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首都机场股份称母公司拟向公司转让陆侧监控项目资产,从商业角度如何看待企业此举?
股票会计分录: 企业2008年3月1日购买a公司10000股股票,划分为交易性金融资产,8元每股(其中包含已宣告
1.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原始凭证基本内容的是( )。 A.填制的日期 B.经济业务的内容 C.接受单位的名称 D.经济业务的记账方向 2.编制记账凭证时应当对记账凭证连续编号,其目的是( )。 A.便于会计人员分工记账 B.明确会计人员记账责任 C.说明会计事项发生时间 D.分清会计事项处理顺序 3.企业在进行现金清查时,查出现金溢余,并将溢余数记入“待处理财产损溢”科目。后经进一步核查,无法查明原因,经批准后,对该现金溢余正确的会计处理方法是( )。 A.将其从“待处理财产损溢” 科目转入“营业外收入”科目 B.将其从“待处理财产损溢”科目转入“管理费用”科目 C.将其从“待处理财产损溢” 科安防监控及网络系统安装行业,前景还可以吗?(做监控安防的前景如何)
这个问题的答案首先是肯定的。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各个行业已经进入互联网和无人化时代。安防监控是通过各种传感器对现场进行监控,通过网络将现场信息压缩、传送给上层计算机进行解码、监控。例如摄像头、自动门禁、自动停车场等都是典型的安防监控系统。
安防监控系统改变了传统的人工进行安全检查和监测的方式,极大的提高了安防监控的效率和降低了人工成本。随着老龄化问题的日益严重,人工成本越来越高,无人化的安防监控系统被越来越多的应用。安防监控的特点是以监测平台为核心,以网络通信为枢纽。安防监控系统可以在各个环境、各个行业进行24小时不间断的运行。
现在一些监控环境的规模以及超越了传统人工作业的能力范围。例如,交通系统具有大规模的摄像头、超速检测设备等。随着出行车辆的剧增,基于人工的监控已经不能满足社会需要。高性能计算机、基于互联网的高速通信、多媒体技术、智能控制技术、人工智能、大数据和云计算的快速发展和普及正在改变这一现状。
数字化集成、网络化通信和智能化管理是现在安防监控的特点和主要发展方向。其中,网络系统的安装是安防监控系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借助互联网的高速、开放性、易扩展性以及高效的可管理性,安防监控可以以监控平台为核心,实现多种信息的监管、各个资源的整合,通过互联网的通信和高层的管理系统,对各个子系统进行统一协调和控制。各个子系统之间可以通过网络实现资源共享和信息互相通信。随着科技的发展,不法分子也会越来越多的使用高科技进行作案。
综上,安防监控及网络系统安装行业的需求会很大,相应的高技术从业人员也会有很好的就业前景。
安防监控这个行业的高利润期已经过了,之前大于100%的利润是很常见的,但是最近今年安防领域竞争激烈,安防设备生产商一方面降低设备售价,另外一方面类似海康大华大的安防企业也开始做方案,做集成、做工程,也挤占了原本集成商工程商的利润空间,所以这个行业的毛利润空间基本商在30-50%都已经很不错了。
这个行业现在处于谁有项目,谁占主动的一种状态。比如某某是某电力公司董事长、某开发商老板的小舅子,他没技术没产品,但是他能接到一个订单几百万的安防监控项目,那这个某某就是集成商的角色,他可以找到大的解决方案商承包出去,也可以找设备商买产品,找工程商进行安装,但可以肯定的是,大的利润肯定是被某某拿走了。所以说,就这一方面来讲,作为工程部署设备安装行业来说,可能赚的就是辛苦钱,靠拉到项目走数量来赚钱了。
另外就是,最近几年网络摄像头开始逐渐普及,一般家用的摄像头,自己网上买了上电配置下就可以用了,所以家居这一块的安防监控也被生产商给做没了。现在安装安防监控的几个零碎领域,比如店铺、办公室、社区等等,都是要靠数量多来赚钱了。如果能拿到大的国企、园区、火车站、飞机场等项目的安装工程,那还是不错的,但是较几年前来说,利润还是降低了很多,作为安装行业来说,更不一定能拿得到这部分利润,一般也就只能拿得到辛苦钱。
