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商人很富,为什么皇帝不鼓励全民经商,让所有人积累财富?
经济决定上层建筑,为何古代的皇帝都要打压商人?
古代的皇帝之所以要打压商人,主要的原因有两点,第一点是为了不让百姓形成一种好逸恶劳的风气,所以打压商人,第二点是为了防止商人实力壮大,与朝廷产生抗衡。所以虽然说经济决定上层建筑,但是对于古代的皇帝而言,他们更加注重的是自己的皇位是否安稳,是否有势力会影响到自己的皇位,影响到自己的皇室家族的未来,影响到自己的政策实施,正是因为处于这样的考虑,所以实力比较强大的商人就被当成了主要对象,一直被朝廷管控着,一直被皇帝打压着,一边虽然希望他们能够给朝廷带来更多的利益,但是又要防止他们过于强盛,影响到皇室家族的地位。
首先,因为商人经商,能够给自己带来很多的钱财,能够让自己变得富裕,况且又不需要自己通过每天辛苦的劳作,就能够获得这么多的财富,这对于其他人来说就是一种诱惑,许多人都是想要成为商人的,毕竟不用工作就能够获取这样的财富,谁能够不向往。所以为了不让老百姓都去经商,没有人愿意去劳作,所以皇帝就会一直打压着商人的地位。
其次,就是因为商人一直都是走南闯北的,会跟各地的人交流,会有许多比较先进的思想,所以为了防止这些商人有民权意识思想的建立,发展到一定的程度之后,就会发生造反的事情,因此皇帝为了维护自己的位子,为了维护皇室的安全,不得不打压商人的规模。
在古代,其实皇帝对于商人来说还是比较矛盾的,一边既要让他们发展起来,能够带动朝廷的经济,一边又要防止他们壮大实力,跟朝廷对抗,所以这种关系的维护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困难的,是考验统治者的智慧与能力。
为什么古代要抑商扶农,难道古人不懂钱的好吗?
扶农抑商在古代很常见。从秦汉后的“重农抑商”到明清时期的海禁政策,全都体现着农本位的思想。
政治因素
古时候是君主专制,当时国家信奉的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他们觉得工商业如果太过发达,会与国家争夺资源和利益。因此,国家非常喜欢将私营变为官营,以此保证国家对资源形成垄断。
换句话说,商业不是没有尝试过崛起,只是每次露出一点苗头就很快被按回去了。当然,更深层次的原因是商业提倡平等,但是君主希望的是专制,两者是冲突的。
如果商业发展,那么民众肯定会更加注重平等,这样就会造成君主权威的降低。而且如果任由这个趋势蔓延下去的话,皇帝是有很大的可能被推翻的。所以,皇帝对于商业自然是深恶痛绝。
古时候重农抑商可不只是喊喊口号,而是真的出台了很多对于商人不利的政策。相信很多人都产生过题目当中的疑问,那就是古人不懂钱的好吗?这个还真不好说。
在如今这个时代,金钱和社会地位基本是成正比的。而古代的情况和现代有很大的差别。在《春秋繁路》这本书当中记载着古代商人的具体情况。古代的商人虽然有钱,但只要不是官员,他们就不敢穿那些华丽的衣服,就不敢大手大脚花钱,否则会被皇帝责罚。
从某种角度来说,有钱不敢花其实要比没有钱更惨。 古时候商人的地位不是低,那是相当的低。人们经常说三教九流,而商人就是排在三教九流当中的最末等。虽然商人享受看似占有无数的资源,但是这个阶层的人并不开心,因为他们会受到很多人的鄙视。
经济因素
重农抑商这个政策和中国自身的经济基础是相伴的。中国古代的经济基础当然是自然经济。正因如此,农业在古代拥有很高的地位,无论是君主还是民众,都把农业当成是最基础的事业。
而且古代人非常保守。商业虽然利润巨大,但同时也需要承担不小的风险。稍有不慎,就有可能将自己的全部身家搭进去。而小农经济则是相对稳定,只要付出了努力,就能有收获。这是很多人所向往和追求的。
文化地理因素
在中国古代,儒学的地位一直非常高,儒学提倡的是仁爱的思想,商业讲求的是利益,两者是冲突的,所以很多人从心底就排斥商业。
而加上中国地理环境的封闭性,让中国一直被农耕所束缚。中国是自然资源非常丰富的内陆国家,土地辽阔,土壤肥沃,农业生产自然物质条件非常好。
这是一柄双刃剑,正因为自然环境好,所以民众才可以实现自产自足,没有对外开拓的欲望。可是这同时也造成了中国的闭塞还有对外贸易的落后。
古代重农抑商有什么内在逻辑?难道古人不知道资本积累吗?
在封建社会时期,任何一个制度推出来,最根本的目的都是为了维持国家的稳定和封建王朝的统治。重农抑商这个政策,目的还是为了巩固统治,古人当然知道资本积累的好处,但是这个好处,却不能和普通百姓分享,必须要由国家来独占,这也是为什么历朝历代都有推行重农抑商政策的原因。
重农抑商政策大概形成于先秦时期,秦国是最先推行这个政策的,因为秦国地处偏僻,在众多的诸侯国中,经济并不发达,比较贫穷。要想实现霸业,最基本的应该是保证百姓能自给自足,甚至粮食还能有所富余,也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商鞅就提出了“奖耕战,废井田,开阡陌”的政策,也就是扩大耕种面积,鼓励农业发展。
这样最先受益的便是绝大多数的老百姓,百姓生活稳定,有富余的收入后,国家才能有税收。理论上通过商业行为,也可以赚取大量的财富,但是在政策中还有一点是抑制商品经济,加大对商业的税收,但是这并不是说统治者不知道商业能帮助积累财富,但问题在于这些财富积累到谁的手上,是国家的手上,还是个别商人的手上?
