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旗认为巴以冲突恐为以色列带来滞胀冲击,目前当地经济现状如何?
中东问题巴以冲突的历史现状与趋势
巴勒斯坦问题长期以来未能得到解决,已成为国际问题中一个持续时间最长、所涉及因素最复杂、引起国际社会高度关注的地区热点问题。巴勒斯坦问题作为中东问题的核心,涉及到大国争夺、历史恩怨、宗教信仰、民族感情、领土争端、阿以冲突、各国利益等错综复杂的问题,使这一问题的解决变得异常困难。巴勒斯坦和以色列在经过半个多世纪刀与火的争斗后终于在1993年9月,双方签署了著名的奥斯陆协议,决定通过和谈的方式来解决他们之间的争端。但在长达7年多的和谈过程中,巴以双方未能达成和平协议,并在2000年9月底爆发了一场大规模的流血冲突。由于双方在冲突中的利益不同,导致冲突越演越烈,以致使巴以冲突在2002年3月底后进一步恶化,双方陷入了“全面战争”的状况。目前,由于巴以对和平协议立场相距甚远,双方分歧在短期内难以弥合,巴以间停止冲突实现和平仍需时日。一
中东地区的战略位置十分重要,除了丰富的油气资源外,它在国际地缘政治中处在一个至关重要的战略制高点。冷战后,美国利用在中东地区建立起来的强势,将中东地区纳入其构筑全球霸权战略布局中的重要一环,并极力排挤欧洲和俄罗斯等大国染指中东地区事务。欧洲和俄罗斯并不甘心被挤出中东地区,他们与美国围绕各自的利益在中东地区明争暗斗。
中东地区特别是耶路撒冷老城是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三大宗教的发祥地,巴勒斯坦问题长期未能解决的难点之一是,巴以双方同时对这块土地表示拥有主权。这个问题既涉及到过去的历史,又关系到目前的现状。据史料记载,大约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犹太人的祖先希伯来人迁徙到现在的巴勒斯坦地区,并建立了自己的国家,延续了几百年。后来犹太人的国家被征服,犹太人便开始了浪迹天涯、漂泊四方的生活。英国在1917年发表支持在巴勒斯坦建立一个犹太人国家的《贝尔福宣言》后,世界各地主要是欧洲的犹太人开始大批迁移到巴勒斯坦。在二战期间,欧洲犹太人惨遭希特勒迫害的命运,使更多的国家对犹太人的命运表示同情。大量涌入的犹太人与当地的巴勒斯坦人不断发生武装冲突,促使联合国在1947年通过了第181号决议,决定在巴勒斯坦分别建立一个巴勒斯坦国家和一个犹太人国家。但阿拉伯国家认为,联合国分治决议是外部大国强加给他们的,所以坚决反对。在1948年5月15日以色列宣告独立的第二天,阿拉伯联军发动了对以色列的进攻。在战争中,以色列占领了大片巴勒斯坦土地,造成大约100万巴勒斯坦人沦为难民,从此便产生了巴勒斯坦问题。
