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否通过要求企业公布剩余价值率来改善劳动者生存环境?
资本论中的剩余价值
资本论中的剩余价值 什么是剩余价值率? 我们都知道,每个雇佣劳动者的工作日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必要劳动时间,另一部分是剩余劳动时间。假定劳动者每天只需劳动4小时,即可生产出与自己的工资等价的产品,那么这4小时就是必要劳动时间。但资本家不满足于这种“等价交换”,他一定会要求劳动者的劳动时间大于4小时,以便为他生产剩余价值。假如规定下班打卡时间为8小时,那么超出必要劳动时间的4小时就是剩余劳动时间,也代表剩余价值。 我们只要把剩余劳动和必要劳动进行对比,就可以知道劳动力相对受到剥削的程度,采用的数学方法就是用剩余劳动比上必要劳动,这样就可以得出一个剩余价值率。 《资本论》:剩余价值的三个规律 剩如何理解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相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由于缩短必要劳动时间,从而相应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生产的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是以整个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为条件的。
例如,工作日长度为12小时,其中必要劳动时间为6小时,剩余劳动时间为6小时,剩余价值率为100%。在工作日长度不变时,必要劳动时间缩短为4小时,剩余劳动时间相应延长为8小时,剩余价值率就上升为200%。为了生产相对剩余价值,必须缩短必要劳动时间。
但是,必要劳动时间是再生产劳动力价值的时间,要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就要降低劳动力的价值;劳动力价值是由维持工人及其家属生活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构成的,这些生活资料的价值和生产它们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因而要降低生活资料的价值,必须先提高生产这些生活资料的生产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因此,实现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是以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和劳动力价值降低为前提的。
扩展资料
在马克思《资本论》中,相对剩余价值是指企业所获得的由其他企业职工创造出来的剩余价值。
在“后理论经济学”之《价值场论》中,相对剩余价值概念得到扩展,它不仅指由人类劳动所创造的剩余价值形式,也包括由非人类劳动所创造的非劳动价值形式。
如有利于生产的自然环境的变化所形成的,主要指由自然资源、生态的优化带来的相对价值剩余,表现为相同的劳动创造的价值的总量不同。而从这个意义上说,“绝对剩余价值”仅仅是相对剩余价值这条漫长曲线上的一个点,是相对的静止。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相对剩余价值
4. 如何看待自动化生产条件下资本主义企业的剩余价值的生产和实现问题
根据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学说的观点,在生产自动化的条件下,资本家所获得的剩余价值和利润,仍然是雇佣劳动者的剩余劳动创造的价值。
首先,在生产自动化的条件下,任何先进的机器设备都属于生产资料即不变资本。生产资料也就是不变资本只能是向产品或劳务中转移原有的价值,不能实现增值。只有劳动力商品超过必要劳动价值以上的剩余劳动才能创造新的价值。
其次,在生产自动化的条件下,雇佣劳动者的概念和队伍是拓展了的。既包括直接操作机器的工人,还包括研发、设计这些自动化生产设备的工程技术人员和组织领导管理人员。即使是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总工程师、总经理,也不是资本的所有者而属于雇佣劳动阶层。
再次,在生产自动化的条件下,对雇佣劳动者的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经过专业培训的高素质劳动者的比重会极大地增加。虽然雇佣劳动者的总体数量会减少,由于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和使用高效率的自动化生产装备所导致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使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和利润更大。
最后,在生产自动化的条件下,个别生产技术装备水平高的企业可以获得超额的剩余价值和利润。即使是整个行业和部门普及了先进的技术装备,个别企业获得超额剩余价值的优越条件没有了,但整个行业和部门装备水平的提高,可以使行业和部门全体资本家获得更多的相对剩余价值。
综上所述,再先进的自动化装备,甚至包括机器人等自动化生产装备在内,都是属于生产资料和不变资本,它们在生产过程中的作用,只能是提高劳动生产率,只能是转移它们的不变价值而不能创造新的价值。只有雇佣劳动者的剩余劳动才是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
自动化生产条件下能够增加剩余价值的实质,是通过降低劳动力商品价值也就是降低资本经营盈亏平衡点,来增加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什么是剩余价值?剩余价值生产的基本方法是什么
