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地区的不良贷款一直都是全国最低,为什么在2019年大幅上升?
2019年全国各省不良贷款率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官方数据,2019年全国各省不良货款率排名如下(按从高到低排名): 1. 内蒙古自治区:2.14% 2. 甘肃省:1.98% 3. 宁夏回族自治区:1.83% 4. 黑龙江省:1.83% 5. 河北省:1.82% 6. 青海省:1.78% 7.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1.69% 8. 西藏自治区:1.61% 9. 山西省:1.59% 10. 陕西省:1.56% 11. 湖南省:1.54% 12. 广西壮族自治区:1.43% 13. 河南省:1.38% 14. 云南省:1.36% 15. 贵州省:1.34% 16. 四川省:1.31% 17. 辽宁省:1.3% 18. 江西省:1.22019年城商行不良贷款率太高
您想问的是2019年城商行不良贷款率太高的原因吗?资产规模增速较快。
2019年城商银行贷款质量报告内容显示,出现不良贷款率太高的原因是由于信贷资产规模增速较,资产规模大量增加,对贷款人员审核严格率下降,最终导致不良贷款率逐渐上升。
不良贷款率指的是金融机构以及银行不良贷款占据总贷款余额的比重,是属于银行贷款质量的主要评判规则之一。
信贷不良率
从2017年开始,我一直在整理上市国有银行和股份制银行近十年的财务数据,陆续发表了一些横向和纵向的对比文章。在这个过程中,我也学到了很多知识,加深了对银行的了解。最近一个月,因为被困在家里,我又对银行的财务报告做了一次深入的探索,有了很多新的发现,其中一些其实也解答了我自己的一些疑惑。这一系列的文章,大约9-10篇,将这些新的发现与前面提到的但经常被忽略的内容整合在一起。由于我的能力有限,我将不可避免地犯错误。请批评指正。但是,希望读者在发表意见之前,能够仔细阅读。我很感激!
初步计划的文章如下:
(一)与不良贷款有关的问题1
(2)与不良贷款有关的问题
(3)坏账投资。
(4)与净息差相关的问题1
(5)与净息差相关的问题2
(6)与净息差相关的问题3
(七)与非利息收入有关的问题1
(8)与非利息收入有关的问题2
(9)与成本相关的一些问题。
我希望知识可以一直学下去,不断更新,活到老学到老,让自己每天都更接近真理(因为真理只能无限接近)。
2015 -2016年供给侧改革后,上市银行不良贷款密集爆发。此后,大家一直试图通过银行的不良率或银行财报中的不良率来预测银行的不良贷款是否已经见顶,也就是寻找这一轮不良贷款的拐点。不幸的是,大多数可能的拐点最终都被证伪了。本文试图探讨这两个指标失真的原因,以更有效地反映当前的不良贷款水平。那么在下一篇文章中,我会根据本文的结论寻找一个可以判断银行不良贷款峰值的有效指标,即如何判断不良贷款的拐点。
很多人会把贷款的不良率作为判断不良贷款底部的重要依据。原因也很简单。不良贷款比例开始下降,自然会在图中形成拐点。难道不是见顶的信号吗?最有代表性的就是下图红线画的招行近十年不良率图。
图1-1招商银行不良相关数据趋势图
我们可以从图1-1的红线中清晰的看到一条倒V型的折线,这说明2016年是不良率最高的一年,这也说明其不良贷款在今年已经见顶,也就是不良贷款已经清理完毕。所以在2017年年报、中报甚至一季报公布的时候,我们可以看到这个趋势,从而预测未来的业绩走势,甚至股价的走势。2017年之后,招行股价的走势也恰好与这个数据完美吻合,如下图所示。
图1-1-1招商银行股价月k线图
注:因为我的不良贷款走势图是倒序排列的,不良贷款与股价负相关,所以走势图中高点左侧的部分(2016年之前的部分,红色折价)理论上应该与股价k线图的走势一致。
计算公式:不良贷款率=不良贷款余额贷款总额。
可惜这只是非常理想的情况,其他银行并没有体现。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兴业银行和中信银行的情况。
图1-2兴业银行不良相关数据趋势图
图1-3中信银行不良相关数据趋势图
不良率失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不良率代表了相应时点财务报告中不良贷款余额的比例。比如2017年年报中的不良率,指的是2017年12月31日年末的不良贷款余额占比,只是最后一天的快照,实际上并不能代表2017年全年的真实情况。想知道全年真实的不良情况,需要把当期核销的不良加回来,看核销的不良比例。