巴勒斯坦人民在1964年成立了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巴解组织),旨在:“从犹太复国主义占领下完全解放整个巴勒斯坦,建立一个没有宗教和种族歧视的民主的巴勒斯坦国”。“武装斗争是解放巴勒斯坦的唯一方式”。以色列长期将巴解组织视为“恐怖组织”,对其进行军事打击。随着中东局势的发展,巴解组织斗争目标也趋于更加实际,逐步地修改了早期确立的斗争目标,表示将放弃武装斗争,接受联合国分治决议,将通过政治和外交斗争来实现建国的目标。在1991年马德里中东和会后,巴解主席阿拉法特和以色列前总理拉宾终于在1993年9月签署了奥斯陆协议。这标志着两个民族在暴力争斗了近半个世纪后终于相互承认,并承诺将通过和谈的方式解决他们之间的争端。巴以从此开始了长达7年多的奥斯陆和谈进程。
二
奥斯陆协议不是巴以间的和平协议,而是巴以和谈进程的开始。以色列前总理拉宾认为,奥斯陆协议只是粗线条地勾画出巴以实现和平的一些基本原则,其中有80%的问题需要双方通过谈判来解决。这些基本原则包括:以联合国第242号决议为基础,实行“土地换和平”;巴以相互承认,双方承诺通过和平的方式解决争端;在和谈过程中,任何一方不得擅自采取任何有可能破坏现状的行动等。巴以在和谈中主要谈判的内容有巴勒斯坦建国、巴以未来边界、巴勒斯坦难民回归和耶路撒冷归属等棘手的问题。考虑到巴以在和谈中所要解决的问题难度极大,阿拉法特和拉宾决定,奥斯陆协议采取循序渐进、先易后难分三个阶段实施的方式,在1999年双方完成和谈,达成和平协议。他们原来设想巴以两个民族通过逐步地和平相处,建立相互信任,慢慢地化解双方长期冲突积累的冤仇,使和谈所涉及的盘根错节的问题变得容易一些。
巴以从1993年9月签署奥斯陆协议到2000年9月底爆发大规模流血冲突,在7年多的和谈进程中经历了以色列拉宾、内塔尼亚胡和巴拉克三届政府。由于以色列在和谈中占据着明显优势,因此,以色列每届政府对奥斯陆协议的态度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巴以和谈的进展情况。在拉宾政府时期,虽然第一阶段协议的实施比原计划晚了4个月,但基本上还是顺利的。阿拉法特于1994年7月重返加沙,成立了巴勒斯坦自治政府。巴勒斯坦人民有史以来第一次在自己的土地上开始自治。由于内塔尼亚胡从一开始就反对奥斯陆协议,所以在他执政的3年里,巴以和谈基本处于原地踏步的状况,不仅耽误了奥斯陆协议实施的原定时间,还破坏了巴以在早期和谈中建立起来的信任。
巴拉克在1999年上台后,虽表示将继承拉宾的遗志争取同巴勒斯坦达成和平协议,但奥斯陆协议实施所剩的时间已经不多了。克林顿仿效当年卡特总统的做法,在2000年7月邀请阿拉法特和巴拉克到戴维营,举行了长达14天全封闭性的马拉松谈判。在戴维营峰会上,尽管巴拉克在耶路撒冷和以色列撤出范围问题上越过了自己所设置的“红线”,但仍没有满足巴勒斯坦要完全收复耶路撒冷东城的要求。耶路撒冷被全世界犹太人、穆斯林和基督教视为圣地,涵盖着民族感情、文化遗产、宗教信仰和精神象征等诸多因素,并非是简单地用“土地换和平”所能解决的。戴维营峰会不欢而散后,双方的关系趋于紧张。