一、剩余价值
马克思, 剩余价值理论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奠基人。
根据马克思的理论, 剩余价值是指劳动创造的价值与劳动报酬之间的区别, 即剥削制度、统治阶级下的 "资产阶级免费承担的劳动者创造的劳动"剥削和劳动者创造的新价值。残值检查劳动过程中的 "价值乘法"。
显然, 这种 "乘法" 并没有 "增值", 而是决定了价格和利润增长运动领域的经济现象。马克思在剩余价值理论上发表了一般性意见: 所有经济学家都犯了一个错误: 他们不是在剩余价值的纯粹形式上, 不是在剩余价值本身上, 而是在特殊形式的利润和地租上检验剩余价值。
二、剩余价值生产的基本方法
1、绝对剩余价值生产
在生产技术水平和工人的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工作日的绝对延长而生产的剩余价值,叫做绝对剩余价值。这种提高剩余价值率的的方法,就叫做绝对剩余价值生产。
个别企业通过提高雇佣工人劳动强度来生产剩余价值的方法,也属于绝对剩余价值生产。资本主义发展初期,资本家主要使用绝对剩余价值生产的方法。
资本家之所以能够利用延长工作日来生产剩余价值,是因为工作日的长度在一定限度内可以伸缩。工作日的最低界限必须大于必要劳动时间,最高界限受生理界限和社会的道德界限制约。工作日长度的确定,最终取决于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力量对比。
2、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生产的剩余价值,叫做相对剩余价值。
这种提高剩余价值率的的方法,就叫做相对剩余价值生产。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成为资本家剥削工人的主要方法。
扩展资料: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关系
生产相对剩余价值,必须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要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就需要降低劳动力价值,而劳动力价值是由工人及其家庭所必需的生活资料价值所构成的,因而就需要降低这些生活资料的价值,也就是要提高生活资料生产部门的劳动生产率。
在现实生活中,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总是先从个别企业开始的。个别企业的资本家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目的,是为了追求超额剩余价值。
个别企业如果率先采用先进技术,提高了劳动效率,使产品的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从而使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但仍按社会价值出售,这个企业就能够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即超额剩余价值。
但由于市场竞争的规律,超额剩余价值一般难以持久。当整个行业都采用了先进技术,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时,超额剩余价值就会消失。
随着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单位商品价值下降,劳动力价值也便下降,再生产劳动力价值的必要劳动时间便会缩短,剩余劳动时间相应延长,从而生产出相对剩余价值。可见,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在各个资本家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过程中实现的。
追求超额剩余价值是每个资本家改进生产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直接动机;而各个资本家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是使资本家普遍获得相对剩余价值。 超额剩余价值的来源仍然是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作为提高剥削程度的两种基本方法,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剩余价值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生产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如何在企业经营中生产与分配?
剩余价值如何在生产经营中分配分配合理,就是资本家剥削的少,分配不合理就是剥削的多。但是,企业,一个企业单位必须的盈利,盈利才能够经营下去。你工人付出是有移动的价值,但是,企业却购买的生产机器投入的比例很大,所以你的付出就会相应的减少一些,所以你的货币也会相应的减少一些,所以给出的不满意的答案就是。剥削,但是实际上不要以为剥削就不好。剩余价值是用应该合理分配的,把产能和利润都能够协调一些。工人的怨气也就会少一些,比如说生产一批机器需要100万,但是中间这80万是属于产出的利润,
那么那20万就是老板自己所得,所以工人在产出利润的同时分配给了个人。所以这种比值是否合理?都是老板怎么样分配,怎么样得出你的?工资额,这样就是剩余价值如何在企业生经营中生产与分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