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7 月百强房企拿地额降 13.4%,下降的原因是什么?
什么信号?四大一线城市楼市成交环比集体下滑
今年7月,各线城市新建商品住宅(下称“新房”)成交均呈下行态势。中指研究院数据显示,2021年7月监测的主要城市新房成交面积环比下降14.30%,超8成城市环比均有不同程度下降,同比下降4.29%。其中,四大一线城市成交面积环比均出现下滑,其中,上海下滑超30%,北京也超过了15%。
接受证券时报·券商中国记者采访的专家指出,7月楼市交易在调控政策效应释放且政策不断收紧的情况下出现降温,一方面说明部分投资投机需求正在被剔除,也说明供需双向收紧下楼市调控取得积极进展,预计后续市场降温之势或还将延续。
7月各线城市新房成交量下降
虽然今年以来房地产市场供需两侧的调控力度不断加大,但总体来看,上半年新房成交整体上行。CREIS中指数据显示,2021年上半年中指监测的21个主要城市,19个城市新房成交面积同比上升。6月份,新房市场成交量同、环比均升,其中一线城市新房成交面积环比上升36.84%,北京在6月新房成交面积环比升幅更是达到了100.43%。
进入下半年首月,新房市场成交情况却“画风突变”。中指研究院指出,7月楼市新房成交量同环比均降。分城市来看,7月一线城市成交面积环比降幅为21.34%,同比上升7.12%。二线代表城市成交面积环比下降11.47%,同比下降2.54%。三线代表城市成交面积较上月下降17.42%,同比下降26.01%。
对于7月新房成交的下行态势,易居研究院智库中心研究总监严跃进对证券时报记者表示,当前购房政策以收紧为导向,以及包括信贷收紧在内的诸多因素都对房地产市场产生一些利空的影响,所以市场交易等指标出现降温,基本上符合预期。成交量的变化很大程度上也说明投资投机需求正在被剔除,预计成交下行的行情还将延续。
贝壳研究院则指出,7月全国351城的住宅用地成交金额同比下滑51.55%,成交规划建筑面积同比下滑47.09%,成交楼面价同比下滑8.42%。土地成交金额与成交量的明显下滑主要是7月为22城集中供地的真空期,显著影响土地市场。同时,7月土地市场受到季节性波动影响明显。另外,随着政策逐步趋严,房企拿地逐渐谨慎。由于集中供地的22个城市皆为一二线城市,市场火热度较高,因此7月份参与集中供地的22城由于土地成交缺席,必然导致楼面价下降。
7月深圳二手房成交量创新低
在“领跌”的四个一线城市中,上海的新房成交面积环比降幅较大,环比下降30.86%,但上海的新房成交套数和成交面积分别为14527套和147.74万/平方米,仍是一线城市最高。相比之下,7月深圳新房成交套数仅2712套,不仅较6月有所下降,深圳二手住宅(下称“二手房”)成交量也是跌势不止。
易居研究院研究员潘竑羽指出,深圳7月二手房仅成交2557套,创下2013年来除春节月份以外的最低值,也说明此前深圳二手房调控效果显著,使得二手住宅市场较冷。
此外,深圳市房地产中介协会根据深圳市住建局房地产信息平台预录网签合同数据分析,8月首周深圳市二手房(含自助)网签量556套,环比下跌9.3%,首次跌穿600套关口。
据深房中协摸底统计,2021年1-6月份以来,全市实名登记的星级从业人员同比去年同期下滑了11.8%。此次行业摸底调研共收回4161间门店的情况,其中有104间门店已关闭且已办理工商注销,有220间门店已暂时停业,但未办理工商注销。