其实,不光是安防监控安装行业,就是整个安防AI应用领域,都是谁手里有项目谁是爷的状态。当然了你的产品做好了,你的安装服务态度好了,肯定是有优势的。在国内有些时候是这样的,你的产品、服务是同领域最好的,性价比也是最高的,但是有些项目你还是拿不到的,具体原因大家都是心知肚明的。
这个其实要回答的是安防工程商市场的前景怎么样,这个安装行业从整个产业链的链条来说其实是属于下游,利润点也不太高,而且门槛低,现在我所在地区,建筑公司,装修公司,IT公司都在做工程实施,但还是那句话行业实施人员很多,但精品工程是少之又少,如果作者想入工程商这个行业的话,我建议从以下几点入手:
1.机房综合布线,一定要梳理一套自己的机房模板,包括机柜的线缆整理,弱电箱的线缆整理,做好自己的口碑,打开行业知名度;
2.多做智能安防项目,传统安防需要安装角度和调试已经非常简单,但智能安防项目是锻炼一个工程商的实力,比如调安装角度,安装高度,调试镜头,配合厂家做人脸抓拍测试,都可以积累经验,未来这块工程实施的要价肯定是要高于传统安防项目实施;
3.做定位,选准自己熟悉的行业,比如做公安卡口实施的,就要理解公安的业务,知道公安的组织架构,知道规范,知道什么时间去做维护,在细分行业积累好施工口碑;
只要你下定决心,坚持_
一、国内安防行业竞争格局分析
长期以来,我国安防市场竞争格局较为分散,行业集中度较低。欧美国家安防行业发展较早,早期,欧美的霍尼韦尔、博世、泰科等安防巨头企业凭借完整的、先进的解决方案占据了高端安防市场,而索尼、松下等日本大型电子企业凭借在影像技术上的领先占据了监视摄像机领域的高端市场;韩国、台湾的电子企业则主要定位于中端市场。
随着技术的积累和进步以及成本优势,国内领先的视频监控设备供应商在部分领域已经具备参与国际竞争的实力,尤其在硬盘录像机产品细分市场,国内领先的视频监控设备供应商已超越韩国、台湾的企业,逐步占据中高端市场,行业影响力逐渐扩大,成为国际主导。
目前,国内安防市场越来越集中,大部分市场份额逐渐被少数领先的设备供应商占据,国内主要的生产企业如海康威视、大华股份、宇视、科达、天地伟业、汉邦高科、等。而随着安防行业向“数字化、高清化、网络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产品技术水平和市场门槛都将大大提高,多数规模较小的企业,由于技术水平较低、缺乏自主创新能力和品牌知名度,将被逐渐淘汰。
国内区域竞争格局方面,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地区依托各自先进的电子科技优势和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加之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形成了中国三大安防产业基地。这三大产业基地的共同特点是:安防电子信息企业集中,产业链趋于完整,具有相当的规模和配套能力。其中,以珠江三角洲为中心的安防行业带已成为我国规模最大、发展速度最快、产品数量、种类最多的安防高新产品加工密集地区;以上海、江苏、浙江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已成为安防产品制造业的一个重点地区,甚至在近几年有超越珠三角之势;环渤海地区则形成了北京、辽宁、山东、天津的安防产业群。
在以SVAC标准为核心的安防技术体系下,以中星微为代表的芯片厂商开始逐渐发力,未来空间巨大;行业中游出现可能出现调整,此前海康、大华凭借规模优势形成对上游芯片的议价优势将下降,双寡头格局或将松动。算法厂商将获得更多参与机会。基于Svac标准开发应用平台的企业较少,领先企业将容易实现异地扩张,从而在市占率上有数倍提高。
二、国内安防行业集中度分析
1、企业集中度分析
