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松成称「目前我国消费和投资的利率弹性有限」,如何解读该言论?
盛松成称有些消费失去了很难弥补,我们该如何理解这种观点?
盛松成称有些消费失去了就很难弥补,对于这样一个观点,我个人有两个理解。其一失去的消费,可能成为一种缺憾,如期盼时间内,没能去向往地方旅游;其二消费心理和机会已经过去,这一次消费会被直接“删除”。
为了帮助我们理解这个观点,盛松成举了两个例子。第一个是男士理发问题,如果2-3个月没有理发,我们不不可能在一个月内理发2-3次,弥补失去的消费机会。第二是疫情期间,没能完成出行、消费计划,在疫情后也不会再去找补、重新消费。
失去的消费,可能成为人生一大缺憾
我们的一生会失去很多消费,这些消费机会,不仅仅受到疫情影响失去,还可能受限于人生安排,个人阶段经济状况,以及头脑想法。有些消费一旦失去,将来回想起来,可能会后悔不迭,将其当做人生一大遗憾。
房价上涨之前,有人便犹豫买房,犹豫再三最后还是放弃买房。看到房价上涨,才后悔自己失去了消费机会,这一缺憾就没有办法弥补。疫情下很多人消费计划,也同样如此;即便疫情过去,也无法再次弥补。
消费弥补无意义,心境和想法截然不同
人生不同阶段,我们拥有不同想法,很多消费想法,当时不去实施,等到想法过去,我们再想去弥补,已经找不到当时的满足和愉悦心情。
生活中经常会有这样消费观念,在某一时刻特别想要某项消费,这些消费可能是美食,也可能是物品。当时能够得到满足,内心会非常愉悦,也会感觉人生很完美。等到消费想法过去后,再得到满足后,内心想法平淡,甚至会产生后悔消费想法。
因此在我们的人生中,想要消费时候,尽自己能力去消费,尽量不给人生留下遗憾。
专家称有些消费失去了很难弥补,如何解读这句话?
当下疫情的不断反弹对人们的消费产生深远的影响,有些消费失去了很难去弥补。这是上海财经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盛松成在一场讲座提及到的。那么该怎么理解有些消费很难弥补这句话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
一、消费具有时效性
首先,消费是具有时效性,一旦当下的节点过去之后一些本来应该有的消费可能就不复存在。举个例子来说,每年的节假日以及各种假期,这些节假日是旅游业经济增加的黄金阶段同时也是游客们愿意为旅游消费的时期。但是由于疫情影响一个城市或者地域的旅游可能受到影响,导致游客们不能出发旅游,这就导致原本一些刺激旅游业发展的消费变得不复存在而且很难去弥补回来。
二、疫情影响人们的消费观念
这次疫情的影响对不少实体产业包括服装、餐饮以及大型商超都是一次沉重的打击,削弱了不少对投资实体产业人的信心和期望。人们的消费受到疫情的影响变得畏手畏脚起来,不敢义无反顾地投资、消费反而变得更加保守和稳健。毕竟疫情带来的不确定的因素,很可能直接毁掉一个家庭一年的辛勤劳动。实体产业投资的稳健以及消费观念的保守,使得消费会进一步畏缩。
三、阻碍了房地产行业的复苏
商品房作为一种高消费的奢侈品,它往往要付出两个家庭多年劳动所得。而疫情带来的肆虐会导致人们就业情况的不稳定、会导致人们收入的不稳定。在这种情况上出于保险考虑,很多家庭不会选择购买商品房,这就阻碍了房地产行业的进一步复苏,导致楼市交易低迷。而房地产行业的整体低迷会使得一个城市,城市化进程往后拖延甚至放缓。
总结
专家称有些消费失去了很难弥补,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解读:
首先,消费是有时效性的,如果当下不消费可能就不会消费了。其次,疫情会影响人们的消费观念。最后,就是疫情阻碍了房地产行业的复苏,阻碍了一个城市的城市化进程。
对于美国加息,对中国会有什么影响,有没有相关的书籍介绍和解读美国加息
背景:北京时间6月14日凌晨02:00,美联储宣布将联邦基金利率上调25个基点至1.75%—2%的水平,符合市场预期。
加息政策是否持续?在剩下时间里,还有几次加息?
