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 年一季度广东 20 个战略性产业集群实现增加值约 1.14 万亿元,这一数据说明了什么?

2023-10-11 16:53:42 来源 : 网络 作者 : 魔法林财经网

27省份上半年gdp:广东第一

随着1月25日吉林、河北2021年经济数据的发布,全国31个省份的经济数据已经全部出炉。

总量上,广东、江苏、山东、浙江等省份达到新的万亿元门槛;从增速来看,海南和山西凭借政策优势和资源禀赋成为去年的领头羊,而陕西和河南同时遭受洪灾和疫情,经济发展受到冲击。

海南已经成为增长的真正领导者。

从经济总量来看,2021年,多个省份跨过新的万亿门槛。其中,广东GDP突破12万亿元;江苏、山东、浙江分别超过11万亿元、8万亿元和7万亿元;四川、湖北跨过5万亿元门槛;上海、安徽、河北、北京跨过4万亿元门槛;陕西、江西还没跨过3万亿,导致2021年破档3万亿。

从经济总量排名来看,总体稳定下很多省份都有变化。疫情恢复的湖北超越福建,重回第7位;重庆超过辽宁排名第16;山西和内蒙古分别超过贵州排在第20和第21位。这反映了2021年经济运行的区域特征。

从增速来看,湖北、海南、山西成为前三大省份,增幅分别为12.9%、11.2%、9.1%。从两年平均增速来看,海南、山西、贵州、江西是前三名,增速分别为7.3%、6.3%、6.3%、6.2%。但由于湖北的特殊性,海南成为了2021年的全国领头羊。

2017年以来增速一直领先的贵州,现在把这个位置让给了海南。贵州省社科院副院长黄勇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采访时表示,贵州投资增速在下降,传统产业在持续升级,新兴产业仍需培育。大数据虽有一定基础,但尚未在国民经济中发挥支柱作用。但贵州进出口和消费规模较小,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不强。所以在疫情下,贵州的经济增长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贵州连续多年相对较高的经济增长与其投资密切相关,这也成为其增速下滑的原因。2021年,贵州省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下降3.1%。其中,基础设施投资比上年下降15.5%,占全省固定资产投资的30.3%,比重比上年下降4.5个百分点。

受益于自由贸易港政策的机遇,海南的投资、消费、进出口均快速增长。2021年,海南省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0.2%,两年平均增长9.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26.5%,两年平均增长13.1%。

长期依赖房地产投资的海南,2021年非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增长14.9%,增速比房地产开发投资高12.1个百分点,占比比上年高2.6个百分点。全省工业投资(不含房地产开发)同比增长33.5%,高于全省投资增速23.3个百分点,对全省投资增长的贡献率为81.0%。

在政策机遇下,海南可能会迎来一个快速增长的阶段。2021年,海南将增长目标定在10%以上,为全国最高。2023年,海南将增长目标定在9%左右,位居全国第一,贵州将增长目标定在7%左右。预计未来几年,全国龙头都是海南。

贵州增速下滑也影响了排名。2017年,贵州从重庆一马当先,GDP排名连续上升,2017年排名第25位,2018年第24位,2019年第22位,2020年第20位。但2021年,贵州退居第22位,山西挤进前20,排名第20。

山西是2021年的“黑马”。2021年上半年,山西经济增速仍处于全国中游,增幅12.2%,两年平均增速5.2%。但第三季度,山西经济快速上升。不像莫

受益于煤炭、钢铁等主导产品价格的大幅上涨,企业利润成倍增长。去年1-11月,山西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28784.9亿元,比上年增长49.7%;企业工业利润3055.8亿元,首次突破3000亿元,增长2.5倍,创历史新高。

但除了煤炭,还应该看到山西的动能转换,制造业的带动作用非常明显。2021年,山西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2.7%,比全国快3.1个百分点;两年平均增长9.1%,比全国快3.0个百分点。

从三大类来看,去年山西采矿业增长10.8%,制造业增长17.5%,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增长7.6%。制造业发挥了明显的主导作用。从煤炭和非煤来看,煤炭行业增长11.2%,非煤行业增长14.5%,明显快于煤炭行业。

陕西、河南受疫情打击。

与山西不同的是,陕西虽然也是煤炭资源大省,但2021年的经济增速并不高,为6.5%,两年平均增速为4.3%。疫情影响是2021年陕西经济最明显的挑战。但是,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在于陕西经济本身面临的问题。

2021年,陕西省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下降3.0%,两年平均增长0.5%。在占陕西经济总量38%的Xi安,随着第十四届全运会场馆及配套基础设施的建成,新增工业项目减少,房地产投资放缓,固定投资有所下降。

目前,Xi安2021年全年数据尚未公布,1-11月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同比下降8.2%。分重点领域看,工业投资同比下降11.7%;民间投资同比下降0.2%;基建投资同比下降15.7%;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下降2.5%。

p>与陕西一样,相邻的河南同时遭遇汛情和疫情的冲击,对经济发展产生影响。2021年,河南GDP为58887.41亿元,同比增长6.3%,两年平均增长3.6%。

日前,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河南郑州“7·20”特大暴雨灾害调查报告。根据报告,2021年7月17日至23日,河南省遭遇历史罕见特大暴雨,发生严重洪涝灾害,灾害共造成河南省150个县(市、区)1478.6万人受灾,直接经济损失1200.6亿元,其中郑州市409亿元、占全省34.1%。

对于陕西和河南而言,2023年都将面临如何恢复元气的问题。曾昭宁表示,现在西安的疫情已经进入尾声阶段,现在需要回归到市场常态,要推进复工复产,采取政策措施支持经济恢复发展。

1月20日,陕西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做好2023年一季度经济稳增长工作的意见》和《支持西安加快经济恢复发展若干政策》,分别提出10条具体政策措施。

河南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着力扩大有效投资。持续推进“三个一批”,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8万亿元,其中亿元以上项目投资1.8万亿元。工业投资8500亿元、增长10%以上,技改投资增长20%以上。

相关问答:中国2013年各省GDP排名,最新的?