导致巴以冲突的直接原因是2000年9月以色列反对党领袖沙龙不顾巴勒斯坦的反对“访问”耶路撒冷伊斯兰圣地。但一般认为,巴以冲突迅速蔓延,并持续不断的最主要原因还是巴以和谈没有达成双方满意,特别是巴勒斯坦满意的结果。在过去7年多的和谈中,以色列常常对自身安全考虑过多而忽视了巴勒斯坦的尊严。巴勒斯坦至今收复的一块块互不接壤的“飞地”,需通过以色列设置的“安全通道”相连接。以色列在安全通道上进行严格检查,使巴勒斯坦人蒙受了侮辱。巴勒斯坦人民在7年多和谈的进程中既没有得到经济实惠,也没有满足民族独立的愿望,因此,普遍存在着对和谈失望和对以色列不满的情绪。
巴以最后没有达成和平协议的原因很多,其中较为重要的是双方在理解联合国第242号决议上存有难以调和的差异。奥斯陆协议是以联合国第242号决议为基础,以“土地换和平”为原则。巴勒斯坦坚持认为,根据联合国第242号决议,以色列必须从1967年战争中占领的巴勒斯坦土地包括耶路撒冷东城在内完全撤出。但以色列认为,联合国第242号决议只是笼统地要求以色列撤出占领的土地,至于具体撤出的范围则需要巴以通过谈判来确定。巴以爆发冲突使中东和平进程遭受了重大的挫折。
三
巴以冲突的爆发给以色列社会造成了巨大的震动。以色列大多数主张与巴勒斯坦实现和平的党派和社会团体认为,巴以应在联合国第242号决议的基础上,寻找一个既满足巴勒斯坦基本要求,同时又能为以色列绝大部分民众所接受的方案。他们中间有相当部分人包括前总理拉宾的遗孀都认为巴拉克对巴让步太大,但绝大多数人认为,如能以巴拉克建议与巴实现和平,他们愿意“痛苦”地接受。在巴拉克的建议被拒绝和随后爆发的巴以冲突后,许多和平运动的成员开始对巴以实现和平丧失了信心,重新唤起了以色列“生存危机”的忧患意识,更加关注本国的安全保障问题,导致对和平的主张趋于保守。2001年2月强硬派沙龙在以色列总理特别选举中轻取巴拉克充分反映出以色列民众对和谈态度的情绪变化。
沙龙在竞选时承诺将采取措施尽快平息冲突,为以色列民众带来安全。沙龙在和谈上的立场比巴拉克明显后退,认为巴以达成最后和平协议的条件还不成熟,巴以间只能达成一个长期的过渡协议。沙龙执政后采取了软硬兼顾的手法想尽快地平息冲突,但冲突不仅没有停下,反而呈升级的趋势。沙龙面临着以色列国内极右势力越来越大的压力(认为他采取措施平息冲突的力度不够)。“9·11”事件后,美国宣布将在全球范围内展开打击国际恐怖主义的战争,沙龙认为,以色列可搭乘美国打击恐怖主义的便车,将打击巴勒斯坦的“恐怖活动”纳入到美国国际打击恐怖主义的行动中去。但布什当时为了争取阿拉伯国家支持美国在阿富汗打击“塔利班”的军事行动,不仅拒绝了沙龙的想法,反而压以色列在巴以冲突中保持“克制”。以色列和美国在打击巴勒斯坦“恐怖主义”问题上出现了分歧。沙龙认为,美国在打击恐怖主义问题上实行的是利己的“双重标准”。但在阿富汗取得军事上的胜利后,美国的打击恐怖主义目标已开始转移到打击中东地区的反美极端势力上。美国指责阿拉法特在巴以冲突中对巴勒斯坦恐怖主义打击不力,并警告阿拉法特,不能在参加美反恐联盟的同时与“哈马斯”和“真主党”站在一起。此时,美国在打击恐怖主义问题上的立场开始与以色列接近。
