,每位学生的性格、家庭出生都有所差异。特别是一些性格内向,学习又比较差的学生,很难融入一个新的集体,再加上初中课程多,难度较大,学生容易打退堂鼓。因而,可以通过学生自我介绍,既有助于相互了解,又有助于锻炼学生的胆识,还能消除个别学生的消极情绪,同时,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合适的朋友。这样,每位学生就会有一种温馨感,很快就能融入到新环境中。2.创造机会,加强学生之间的亲和力。一个新的集体,各自的家庭状况、学习成绩、道德品质有所不同。家庭状况好的学生很难与家庭条件差的学生来往,学习好的学生很难与学习差的学生交流,道德品质好的学生很难与道德品行差的学生交友。出现这些现象,如果我们班主任视而不见、不闻不问,歪风邪气就会蔓延,同学之间就会生疏。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可以创造机会,使他们改变“穷在街前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的世俗观念。如:“结对子”,“比、学、赶、帮、超”活动,“献爱心”,“交叉座位”等方式,促使其互相交流互相鞭策,增进友谊。形成团结、互助、向上的亲和力。3.班主任要充分了解学生,让学生心中充满爱。对学生的教育是在现有行为习惯基础上进行的,因此班主任要首先了解学生现有行为习惯,对学生的认识既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做到从整体上把握学生,又要从具体对象上认识学生,做到对每个学生有深入的了解。新生入学后,我通过个别调查,学生档案材料,学生小学的班主任,家访和班级的各种活动了解学生,另外还在与学生的日常交往中了解学生,在问题的调查处理过程中了解学生,时时做了解学生的“有心人”,尽快掌握学生的性格和行为习惯,明确哪些是需巩固和发展的,哪些是需要改掉和重新培养的。通过系列了解,对自己的教育对象基本做到了心中有数。比如,我班的李某,在入学后表现特别差,油腔滑调又好斗。在一次语文课上,无视老师的存在,与窗外的同学大声讲话,此时我便停止了讲课,同学们的目光都看向了他,他的脸一下子红了。趁此机会,我便把他叫到了讲台桌前,然后问他:“你刚才的行为对吗?”他说:“不对”。我又指出了他身上的一些缺点,希望他能够好好地改正,否则不准他来上课。据了解,他的家庭经济很拮据,他父母都没钱供他上学,而他是很想上学的。所以我这么一说,他就害怕了。以后的日子里他渐渐地乖了,而且还特别义气,班级里的一些事务他都抢着干。各任课老师反映说他上课都挺守纪律的。二.强化管理意识,严格执行“规范”要求,是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根本。1.宣传校纪校规,增强思想意识。我国古代把开锁的钥匙称为“管”,因此管理一词从字义上讲就是“管辖”、“治理”,“处理”的意思。新生从小学步入初一,正处于各种行为规范在头脑中尚未形成的阶段,这就需要管理。班级管理就是以法治班,以规章制度去规范他们的言行。古代著名大学者朱熹说:“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因此,对学生进行行为习惯养成的教育应该从学生的认知出发,并抓住先入为主的规律向学生明确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我将初一开学的第一周定为常规养成教育宣传周,向学生们宣读《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以及学校相关的规章制度。可是怎样把《中学生守则》和《日常行为规范》变成学生的行动呢?这是体现初一班主任老师管理艺术的关键。为此,我要求学生首先要会背这些守则和规范,然后利用班会课进行行规百题赛,选出优胜奖并给予奖励。这个办法激发了他们的兴趣,较好地培养了他们行为习惯。 2.大家参与,自制班规。 待学生了解本校的校纪校规后,虽然思想上有了认识,但这些制度具有普遍性,所以我们要通过大家讨论,班干部与班主任审查,制定出适合本班现状的规章制度。在讨论中,每位同学既体会到民主性,又当了一次小主人,让他们深感责任的重大,同时这又是自己制定出来的制度,容易让其接受,定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对学生进行文明礼仪、常规养成教育时,制定了《养成文明十个好习惯》向学生明确做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做,以及如何去做。平时我还从班级的每件小事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养成良好的习惯。班里扫地,也有常规,半小时内要扫好,拖帕要冲洗干净,扫帚该放在哪里,拖帕该放在哪里等,都有规定。又如,广播操做到“四个一”,既乐声响后一分钟内到位,一条线对齐,一句话不讲,一节节认真做好。 这样,既能爱护了公物,又能培养良好的习惯。在学生充分领会守则的基础上发挥守则和规范的指引作用,评价作用,教育作用,预测作用和制约作用。这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更有利于良好班风的形成,而且又提高了学生的思想素质,为学生将来进入社会,自觉地遵纪守法作了一个很好的铺垫。 三.建“教师—学生—家长”三位一体的德育网络,是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基础。 1.开家长会,相互了解,增进信任。 家长会是班主任联系家长、家长了解子女在校情况的重要途径,也是家长了解学校管理、教育学生情况的重要途径。为此,开好家长会就成了班主任工作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在的独生子女越来越多,可是父母虽然望子成龙心切,却往往面对在网络飞速发展影响下成长的孩子手足无措,缺乏引导教育的经验,仍用原来的老一套去教育自己的孩子,很少想到为了教好孩子自己也得学习。但是他们又迫切希望了解孩子,关心别人对自己孩子的评价,更重要的是了解教子成龙成凤的方法,无疑在他们的眼里教师就是这方面的"专家"。因此,每一次开家长会,孩子的父母长辈都会满怀希望地来到学校。面对那些渴求的目光,作为班主任如果仅仅只介绍一下班里的情况,说一下张三长、李四短,或者把家长会开成了牢骚会、批斗会,我想那肯定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开好学生家长会 ,我们要让家长有所想、有所看、有所听、有所做,要教他们转变家庭教育观念,如:多表扬少批评,尤其在公开场合不能说自己的班级很差,更不能明说某某学生不好。可以把优势介绍一下,把典型多表扬。说明自己的后期工作打算和计划,坦诚说明班级目前存在的问题以及详细说明自己需要家长配合做哪些事情。