国家统计局发布中国2013年GDP数据,统计显示,2013年广东省GDP总量率先突破六万亿大关,蝉联第一;天津的人均GDP率先突破10万元大关,连续两年居首。

各省GDP排名并未有太大变化;前十名的位置保持不变;福建、天津、吉林、重庆排名有所上升;上海、江西、广西、山西排名则有所下降;西藏、青海、宁夏则依旧排在倒数前三名。虽然广东、江苏、山东的GDP总量为全国前三名,但人均GDP排名却并没那么靠前,按人均GDP排名前十位的分别为天津、北京、上海、江苏、浙江、内蒙古、辽宁、广东、福建、山东。其中人均GDP突破10万元的只有天津。

中国各省gdp排行榜2021年

全省经济结构又发生了变化。

刚刚过去的2021年,是巨变的一年。全球疫情此起彼伏,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上涨,洪水等自然灾害侵袭,产业转型升级方兴未艾,“三重压力”亟待应对,区域经济格局正在发生变化。

这是2021年大陆主要省份GDP排行榜:

哪些省市保持强劲增长?你落在哪里了?

01

谁先进了谁落后了?

一年来,各省格局发生了哪些变化?

一是粤苏差距保持稳定,山东对浙江的领先优势扩大。

2021年,排名前五的经济省份是广东、江苏、山东、浙江和河南。

但就全年经济而言,广东与苏联的差距已经拉大到8000亿左右,基本与上年持平。山东和浙江的差距从上一年的8500亿元扩大到9500亿元。

第二,湖北赶超福建,重回经济第七大省。

两年前,湖北遭受了一场严重的流行病。当年GDP增速下降5%,创下1978年以来的历史新低,GDP一度被福建超越。

随着疫情的下降和一系列政策倾斜,湖北重新回到了高增长的轨道。2021年实际GDP增速全国第一。

第三,重庆赶超辽宁,这是继四川之后的第二个东北省市。

东北曾经支撑着西南的工业建设,但是随着产业结构的变化,东北对西南的经济领先优势不复存在,西南很多经济大省开始相互赶超。

第四,山西赶超贵州,重回20强省份。

贵州是过去几年的增长明星。随着工业投资和基础设施投资的扩大,贵州的GDP增速连续几年位居全国第一。

但2021年与往年不同,在全球通胀的影响下,大宗商品价格普遍大幅上涨,资源型省份从中受益。山西GDP不仅超过贵州,还成为新的增长之星。

第五,流行病和洪水等自然灾害的存在导致一些省份的经济达不到预期。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陕西和河南。

2021年,河南GDP 5.88万亿元,同比增长6.4%,两年平均增长3.3%。

陕西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9800.98亿元,比上年增长6.5%,两年平均增长4.3%。

岁末年初,陕西受疫情影响,xi安成为继武汉之后的第二个特大城市。

作为陕西的经济强省,xi的GDP占全省的1/3。封城的影响不仅限于一市一地,而是全省。

与陕西相比,河南遭受了新冠肺炎疫情和洪涝灾害的双重影响。

2021年8月的郑州疫情和2021年底的禹州、安阳疫情,对经济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除了疫情,自然灾害的影响也不容小觑。

去年7月河南暴雨灾害被自然环境部列为2021年中国十大自然灾害。据统计,1478.6万人受灾,直接经济损失1200.6亿元。

这些外部因素不容忽视。

《国学经典》主编凯

《风信录》,清华大学出版社出品,点击图片查看。

02

排名前三的省份:

广东、苏联全面赶超“亚洲四小龙”,山东首次破8万亿。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经济前三名的格局一直没有改变。

2021年,广东、江苏、山东GDP分别达到12.43万亿、11.63万亿、8.3万亿。

其中广东与苏联的差距在10%左右,广东还领先于江苏的常州市。(参见《官宣!中国第一个12万亿大省诞生》)

虽然山东与广东、苏联的差距有所拉大,但作为唯一的8万亿级省份,山东相对于浙江、河南等经济大省仍有一定的领先优势。

按2021年平均汇率6.45计算,广东a的GDP

如今,40年过去了,随着改革开放的蓬勃发力,内地的省域经济已经成为全世界不可小觑的存在。

r>

03

谁是GDP增速最高的省份?

全国GDP名义增速最高的省份,首次花落北方。

以名义增速来衡量,2021年,全国GDP增速最高的3个省份分别是山西、内蒙古、海南。

以实际增速来衡量,2021年,全国GDP增速最高的3个省份分别是湖北、海南、山西。

可以看到,无论名义增速还是实际增速,山西和海南均榜上有名,当属2021年最受瞩目的增长明星。

正如《中国城市大趋势》一书的分析,这背后,海南得益于自贸港政策的加持,未来几年经济增速仍会保持领先态势。

而山西则受益于煤炭价格上涨,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之下,传统产能罕见迸发出高增长能量。

此外, 如果以全国GDP实际增速8.1%作为衡量标准,那么还有半数省份低于这一数字,包括辽宁、黑龙江、吉林、河南、陕西、天津等地。

这里解释下。GDP有名义GDP和实际GDP之分。所谓名义GDP增速,即基于现价而来的GDP;实际GDP增速,则是剔除通胀指数。

一般而言,只要经济不存在通缩现象,名义GDP增速都会高于实际增速。而在PPI或CPI大涨的背景下,名义增速更会远高于实际增速。

山西就是如此,名义增速28%,位居全国第一,实际增速9.1%,位居全国第三,两者之间相差约19个百分点。

内蒙古也是如此,名义增速18.2%,位居全国第二,而实际增速仅为6.3%,不及全国平均水平,两者之间相差约12个百分点。

04

猛增28%!

