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投资环境这么差,为什么还有这么多公司要去印度投资?
印度人工便宜政府又支持,为何外企难以在印度生存?
毕竟不是同一个国家,很多文化上是存在差异的。而且虽然说印度人工便宜,但是印度很多人其实是非常懒散的,没有像中国很多企业员工那样的有纪律性。而且虽然说印度政府非常支持一些外企进入他们国家,但是一些企业刚进入印度的时候,其实是非常艰难的,因为毕竟是在别的国家投入是会非常大的。
在印度建厂的外企,有很多是贪图印度阿三工人工资只有中国工人的20%的“便宜”的,现在,这些外企都极为后悔莫及搬离中国。
在印度办厂,困难重重,政府官员极为腐败,吃拿卡要,基础设施极为落后,“七通一平”根本不存在,物流成本极贵,产业链破碎不堪,印度工人智商低,劳动技能,文化程度都很低,效率低下,出错率很高,无法进行高端制造,只能做点低技术含量的生产厂……算大账,在印度办厂比中国还要贵很多!
作为人口仅次于中国的第二大国,印度吸引中国工厂的首要原因就是充裕的劳动力。身为外企,也往往要承担隐形的制度成本。注册公司等合规手续快则三个月,慢则半年多,外企的税务、劳动法合规等方面又卡得特别严。小企业千万不要去印度,玩不转。
供应链这头的成本才是中国工厂在印度最大的成本。印度的工业体系远不如中国完善,以手机行业为例,手机厂搬过来了,但配件、模具都得从国内采购,只在印度组装。
为了推进印度制造,印度政府正在逐步提高手机等行业的关税,“强迫”外国公司都来印度设厂。但手机厂开起来了,模组、部件、原材料却在印度市场买不到。所以说这是很多的企业去印度的困难,这也是一定要经历的。
中国与印度投资环境对比??
目前,去中国还是去印度投资已成为德国媒体和经济界讨论的热门话题。以往德国各地举办的投资研讨会多以介绍中国为主,现今关于印度的报告会则有后来居上之势。尤其是今年4月,印度首次成为汉诺威工业博览会的主宾国,印度总理辛格率庞大经贸代表团参加,参展企业350家,参展面积达1.15万平米,创历届主宾国之最。德经济界在博览会期间宣布已向印度投资15亿欧元,宝马和大众公司等纷纷表示将在印度投资设厂。一时间德经济界掀起投资印度热潮,印度成为每谈必及的话题。本文主要对德媒体近来关于中国与印度比较的报道进行梳理综合,希望能为国内跟踪德对华投资的发展趋势及采取应对措施提供些许参考。 一、中国更具吸引力 在过去的5到“印度制造”遇尴尬,两千多家在印外企为何“跑路”?
因为印度对于外来企业“又爱又恨”,既希望借助于外来力量发展好本国经济,又非常容易眼红,见不得别人赚钱,不希望到了自己碗里的肉被外人拿走。
营商环境差是在印投资的最大硬伤。不仅有高额的关税壁垒,还有剪不断理还乱的税收纠纷。遭遇印度税收大棒的,可不仅仅是小米、荣耀、vivo等中国企业,还有保乐力加、IBM、沃尔玛等其他外国企业。
据美国《国会山报》等媒体报道,因为税务纠纷,法国保乐力加7月宣布暂停在印度进行新投资,而从2007年开始,英国沃达丰和印度政府则因为回溯征税问题打了十多年的官司。2012年,印度最高法院裁定沃达丰胜诉,但当时执政的国大党对此不满,印度国会于是通过一项立法,绕开最高法院的裁定,允许税务部门继续向沃达丰“要钱”。
虽然莫迪政府在2021年废除了相关的的法案,但是有关的扯皮依然再继续。显然,在那里做生意,如果没有政府的支持,可以说是寸步难行。因为它可以不断修改法律或者以莫须有的原因,对企业的银行账户进行冻结或者是给予高额的税收罚金,而且动不动就是几十亿的人民币。所以外企要想活着离开印度,就得做好被撕下好几块肉的心理准备。
其次所谓的“印度制造”也是制约外企在印度投资的因素。一方面不断吸引外来企业到印度投资,另一方面暗搓搓的扶持自己的本土企业,不断地挤压和占领当地的低端市场,希望把技术和工厂都可以留在当地。
外来企业在这双重环境作用下,就像是被悬挂在屠宰场里的羔羊,只能一步步眼睁睁看着自己被宰杀。不提桶跑路,更待何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