2001年12月初,巴勒斯坦极端分子在以色列制造了连续自杀性爆炸事件后,美国对巴以冲突的立场开始发生变化,布什多次表示,“以色列有权利保卫自己”,“以色列不能在恐怖的威胁下进行和谈”。在美国的默认下,沙龙指责巴勒斯坦权力机构实际上是“支持恐怖活动的实体”,沙龙决定效仿美国在阿富汗的做法加大了在冲突中打击巴勒斯坦武装力量的力度。与以往以色列军事报复不同,在这之后以色列军事行动有削弱和推翻阿拉法特的明显的政治目的,以色列军事打击目标包括阿拉法特的总统官邸、总统专机和加沙国际机场跑道等重要的巴勒斯坦国象征性的建筑,并将阿拉法特“软禁”在总统府内。与此同时,沙龙指责“阿拉法特是以色列的本·拉丹”,已不再是以色列和谈的对手。
面对以色列军队严厉的打击,巴勒斯坦各组织宣布对以色列发动全面的“圣战”,开始频繁地对以色列进行袭击和在以色列制造大规模的爆炸事件。此阶段巴以间冲突激烈的程度,惨烈的场面和双方死伤人数都是罕见的,双方冲突实际上都已经情绪化了。2002年3月27日,巴勒斯坦极端分子在以色列制造了一起惨案后,以色列于3月29日开始了“防护墙军事行动”,全面攻占了巴勒斯坦控制的地区,闯入巴勒斯坦总统府,将阿拉法特“监禁”起来。巴以冲突正在逐步失控,处在一个十分危险的阶段。
四
巴以冲突局势全面恶化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强烈反应,联合国安理会通过决议,一致要求以色列立即从最近占领的巴勒斯坦地区撤出。由于美国在冲突中明显地偏袒以色列,在中东地区掀起了规模空前的反美反以高潮,影响了美国与阿拉伯国家的关系,国际社会甚至连美国国内也有很多人对布什政府的中东政策表示出强烈的不满。同时,日趋恶化的巴以冲突局势也打乱了美国准备对伊拉克采取军事打击的战略部署,对美国在中东地区的战略利益构成了威胁,迫使布什政府不得不再次调整中东政策,明确地要求以色列从巴勒斯坦控制的地区撤出,并决定派国务卿鲍威尔前往中东地区调解巴以冲突。但以色列坚持只有在缉拿巴勒斯坦“恐怖分子”和阿拉法特宣布停火后再撤军,使鲍威尔的调解无功而返。最后在布什总统的直接干预下,巴以达成了一个折中的协议,由美英安全人员负责关押被以色列通缉的6名巴勒斯坦人,以色列有条件地让阿拉法特自由活动。
为了防止巴以冲突再次发生失控的危险局势,最近鲍威尔提出了今年夏季在土耳其召开一个解决巴以冲突的部长级国际会议,试图打破巴以间报复与反报复恶性循环的僵持局面。尽管目前有关围绕召开巴以和谈国际会议各方正在展开活动,但很多人对会议能否召开,或这样的国际会议对结束巴以冲突有多大作用表示怀疑。首先,目前各方对召开会议的有关问题仍争执不下:哪些国家被邀请参加会议;阿拉伯国家认为,以色列应在会议召开前撤回到巴以冲突爆发前的地区,但以色列坚决反对;最重要的是各方对会议的议题难以统一。以色列担心巴以冲突国际化,坚持会议仅仅讨论巴以停止冲突的问题。其次,作为发起国的美国本身对这次会议信心不足,告诫人们不要对会议寄予过高的期望。最后,持续的巴以冲突已造成双方特别是巴勒斯坦大量的人员伤亡,两个民族的仇恨加深了。布什政府因国内政治的需要难以改变偏袒以色列的政策,巴以双方的根本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因此,尽管在国际社会的努力下,巴以冲突局势可能会出现暂时的缓解,但冲突完全平息的可能性不大,仍会持续下去。现在看来,巴以间实现和平仍然需要相当长
的时间。
望采纳,如有疑问请追问!
