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公布了 2023 年一季度的金融数据,这一数据说明了什么?
存款增速放缓
冉东
央行近期公布的一些数据显示,受疫情和房地产调控严厉影响,居民预期发生变化,居民消费和投资贷款趋弱。他们更倾向于投资固定收益风险相对较低的金融产品。
央行公布的4月份金融机构人民币信贷资产负债表显示,至少从去年4月到今年4月,居民存款增速在加快,活期存款增速在放缓,而定期存款增速在变快。与此同时,居民贷款增速在放缓。
我们可以看到,2020年4月,居民存款869726亿元;2021年4月,居民存款977067亿元,增加107341亿元;2023年4月,居民存款109616.7亿元,增加119100亿元;今年4月,比去年同期增加11759亿元。
从存款结构看,2020年4月居民定期存款573333亿元,2021年4月居民定期存款653423亿元,增加80090亿元,2023年4月居民定期存款755064亿元,比去年多增101641亿元,同比多增21551亿元。
2020年4月居民活期存款296393亿元,2021年4月为323643亿元,增加27250亿元;2023年4月居民活期存款341102亿元,仅增加18459亿元,比去年少增8791亿元。
一方面,居民存款余额增速在放缓。在存款结构中,居民将活期存款转为定期存款,说明居民对“活钱”的需求在减少,而对风险相对较低、收益较高的金融产品表现出浓厚的兴趣。那么这种投资行为挤压了居民的消费和投资,说明相对于之前的高风险偏好型,已经变得相对保守。
值得一提的是,活期存款增长较慢,定期存款增长较快,对银行来说都不是好消息。银行盈利的秘诀之一就是做资金池,然后短贷长贷,降低负债成本,获取利润。活期存款增速相对缓慢后,银行的负债成本明显上升。
我们来看看贷款。从数据来看,近年来居民部门贷款增速慢于存款增速。2020年4月居民贷款565300亿元,2021年4月655071亿元,增加89771亿元,而2023年4月贷款余额714007亿元,同比增加58936亿元。这表明,今年4月份,居民贷款增加30835亿元,几乎比去年同期少了三分之二。
从贷款结构看,2020年4月居民短期贷款137431亿元,2021年4月为160803亿元,同比多增23372亿元。2023年4月,短期贷款余额为173155亿元,同比仅增加12352亿元,增幅接近一半。
中长期贷款方面,2020年4月为427868亿元,2021年4月为494268亿元,增加66400亿元,2023年4月为540852亿元,减少19816亿元。
从以上数据可以得出结论,至少在过去的一年里,居民已经自发地调整了自己的资产负债机构。负债方面,贷款增速大幅放缓,资产方面,存款增速快速增长。追求稳健收益而非超额收益成为他们的潜在追求,而风险敞口也进一步趋同。
可能的原因是经济周期下行压力大,尤其是在很多地方疫情持续爆发的情况下。在过去的一年里,上海、深圳、北京等一线城市都经历了疫情带来的生活、生产等方面的风险控制措施。一些中小企业经营中断,一些企业经营困难,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许多居民的就业和收入,从而破坏了他们对未来收入的预期。预防性资产配置占主导地位,趋势o
央行发布的《2023年一季度金融机构贷款投向统计报告》显示,2023年一季度末,人民币房地产贷款余额53.22万亿元,同比增长6%,比去年末增速低1.9个百分点;一季度增加7790亿元,占同期全部贷款的9.3%,比去年全年低9.8个百分点。
这份报告还透露,2023年一季度末,本外币住户贷款余额72.37万亿元,同比增长10.1%,增速比上年末低2.4个百分点;一季度增加1.26万亿元,同比少增1.3万亿元。
2023年一季度末,住户经营性贷款余额17.1万亿元,同比增长16%,比上年末低3.1个百分点;一季度增加8887亿元,同比少增2414亿元。居民其他消费贷款(不含个人住房贷款)余额16.42万亿元,同比增长7.1%,增速比上年末低2.4个百分点;一季度减少1502亿元,同比少增3585亿元。贷款消费的减少是近年来罕见的。
根据国泰君安证券公司最近发布的报告,今年4月份居民部门杠杆率为62.0%,比3月份下降0.3个百分点。自2021年第四季度以来,住宅行业一直处于去杠杆化过程中。
报告指出,这种去杠杆化的主力是住宅部门。2021年下半年以来,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的居民部门杠杆率有所下降。
虽然居民自发去杠杆的趋势主要是由疫情和房地产主动调整造成的,但在当前的经济背景下,必须重视这种趋势,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遏制,因为居民去杠杆意味着居民投资和消费的趋势性下降,这对整体经济增长,尤其是对服务业和制造业极为不利。
目前政府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随着全国疫情的进一步好转,各项财政货币政策,特别是对中小企业的优惠措施进一步出台,将促使居民恢复信心,改变预期,减缓去杠杆化进程。
相关问答:
相关问答:一季度个人住房贷款余额26.87万亿,增速为近3年新低,大家怎么看?