计算公式:不良贷款核销比例=不良贷款核销率=(不良贷款余额当期贷款核销额)贷款总额。
注:本文所有贷款核销额均指贷款的净核销额,即当期贷款减值损失-(贷款拨备期末余额-贷款拨备期初余额)
所以回到图1-2和图1-3,看看兴业和中信的不良贷款核销率,也就是两幅图中的蓝线,其走势偏离红线。兴业银行的蓝线虽然整体低于2016年的高点,但2018年再次转为向上,2019年依然高于2017年,这意味着兴业银行2018年的真实不良情况甚至高于2017年。中信2019年的实际不良水平也高于2018年。
与兴业银行真实不良水平(图1-2中蓝线)相对应的是下图股价的k线图。兴业银行股价从2017年到2020年在12元-18元的大盒子里波动,被称为“永远的18”。直到2020年底才突破这个大盒子,这大概和它真正的烂水平有关。但2019年兴业股价突破了2017年大盘蓝筹的高点,可能是因为兴业2019年的真实不良水平(图1-2蓝线)比2018年有所改善,也明显好于2016年。(图1-2和图2中蓝线的高点
016年左侧的部分,和股价的K线图走势接近)
图1-2-1兴业银行股价月K线图
再看中信银行下图中的K线图,在2017年蓝筹行情的高点后,一直震荡下跌,在2019年的行情中也毫无表现,越走越低,这恐怕就是其真实不良水平(图1-3中蓝线)的的映射吧。(图1-3中蓝线2016年左侧的部分,和股价的K线图走势接近)
图1-3-1中信银行股价月K线图
实际上,银行的不良 核销的占比与贷款的不良生成率是高度相关的。
计算公式:不良生成率=(期末不良贷款余额-期初不良贷款余额 当期核销不良金额)÷期末贷款总额
那么,如果贷款的核销率或者不良的生成率大幅下降了,是不是不良贷款见顶的明确信号呢?遗憾的是,答案也是否定的。
回到图1-2,再看下兴业银行的不良生成率(黄线)和不良核销率(绿线),在2017年较2016年大幅下降,但之后几年都比2017年要高,直到2021年才又低于2017年。那么,真的是其经营又出了问题导致不良生成也出现反弹吗?还是有别的原因呢?
兴业的趋势可能不太明显,我们再来考察下民生和浦发。
图1-4民生银行不良趋势图
图1-5浦发银行不良趋势图
民生和浦发的股价K线图我就不贴了,大家看图1-4和图1-5中的蓝线走势(2016年左侧部分)应该也能猜到其股价的走势情况了吧,二者大体上是匹配的(民生的月K线是单边下跌而浦发是横盘震荡)。
图1-4和图1-5中的黄线和绿线是两家银行的不良生成率和核销率,和兴业类似,2017年的民生银行和2018年的浦发银行,不良生成率和核销率都出现的了大幅的降低,看上去拐点出现了,不良要见顶了,如果不看后边的数据,我们真有可能会以此为依据猜测其之后的经营会大幅改善,并推测业绩和股价也会随之走高。但不幸的是,之后一年的数据又再次恶化,所以很显然生成率这个指标不能直接预判不良的拐点。
其实,贷款的核销率和不良生成率的降低,有两种可能的原因,一种当然就是不良已经出清,也就不需要核销那么多不良了,不良生成率自然也会下降。但是,还有另外一种可能,就是银行由于某种原因无法将应该核销的不良核销掉,只能减少核销,进而减少不良的确认,或者是给某些问题贷款展期(同时可以降低逾期率)。而无法足额核销的原因,常见的情况通常就是营收增长乏力,无法计提足够的不良贷款拨备。
所以说,银行贷款的不良生成率与核销率大幅下降除了不良拐点出现之外,还有可能是营收出了问题,导致被动减少贷款损失准备的计提,进而暂缓了不良贷款的核销处置。
注:关于银行在收入中增加计提和减少计提的矛盾与悖论,我曾经单独发文《一张图看懂如何选择银行股——银行隐藏不良的逻辑》论述过,这里不再重复。
总结一下,不良率的快照特性导致了其不能准确地反映出银行当期不良贷款的真实情况,而营收出现问题也会导致银行暂缓处置不良进而导致贷款不良生成率出现暂时的失真。
那么,是不是说我们就无法预测不良拐点了呢?其实还是有办法的,我们利用不良生成率失真的可能原因就可以找到不良拐点的预测方法。具体将在下篇文章中介绍。
相关问答:
遏制不良贷款
近日,银行业信贷资产登记流通中心有限公司(简称“银登中心”)发布的招标信息显示,截至今年上半年,已有5家银行的零售不良资产包在银登中心完成招标,涵盖信用卡、个人消费、个人业务等多种形式。
业内专家表示,商业银行零售不良资产转让业务的重启,对于规范和创新银行不良资产处置,提高金融机构服务实体经济的质量和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帮助银行卸下“包袱”