这个北方省份何以成为“增速之王”?

过去多年来,南方经济增速一直领先于北方,这一次山西、内蒙古等北方省份靠什么逆袭的?

2021年,山西GDP达2.26万亿元,实际增速9.1%,名义增速则高达28%,不仅在全国遥遥领先,而且反超贵州,重回TOP20大省之列。

山西发展之所以如此迅猛,原因并不复杂——煤炭价格大涨。

过去一年,全球大宗商品价格普遍暴涨,尤其是煤炭价格全年平均涨幅超过70%,动力煤价格更是翻倍,由此带动资源大省GDP狂飙突进。

根据《中国城市大趋势》一书的分析,作为中国第一产煤大省,山西曾经借助丰富的煤炭资源,经济发展一飞冲天,“煤老板”之名传于大江南北,但由于过度依赖煤炭,导致经济发展易受行业周期和宏观政策影响,山西在全国的经济位次一度连续下滑。

然而,2021年,可谓资源型省份的大年,各地煤炭产能普遍扩张。

数据显示,2021年,山西原煤产量高达11.9亿吨,为全国16个省市保供煤炭,是名副其实的全国第一产煤大省。

同时,此起彼伏的疫情造成全球供应链紧张,欧美国家天量印钞抬升了通胀预期,而能耗双控等政策也让煤电资源一度处于紧张态势,种种因素叠加之下,带动大宗商品价格全线大涨。

这方面可用PPI(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来衡量。CPI指数衡量的是居民消费价格,PPI衡量的是工业品价格。

数据显示,2021年全国PPI上涨8.1%,而山西PPI则大涨30.2%,位居全国前列。

当然,未来随着疫情逐步消退,全球供应链恢复正常,加上美联储加息等会影响,大宗商品价格有望持续回落,资源大省在消耗完短期红利之后如何继续高速增长,则是摆在面前的一道考题。

05

西南经济开始全面超越东北?

东北与西南,是我国区域经济的两极。

正如凯风在《中国城市大趋势》一书所分析的,改革开放之前,东北是我国首屈一指的工业重镇,而西南作为“三线地区”而存在。

东北向西南四省市(四川、重庆、贵州、云南)支援了大批工业企业、机器设备乃至人才资金,为西南地区的工业化和城镇化奠定基础。

东北对西南经济的领先,一直维持到了2008年前后。当时,作为东北第一经济大省的辽宁,连续多年位居TOP10大省之列,经济实力与东南沿海省份形成分庭抗礼之势。

然而,2008年之后,形势开始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且不说东北与东南地区的经济差距无限拉大,西南对东北的经济也形成了赶超之势。

根据最新经济普查数据(根据2018年经济普查对往年数据进行全面修订),2007年,四川GDP首次超越辽宁。15年过去,四川已经跻身第六大省,GDP两倍于辽宁。

2021年,重庆GDP首次赶超辽宁,而云南GDP也在逼近辽宁,广西、贵州与辽宁的差距也都有所收缩。

一旦辽宁经济被云南、广西、贵州等地赶上,那么“西南经济赶超东北”都不再是传说。

西南与东北的经济发展形势为何斗转?

这背后的原因很复杂。一方面,东北地区面临重工业衰退、人口结构失衡、人才流失的老问题,如何振兴老工业基地,成为时代之文。

另一方面,西南地区成了新一轮经济大变局的受益者。大投资、产业转移、国内大循环、西部大开发等都形成了关键支撑。

先是大投资时代,带动了西部地区基建投资的扩张;接着沿海地区产业转移,中西部人口众多的劳动力大省成了最大承接者;

更关键的是,西部地区获得众多政策加持,从西部大开发到西部陆海新通道,从国内大循环到成渝双城经济圈,西南在国家战略中的分量越来越重。

西南能否全面超越东北,东北新一轮的振兴举措会否超出预期,我们拭目以待。

-END-

相关问答:2023年中国各省gdp排名

2023年中国(由于2023年还没有完结,官方只给出了第一季度的GDP排名)各省gdp排名:

1、第一名:广东省。

2、第二名:江苏省。

3、第三名:山东省。

4、第四名:浙江省。

5、第五名:河南省。

6、第六名:四川省。

7、第七名:福建省。

8、第八名:湖南省。

9、第九名:湖北省。

10、第十名:安徽省。

11、第十一名:上海市。

12、第十二名:河北省。

13、第十三名:北京市。

14、第十四名:江西省。

15、第十五名:山西省。

16、第十六名:云南省。

17、第十七名:重庆市。

18、第十八名:辽宁省。

19、第十九名:广西省。

20、第二十名:山西省。

21、第二十一名:内蒙古。

22、第二十二名:贵州省。

23、第二十三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24、第二十四名:天津市。

25、第二十五名:黑龙江省。

26、第二十六名:吉林省。

27、第二十七名:甘肃省。

28、第二十八名:海南省。

29、第二十九名:宁夏回族自治区。

30、第三十名:青海省。

31、第三十一名:西藏。

“苏大强”狂追“粤老大”