自2015年12月启动加息周期以来,美联储共加息了7次。至于该央行在今年剩下的时间里还会加息几次,之前市场观点不一。
美银美林预计,美联储今年仍将加息4次,且2019年将加息3次。理由是,美国经济继续稳步增长,失业率处于低位,且金融市场依然宽松,这意味着美国经济可以承受“更快加息”。
摩根士丹利则认为,下一次加息可能会在9月,随后在12月暂停。与此同时,荷兰合作银行与大摩观点相同。虽然巴克莱银行维持对美联储今年加息3次的预期不变,但该行也暗示上调加息预期至4次的风险上升。
据芝商所FedWatch工具数据显示,目前市场预测12月会进行今年第四次加息的概率已升至52.4%,高于美联储加息前的40.4%。
对中国的利率政策的影响:
在美联储逐步收紧货币政策之际,中国央行的下一步货币操作也引人关注。
回顾以往,在美联储2017年3月、12月和2018年3月宣布加息后,中国央行随后均相应上调公开市场操作利率。因此,目前市场普遍预计此次中国央行可能会跟进调整公开市场操作利率。
兴业银行、华福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和兴业研究公司研究员何津津表示,中国央行6月份仍将大概率跟随美联储加息,但对市场利率影响或有限,需要关注金融市场的波动可能对具体政策落地时间点的影响;预计中国年内仍会有降准操作,同时MLF操作仍会延续。
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同样认为中国央行将根据内外部经济环境相机抉择,大概率会同步小幅提高逆回购和MLF等公开市场操作利率。
不过他补充说:“但这也会导致金融机构通过MLF获得流动性的资金成本进一步抬升,因此,下半年仍有降准空间和必要性。从具体操作看,通过定向降准置换MLF或是最佳的政策选项,这样既可维持货币政策稳健中性的基调,也不会向市场新增基础货币投放。”
对于美联储加息对中国的影响,天风证券固定收益首席分析师孙彬彬指出,在结构性去杠杆、严监管稳货币的框架下,中国央行总体流动性态度是“稳健”的,6月加息的冲击影响应该也在可控范围内。
本次加息对国内资金面有何影响?
进入年中时点,国内的资金面走向很受关注。从历史上看,年中流动性供求矛盾往往比较突出,货币市场容易出现较大的波动。最典型的例子当属2013年。2013年6月,银行间市场代表性的7天期回购利率R007最高涨至11.62%,创下历史极值。另外,2011年6月,R007最高涨至9.04%,是历史第三高值。有了这些让人印象深刻的纪录,半年末流动性受到关注一点也不奇怪。
美联储今年3月首次加息影响刚过去,随之而来的本次议息会议又开始了。自上次美联储加息后,国内市场流动性小幅收紧,央行公开市场操作上整体呈现净回笼资金的趋势。Wind数据显示,3月22日以来,央行通过逆回购、MLF和国库现金定存等操作,共实现净回笼资金2815亿。
1)、逆回购
Wind数据显示,3月22日以来,央行共进行了52次逆回购操作,分别是7天、14天和28天,合计投放资金3.03万亿元;而同时间段到期的数量更多,合计达59次,回笼资金3.09万亿,净回笼资金600亿元。逆回购作为央行最频繁的公开市场操作,近3月份整体保持平稳,略微收紧。
如下图:
2)、MLF
MLF操作均以1年期为主,可以更好地满足金融机构中长期流动性需求。虽然近3个月央行通过MLF操作数量不多,基本保持着每个月一次,但整体规模并不小。Wind数据显示,央行通过MLF操作合计投放9865亿元,而到期回笼了12580亿元,大幅净回笼2715亿元,收缩了市场流动性。如下表:
3)、国库现金定存
国库现金定存,将国库现金余额存入商业银行。近3个月央行公开市场操作较少,仅有2500亿,到期2000亿,净投放500亿元。这也是3种操作工具中唯一一个实现了资金小幅净投放,补充了少许的流动性。