安防行业发展类似通信行业,随着行业龙头产品制造具备全球竞争力后,安防企业往安防解决方案以及安防运营等大方向发展成为大趋势,而从全球安防行业研究来看,安防运营的区域性特征明显,但安防运营与客户粘性最强,集中度最高,通过安防运营将导入其他业务,并且安防运营客户均是高端客户,通过加速布局,客户积累,客户的大数据分析、云存储及智能安防将使行业龙头强者恒强!全球龙头都通过多次大型并购完成了产业链的布局,快速成长全面卡位,海内外并购是核心商业模式!从业务结构特点来看,安防安保消防三大业务构成的强电弱电运营大安全整体解决方案也将是行业发展趋势,安保行业海外已经非常专业成熟,国内政策上已经放开,逐步开放给民营企业,预期两到三年迎来高速增长,未来万亿级的蛋糕带来安防行业新的一轮高增长,行业龙头将通过海外并购完成全球化布局再切入国内市场。
“十二五”以来,一批骨干企业迅速崛起,投入巨资进行技术研发,全力塑造企业产品品牌,同时加强科学管理,苦练内功,使企业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有了质的提高,一批龙头企业发展成为了现代化的企业集团。
在产品制造领域:“十二五”期间,生产要素及市场份额快速向主流厂家集中,形成了一批卓越的领军企业,梯队式分布特征更加明显。如2015年海康威视销售总额已超过200亿元,大华也超过了100亿元,形成了行业的第一梯队;其次为10余家销售额在10-50亿元的企业,形成了第二梯队;第三为100余家销售额在1-10亿元的企业,最后为数千家销售额在1亿元以下的中小企业。
在系统集成施工及运营服务领域:“十二五”期间,系统集成施工企业、报警运营服务企业产业集中度也有了一定程度的提升,形成了一批地域性的龙头企业。目前,已有多家集成或综合型公司年主营安防收入超过了10亿元,约有100余家系统集成及报警运营服务企业总收入在1-5亿元之间,其余为大量的中小企业,年总收入在数百万和数千万元不等。
“十三五”期间,行业集中度将进一步提高。
2、行业资产集中度分析
近年来,安防行业中企业集中度大幅提高,行业竞争加剧,资源向龙头企业集中趋势愈发明显。随着安防龙头企业快速崛起,大型企业与中小企业之间的差距逐渐拉大,再加上产业链延伸、横向跨界、行业深耕方面的优势,强者越强、赢者通吃的趋势已经显现。国内安防行业价格竞争日趋激烈,导致传统产品毛利率略有下滑,具有技术壁垒的安防龙头公司占据优势。行业长尾效应明显,洗牌加剧,龙头企业依托技术、资源和规模优势仍能保持高速增长,而位于长尾尾端的众多中小企业已逐渐处于盈亏平衡状态,生存艰难。
三、国内安防行业市场规模分析
图表:2014-2016年国内安防行业市场规模
数据来源:中研普化产业研究院
想要了解更多关于安防行业专业分析请关注中研普华研究报告《2018-2023年安防行业深度调研分析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
行业还可以,笔者做了好多年了。
这个行业入门门槛低,特别是小米、华为等都有监控以后,行业价格一再下降。但是如果你有一些关系人脉,能做到比较大的项目,那么这个行业利润还可以,如果你没有特别好的关系,日常价格全靠低价,那就不太适合,因为一利润不高、二回款慢、三售后多。
所以主要看你自己吧
资产评估包括哪些
问题一:资产评估范围包括哪些方面? 一、无形资产评估 1.商标权、品牌、商誉、企业家自身价值等价值评估; 2.专利权、专有技术、软件、著作权、新品种发明权、秘诀等价值评估; 3.特许经营权、土地使用权等价值评估; 4.专家网、销售网、客户名单、长期合同等价值评估; 二、企业价值评估(并购、重组、股权转让) 三、股权评估(流通股,非流通股、法人股) 四、服务于财务报告的评估 1.投资性房地产评估; 2.无形资产评估 ; 3.资产减值评估; 4.企业并购评估; 5.债务重组的评估; 6.金融资产的评估; 五、整体资产评估 适用于企业股份化改制、发行股票上市、企业兼并、收购或分立、联营、组建集团、中同一控制下国企无偿划转股权如何实现免税重组?