从GDP总量来看,广东、江苏、山东前三强的格局没有变化。广东依然是GDP总量的“老大”。

不过,广东一季度GDP同比增长3.3%,这一增速比江苏4.6%的增速慢了1.3个百分点,因此,“苏大强”缩小了跟“粤老大”的身位差距。

数据显示,2023年一季度江苏GDP跟广东的差距约差距缩小了不少。

在“三驾马车”中,江苏的外贸表现更为亮眼,一季度进出口同比增长14%,而广东一季度进出口同比增长仅0.6%。

以上内容参考中国网-2023年第一季度GDP版图生变安徽反超上海 21省份GDP增速超全国增速

以上内容参考中国新闻网-31省份一季度GDP排名:粤苏鲁稳居前三,新疆增速最快

下一站,深圳:粤港澳大湾区车展将于6月16日开幕

6月16-24日,2023粤港澳大湾区车展将在深圳会展中心(福田)举办

创新引领的高质量发展将是我国汽车产业的出路

车展“先行向未来”主题再进化,坚持“科技、创新、面向未来”理念

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汽车主题展区将成车展亮点

·业界领袖专家齐聚“2023未来汽车先行者大会”共创顶级盛会,发布重磅内容

【2023年4月27日发自深圳】6月16-24日,2023(第二十七届)粤港澳大湾区国际汽车博览会暨新能源汽车博览会(以下简称“粤港澳大湾区车展”)将在深圳会展中心(福田)举办。接棒上海,再掀汽车行业关注热潮。本届车展将“先行向未来”主题再进化;针对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汽车全力配套打造主题展区;并将在开幕首日同期举办“2023未来汽车先行者大会”,引领和推动未来汽车和出行产业下一阶段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径。

热闹的上海车展结束了,但对于业内人士而言,话题和热度仍在持续。

外媒仍在热烈讨论,中国汽车技术和产品体验赶超,“斯普特尼克时刻”山雨欲来;国内从业者更多在聚焦如何打通关键堵点,构建加强自主可控体系能力。甚至加大力度积极“出海”,成套输出技术标准和解决方案,充分发挥优势扩大战果。

业内已普遍看到新的动向,中国汽车产业踏上了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节点,从此攻守易型。以动力电池等三电技术和产业生态为实力基座,以智能化技术和用户体验为牵引和突破口,我们已初步具备了从内向外“卷”的竞争实力。

广阔天地,大有可为。

如果说内卷是“刀口向内”的内功修炼,我国汽车产业的出路,则应该是以创新引领的高质量发展。在上海,我们看到的是总体、全局,和下一步的动向;下一站,在深圳,我们可以期待的是,“先行向未来”,看到前沿、锋尖。上海车展规模宏大,火爆人气和众多新车无疑将为汽车消费市场注入活力,这也将在下一站深圳——粤港澳大湾区车展得到充分验证。

趋势: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

据公安部数据,截至2022年底,全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1310万辆,占汽车总量的4.10% ,比上年增加526万辆,增长67.13%。2022年全国新注册登记新能源汽车535万辆,与上年相比增加240万辆,增长81.48%。新注册登记新能源汽车数量从2018年的107万辆到2022年的535万辆,4年翻了5倍。

而在深圳,去年新能源汽车新增近 24 万辆,全市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 76.6 万辆,渗透率达 57%,位居全球城市第一。仅在去年的粤港澳大湾区车展预定成交的逾4万辆车中,一半以上都是新能源车型,且其中大部分为中高端车型。

如果说此前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仍有赖于政策加持培育,那么当“新造车运动”进入下半场,过去几年由众多新势力引领的智能化水平,及由此带来的差异化用户体验,无疑已成为新的竞争着力点和购车核心指标。车机、大屏、音响(更离谱的说法是冰箱、彩电、沙发)“新三大件”的消费决策权重,开始压倒发动机、变速器、底盘“老三大件”。

而这,恰是创新之都深圳的传统艺能和优势产业。

产业:“技术+产品”双驱牵引,价值重心向体验转移

未来汽车和出行产业,正日益成为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创新载体和高质量发展驱动力。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既是变革发生的场景和科技集成的载体,又是继个人电脑、智能手机后新一代信息与数字化技术革命的“母生态”。

尤其是近几年,汽车的“底层逻辑”,在技术和产业价值重心加速“新四化”,在产品形态和应用场景持续向移动智能终端、储能单元和数字空间 “白色家电化”、 “消费电子化”迭代的过程中,正转变为深圳继ICT信息通信产业后的又一个先导性、战略性产业集群生态。

深圳对产业发展的战略规划,素有前瞻布局抓抢先机的传统。当前,深圳新能源汽车产业“一超多强”的企业格局初步形成,全市已培育年产值千亿元企业1家、百亿元以上企业4家,10亿元以上企业超过22家。

事实上,从国内外业界到公众,对华为到底造不造车、比亚迪全产业链模式的密切关注和广泛热议本身就说明,随着未来汽车产业链价值重心转移、技术和产品竞争逻辑演变,未来汽车产业链、价值链将如何重塑,大家都想暗中观察“带头大哥”先行先试,以便后来者“摸着石头过河”。

图为:2022粤港澳大湾区车展现场掠影

大湾区“9+2”:“产业+市场”的广阔市场腹地,“汽车+科技”的无尽创新前沿

随着新能源汽车产业的蓬勃发展,深圳“新能源汽车产业城”的产业形态已经轮廓初显。深圳已经具备较为完整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

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产业,是汽车制造、新能源、新材料、信息通信、交通运输等行业深度融合发展的新兴业态,产业链条长、科技密度高、带动作用强。深圳已初步形成以比亚迪、华为等为龙头,以雄厚的汽车电子产业为基础和主体,以三电、智能驾驶软硬件、ICT增量零部件、充电储能等设备和基础设施及相关应用服务为前沿的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和创新链,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产业生态闭环。