业内称,尽管市场对年中流动性表现出一定的担忧,但对流动性预期的修复也不宜矫枉过正。近期央行通过“MLF扩大担保品范围+MLF超额续作”释放流动性,维持了中性偏宽松的态度。这种政策导向下,央行维护流动性平稳运行的意图未变,年中流动性出现收紧的可能性也不大。短期内降准预期虽落空,但央行维稳流动性的意图并未改变,结合跨季存单发行完成近七成、发行利率出现回落迹象来看,年中流动性整体料好于预期,资金面平稳跨季仍可期。
央行参事:长期来看中国没必要跟随美联储加息
美联储如期加息,本次央行货币操作令市场关注。机构分析认为,由于市场预期充分,且市场利率与政策利率之间仍存在明显的利差,预计公开市场操作利率的上调将波澜不惊。
我国央行“加息”包含两层意义,一是上调存贷款基准利率;二是指以逆回购、MLF等为代表的货币政策工具操作利率。最近几次央行“加息”都是上调了货币政策工具操作利率。自2016年以来,除了2017年6月美联储加息,央行并未跟进以外,历次美联储上调联邦基金目标利率后,央行都上调了以OMO、MLF等为代表的政策利率予以跟进。在3月22日美联储宣布加息后,当天央行除了以利率招标方式开展100亿元逆回购操作,中标利率小幅上行5个基点至2.55%外,常备借贷便利也同步进行了小幅“加息”。
中信证券固定收益首席分析师明明表示,加息与否需权衡考虑目前内外部因素。“中美利差和人民币汇率是外部因素,对我国央行会否加息有一定影响。但国内经济基本面面临一定下行压力,扩内需和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成为经济金融工作的主要目标,内部环境制约货币政策收紧,加息面临的压力较大。”他进一步指出,央行可能会“加息”5BP并结合MLF等公开市场操作进行流动性投放,根据国内经济形势进行“加息”。
中国央行参事盛松成表示,尽管中国央行仍有可能在公开市场小幅加息,但长期来看中国没必要跟随美联储加息,更没有提升存贷款基准利率的必要。从绝对值来说,我国利率高于国外很多,CPI也不高,加上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
对国内市场又哪些影响?
业内人士称,这一次板上钉钉的美联储加息,可以说完全在市场预期之内,加息25个基点一点也不奇怪,失去突然性,其利空影响已经提前被市场消化了一部分,因而对中国资本市场造成的冲击力直接降低。
1、 人民币
摩根大通预计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将保持稳定,到2018年年底为6.25。 资本流动或将更加平衡。
也有业内人士认为,近期美元走强,人民币对美元小幅贬值,但人民币有效汇率保持基本稳定甚至有所升值,即人民币对欧元、英镑等非美货币升值。这说明当前市场情绪较为平稳,不存在明显的人民币贬值预期,近期一些国家将人民币纳入外汇储备也将带动人民币资产需求增加,有利于人民币汇率的稳定。总体看,预计未来人民币汇率继续双向波动,保持基本平稳,跨境资金流动继续保持基本平衡或小幅净流入。
2、 股市
启汇金融首席分析师赵韬辉认为,股市方面随着去杠杆的深入及影子银行的排查,自身的抗风险性极弱,较容易受到美联储加息的溢出效应影响。美联储加息很可能强化市场未来货币收紧预期,导致股市表现弱势。
中银国际表示,预计A股中期来看仍处于温和震荡、上涨的趋势之中;短期内,震荡仍是市场的主要特征。建议投资者采取市场中性的阿尔法策略。持有各类优质股票,包括少数可以明确证明自身投资价值的创新类、成长类股票和优秀的消费类股票,空沪深300指数,获取稳健的绝对投资收益。
3、 楼市
加息之后,楼市利率继续上行。而对买房者来说肯定是不易的,尤其是边际买房者。
目前第三次加息是加息到2.00%-2.25%,如果再来第四次加息很有可能突破我们心理的那条利率红线了!