2019年一季度房地产的相关数据都是放缓的,这是过去调控的成果,我们先来看几组数据:
1、个人住房贷款余额增长放缓
2019年一季度个人住房贷款余额是26.87万,同比增长17.6%,增速比上年末回落0.2个百分点。
2018年一季度个人住房贷款余额是22.86万亿,同比增长20%,增速比上年末低2.2个百分点。
2017年一季度个人住房贷款余额是20.1万亿,同比增长36.2%。
2016年一季度个人住房贷款余额是15.18万,同比增长25.5%。一季度新增个人住房贷款1万亿,创新历史记录!
从以上数据中可以看出,2019年一季度个人住房贷款余额的增速是最慢的,并且延续增速放缓的趋势,在2017年的时候是一个增速最快的阶段,2018年开始放缓,2019年延续了这个趋势。
这是为什么?
其实核心原因还是在于房地产的周期,因为调控的原因,房地产的周期特别明显,这轮周期的起点是2015年的6月份,当年因为房子库存创下历史新高,于是出台了诸多的政策:比如利率下调,首付比例降低,购房资格放宽等等政策,对商品房的购买需求一下子就激活了,2015年6月开始,商品房销售面积开始正增长,这个趋势一直延续到2018年12月份,也就是说这轮房地产的牛市持续了43个月,是历史上最长的一次。这个趋势再2019年开始改变,2019年前2个月商品房销售面积是负增长的,负增长3.6%。
在2015年到2019年这轮周期当中,可以分得更细,调控放松后,一线城市首先启动房价上涨通道,并且迅速的完成了,并且在2017年就开始进入严控的阶段,一线城市的房价开始横盘;在2016年开始房价上涨的趋势蔓延到了二三线城市,持续时间大概是2年,在2018年也迎来了限购的调控措施。2017年开始这波趋势蔓延到了剩余的城市,持续到了2018年底。
所以可以看到2017年是增长最快的一年,这个数据从商品房的成交面积中也可以看出来。
2、商品房成交面积的变化
下面这张图是根据国家公家统计局得到的,过去13年的时间商品房成交面积的增长率的变化,可以很清晰的看到过去房市的周期的起点和终点,最近这一轮是起于2015年6月的,2018年整个一年的房地产的成交面积已经是大幅放缓了,到了2019年直接变成负增长。
3、商品房成交额的增长率的变化
这个图是过去13年商品房成交金额的增长率的变化,图形的走势和商品房销售面积的走势是高度吻合的,这个图彻底揭示了楼市过去的走势,有个很有意思的事情的是,销售额的增长率远大于成交面积的增长率,这当中蕴含的意义应该是很清楚的了。
从这两张图你会获得哪些启示?未来的楼市的走势会如何?
央行发布2020年金融数据,人均存款6.67万,这数据说明了什么?