不过,深房中协指出,全市实名登记的星级从业人员虽然存在部分下滑现象,但总量仍处在平稳的水平。不可否认,伴随着调控持续发力,一段时间内,深圳市二手房市场或仍将处于低迷状态,下半年,房地产中介行业的竞争压力将会持续增大,无论是门店关停并转的数量,还是从业人员队伍离职转行的规模或将持续升高,对此,全行业要做好充分的应对准备。
中指研究院预计,下半年深圳楼市在持续严厉的政策调控之下,市场成交将相对更加理性,一二手房价将更趋平稳。随着未来更多住宅项目的入市,消费者购房选择空间有望加大,新房价格亦将维持平稳。二手房市场保持降温,并还会持续相当一段时间。
供需两端发力调控效果显著
值得注意的是,在整体新房成交面积普降的情况下,7月武汉、西安新房成交面积却环比大幅上升,涨幅分别达到31.77%、58.06%。
不过,武汉市住房保障和房屋管理局在7月末发布《市住房保障房管局关于加强购房资格管理工作的通知(征求意见稿)》, 开启“凭房票买房”时代。该文件进一步规范了对限购区域购房资格证明的认定,并要求在获得购房资格认定结果后及时锁定,一段时间内仅能报一个楼盘。普遍观点认为,武汉后续部分热点楼盘盲目登记的现象有望减少,市场交易或受影响。
严跃进认为,严格调控下部分城市交易表现仍然不错或说明此类城市潜在需求较大。所以一旦该城市推盘节奏加快,即便中间有各类调控也容易推高市场交易的规模。另外,7月份武汉、西安等部分城市购房政策相对宽松,市场交易不容易出现较大跌幅。
苏宁金融研究院宏观中心副主任陶金对记者表示,总体来看,供需两端同时发力的房地产调控对当前楼市效果显著。后续各地还可以发力加强房地产金融审慎管理、调整集中供地机制、增加租赁住房供给,进一步完善房地产市场长效机制。
调查显示:1-7月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降6.4%,如何解读?
你可以解读为很多开发商的拿地意愿在进一步降低,各个城市的房地产行情也会相应变差。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因为广大房地产开发商的资金压力非常大,在没有办法消化楼市库存的情况下,很多房地产开发商并不会选择主动拿地。在这种情况之下,越来越多的地方的土地收入变得越来越少。特别是对于很多中小型城市来说,相关城市可能需要寻求其他能够支撑高房价的产业,以后的房价也会因此而变得越来越低。
这个数据是怎么回事?
这是关于全国的房地产开发投资的官方数据,在1月份到7月份期间,全国各地的房地产开发投资的总额度达到了8万亿左右。虽然这个数据依然非常高,那如果和往期做比较的话,这个数据已经同比降低了6.4%,有人甚至表示真实数据可能已经降到了20%以上。
这意味着房地产开发商的拿地意愿在进一步降低。
正是因为全国房地产开发的投资额在进一步下降,所以各个房地产开发商的拿地意愿也相应降低。对于这些开发商来说,因为进行土地拍卖本身需要巨量的资金,很多房地产开发商的资金压力也非常大。在没有办法有效保证销售楼盘的情况下,很多房地产开发商并不会选择盲目拿地。除了一线城市之外,几乎所有城市的房地产开发收入都在进一步降低,有些城市的降低幅度已经达到了30%以上。
除此之外,房地产开发投资的下降也意味着很多城市的收入可能会进一步降低,其实为什么我们经常会听到各种体制内的工作人员的收入降低的主要原因。毕竟很多城市的主要经济来源是房地产经济,房地产经济的末路也意味着相关城市的房地产压力会变得越来越大。
部分房企拿地积极性较高,重点城市土地市场流拍率下降,为何会出现此现象?