经济危机对巴勒斯坦的影响以及巴以冲突与当前经济危机的关系
由于以色列的封锁和西方国际停止了对巴勒斯坦的经济援助,巴勒斯坦面临严重经济危机,巴勒斯坦贫困人口急剧增加,目前已达到总人口的45%。统计报告说,今年3月29日巴勒斯坦伊斯兰抵抗运动(哈马斯)组建巴勒斯坦政府后,以色列对巴勒斯坦进行了封锁,美国、欧盟先后停止了对巴勒斯坦政府的的经济援助,巴勒斯坦经济处于崩溃边缘,尽管哈马斯政府也从国外筹集了一些资金,但与巴勒斯坦的实际需求相比仍是杯水车薪。贫困人口急剧增加,目前贫困人口已占总人口的45%。
分析人士指出, 法塔赫与哈马斯爆发流血冲突,虽然与两派之间固有的政治分歧和权力斗争有关,但也与以色列及美国等西方国家持续的外部压力的作用密切相关。
今年1月,执政多年的法塔赫在巴立法委员会选举中败给哈马斯,继而双方又因彼此政治纲领存在明显分歧而未能就组建民族联合政府达成一致。法塔赫明确要求哈马斯必须认可巴勒斯坦《基本法》批准的独立宣言,并承诺遵守巴勒斯坦解放组织与以色列签署的和平协议,但哈马斯始终予以拒绝。随后,巴民族权力机构主席、法塔赫元老阿巴斯否决哈马斯组建安全部队分支机构的计划更加深了双方间的隔阂。本月7日,阿巴斯同自治政府总理哈尼亚就解决巴勒斯坦当前财政和安全危机问题举行会晤,也未能达成一致。
除此之外,以色列与美国等西方国家的经济封锁和政治抵制导致巴经济形势急剧恶化,则是加剧巴内部斗争,影响其政局稳定的主要外因。以色列以哈马斯拒绝承认其存在、坚持武装抵抗为由,冻结应向巴方移交的每月代收税款,美国和一些欧洲国家也切断了对哈马斯政府的直接援助,美国还挥舞制裁大棒,胁迫阿拉伯国家的银行拒绝向巴自治政府提供转账服务,转交哈马斯政府争取到的为数不多的外国援助资金。凡此种种,都导致巴陷入了严重的财政危机。到目前为止,14万政府雇员已经有两个月未能领到工资,致使巴内部人心浮动,不断发生安全人员持枪冲击政府机构,索要工资的事件。外部压力还导致巴内部矛盾加剧,法塔赫与哈马斯之间的对抗日渐升级,严重影响了巴政局的稳定。
世界银行近日发布报告称,巴勒斯坦经济形势比预计更加严峻,并将可能导致人道主义危机、巴内部暴力冲突升级,甚至哈马斯领导的巴自治政权垮台。此前,世界银行曾发布报告说,由于国际经济封锁,巴勒斯坦人均收入将减少30%,失业率将从23%激增到40%,贫困线以下人口所占总人口比重也将从2005年的44%增至67%。但是根据最新估计,情况可能更加严重。由于援助金额急剧减少、以色列对巴勒斯坦人行动和货物运输的限制更加严格等因素,2006年巴勒斯坦经济陷入了近些年来的低谷。
分析人士指出,以色列对哈马斯的政治经济打压,旨在迫使哈马斯“要么下台,要么改变”,这种强硬政策不仅把广大巴勒斯坦人进一步推入苦难的深渊,也使地区局势更趋严峻。
正如巴民族权力机构主席阿巴斯近日指出的,国际社会的经济制裁将直接威胁巴当局生存的基础以及巴勒斯坦的建国前景,导致巴政治和安全局势动荡,最终遭受打击的是和平进程。在9日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阿巴斯说,他已命令安全部队采取行动,严禁再次发生派别火并事件。他指出,当前的第一要务是解决财政危机,解除针对巴勒斯坦人民的封锁。
在巴勒斯坦的呼吁下,在联合国推动动下,联合国、欧盟、美国和俄罗斯等中东问题有关四方9日在纽约举行会晤,并发表声明表示同意暂时通过“国际机制”向巴勒斯坦人民提供援助。分析人士认为,这是四方迈出的值得欢迎的一步,但它对缓解巴勒斯坦经济危机仍是杯水车薪。
所以巴勒斯坦现在主要面临的是国家内部危机和贫困
伊外长回应伊朗会否卷入巴以冲突「伊朗不排除参战」,这意味着什么?第六次中东战争会爆发吗?
一、伊外长回应内容解析伊朗外长阿卜杜拉希扬在最近的一次采访
中,对于伊朗是否会卷入巴以冲突的问题作
出了回应,他表示“伊朗不排除参战的可能
性”。这一回应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和猜测,那么,这句回应到底意味着什么
呢?