仅看这一平均值,就是说,基于薪资、基于个体户经营、基于多样化的收入来源,一个人的现金资产规模达到了6.67万元。
注意,我们这里提到的是“现金资产”。在另一个问题当中,我们叙述到过“银行破产、存款会不翼而飞”的问题;就是说许多人并不会将自己的资产、财产,全都放到存款这一项当中来。许多人,在银行存款之外,还会买房、买车、买基金买股票买保险买金银买债券买外汇……不一而足。
也就是说,我们并不能从这一数据,去推算一个人到底有多少财产。
另外,我们还要考虑到,许多个人,经常因为买房买车的原因,产生了负债,需要按月归还。包括信用卡那里,也可能有负债,需要按月归还。包括我们民间人与人之间,也能够合法借贷,会存在各类借贷关系。
意味着说,哪怕统计流动性财产的净值,许多人也经常因为存在大量借贷关系(贷方)的原因,而远远超过6.67万元,另一些人则因为存在这些借贷关系(借方),而远远低于6.67万元。
真可谓是“横看成岭侧成峰”、“几家欢乐几家愁”!
第三,我们还应该注意到,在今天许多人还拥有比特币账户、微信账户、支付宝账户、海外金融账户。对这些账户中的财产(可视为存款看待),我们的央行其实就无从统计了。但这些账户,实实在在地构成我们一个个公民的财产,流动性与现金存款完全相当,能够无差别用于个人的消费与投资。尤其,对于我们网络活动较多的新一代的年轻群体来说,可能这些“网络账户”当中的“存款”,反而要大大超过那些传统银行账户许多。
我们知道,2020年全国完成的GDP总额突破了100万亿元。而以14亿人口总量、以6.67万元的均值,来计算所有个人的存款总额的话,大概是9.34万亿元。
居民存款规模,与GDP规模之间,当然并没有直接关系。但广义货币供给与GDP之间,就有一定规律能够遵循。但如果说广义货币供给仅占全年GDP9.34%的话,就显得实在有些说不过去、逾越常识。是的,如果这一比例的确显得偏低一些的话,原因可能就在于因为居民对现金的跨网络配置、存款之外对基金股票保险等其他金融资产的配置,当然还包括企业经营盈余所产生的存款,所导致。
也就是说,我们能够通过这一比例偏低的幅度,来大致估算,居民对其他金融性资产大概配置在怎样一个比例。
消费贷款下降
随着一揽子稳定经济政策的实施,一系列促进消费的措施已经出台。
根据央行公布的数据,5月份个人消费贷款数据转正。一定程度上说明利率下调后,对消费贷款的增长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业内人士表示,做贷款的效果可能是滞后的。随着疫情防控和稳增长政策的稳定,将进一步刺激消费需求的恢复。与此同时,麦肯锡全球管理合伙人季翔呼吁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以此为契机,关注客户需求,从而更好地满足客户需求,刺激消费能力。
低利率激发消费活力
降低贷款利率的不只是这一家银行。比如河南某国有银行推出的公积金消费贷款,年利率最低3.7%,最高贷款30万元;另一家国有银行推出的消费贷款,最低利率3.85%,可享受28天全额免息,逐秒放款,随贷随还。
不仅如此,一些银行还推出了各种促销活动,如招商银行的闪贷,6月2日至6月16日可享受7.8折优惠券,最低年利率3.95%。如广发银行通过“组团”、“抽奖”、“定向邀请”等方式为客户提供贷款利率券等服务,进一步降低客户的融资成本。
央行公布的数据显示,3月份,新增住户其他消费贷款利率为7.68%,分别比年初和去年同期下降67个和41个基点。融360数字技术研究院监测数据显示,2023年一季度,国有银行个人消费贷款产品3月平均利率为4.20%,17BP低于去年12月底的水平;一季度股份制银行个人消费贷款产品利率先降后升,3月平均水平为4.92%,较去年末下降3BP。
可以看到,最近部分银行推出的消费贷款利率明显降低。
央行公布的一组数据显示,5月份,个人消费贷款数据“转正”,住户部门短期贷款增加1840亿元。可见,利率下调后,对消费贷款的增长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庆指出,随着疫情的缓解,居民消费和经营活动有所恢复,监管部门要求对个体工商户给予更多的资金支持。5月份,以消费贷款和经营贷款为主的居民短期贷款环比多增3696亿元,同比少增34亿元。这说明当前居民消费正在恢复,但恢复力度较弱。