不仅如此,截至去年,广东省汽车产销量连续6年全国第一,汽车产业也首次实现了超万亿元营业收入。其中,粤港澳大湾区的“9+2”城市群,不仅是承载产业发展的主体,更是汽车消费的市场腹地。这一人口超过8000万的超级城市群,在2019年《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出台时,经济总量刚过10万亿元,三年之后已突破13万亿元。进入全力拼经济的后疫情时代,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加深、要素流通加速,创新之都深圳作为大湾区核心经济引擎的带动引领作用必将进一步凸显。港澳地区在金融、科教、研发,乃至汽车文化和赛车运动方面的优势,也必将与深圳等大湾区城市的产业优势进一步联动交融,在“双区”驱动、“双区”叠加下迸发全新活力和动能。

图为:2022粤港澳大湾区车展现场掠影

下一站,深圳:一展一会,多元体验

深圳市市长覃伟中2023年2月14日在深圳市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明确提出,要高水平举办粤港澳大湾区车展。作为深圳唯一的大型综合性国际汽车展会,粤港澳大湾区车展致力于发展成为配套支撑深圳高标准规划建设新一代世界一流汽车城,提供产业牵引、成果展示、行业交流、应用推广等产业公共服务的综合性平台,辐射引领“20+8”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集群融合创新、协同发展,更将为深圳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探索高质量发展先行示范贡献重要价值。为此,6月16-24日,2023(第二十七届)粤港澳大湾区车展将在深圳会展中心(福田)举办。本届车展也将继续坚持“科技、创新、面向未来”理念,将“先行向未来”主题再进化;同时针对新能源汽车“三电”(电池、电机、电控)、智能网联汽车“三智”(智能驾驶、智能座舱、智能网联)全力配套打造主题展区。

此外,在往届“stack-up全栈能动2022:未来汽车创新与融合先锋对话”成功举办、反响热烈的基础上,本届车展将在6月16日车展开幕首日同期举办规格、专业性、影响力均全面提升的“2023未来汽车先行者大会”,计划参会人员约1500人,通过“1+6+N”的形式聚焦行业前沿动态、聚焦热点痛点,引领和推动未来汽车和出行产业下一阶段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径。

图为:“全栈能动2022”先行者大会现场掠影


图为:2022粤港澳大湾区车展无人驾驶体验

毕竟深圳是人均购车单价、人均换车速度、新能源车年销量均全国排名第一的城市,被誉为“新能源汽车之都”,更致力于高水平建设新一代世界一流汽车城。在2022年比较低迷的汽车环境下,9天展期中总销售额达102亿元,这无疑也成为车企们发力“带货”的主战场、提振汽车消费市场的试金石。2023年,上海车展亮相的1200款车型,全球首发的93台新车,64台概念车有望在粤港澳大湾区车展接受最前沿市场的检验。

图为:2022粤港澳大湾区车展现场掠影

本届车展还将充分发挥毗邻港澳的优势,充分落实粤港澳大湾区一体化,联动港澳加强交流,开展经典车(珍藏车、古董车)、高性能改装车、赛车巡游,组织汽车文化沙龙、主题科技日等一系列促进粤港澳大湾区“9+2”城市群一体联动的融合性文化体验活动,并探索向港澳消费者介绍推广国内新能源和智能化车型的可能。

粤港澳大湾区车展作为粤港澳大湾区和深圳提振经济和促进消费的重大活动,得到了各级政府和主管部门,以及广大汽车品牌的支持。在2022粤港澳大湾区车展期间,各级政府和主管部门、车展组委会和参展商联合释放了价值超过20亿元的购车补贴:广东省“以旧换新专项行动”、“新能源汽车购置补贴活动”,深圳市“以旧换新汽车购置奖励”、深圳各区汽车消费补贴、组委会3000万VIP尊享购车卡等……今年,预计省市区针对粤港澳大湾区车展的购车补贴也将再延续甚至升级,在中国汽车品牌卷技术、卷配置、卷价格的大背景下,2023粤港澳大湾区车展无疑将成为车企最重要的高能级舞台。

关于粤港澳大湾区车展:

粤港澳大湾区国际汽车博览会暨新能源汽车博览会,前身为“深港澳国际汽车博览会”,经批准2020年正式升级为“粤港澳大湾区车展”。面向粤港澳大湾区“9+2”城市群超过13万亿元经济总量的广阔市场腹地,辐射超过7000万人口,植根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引擎、“先行示范区”深圳,在中国汽车产业和消费市场具有“风向车展”的指标性地位。以“科技、创新、面向未来”为品牌主张和迭代方向的粤港澳大湾区车展,也成为众多汽车品牌展示新理念、新技术、新产品的战略平台,尤其是在豪华汽车、新能源和智能汽车领域的权威性和影响力全国领先。

关于联合车展:

深圳市联合车展管理有限公司2007年创立于深圳,是全国领先的聚焦车展策划、运营、管理的专业会展综合体机构,核心管理团队拥有超过20年的丰富经验,率先以市场化运作模式,融入创新的办展理念和前瞻的国际化视野,借助专业化运作团队、丰富的参展商资源以及全国性媒体传播优势,创立了以“IAS”(Innovative Auto Show)为品牌的全国性多元化国际车展矩阵。公司植根深圳,辐射粤港澳大湾区,业务已拓展至苏州、天津、佛山、长沙、昆明、兰州、福州、石家庄、保定、盐城等11个大中城市,旗下16个大型国际车展项目合计年度展出面积近百万平方米,参观观众逾300万人次;总预订成交车辆逾15 万台,预定成交总金额近300亿元;综合影响力处行业领先地位。

【本文来自易车号作者兔子牙5712,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易车无关】

2023年旅游市场行业现状如何?有没有业内专业人士来说一下?