每位家长发放孩子近期的成绩单和日常表现情况,多说孩子的优点,顺便指出一些缺点和不足,还有你需要家长配合的具体方面。 2.采取周末信封的形式与家长交流,加强教育 农村家长素质普遍偏低,教育水平有限,个别家庭对子女过于宠爱,再加上对子女的学习又不重视,我们老师常常是一头热,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很难发生本质改变。班主任可以通过周末信封的形式与家长交流,相互了解学生在校在家的行为习惯,好的方面我们可以在合适的场合予以表扬;不好的行为习惯,我们可以因材施教,齐抓共管。杜绝行为反复化。如:我们班的唐某,一直品行很差,撒谎、不团结同学,经再三教育,不见转机,我就与家长用这样方式周周交流,了解情况,对症下药,半学期过去了,这位学生发生了质的变化。 3.家访也可以作为我们亲近家长的行之有效的办法 近年来,由于社会不良舆论,家长知识水平有限,导引家长与学校之间矛盾不断激化, 甚至家长与某些老师出现了不可逾越的鸿沟。而家访就是一剂良药。我们到某些学生家家访,可能回遭受冷漠,只要我们有融化冰的精神,这些难度就会自解,同时也会给我们今后的教学管理带来足多益处。有了家长的理解、支持,我们今后的班务工作将会畅通无阻。 四.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是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阵地。 1.轮流担任班干部,增强自控能力。 班干部虽只是娃娃官,但一个得力的班干部所起的作用却不可估量。他既是学生的领头羊,又是班主任的好助手。在班干部工作过程中,由于他们同在一个层次,往往有些学生不服从管理,出现“罗米欧与朱丽叶”现象。针对这些现象,我们可以轮流担任班干部,每位同学既是管理者又是被管理者,工作中既能体会到班干部的难处,受到启发,又能在管别人的同时,锻炼自我约束能力,从而改变过去的无知、不足,促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 2、开好主题班会,构建快乐育人环境。 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要根据学生心理,生理特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进行以社会主义集体主义为原则的道德教育,进行以关心,爱护,尊重他人,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的文明礼貌教育;进行民主,法制和纪律教育;进行劳动教育;进行青春期教育;进行无神论教育,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诚实正直,积极进取,勇敢坚毅,谦虚宽厚,惜时守信,勇于创新等新世纪所需要的良好思想,心理素质的人材.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班主任要充分运用主题班会形式开展专题教育.如在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上.就可以采用主题班会的形式配合:《我是集体的主人》,《红领巾在闪光》,《我心中的英雄》,《由于我的存在,让周围的人更幸福》,《我爱你——祖国母亲》等.通过班会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遵规守纪教育,端正学习目的,激发学习兴趣,培养行为习惯的教育. 3.积极参与学校活动,增强班级凝聚力。 一个人若没有精神动力,他的心就会死亡。同样,一个班集体缺乏凝聚力,就会出现一盘散沙的局面,长期下去,班将不班了。所以,我们一定要积极参加学校的活动,在活动中,激发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向心力。如:我校在开展“秋季运动会”时,个个斗志昂扬,不甘示弱,潘某在200米短跑时,脚扭伤了,同学让她休息,她却以班集体的荣誉为重,坚持参加决赛,并取得了亚军的好成绩。从表面看,这仅仅是一场运动会,从另一面看,它为我们今后良好班风、学生行为习惯的形成作了铺垫。因此,我们要积极参与各项活动,争取向心力和凝聚力。 五.班主任的人格魅力,是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关键。 1.言传身教,塑造心灵 夸美纽斯指出:“教师的的行为千万不可违反自己的教诲,除了存心使学生变坏。”班主任的一言一行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班主任要用自己崇高的人生理想、信念启发学生,用纯洁无暇的品行去熏染学生,用美的心灵去塑造学生美的心灵;要从我做起、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严格要求自己,力争使自己的一言一行达到尽善尽美。班主任绝不能做“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初一学生,刚进校时,礼貌意识极差,大部分学生不知道主动向教师问好。我结合礼仪课上所学知识,时常提醒学生讲礼貌、重礼节,经常在学生无意识时主动与学生打招呼,久而久之,学生在班主任的带动下,形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也意识到礼节礼貌的重要性;不论任何事情,要求学生做到的,我自己先做到。让学生感觉到班主任是最好的榜样。 2、为人师表,健全人格。 古人云:“身正为师”,教师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应该首先垂范。“身教胜于言教”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教师的人格,对于年幼心灵的影响是任何教育科学,任何道德箴言,任何处罚和奖励制度都不能代替的教育力量。”因此教师在思想上应该积极向上、诚信守信、表里如一;在治学上,应好学不倦、一丝不苟、勇于探索;在生活习惯上,究卫生、穿着大方、仪表端正;在工作上,应自强敬业、勇于创新。这是一种巨大的无声的教育力量,也只有这些合乎规范的言行、仪表、健康的习惯去影响学生,教育学生,才能使学生在教师潜移默化的熏陶中形成美好的情操、健全的人格。 总之,初一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要“反复抓”、“抓反复”、“一抓到底”。决不能时冷时热,感情用事。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才会出现初中三年的持续稳定。
加入VIP免费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