今年1月,银监会发布《关于开展不良贷款转让试点工作的通知》(简称《通知》),标志着自2012年《金融企业不良资产批量转让管理办法》发布以来,零售不良资产批量转让业务正式以部分银行为试点重启。《通知》显示,有6家大型国有控股银行和12家全国性股份制银行参与首批试点银行;参与收购的机构包括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符合条件的地方资产管理公司和金融资产投资公司。同时,参与试点的个人贷款范围主要是已被列为不良贷款的个人消费信用贷款、信用卡透支和个人经营性信用贷款。
不良贷款转让是指银行将不良贷款打包出售获取资金,通过转让降低银行不良贷款率。去年以来,商业银行一直在加大不良资产的处置力度。根据30多家商业银行披露的不良贷款数据,2020年不良贷款余额将增长13%,而零售不良贷款余额将增长15%。
作为近年来快速增长的信用卡零售业务,2019年末信用卡逾期半年授信总额达743亿元,占信用卡应付授信余额的0.98%。截至2020年底,信用卡逾期半年未偿授信总额达839亿元,占信用卡应付授信余额的1.06%,增加近100亿元。
零售不良资产有所增加。对此,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曾刚表示,一方面,由于居民部门债务规模的快速扩张。近年来,部分居民资金杠杆率大幅提高,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进入风险暴露期,而新冠肺炎疫情加剧了风险暴露,特别是个体工商户、小微企业等市场主体的现金流紧张,造成零售尤其是弱担保不良资产逾期甚至集中爆发。
另一方面,银行消化不良资产的渠道有限。据《金融企业呆账核销管理办法》报道,零售不良资产的核销需要满足很多条件,但目前具备这一资质的银行和机构并不多,使得零售不良资产的处置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相对困难。
创新化解不良资产的方式。
6月初,工行在银登中心发布2021年第5期个人不良贷款(个人经营性信用贷款)网上公开竞价转让公告:涉及11户,债权总额436.6万元。今年上半年,民生银行、兴业银行、交通银行、平安银行相继发布个人不良贷款转让公告,涉及借款人分别为19家、23家、56家、113家;涉及未偿还本息总额分别约为1862.6万元、891.4万元、1186.7万元、7741.3万元。
“按照之前的规定,监管部门不允许银行批量转让个人不良资产,甚至对公不良资产也只能由三户或三户以上‘打包’。”曾刚表示,总体来看,推进零售不良贷款批量转让是化解不良资产的创新方式,对提升银行资本运营水平和精细化管理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就转让方银行而言,目前由受让方负责不良资产批量转让的催收,包括客户的账务处理、cred
同时,为服务市场和协助监管,银登中心发布了已开立不良贷款转让业务账户机构统计表。数据显示,截至7月23日,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含地方分行)148家;股份制商业银行155家(含地方分行);财务管理公司100家(含地方分公司);地方资产管理公司38家;两家金融投资公司。
银监会相关负责人表示,要积极发挥银登中心试点平台作用。根据试点工作要求,银登中心制定了不良贷款转让试点业务规则,具体承担不良贷款的资产登记、挂牌展示、转让服务、信息披露和市场监测等工作,并及时向监管部门报送试点情况,进一步促进了不良贷款转让工作的健康有序发展。
改善批量转账服务。
虽然部分银行和金融机构积极参与批量转让试点工作,为零售不良资产处置打开了一扇大门,但仍有一些制度和机制需要完善和优化。
中国政策研究会经济政策委员会副主任徐洪才表示,不良资产意味着存在本金难以收回的风险,但有可能收回。因此,通过市场化处理的关键是形成良性的拍卖机制,引入许多合格的买家,并处理拍卖价格的市场化转让。投资方收购后,采取一系列处置措施,通过目标公司引入新的战略投资,盘活不良标的资源,未来也可能增值。
曾刚说,从批量转让项目的实际情况来看,最高的资产包估值达到了40%。随着批量转让业务的常态化,买卖双方都会逐渐回归理性。从现有可比资产来看,预计正常价格应该在本金的10%左右。