无偿划转作为产权重组的一种方式,在同一控制下国有企业合并中较为常见。本文以实行企业化管理的中央级事业单位通过无偿划转方式重组其全资下属企业股权为例,结合财税相关规定,对无偿划转所涉企业所得税和会计处理问题进行探讨。案例 A为一家中央级事业单位,实行企业化管理,执行企业会计准则,直接投资两家全资子公司B和C。为进一步做优做大做强所属企业,A拟将所持C 100%股权无偿划转给B,以助推B集团化进程。
一、无偿划转的企业所得税问题
(一)一般性税务处理
无偿划转没有对价,很容易被理所当然认为转让不涉税。但其实企业重组如果不满足适用特殊性税务处理规定的条件,尽管是同一集团内部的无偿划转,划出、划入双方也都会因这一所有权变更行为,产生企业所得税纳税义务。
对于划出方A来说,按《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二十五条规定,企业将财产用于捐赠等用途的,应当视同转让财产;《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处置资产所得税处理问题的通知》(国税函〔2008〕828号)规定,企业将资产用于对外捐赠等,因资产所有权属已发生改变而不属于内部处置资产,应按规定视同销售确定收入。A将持有的C股权无偿划转给B,C股权的所有权发生改变,因此应按规定视同销售,计算股权转让所得。具体来说,A需根据C 100%股权的公允价值和A对C的股权投资成本之差,乘以适用税率计算应缴纳的企业所得税。
对于划入方B来说,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第六条规定,收入类型中包括“接受捐赠收入”,而《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二十一条规定,接受捐赠收入,指“企业接受的来自其他企业、组织或者个人无偿给予的货币性资产、非货币性资产”。据此,B应按照接受捐赠收入处理,即按照C 100%股权的公允价值乘以B适用的税率缴纳企业所得税。
(二)特殊性税务处理
税法规定只有在符合一定条件的情况下,才可以适用特殊性税务处理,即享受免税政策。《关于企业重组业务企业所得税处理若干问题的通知》(财税〔2009〕59号)和《关于促进企业重组有关企业所得税处理问题的通知》(财税〔2014〕109号,以下简称“109号文”)规定了企业重组适用特殊性税务处理规定应同时符合的5个条件。满足上述条件的股权支付处理为:交易双方均不确认所得;划入方取得的股权计税基础,以被划转股权原账面净值确定。
在此基础上,109号文还明确了全资母子公司间股权划转特殊性税务处理规定:对100%直接控制的居民企业间,以及受同一或相同多家居民企业100%直接控制的居民企业间按账面净值划转股权,凡具有合理商业目的、股权划转后连续12个月内不改变被划转股权原来实质性经营活动,且交易双方均未在会计上确认损益,可以选择特殊性税务处理。《关于资产(股权)划转企业所得税征管问题的公告》(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5年第40号,以下简称“40号公告”)具体区分母划子(获得股权支付)、母划子(未获得股权支付)、子划母及子划子4种情况对母子公司间股权划转可予免税的会计处理方式作了具体规定。
本案例可能涉及前两种情况。具体来说,除满足109号文相关规定外,会计处理上还需分别满足:
1.母划子(获得股权支付)。母公司向子公司划转股权,并获得子公司100%的股权支付,税法认定可免税的会计处理:母公司增加长期股权投资(以下简称“长投”),子公司接受投资(包括资本公积)。母公司获得子公司股权计税基础以划转股权原计税基础确定。
2.母划子(未获得股权支付)。母公司向子公司划转股权,未获得任何股权或非股权支付,税法认定可免税的会计处理:母公司冲减实收资本(包括资本公积),子公司接受投资。
因此,本案例如欲适用免税重组,则B在会计上需按接受投资处理(同时增加对C的长投和资本公积或实收资本),A按对C长投的原账面价值,增加对B的长投或冲减自身资本公积或实收资本,同时减少对C的长投。除此以外的会计处理A、B双方均应缴纳企业所得税。
二、无偿划转的会计处理
本次重组实质为同一控制下的企业控股合并,合并报表的编制应按企业会计准则的要求,采用权益结合法,视同合并后形成的报告主体在合并日及以前期间一直存在。合并报表会计处理在业界并无争议,本文主要探讨个别报表的处理。
