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西哥总统将与拉丁美洲国家一起推出反通货膨胀计划,如何看待此计划?
从墨西哥金融危机的实例中如何看待国际金融市场一体化
墨西哥金融危机的“导火线”是比索贬值。而塞迪略政府之所以在上台后不久就诉诸贬值,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外汇储备不断减少,无法继续支撑3.46比索兑1美元的汇率。那么,墨西哥为什么会面临外汇储备不足的困境呢? 萨利纳斯上台后,政府将汇率作为反通货膨胀的工具(即把比索钉住美元)。以汇率钉住为核心的反通货膨胀计划虽然在降低通货膨胀率方面是较为成功的,但是,由于本国货币贬值的幅度小于通货膨胀率的上升幅度,币值高估在所难免,从而会削弱本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据估计,如用购买力平价计算,比索的币值高估了20%。此外,这样的反通货膨胀计划还产生了消费热,扩大了对进口商品的需求。在进口急剧增加的同时,墨西哥的出口却美经济学家批政府抗通胀法案“是个笑话”,此计划究竟是否可行?
引言:小编认为这个计划是非常不可行的。虽然这个法案名义上是“降低通胀法案”,但是它的本质目的就是像美国国民所说的那样,是增加税收和提高开支。他们的本质目的与他们名义上的目的是大相径庭的。根本不可能会起到降低美国通货膨胀的效果,所以小编认为,他们这个方案肯定是不可行的,甚至还会造成相反的效果。
在最近这几个月,美国出现了非常严重的通货膨胀的问题。美国的通胀率甚至达到了这四十年来的最高水平。虽然美国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但是他们国家的通胀率依旧高居不下。美国的民主党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提出了一个“降低通胀法案”,他们想要通过对大企业增加税收等措施,以提供保障能源问题,应对气候变化,降低财政赤字以及延长医保所需资金。
这个消息一出就立马引发了民众的激烈讨论。不少美国人认为该法案难以有效降低膨胀,认为该法案就是一个打脸的笑话。美国的媒体《纽约邮报》也在当天发表文章称,面对创纪录的高膨胀和糟糕的民调数字,民主党领导人表示,他们已经就增加税收和提高开始达成了协议,他们称之为“降低通胀法案”,文章称,拜登政府不承认提高政府开支将导致更高的膨胀,这要么是故意的无知,要么就是明显的错误。这个方案就是一个笑话,还打了美国人的脸。
方案的提出也遭到了美国共和党的大力抵制。共和党说,“降低通胀法案”,对抑制通胀来说没有任何实质作用,它将在未来几年增加美国的使用能源的成本,公司将用涨价来抵消税收的提高。这会对工人造成非常大的压力,会让工人在一夜之间失去成千上万的工作岗位,会让工人的生存变得更加困难。
如何理解美国民主党推出的《通胀削减法案》?真能削减美国通胀吗?
美国民主党推出了通胀削减法案,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理解:
从美国居民的角度来看,法案可以减低当地居民的税收。通过法案的内容可以看出一个美国居民的年收入低于40万美元以下,个人的税收将会减少10%,高于40万美元以上的居民将会按照正常的税收来规定,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有效的避免美国低收入群体负担,不起高额的生活成本所提出的解决方案。但是税收减少10%,对于高通货膨胀的美国社会来讲,几乎是杯水车薪的。
从国家的角度来看,将有3700多亿美元用来改善美国的气候环境以及碳中和的目标。美国一年为气候环境的改变,以及碳中和所花费的资金高达上千亿美元,在通货膨胀的时代背景下,将会有更多资金投入到这两项内容当中,其中气候环境的改变,大约要占到整体资金的60%左右,碳中和目标预计在2030年前就要实现。
不过美国这样的做法并不能从根源上去削减美国的通货膨胀。原因有两个方面,第1个原因是因为美国的通货膨胀并不是因为自身所引起的,而是俄罗斯与乌克兰之间产生的矛盾,导致了欧美等国家和俄罗斯之间也产生了诸多矛盾。第2个原因是因为欧洲在援助乌克兰的同时,还要与美国保持密切的贸易关系,德国等国家在购买俄罗斯的天然气是被要求用卢布来支付,从而躲避美元带给俄罗斯的影响。综合多种因素才造成了美国境内的通货膨胀严重。拜登总统签署了通胀削减法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去缓解美国居民的高额生活成本负担,但是却没有办法从长远的角度去削减美国的通货膨胀。
为什么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反通货膨胀一直是世界各国的重要施政目标?
二战后,反通货膨胀成为各国重要的施政目标,其经济背景是二战后通货膨胀的经常发生,并且严重影响经济的发展。
20世纪40年代到50年代,由于战争的影响,凯恩斯主义的廉价货币政策和赤字财政政策使货币供应量急剧增加,从而导致了战后日益严重的通货膨胀。在这样的情况下,许多国家为了稳定物价,克服通货膨胀,都采取了一定程度的紧缩政策。
在20世纪60年代,通货膨胀率一直在1%~2%之间徘徊,然而在此之后,经济开始受到高通货膨胀率的困扰。到20世纪60年代末期,通货膨胀率已经高达5%,而到了1974年,通货膨胀率达到了两位数。
在1975~1978年期间,通货膨胀情况曾一度有所缓解,可是在1979年和1980年,通货膨胀率又达到了10%,随后在1982~1990年,通货膨胀率再次降至5%,到了20世纪90年代末期,通货膨胀率则降至2%。1989~1999年这10年中,在拉丁美洲国家中,阿根廷、巴西和秘鲁爆发了恶性通货膨胀。通货膨胀表现为价格水平的持续升高,也导致了工人罢工,并造成了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
在过去几十年中,以美国为代表的政策制定者已经逐渐意识到通货膨胀的社会和经济成本,并越来越关注将物价作为经济政策的目标。实际上,物价稳定越来越被当作货币政策最重要的目标。人们希望物价稳定,是因为不断上涨的物价水平(通货膨胀)引起了经济生活的不确定,有可能会阻碍经济增长。
例如,当整体价格水平变动时,商品和服务价格所传递的信息就更加难以解释,从而消费者、工商企业和政府的决策更加复杂。不仅民意调查显示了公众非常厌恶通货膨胀,而且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通货膨胀导致较低的经济增长。价格不稳定最极端的例子是恶性通货膨胀,如前些年阿根廷、巴西和俄罗斯的例子。许多经济学家把这些国家的较低增长归因于它们的恶性通货膨胀问题。
扩展资料
国家中央银行,如美联储,可经由设定利率及其他货币政策来有力地影响通货膨胀率。高利率(及资金需求成长迟缓)为央行反通胀的典型手法,以降低就业及生产来抑制物价上涨。
不同国家的央行对控制通货膨胀有不同的观点。例如说,有些央行密切注意对称性通货膨胀目标,而有些仅在通货膨胀率过高时加以控制。欧洲中央银行因在面对高失业率时采行后者而受指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