后来的历代封建王朝,都是非常重视农业发展的,即便到现在也一直在强调以农为本,出现这样的一个情况,最主要还是根据国家的经济基础来决定,中国封建社会最先发展出来的是小农经济。绝大多数的百姓从事着农业生产,从吃到穿,几乎都可以通过耕种和简单加工来获得,这就决定了农业在古代的重要地位。
对于统治者而言,确保农业的稳定发展,基本上就抓住了让国家稳定的关键,所以,每一个朝代建立后,几乎都会推行一系列政策鼓励农耕,一方面,可以通过对农民征税获得稳定的财政收入,另外一方面,从事农耕活动,百姓的温饱问题得到解决,也就不容易导致社会发生动荡,有利于维持国家稳定发展,这是任所有帝王都非常关心的内容,重农抑商政策,就是基于中国古代的小农经济发展出来的。
古代为什么要抑商?重农可以维持国家稳定的,能得到统治者的推崇,完全可以理解的,那么为什么非要抑商呢?商业发展在秦汉时期还在处于非常原始的状态,到了唐宋才得到较大的发展,现在我们都知道,宋朝时期是中国古代商业最繁荣的时期,但即便在唐宋,同样存在着抑商行为,根本原因是商人可以在短期积累了大量财富,会导致社会贫富差距的拉大,这是导致国家动荡的因素之一。
商业繁荣可以促进经济发展,为什么古代会有“重农抑商”一说?
重农抑商是当时社会经济条件下的必然选择,就如同现在为什么我们身处商业社会一样。因为可以拿出来交换的东西越来越多了,时间、信息等等,有形的 无形的,交换的价值尺度也越来越多元
一、利出一孔的法家思想流毒。为了统治的稳定,对于统治阶级而言,最好的状态就是利出一孔,而孔自我出。而商业的不可控性太大,获利之孔在下不在上,容易造就富可敌国的商人,破坏统治的稳定性。
二、生产力低的客观要求。由于生产力不足,作为历来注重自给自足的中央大国,粮食安全不可忽视。一旦劳动力被大量吸引到商业,国家的粮食安全就会受到巨大的威胁。
三、备战思维的精神压迫。重农抑商其实脱胎于商鞅的战时政策,但是由于长期和平的稀缺和对战争的恐惧,统治者对战略物资——粮食必然十分重视,这又进一步加剧了重农抑商的趋势。
四、重利轻义的文化倾向。这种文化背景下,对于经济学不能很好理解的先人,必然认为商人是“重利轻别离”的见利忘义之辈,进而对其产生一种偏见和鄙视。
五、控制流动的统治需要。国家管理技术不发达的情况下,最简单粗暴的方法,就是让所有人都老老实实待着不动,不要到处流窜勾连。这种特性是农业的特色,而是商业的致命伤,因此也使得商人不受待见…
而商业的本质是交换,不管是以物易物,还是用货币这样便于携带的等值品交易,都是交换,而交换是不会产生新东西的,特别是粮食。所以对比农业自然不是特别重要。毕竟商业能带来大量财富。是维护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其他还考虑到稳定的粮食供应,为国家提供稳定的劳动力等等。
一个封闭的社会能有多少粮食进入二三产业,也就是说一个社会能保证多少人口脱离农业生产进入工商业活动,才是决定这个社会工商业发现的因素。下面我们来设想一个情况,在中国古代,有个皇帝做了个梦,梦里他祖宗告诉他,孩子,我在天堂看见了另一片土地上的人都是靠做生意就能比咱过得强,要不你也别重农抑商了,商人一做生意,咱这税收还不大大的。于是第二天这个皇帝就出台政策,鼓励农村人口从事手工业和商业,大家一看这有政策支持,于是就撇下农村的老爹老娘,开始打铁,做瓷器,织丝绸,做生意,而且连家里的骡子都给牵走运货去了。
商业的繁荣可以带来更多的赋税,古代为什么要遏制商业,发展农业呢?
古代中国并不像现在这样重视商业,正相反,在古代的时候,国家采取的政策是重农抑商,那么肯定有人疑惑了,国家可以依靠商业收税收很多的钱,为什么还要压制商业呢?其实早在之前商人的地位并是很低,这一切都因为商鞅变法。
早在之前商人的地位是非常的高的,只不过商鞅变法改变了这一切,使得商人的地位变得最低。在古代劳动人民是最好管的,因为他们完全受土地的敷束,所以说,国家只要控制住土地,就能够控制这些农民。但是商人就不一样了,因为商人拥有一大笔财富之后,是能够用这笔钱造反的,刘备之所以能够造反,不就是靠一位商人的支持。
而且我们看历史,也会发现有很多的商人都曾资助过军队,所以说,不管到什么时候,皇帝都是非常提防商人的。而且还有一个规定就是商人世代不得为官,因为一旦商人当官之后,他们就会和一些官员进行勾结,利用自己的钱财,造反生事。所以说从秦到清,统治者就一直采用重农抑商的思想,归根到底还是怕自己的政权被别人篡夺。
而且在中国古代是重义轻利的,他们认为无商不奸,感觉商人总是不讲诚信和道德的,所以说就不重视他们。并且统治者认为商人剥削了农民的利益,可以说,这是削弱他的统治势力,所以说,统治者根本不会支持商人。不过,近代西方一些思想传入了中国,清末的时候,统治者才认识到商人的重要性,才开始改变这一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