下一步,具有较强收集处置能力的市场化机构将获得新的机会。受益于商业银行委托催收业务的拓展,处于市场头部的催收公司积累了丰富的客户数据,可以通过统计方法对借款人进行准确的分类和估值。尽管如此,根据《通知》的要求,资产管理公司只能通过自行催收、重组等方式处置批量购买的个人贷款,不能再次对外转让。因此,资产管理公司需要以自我为中心,灵活应变。
处置与市场化催收公司的关系,避免暴力催收等违法行为的发生。
相关问答:
全国首单银行个贷不良批量转让或将于3月1
在4月15日的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新闻发布会上,中国银监会统计、信息与风险监管部主任刘表示,下一步,中国银监会将正式发布银行业继续扩张的方向
但是,即使银行批量转让不良贷款完全放开,银行也不可能通过这种方式转让全部不良贷款。因此,基于当前的经济环境和银行业及不良资产处置行业的情况,本文拟尝试测算银行个人贷款批量转让市场的规模。专业能力、统计能力分析和可获得的公开信息数据有限,欢迎批评指正。
一、不良贷款余额
根据银监会官方公布的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良贷款余额的一部分),2019年一季度至2020年二季度,不良贷款余额略有上升。但2020年下半年至2021年末,不良贷款余额总体波动不大,维持在2.7万亿至2.85万亿之间。当然,这包括本文关注的对公众的不良贷款以及对个人的不良贷款。从目前的经济环境和金融形势来看,预计2022-2023年,银行不良贷款余额将稳步增长,预计规模在3万亿元左右。
2019-2021年中国商业银行季度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
二。个人不良贷款余额
中国人民银行每年9月份左右会发布当年的《中国金融稳定报告》,数据为上年。自2020年起,报告不再公布个人不良贷款余额。2019年公布的2018年末个人不良贷款余额为7103亿元,不良率为1.5%。在这份报告中,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良贷款余额(包括但不限于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为2.84万亿元。因此,个人不良贷款约占不良贷款的25.01%。
假设个人不良贷款占不良贷款的比例不变,基于上述数据,可以预计2022-2023年商业银行个人不良贷款余额约为7503亿元。
三。个人贷款不良贷款供给预测
在6家大型国有商业银行和12家股份制商业银行中,除平安银行外,其他银行在银登中心不良贷款批量转让中的整体参与度并不高。浙商银行、恒丰银行、华夏银行、招商银行、渤海银行虽然在银监会的试点名单中,但2021年(至今)并未将其不良贷款在银登中心挂牌。
2021年年初实际参与个贷审批的13家商业银行的个贷不良总额及其辖内银行中心的供应量。
(“不良贷款余额”在大多数银行财务报表中不包括“应收利息”,而包括“贷款损失准备金余额”。而大部分银行的“贷款损失准备金余额”的贷存比在3%左右,所以忽略了后者。)
但考虑到城商行应该是银监会下一步扩大试点的对象,其处置个人不良贷款的意愿比目前的试点银行更迫切,处置渠道也相对狭窄,因此其处置的积极性应该不亚于平安银行(银登中心2021年的营业额为年初个人不良贷款余额的8.67%)。
2021年初银行通过银登中心审批的个人不良贷款占其个人不良贷款余额的比例。
可以推测,2023年后的短期内,个贷转让的市场规模应该不低于7503亿元的8.67%,即650亿元。
到目前为止
或者换一种说法,商业银行近万亿的个贷不良市场和近千亿的个贷不良转让市场的区别在于,前者对市场参与者的身份和条件有诸多限制,风险控制更为严格,这是作为个贷不良处置市场的基石。后者允许更多类型的参与者加入,形式更加灵活,是不良贷款处置市场的前沿阵地和沙盒。
经济内循环将是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重点,内循环需要消费拉动,必然会刺激消费的发展,进而促进个人信贷规模的扩大。因此,无论是7503亿元的不良个贷市场,还是650亿元的不良个贷市场,虽然目前规模有限,但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都会快速增长。
(全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