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中国财政的真相:25 省负债,只有6 省有盈余》一文,文中有哪些值得关注的信息?
25个省份财政负债了吗?
近日,一篇名为《神奇的财政平衡术——31省财政转移支付全景图》流传于朋友圈,并被更名为《中国财政真相:25省负债,只有6省有盈余》被一些公众号转载,主要内容是通过比对31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国地税收入与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之差,算出各地财政收支刚性缺口(或盈余),25个省份财政收支存在缺口,只有广东、江苏、浙江、福建、北京、上海和深圳(计划单列市)有财政盈余。
发达地区财政实力强,欠发达地区财政实力弱,中央财政通过转移支付制度,将更多地财政资金补贴欠发达地区,从而平衡地区间均衡发展,是世界各国普遍做法,也是中央财政主要职责之一。
然而上述文章被一些公众号“添油加醋”,通过财力缺口来数落欠发达省份,夸大地方经济发展困难和贬低经济发展成果,实为赚眼球效应而部分歪曲事实。
其实,各地财政缺口数并不准确。
文章计算地方财力缺口,采取国地税收入与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之差,而计算地方财力缺口显然采用同口径的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和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之差更科学全面。国地税收入并不等同于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前者金额明显低于后者。
比如,根据财政部和税务总局数据,2016年全年一般公共预算15.96万亿元,全国税务部门组织税收收入约为11.59万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高出国地税收入4万多亿元,因为国地税收入并不包括关税和非税收入。
由于采取的统计口径不科学,收入被低估,因此所谓的财政缺口被夸大。
事实上,中央财政近两年开始公布对31省财政补贴具体金额,这一概念被称为财政转移支付,财政部数据显示2016年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总金额决算数约为5.3万亿元。
这是否意味着地方财力缺口高达5.3万亿元?其实并非如此,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分为一般性转移支付和专项转移支付,前者是指对财力缺口地方的补助,后者是指为了实现中央政府特定经济和社会目标,中央给地方的补助。
因此,地方真正的财力缺口是一般性转移支付金额,2016年中央对地方一般性转移支付金额约为3.2万亿元,这可以理解为地方财力缺口。
而为了支持中西部地区发展,增强了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基层财政保障能力,促进了地区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有效推动了中央相关政策措施的贯彻落实,中央财政对地方转移支付也一直倾向于中西部地区。
根据财政部数据,在中央转移支付之前,2014年东部、中部、西部地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占比为54:25:21;通过转移支付实施再分配后,东部、中部、西部地区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占比为39:31:30。
而为了推动中央相关政策措施贯彻落实,为推动建立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中央财政对中西部地区按中央确定的基础养老金标准给予全额补助,对东部地区给予50%的补助,极大激发了城乡居民参加社会养老保险的热情,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总人数连年高速增长。此外,教育领域的学生营养餐计划、义务教育免学费、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等也都是在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资金的支持下强力推进的。
目前,我国每年5万多亿元的转移支付制度也正在变革,目的是以推进地区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主要目标,以一般性转移支付为主体,完善一般性转移支付增长机制,清理、整合、规范专项转移支付,加强转移支付管理,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我国有哪些在国外留学后回国做出贡献的人
我国有很多在国外留学后回国做出贡献的人,如华罗庚、李四光、邓稼先、周培源、钱学森、苏步青等。 1、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在1946年应聘到美国讲学,很受学术界器重。当时,美国的伊利诺大学以一万美元的年薪,与他订立了终身教授的聘约。华罗庚的生活一下子舒适起来了,不仅有了小洋楼,大学方面还特地给他配备了四名助手和一名打字员。新中国成立后,一些人总以为华罗庚在美国已功成名就,生活优裕,是不会回来的了。然而,物质、金钱、地位并没有能羁绊住他的爱国之心。1950年2月,华罗庚毅然放弃了在美国“阔教授”的待遇,冲破重重封锁回到祖国。途经香港时,他写了一封《告留美同学的公开信》,抒发了他献身祖国的热情。他满腔热什么是温室气体?它的来源渠道有哪些?
温室气体(Greenhouse Gas,GHG) 1820年之前,没有人问过地球是如何获取热量的这一问题。正是在那一年,让-巴普蒂斯特-约瑟夫·傅里叶傅里叶(1768~1830):法国数学家与埃及学家。——译者注开始研究地球如何保留阳光中的热量而不将其反射回太空的问题。傅里叶在参加学者团随拿破仑去打埃及战役时患上了粘液水肿——一种让人总是感觉寒冷的疾病。回到法国后,他整年披着一件大衣,将大部分时间用于对热传递的研究。他得出的结论是:尽管地球确实将大量的热量反射回太空,但大气层还是拦下了其中的一部分并将其重新反射回地球表面。他将此比作一个巨大的钟形容器,顶端由云和气体构成,能够保留足够的热量,使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的含义和道理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出自西汉司马迁《报任安书》,意思是:人意思是人终究免不了一死,但死的价值不同,有的人的死比泰山还重,有的人的死比鸿毛还轻。常用来比喻人生价值的轻重悬殊。
道理: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于每个人只有一次。既然如此,无法改变生命的长度,那么就试着改变生命的质量。这句话感情真挚,语言流畅,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反映了司马迁对生死看得很轻。
人早晚要死,有的人死的有价值,有的人死的却毫无意义,所以他提倡人要死的有价值,要为国家,他人做出贡献。告诉我们人应该立志,做有意义的事。
扩展资料:
《报任安书》原文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其次不辱理色,其次不辱辞令,其次诎体受辱,其次易服受辱,其次关木索、被箠楚受辱,其次剔毛发、婴金铁受辱,其次毁肌肤、断肢体受辱,最下腐刑极矣!
译文:
人固然都有一死,但有的人死得比泰山还重,有的人却比鸿毛还轻,这是因为他们生存所依靠的东西不同啊!一个人最重要的是不污辱祖先,其次是自身不受侮辱,再次是不因别人的脸色而受辱,再次是不因别人的言语而受辱。
再次是被捆绑在地而受辱,再次是穿上囚服受辱,再次是戴上脚镣手铐、被杖击鞭笞而受辱,再次是被剃光头发、颈戴枷锁而受辱,再次是毁坏肌肤、断肢截体而受辱,最下等的是腐刑,侮辱到了极点。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人固有一死
那个,请问谁有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期末试卷 ?
《小学各年级语文、英语阅读资料,写作指导教程大全》百度网盘免费下载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znmI8mJTas01m1m03zCRfQ
?pwd=1234提取码:1234
本资源收集了小学各年级语文、英语阅读资源和写作指导教程。
所有资源均实时更新,我们的目标是只有你想不到,没有我们收集不全。
请收藏,希望能帮到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