——2023年中国文化旅游行业市场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沉浸式体验成为文旅新未来【组图】

行业主要上市公司:曲江文旅(600706);新华联(000620);锋尚文化(300860);三湘印象(000863);宋城演艺(300144)等

本文核心数据:中国文化旅游行业发展特征;中国游客文化消费在旅游花费中的占比分布;中国文化旅游行业发展趋势

国内文旅发展特征

中国经济长期快速发展,带动了文化市场的繁荣和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透过现象看本质,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实质就是两个产业要素在耦合基础上融合为一个创新系统,其表现为以文化创意为核心、以旅游活动为载体的多层次、多要素结合起来的一个综合性产业集群。在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和全球经济发展陷于长期衰退的大环境下,进一步推动我国文化产业与旅游业的融合发展,促进经济发展、带动就业增长,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协同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我国文旅行业发展至今,文化和旅游融合进一步深化,文旅新产品、新业态、新形式不断涌现,其主要发展特征如下:

文化休闲活动增加旅客“出游获得感”

据《2021年全国文化消费数据报告》专项调研显示,48.1%的受访者表示在旅途中的异地文化感知更强,29.0%的受访者认文化休闲愉悦身心的效果更好。在艰难复苏的市场环境下,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加速提供了更多消费新场景。越来越多承载着独特在地文化、创意设计、现代运营理念的文化休闲空间显著增加了人们出游获得感,如剧本杀与景区融合打造的沉浸文旅、艺术融入酒店推出的“可以居住的美术馆”等。


文化消费占比逐步提升

在旅客心理需求发生变化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旅客开始进行文化消费。根据中国旅游研究院发布的《2022年上半年全国文化消费数据报告》,超过90%的受访者表示会在旅游中进行文化消费。游客的文化体验内容包括文化场馆参观(29.6%)、打卡文艺小资目的地(46.1%)、看剧观展(47.9%)、演艺/节事(31.1%)、民俗体验(16.1%)等。从消费支出结构看,文化消费在旅游支出中的比重主要集中在10%-30%和30%-60%区间。

沉浸式文旅成为文旅发展新业态

目前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愿意进行文化旅游并进行消费。文旅行业正在逐步从新奇转为体验,进而来到沉浸式布局,我国现存沉浸式文旅布局现状如下:

国内文旅行业发展趋势

结合我国文旅行业发展现状来看,沉浸式文旅等数字文旅将是我国文旅行业的重要趋势之一。文化和旅游业是数字技术的重要应用场景和领域。数字文旅是以网络为载体,以大数据和数字技术和信息通讯技术与文旅业的深度融合而形成的新产业形态。具体发展趋势如下:

更多本行业研究分析详见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文化旅游行业深度调研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2023年房地产市场分析及前景

房地产行业主要上市公司:万科A(000002)、保利地产(600048)、新城控股(601155)、招商蛇口(001979)、绿地控股(600606)、华侨城A(000069)、龙湖集团(00960.HK)

本文核心数据:中国房地产行业发展历程、中国房地产行业重点政策汇总、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与销售金额、产业链各环节市场份额占比

行业概况

1、定义

房地产业是指以土地和建筑物为经营对象,从事房地产开发、建设、经营、管理以及维修、装饰和服务的集多种经济活动为一体的综合性产业,是具有先导性、基础性、带动性和风险性的产业。根据用途的不同,主要分为住宅房地产、商业房地产及产业房地产。住宅房地产是指用以居住的地产,包括普通住宅、公寓、别墅等房地产形式;商业地产通常指用于各种零售、批发、餐饮、娱乐、健身、休闲等经营用途的房地产形式;产业房地产是指以产业为依托,地产为载体,实现土地的整体开发与运营,打造产、学、研产业集群,帮助政府改善区域环境、提升区域竞争力的新型房地产形式。

2、产业链剖析:产业链环节市场庞大

随着我国房地产行业的快速发展,在带动一个城市GDP增长的基础上,房地产产业链上相关产业也随之壮大。产业链主要分为上中下三个阶段,房地产上游主要包括土地供应、建筑材料、工程机械三个环节;中游产业链包括工程咨询(规划、勘察、设计等)、施工建设、房地产开发三个环节;下游主要包括装饰装修、物业管理两个环节。其中,上游的土地供应环节由政府部门主导。

行业发展历程:行业正处于规范调整期

1998年住房市场化改革完全推开了我国房地产市场发展的大门,房地产业迅速崛起,随着住房建设的快速发展,其对经济的影响愈发不容忽视。我国房地产市场自发展以来主要经历以下几个阶段:

(1)萌芽阶段(1978-1998年)。在改革开放前二十年的时间里,房地产市场的发展停滞不前,虽然政府当时进行了多方面的尝试,但是效果不大。

(2)起步发展阶段(1998-2002年)。1998年标志着我国福利化分房制度的彻底结束和住房制度改革市场化的正式开始,至此,我国住房制度发生本质性变化。金融业改革和国外资本介入为房地产行业带来资金支持,同时外资流入带来对写字楼和办公楼的需求,房地产市场的供给和需求进一步扩大。

(3)快速发展阶段(2002-2009年)。2003年房地产业被列为我国经济性支柱产业,房地产投资大幅增加,房价上涨。同时,针对房地产市场在此时期的一些表现,国家逐渐加强房地产信贷控制,灵活调整房贷利率等促进和规范房地产市场发展。

(4)频繁调控阶段(2009-2013年)。针对不断上涨的房价,国家频繁出台相关调控政策,进一步强化差异化住房信贷政策,严格控制对非首套房的信贷政策,抑制投资、投机性购房需求。国八条和新国五条出台,各大城市相继颁布限购限贷政策,企图控制房价过快上涨。