贷款需求的扩张或滞后
虽然消费贷款利率下调,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消费力,但上述股份制银行的客户经理坦言,很多银行在通过电话等主动营销方式推广消费贷款时碰壁了。“在与客户沟通时,我们也了解到一些客户受到降薪的困扰。也有客户表示消费需求不如以前旺盛,原定的消费计划暂时搁置。”
近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5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下降6.7%,降幅收窄4.4个百分点。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文彬指出,受疫情影响,这一数据已经连续第三个月下降。目前消费降幅仍然不小,消费复苏困难重重。
从消费品的具体类别看,粮油食品保持增长,增长12.3%,提高2.3个百分点;中西药品增长10.8%,提高2.9个百分点;石油产品增加
中泰证券分析认为,从6月以来的高频数据来看,端午小长假期间消费改善有限,而生产的恢复仍明显快于需求,消费尤其是线下消费的恢复滞后。如果疫情不再扩大,可以适度乐观消费的改善,在一系列促消费措施的支持下,对经济的需求有望增加。
“总的来说,最近的疫情总体有所好转,对经济活动的限制有所减弱。随着稳定经济的一揽子措施的实施,实体经济也出现了一些改善的迹象。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全球经济发展前景的不确定性在上升。下一阶段,要落实好稳定经济的一揽子措施,继续做好疫情防控,加大力度提振内需,做好困难地区、行业和人员救助,加大就业支持力度,使市场主体扭转预期,增强信心,尽快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文说。
回归客户需求的源头
在这种情况下,作为金融机构,如何才能更好的激发消费力?
季翔认为,应该呼吁银行、消费金融公司等机构把精力放在一些对的、难的事情上,也就是回归到客户需求的层面,通过集团化、分级管理、数据使用等措施,激发消费市场的活力。
麦肯锡的分析报告认为,未来整个消费金融市场将从局部增量市场向增量市场叠加存量市场转变,仅基于风险表现的粗线条分层,将越来越难以应对当前的激烈竞争。在这种情况下,建立系统的客户群和场景玩法,系统匹配经营策略和配套能力,将逐渐成为从业者的必修课。
具体来说,对于C端客户群体,未来领先的金融机构应在按照使用频率、额度使用率、钱包份额、消费潜力、分期潜力等维度对客户进行精细化分层的基础上,根据其消费行为特征、消费需求偏好、人口统计数据(如年龄、学历、地域、就业状况、职业图谱)进行多维度的细化和切割。形成聚焦的客户画像(如周期性大量消费商品的知识女性、追求最新消费潮流的年轻潮人、在三四线城市一线工作的蓝领等。),并以此为基础设计差异化的营销活动。比如可以针对一线城市农民工的周期性高单价消费(比如换手机),提供消费信贷产品营销。
中邮消费金融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董事会秘书
杨俐谈到,金融科技是消费金融的核心竞争力,消费金融行业应深化金融科技使用,运用互联网思维以及科技创新打造和消费者之间的链接,用创新与科技为客户提供便捷的消费信贷服务。
江苏银行相关负责人亦认为,金融机构要加大科技赋能力度,加快行业突围。“首先,未来的服务,从客户捕捉、识别,到策略制定、服务推送、效果评估、行为改进将全程自动化、精准化,服务行为将变成数据驱动。其次,机器算力将成为运营主角。通过机器人训练师、大数据分析师等智能化人才的培育,机器将自主驱动各项运营行为,未来的信用卡业务运营将更量化和高效。最后,数据驱动的智慧化风控体系将贯穿整个信用卡全生命周期,传统的贷前、贷中、贷后风控流程,将变成全流程的数字化、智能化、自动化、可视化,最终促进风险洞察、风险预判、风险决策更全局、更实时。”
相关问答:
相关问答:三线城市人们的购买力下降是因为房贷吗?