《企业会计准则第2号——长期股权投资》仅规定了有支付对价的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形成的长投初始投资成本。对于没有对价的集团内无偿划转子公司,可考虑的会计处理方式包括损益法和权益法。损益法即视同捐赠,划出、划入方分别计入营业外支出和营业外收入。这与一般情况下税务上的认定一致,但严重违背了会计信息质量所要求的谨慎性原则,虚增、虚减净利润,导致会计信息失真。此外,也容易导致利益输送问题。权益法即划入、划出方均不确认损益,包括以下两种方式:
(一)划出方冲减所有者权益
目前只有《规范“三去一降一补”有关业务的会计处理规定》(财会〔2016〕17号,以下简称“17号文”)明确规定了无偿划转的会计处理:
对划出企业,应按对被划拨企业的长投的账面价值,进行如下账务处理:
借:资本公积-资本溢价(若批复明确冲减资本金的,应借记“实收资本”科目)(资本公积-资本溢价不足冲减的,依次冲减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
贷:长期股权投资-被划拨企业
对划入企业,应当根据国资监管部门批复的有关金额,进行如下账务处理:
借:长期股权投资
贷:资本公积-资本溢价(若批复明确作为资本金投入的,记入“实收资本”科目)。
值得注意的是,17号文规范的是集团之间的股权无偿划转会计处理方式。若同一集团内无偿划转参照执行,则本案例中,A按对C的账面投资成本,同时减少长投-C和资本公积,资本公积不足以冲减的部分依次冲减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B按经审批的金额,同时增加长投-C和资本公积。此处B对C长投的入账金额并无规定,似有3种选择:(1)以划转基准日C经审计的净资产为依据;(2)A对C原账面投资成本;(3)按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处理方法,以C所有者权益在最终控制方(A)合并报表中账面价值确定。
(二)划出方增加对划入方的长期股权投资
学界有看法认为,同一控制下股权无偿划转的个别报表处理应体现权益法交易的一般原理:被投资方调整股东权益,投资方调整长投而不是其自身的股东权益,因为权益性交易导致的股东权益变动只针对被投资方而言。母公司向子公司划转股权,相当于母公司把左口袋的东西放进右口袋,其控制的总体资源并未变化,因此会计处理为增加对划入方的长投,减少对被划转企业的长投(即母公司的长投项目明细发生变化,但总额不变)。本案例中,A应按对C股权的账面价值增加对B的长投,即:
借:长期股权投资-B
贷:长期股权投资-C
B应进行如下账务处理:
借:长期股权投资-C
贷:资本公积-资本溢价
上述B的会计分录应确认的金额,可有两种方法:(1)按照有支付对价的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形成的长投初始计量方法,以C所有者权益在最终控制方(A)合并财务报表中账面价值的份额确定。此种计量也便于后续编制合并报表时进行长投的抵销。(2)A对C长投的原账面价值。根据109号文和40号公告,划入方取得被划转股权的计税基础,以被划转股权的原账面净值(原计税基础)确定。采用此种方法计量,可使B取得的对C的长投入账价值与税法规定的计税基础保持一致,避免税会差异。
(三)两种权益法对比分析
经与全资母子公司间股权划转特殊性税务处理规定比对可发现,上述两种权益法,若B对C长投的入账金额按A对C原账面投资成本确定,则方法一是税务上认可的,符合母划子(未获得股权支付)特殊性税务处理规定的会计处理;方法二是符合母划子(获得股权支付)特殊性税务处理规定的会计处理。
方法一A未确认任何资产,更符合无偿划转中“无偿”的性质。方法二从表面上看,交易并非“无偿”,其对价为增加的对B的长投(可视同A以其持有的C股权换取了B股权),但实质上,A享有的始终是B 100%的所有者权益,并未增加。此外,方法二更符合会计准则的内在逻辑,因为从A的角度来看,鉴于A对B和C都是100%股权,并不应因C级次的变化而导致A本身的所有者权益发生变化。
股权无偿划转,根据所涉主体的性质、相互关系、股权比例等不同,适用的规定各不相同。在实务中,应分析具体情况,研究各项政策,提前筹划税收,做好方案设计,以在保证合法合规的前提下,最大化各方利益。
(本文刊发于《中国经济周刊》2021年第20期)
2021年第20期《中国经济周刊》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