(5)调整规范阶段(2013年至今)。2013年房地产市场长效机制的提出为房地产市场的调控指明方向。2016年提出“房住不炒”定位。2018年强调综合运用金融财税等手段“加快构建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2021年楼市“新禁令”提出严格控制房地产信贷供需双方规模,避免炒房行为抬高房价。一系列政策表明,未来长期的一段时间内,我国的房地产行业将进入调整规范阶段,将是一个长期的国家策略,也是未来很多年的一个长期的制度顶层设计。

行业政策背景:频繁调控,保证健康发展

自20世纪90年代土地使用权出让制度的确立以来,我国房地产行业历经了多次重大政策调控。总体来讲,房地产刺激与打压政策对房地产投资相应地形成激励与遏制的作用,即房地产的供给与房地产调控政策的方向一致。

1998年7月,国务院颁布《关于进一步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的通知》(简称“23号”文件),明确提出“促使住宅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并拉开了以取消福利分房为特征的中国住房制度改革。调控效果激活了低迷数年的房地产市场,推动了房地产业的高速发展,我国房地产市场和房地产业进入发展新时期。

2003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促进房地产市场持续健康发展的通知》,将房地产业定位为拉动国家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明确提出要保持房地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该政策极大的推动了房地产业的迅速发展。同时,为抑制房价的快速上涨,国务院等部门出台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切实稳定住房价格的通知》,又称“老国八条”等政策,以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在各类政策下,我国房地产行业处于频繁调控期。

2016年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此后,与房地产相关的部门陆续出台了与之相配套的政策,涉及到房企融资、购房者信贷等方面。国家、地区的各项规划与政策中也在强调要“房住不炒”的定位。

2021年,央行、银保监会等机构针对房企提出三道红线政策,开始在全国实施。三道红线即剔除预收款项后资产负债率不超过70%、净负债率不超过100%、现金短债比大于1。按照监管要求,到2023年6月底,12家试点房企的“三道红线”指标必须全部达标,2023年底所有房企实现达标。

行业发展现状

1、房地产行业开发投资规模增速有所减缓

由于国家对房地产行业的严格调控,从开发投资规模的增速上来看,2010-2015年期间,增速总体呈现连续下降的趋势;2016年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开始反弹,2016-2019年期间,增速有所回升;由于疫情及房地产行业整体下行等原因,2020年及2021年增速开始下降。截至2022年8月份,2022年房地产行业开发投资规模为9.1万亿元。

在开发投资规模增速减缓的背景下,房企也面临较大销售和资金压力,加之“保交付”等政策影响,房企新开工意愿持续下降。2022年1月至8月,房企新开工面积规模为8.51亿平方米,同比大幅下降37%,与2020年同时期相比下降39.2%。

2、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与销售金额规模上升减慢

总体来看,我国商品房销售面积与销售金额在2010-2021年期间呈现上升态势。2017年我国商品房销售面积突破16亿平方米,销售金额突破13万亿元。2017
-2021年期间销售面积与销售金额均维持在较高区间,其中销售面积的上升幅度较小,销售金额保持一定的上升规模。截至2022年8月份,我国商品房销售面积为8.79亿平方米,销售金额为8.6亿元。

3、房地产开发企业资产负债率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

2014-2020年期间,我国房地产开发企业资产规模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2018年突破80万亿元,与此同时,资产负债率也处于持续上升的态势之中,由2014年77%的负债率上升至2020年80.7%。

4、房地产景气指数有所下降

从房地产行业总体景气度来看,2016-2019年,全国房地产总体景气指数呈现上升趋势,2020Q1由于新冠疫情的影响,行业总体景气指数有所下降。随着疫情逐渐得到控制,全国房地产总体景气指数不断回升,2020Q4为118.2%。2021年第二季度开始,全国房地产总体景气指数有所下降,2022Q2为98.5%。

5、2022年共10家房企暴雷

在近几年政府宏观调控收紧的背景下,房地产企业依旧处于高速扩张之中,没有及时调整好经营规模与扩张速度,不少企业陷入资金链断裂的局面,宣告暴雷。目前共有30家房企宣告暴雷,其中,2021年9月恒大出现危机拉开了房企集体暴雷的序幕,2021年共有15家房企暴雷,其中包括恒大、正荣、富力等上市房企;截至2022年10月,2022年共10家房企暴雷,包括世贸、融创等龙头房企。

行业竞争格局

1、区域竞争:广东与江苏商品房销售面积领先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1年全国31省市商品房销售面积排在前五位的分别是江苏省、广东省、山东省、四川省、河南省。其中,江苏省、山东省、四川省、安徽省、福建省、湖北省、上海同比增长为正,2021年江苏省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增长7.2%,安徽省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增长9.7%;广东省、河南省、浙江省同比增长为负,2021年广东省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增长-6%,河南省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增长-5%。同时可以观察得到,城市之间商品房销售面积梯级分布较为明显,如2021年排名第十的上海商品房销售面积为1880万平方米,与江苏省相差14671万平方米。

2、企业竞争:各环节竞争者众多

房地产行业拥有着复杂的产业环节,市场参与者众多,每个领域的优势竞争者各不相同。通过计算该环节企业2021年营收占该环节所有上市企业的营收总和来得到市场份额占比。中游环节中,在工程咨询方面,太极实业占据了主导地位,市场份额接近三分之一,其次是华建集团,为11%;在建设施工方面,中国建筑占据了绝对的市场地位,市场份额占比接近四分之三,其次是上海建工与陕西建工;在房地产开发方面,由于该环节市场竞争者众多,因此龙头企业的绝对地位不明显,前三名分别是绿地控股、碧桂园与万科A,其中绿地控股市场份额为8%。