首先,阿卜杜拉希扬的回应表明了伊朗对于
巴以冲突的态度并不明确。他并没有直接表
示伊朗将会参战,而是使用了“不排除参战
的可能性”这种模糊的表述,这就意味着伊
朗既有可能选择参战,也有可能选择不参
战。
其次,阿卜杜拉希扬的回应还暗示了伊朗对
于以色列的敌对态度。尽管他没有明确表示
伊朗将会对以色列采取行动,但是我们可以
从他的回应中推断出伊朗对以色列的不满和
威胁。
二、伊朗参战可能的影响
如果伊朗真的参战,那么对于地区安全、美
伊关系、石油市场等方面都将产生重大影
响。
1.地区安全:伊朗参战将使得中东地区的
局势更加紧张和不稳定。这将可能导致
更多的暴力冲突和人员伤亡,甚至可能
引发大规模战争。
2.美伊关系:伊朗参战将进一步恶化美伊
之间的关系。美国已经对伊朗实施了严
厉的制裁,如果伊朗参战,那么美国可
能会采取更加激进的措施,甚至直接对
伊朗发动军事打击。
3.石油市场:伊朗参战将可能对石油市场
产生一定的影响。伊朗是石油输出国组
织(OPEC)的重要成员之一,如果伊
朗参战,那么其石油产量和出口量可能
会受到影响,这将对全球石油市场产生
一定的冲击。
三、中东战争爆发的可能性
中东地区的历史背景和现实政治都非常复
杂,因此中东战争爆发的可能性也存在。目
前,中东地区存在着多个冲突和矛盾,例如
巴勒斯坦-以色列冲突、叙利亚内战、也门
内战等等。如果这些冲突和矛盾继续升级,
那么就有可能引发大规模战争。
同时,伊朗参战也将增加中东战争爆发的可
能性。如果伊朗决定卷入巴以冲突,那么这
将可能导致以色列和阿拉伯国家之间的矛盾
进一步升级,从而引发大规模战争。
四、各方对伊朗参战的立场
目前,各方对于伊朗参战的立场并不一致。
以下是一些主要国家和组织的立场:
1.美国:美国一直反对伊朗卷入巴以冲
突。美国认为伊朗是一个具有威胁性的
国家,如果伊朗参战,那么这将可能引
发更大规模的战争。因此,美国一直试
图通过外交手段阻止伊朗参战。
2.以色列:以色列担心伊朗会利用巴以冲
突来扩大其在该地区的影响力,因此以
色列强烈反对伊朗参战。以色列已经表
示,如果伊朗参战,那么以色列将采取
坚决的措施予以打击。
3.阿拉伯国家:阿拉伯国家对于伊朗参战
的态度各不相同。一些国家如沙特阿拉
伯和阿联酋等视伊朗为对手,希望利用
此次冲突削弱伊朗在地区的影响力。而
另一些国家如卡塔尔和科威特等则主张
保持冷静,避免冲突升级。
4.欧洲:欧洲国家对于伊朗参战的立场比
较复杂。一方面,欧洲国家不希望中东
地区爆发大规模战争;另一方面,欧洲
国家也担心伊朗的影响力进一步扩大。
因此,欧洲国家一直在努力寻求和平解
决方案。
五、国际社会应采取的行动
面对伊朗参战的可能性,国际社会应该采取
以下行动:
1.加大外交努力:国际社会应该加大外交
努力,通过谈判和对话化解中东地区的
冲突和矛盾。各方应该坚持和平、公
正、合理的原则,避免采取过激行动引
发更大规模的战争。
2.强化沟通与协调:国际社会应该加强沟
通与协调,特别是美伊之间的沟通与协
调。美国和伊朗是中东地区两个最重要
的国家之一,如果这两个国家之间发生
冲突,那么将可能引发更大规模的战
争。因此,国际社会应该积极促进美伊
之间的对话与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