4、债市
中银国际表示,美联储的继续加息将进一步牵制中国人民银行的货币政策。人民银行很可能跟随小幅加息。应该说,3.7-3.8%左右应该是央行目前比较认可的10 年期国债 YTM 合理水平区间。另外,还需要考虑中美之间国债收益率差距这个因素。如果6月份美联储加息以后,美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水平恢复到3%以上,那么中美之间的该利差将缩小到60BP 左右。
华创债券表示,国内季末流动性缺口依然存在,跨季资金面仍不可掉以轻心;海外超级周来袭,货币政策收紧和地缘政治风险仍需高度关注。债市面临的不确定性依然没有缓和,建议机构控制杠杆和久期,谨慎操作。
国君固收认为,金融数据公布后,融资收缩的逻辑进一步强化,虽然周四债市依然面临美联储加息以及经济数据的考验,但这些因素对债市冲击非常有限。当下利率交易,大跌时候要买,大涨时候要卖;利空出来要买,利好出来要卖。
对于其他资产端的影响
1、看多大宗商品
金价在近5年来维持在历史低位。
Jeff Gundlach 自2017年下半年开始公开表达看多大宗商品,今年数次直播都表达了类似的观点,最近的一次直播也不例外,仍然认为大宗商品价格仍然处在历史较低水平。
2、美元或跌到90下方
关于美元,Jeff Gundlach 看空其长期走势,美元指数会在未来几年跌到90下方。
目前许多国家都在试图避免开美元结算,尤其是在贸易战的重压之下。美元加息通道开启后,多个外储薄弱,债务虚高,长年靠美元债务支撑发展的经济体货币纷纷倒下,去美元化迫在眉睫。
为了反对美国的经济制裁,委内瑞拉官方在原油出口上已经不再接受美元支付了。委内瑞拉的石油公司Petróleos de Venezuela SA已经通知了其私有合资伙伴,让他们开设欧元账户,并将现有的现金换成欧元。
继欧盟、日本、俄罗斯、伊朗、委内瑞拉、印尼、马来西亚、泰国、安哥拉、巴基斯坦、土耳其12大经济体展开了不同形式的去美元化行动后,印度正在成为第13个向美元亮剑的经济体。
3、电子商务泡沫是40年来最大的股市泡沫
关于股市,Jeff Gundlach借用了美银美林策略师Michael Hartnett的一张图,认为股市的“电子商务”(ecommerce)泡沫是近40年来最大的股市泡沫。
任泽平称当下不投新能源,就像20年前没买房,如何从经济角度解读该言论?
我认为从经济角度上来讲,该言论有存在着误导他人入局的嫌疑。毕竟一个行业的兴衰与曲落往往都是取决于市场,而不是取决于某一个人的想法。
任泽平发表新能源方面的看法。
任泽平在自己的媒体平台上发布了自己对新能源方面的看法,但是他的言论一经推出之后,引起了很多网友的反对。网友们纷纷认为他的言论存在着很多不合理的地方,根本不符合现代社会经济方面的现状。而且,在他的话语中我们也能够看到有误导许多网民入局新能源市场的话术。通过用房地产行业与新能源方面进行对比。了,首先我认为这种方面的对比是非常不恰当的。
房地产是实业,新能源是虚业。
我之所以认为他的对比不恰当,正如标题所说。房地产是一种实体行业,但是新能源却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行业。对于这行业的将来会如何发展,相信没有任何一个经济学者能够给出合理的解释。毕竟新能源也刚刚出现在市场当中,当前我国经济市场还没有完全适应新能源的出现。因此,此时劝导广大网民入局其中的确是非常不合理的。
个人认为从经济学方面来讲,新能源短期之内不会有好处。
按照我个人的理解来讲,新能源在入局当前股票市场之后。并不会迎来短期之间的上涨,相反的是在未来一段很长的时间内新能源的价格都会呈现普遍下滑的趋势。毕竟,很多投资者对于新能源的出现都表示好奇大概率会购买一些新能源股票。而这一部分投资者的投资正好满足了新能源日后上涨所需要积累的基金基础,总的来说当前投资的新能源必然不是一个很好的投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