行业发展前景及趋势预测

1、坚持“房住不炒”的定位与转型升级

自2016年第一次提出“房住不炒”的理念以来,国家层面及各省市陆续出台了相关房地产调控政策,以促进房地产市场的健康持续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要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让全体人民住有所居、职住平衡。目前,全国3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均对“十四五”期间房地产市场提出了发展目标及方向。其中,有部分地区对“十四五”期间房地产行业规划了具体目标,例如江西省在《江西省“十四五”住房城乡建设发展规划》中指出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12500亿元,江西指出在“十四五”期间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12500亿元,黑龙江提出城镇人均居住面积达到385平方米;部分地区对房地产行业的规划了发展方向,例如福建省在《福建省“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指出要坚持房住不炒,加快形成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体系。

另外一方面,随着中国进入碳达峰碳中和关键窗口期,低碳经济将成为各行各业未来重要的发展机遇之一。而房地产行业作为绿色减碳的关键领域,尤其是目前正面临着发展模式转型的“阵痛期”,低碳发展无疑是房地产行业重要的经济发展长线逻辑,更将成为突破行业困局的全新机遇。在“双碳”政策的助推下,借助数字化技术向低碳发展转型,无疑将成为房地产行业转型的新风口,是实现告别“高杠杆、高负债、高风险”的“旧三高”模式,迈向“高质量、高品质、高效益”的“新三高”发展关键所在。

2、预期2022年房地产市场逐渐修复

2022年,受宏观经济下行、新一轮新冠肺炎疫情反弹以及前期调控政策对市场传导作用的滞后显现等因素影响,国内房地产市场景气度继续下行。在市场景气度加速下行背景下,为防范行业出现系统性风险、保持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2022年以来中央多次释放维稳信号,将“保交楼”作为下半年工作重点之一,具体措施包括设立“地产纾困基金”,通过资产处置、资源整合和重组等方式,参与问题楼盘盘活及困难房企救助等纾困工作等,但“房住不炒”仍为政策主基调。

在房地产政策相对平稳的条件下,《房地产蓝皮书:中国房地产发展报告(No.19·2022)》预计,全年商品房销售面积将增速回落,增长1.7%;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下降,增长0.8%,住宅开发投资由正转负,下降0.2%;在土地价格上涨的情况下,销售均价将保持小幅上涨,全年增长2.8%。

更多行业相关数据请参考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房地产行业市场需求预测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相关文章

  • 雷军说:分享经济大潮下,你还在观望吗
    雷军说:分享经济大潮下,你还在观望吗

    雷军进行了小米十周年演讲,在演讲中他说了些什么?雷军十周年演讲,讲述从小米开始初心,梦想的开始。其中经历了很多困难,但是依然克服困难依旧突出重围。一、创建国产平价化手机的

    2023-10-11
  • 欧洲央行管委斯图纳拉斯预计希腊经
    欧洲央行管委斯图纳拉斯预计希腊经

    从目前资金来看,这个月资金怎么样一、2021年9月资金市场回顾 9月资金面仍然维持在相对平稳的水平,下半月央行为维护季末流动性平稳,公开市场操作加码,适时补充流动性,市场资金实

    2023-10-09
  • 海森药业拟在东阳经济开发区内投资
    海森药业拟在东阳经济开发区内投资

    多地出招促消费,其中有哪些细节值得关注?如何从商业角度解读此举?多地出招促进消费能力,因为自从疫情爆发之后,很多的地区都遭受到了经济的问题。像有一些城市会选择去发放一些消

    2023-10-09
  • 桥水达利欧称美国将发生债务危机,经
    桥水达利欧称美国将发生债务危机,经

    美国次贷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第一、次贷危机主要影响中国的出口。次贷危机引起美国经济及全球经济增长的放缓,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不容忽视,而这其中最主要是对出口的影响。2007

    2023-10-06
  • 2033 年全球旅游经济规模将达 15.5
    2033 年全球旅游经济规模将达 15.5

    数字经济的通俗解释数字经济的通俗解释——数字经济就是互联网经济或网络经济,是基于数字技术上产生,与互联网发展相辅相成。【什么是数字经济】现阶段,数字化的技术,商品与服务

    2023-10-06
  • 丰业银行称未来几周美元将难以继续
    丰业银行称未来几周美元将难以继续

    美联储宣布加息75个基点,美元指数创20年新高,美国现下经济形势如何?美国的经济形势并不乐观,有些人猜测美国可能会出现相应的经济衰退。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正是因为美国的经济形势

    2023-10-06
  • 美联储哈克称「不相信人工智能技术
    美联储哈克称「不相信人工智能技术

    人工智能会对我们的生活造成什么影响?巴菲特的担忧并不是毫无道理的。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确实会对社会各个方面带来巨大的影响。 1、人工智能对经济的影响不可

    2023-10-06
  • 货币宽松,资金空转,消费低迷,经济何时
    货币宽松,资金空转,消费低迷,经济何时

    基于你对问题(4)的回答, 你认为长时间的货币宽松有助于经济增长吗?简要回答理由。【答案】:长时间的货币宽松不会有助于经济增长。长期经济增长与技术进步、人口和资本有关,但与

    2023-10-05
  • 美银 CEO 称美国经济放缓的迹象正
    美银 CEO 称美国经济放缓的迹象正

    美媒:美国经济仍面临诸多不确定性,该国目前经济情况如何?美国的经济情况相对比较复杂,因为有些人认为美国经济已经陷入到了衰退当中,也有些人认为美国的经济将会实现复苏。对于美

    2023-10-05
  • 英国利率互换削减对英国利率峰值得
    英国利率互换削减对英国利率峰值得

    利率互换与外汇互换的异同有哪些?利率互换指交易双方同意在约定的期限内,按照一定名义本金额,相互支付两个不同... 1、客户与银行签订《代客外汇理财业务总协议》; 2、客户向银

    2023-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