事实上,不仅仅是三线城市的购买力受房价影响,这一现象普遍存在各个城市当中。
高房价背景下,购房的资金实际上绑定了两代人的积蓄和收入
目前的房价这么高,许多购买房子的家庭买房资金不仅来源于父辈的积蓄,同时也绑定了子女辈的未来收入。有的甚至还加上祖辈的收入和积蓄,也就是说因为买一套房子就花掉了两代到三代人的积蓄和一代人的未来。
房贷的压力事实上限制了人们的消费能力。
许多人因为房贷的压力,在消费上都处于节衣缩食的状态。整个消费一直在萎缩,处于低迷的状态。这从整个消费指数的数据可以非常明显的看得出来。
房贷对于整个消费的影响,实际上不是短期的,而是长期的
大部分房贷的时间都在十年以上,不少房贷的时间都在20年到30年之间。但是,整个收入的水平,这几年来并没有多大的增长。也就是说,房贷对整个消费市场的影响并不是短期的,而是长期的,这种影响,甚至要延续到10年20年之后。
财市知透透,长期专注于分析和传递最新的财经市场和房地产市场信息。多一份信息,多一份机会。期待您的点赞和关注!
央行发布数据:全社会“借钱”314万亿,这说明了什么?
央行发布数据:全社会“借钱”314万亿,我认为这说明了3个问题:
一、国内居民爱存钱
银行有钱,才能向外贷款,全社会“借钱”314万亿,首先就说明了银行有钱,而银行的钱是人民存进去的。根据统计的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居民储蓄轻重中,广州唯一一个超过2万亿的城市,排名第一,此外就是深圳和成都,位居第二和第三。在其中,有六个城市的人均储蓄超过10万元,杭州最高,人均高达12万元;沈阳其次,广州第三,人均超过了11万人均存款。
从全球范围来看,我们是储蓄大国,并且在过去20年一度提升到了51.8%,虽然目前储蓄率下降到了45%,但也是远远高于世界平均数平。同时,截止到2021年底,我国居民存款余额为102.5万亿元,比2020年的93.44万亿元增加了9.06万亿元。换句话说,在第七次人口普查中,全国有49416户家庭越来越有钱,才会有更多的钱存进银行。
二、贷款买房了,买房人欠钱38万亿
根据公开的数据线上,超过90%的买房人都是贷款买房。现在我国房贷规模已经超过了38万亿,有50%都是来自房产。要知道,在二线城市买房,贷款门槛已经高达60到70万,总房款需要300万左右,这说明居民不但要掏光积蓄,还要偿还20年的贷款,每个月需要还5000元左右的房贷。
此外,随着房地产的发展,普通人对房产越来越重视,以前大家都是把钱存起来,有钱心里就不慌,但随着房价的上涨,收益已经超过了存款利息,很多人把房子当成自己获得阶层跨越的机会,更把房子变成了相比攀比的工具。开始纷纷买房。
三、年轻人消费观念改变,很多人倾向超前消费
现在的年轻人生活压力很大,虽然经济收入不高,但是很多人的消费能力比较强。对比父辈传统的“储蓄消费”,年轻人呢更喜欢“信用消费”,就几百万买套房子,几十万买辆车,万把块用一部手机,甚至是十几万万的包包,诸如此类,人们热衷于超前洗掉费。根据公开的数据显示,目前我国有1.75亿90后群体,其中90%的都是借新债抵旧债的方式生活。
这是好事还是坏事儿呢?我认为这不是好事儿,虽然各个金融平台给了很多人消费能力,但也让年轻人陷入了消费陷阱,不能自拔,债务越来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