主要是因为土地质量的进一步提升和土拍规则的不断优化。多家房企拿下大片土地,部分房企以联合体形式拿地。与此同时,房企拿地态度进一步分化,部分房企销售向好,拿地热情高涨。部分房企销售金额同比大幅下降,近期也没有拿地。重点城市土地市场流拍率明显下降。根据天风证券的研究报告,2021年12月,百城土地市场流拍率达到21.7%。2022年以来,土地市场流拍率下降。其中,8月份以来,重点城市土地市场流拍率进一步降低。业内人士表示,随着房企销售端的逐步企稳,土地市场有望在四季度进一步回暖。
开发商现金流紧张,买不起地。因此,2月份国家出台了“双集中”制度,在一定时间内集中在重点城市进行土地拍卖,这对开发商的资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在的问题是开发商没钱。三条红线要求开发商的负债率,即开发商不能向银行贷款拿地。其实现在的开发商,为了减少负债,都选择了降价促销,更不可能借钱拿地。
房地产调控是一个全新的思路,这一次退路空间相当小,可以说是一个战略选择。这和我们国家推动双循环,减少对外依赖,减少资源的房地产消耗,通过金融体系把更多的资源分流到其他方面有关。房子卖不好,现金流就紧张。能维持基本的现金流就不错了。怎么会有资金进行新的投资?开发商直接“躺平”!所以这个月很明显很多城市都有土地拍卖,甚至之前的热点城市很多热点都有土地拍卖!多个城市停止或暂停二级集中供地。土地拍卖对政府领导来说是一件可耻的事情。这表明这里的市场不景气。长期拍卖会严重影响市场信心,从而影响地方土地出让。
2022上半年超七成房企净利润下滑,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2022上半年超七成房企净利润下滑,这造成了许多人对此都是忧心忡忡,但实际上造成这种困境的原因在于市场环境差无人购买导致。
一、2022上半年超七成房企净利润下滑
按照目前新闻媒体报告的消息,今年上半年超过七成的房产企业净利润下滑,富力地产更是当上了亏钱龙头,半年亏掉了69.2亿元,其他一些行业小弟也不好过,仅仅就华润等几家投资稳健的企业盈利。由于实在是太惨,不少的人都在思考背后的因素。
二、造成此种现象的原因:厚利销售不出去+薄利多销没人买
出现这种现象我们不能总是说宏观经济,我们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按照此前房产企业的销售策略来看,选好地段并且把价格炒高,同时富裕学区房等概念,那么来购买的人也就会纷至沓来,但是时代变了,大家对于远超自己能力的东西不感兴趣,这就导致高价房卖不出去;按照现在的定价策略来看,不少的房产企业想通过薄利多销扭转局面,由于房产竞争价格不可能无限降低,而且不能低到破坏生态的水平,这种销售把戏也被叫停,最后也就只能愁云惨淡。
三、房企困境也许需要另辟蹊径解决
按照绿城集团董事长的说法,房地产市场在未来几年仍然大有作为,并且会使得该市场一直维持在十万亿级别的水平。按照这种逻辑来看,我们不难发现房地市场还是可以继续做下去的,但是怎么卖和卖给谁就是技术性问题,目前房地产企业卖不出去除了是因为大家更谨慎了以外,那就是很多房企总是把房子建立在刚需不需或者远超刚需的能力的地方,这就导致市场需求与销售错配。放弃想要扭转目前的趋势,还是应该更加智慧一些,而不是像过去一样躺赢。
百强房企前5月业绩规模同比腰斩,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根据房地产相关数据显示百强的房地产企业在前5个月的业绩规模同比几乎上下降了50%左右,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疫情带来的影响是引起房地产业绩规模大幅缩水的主要原因之一。从疫情刚开始的时候,房地产的行情就已经陆续变得不好,特别是在近段时间以来的疫情,让人们的经济更加是雪上加霜,当人们的买房欲望不高,人的经济来源相当不稳定时,就会有很多人选择延迟买房或不买房,当大规模的人都降低了买房的欲望之后,房地产行业及时举行大规模的宣传促销活动,也难以达到疫情之前的销售成绩。想要稳定业绩甚至提升,就要想办法稳定整个社会市场的经济,只有经济好了,人们才愿意花更多的钱去买房子。
还有很多烂尾楼也是导致房地产企业业绩规模下降的原因之一。根据国内烂尾楼的城市排名来看,郑州排名第一,平均每4栋楼盘就有一栋烂尾,大规模的烂尾楼让很多买房的人都失去了底气。当消费者与开发商之间的信任缺失,买房的动力就会不足,要想解决这一问题,首先开发商一定要遵循相关的法律法规,如期交付房子给客户,确保城市的烂尾楼现象越来越少,以此来促进业绩规模的扩大化。
二手房市场的规模扩大也是主要原因之一。很多地区都放宽了购房的限购政策,因此二手房的市场也得到了充分的释放,相较于一手房来说,二手房的市场规模更大,交易的手续会更加方便,人们也愿意去花更少的价钱来购买,地段比较好的二手房。这就导致了很多刚盖好的一手房没有办法销售出去,造成了库存房业绩规模因此开始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