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出口火爆,带动动力电池产业链加速出海,目前我国动力电池市场现状如何?
新能源汽车市场现状
新能源汽车生产情况
自工业革命以来,全球经济发展迅速,但也存在着石油等不可再生能源面临提早枯竭、生态环境保护压力日趋增大等问题,目前能源和环境问题已成为制约世界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两个突出问题。为缓解能源与环境危机,各国纷纷将节能减排、绿色发展作为国家战略,开始加大力度发展新能源。新能源汽车是用能端电能替代的重要形式,实现了电能对石油的替代,对实现碳中和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发展新能源汽车已成为全球各国共识。2022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突破千万辆,近年来,新能源汽车已成为全球汽车产业 转型发展的主要方向和促进世界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引擎。
新能源汽车出口情况
由于海外汽车供给不足和我国新能源车企生产技术与辅助驾驶技术不断升级创新,产品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越来越受到海外消费者青睐,我国车企纷纷加大海外市场拓展力度。近年来,我国新能源汽车出口规模大幅增长,2022年全年我国共出口67.9万辆新能源汽车,同比增长1.2倍,占汽车总出口量的21.8%,较2021年提升了6.4个百分点。新能源汽车出口规模大幅扩张拉动整个汽车出口量创新高,2022年汽车出口量为311.1万辆,成功超过德国,成为仅次于日本的全球第二大汽车出口国。2023年1月我国汽车出口数量为30.1万辆,其中新能源汽车出口数量为8.3万辆,占比27.6%。
动力电池出口情况
2022年,在政策和市场的双重推动下,全球新能源汽车进入高速发展阶段,产销量快速增长,带动核心零部件需求不断上涨,尤其是动力电池。在电池厂商的努力下,我国已接棒日韩,成为第三个主导锂离子电池市场的国家,目前我国动力电池产业处于领先位置,在全球范围内影响力不断增强。近年来在海外需求量持续扩张下我国动力电池出口规模大增,2022年出口规模达68.1GWh,2023年1月出口规模为7.9GWh。与新能源车企一样,除整装出口的方式外,为近供应当地车企,电池厂商也纷纷开始在海外地区直接投资建厂,已有宁德时代、欣旺达、亿纬锂能等多家电池厂商宣布海外建厂计划。
宁王一打四!中企电池市占率超62%,日韩系份额全面缩减
中国电池企业太能打了!据韩国市场研究机构SNE Research公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1-6月,全球电动汽车电池用量为304.3GWh,同比增长50.1%,延续了高增长态势。尤其是中国的动力电池厂商,增长尤为迅猛。在SNE Research统计的2023年上半年全球动力电池装机量TOP10榜单中,中国动力电池厂商依旧独占6席。
同时,这6家更是占据了全球62.6%的市场份额,这意味着上半年全球新车超六成是由中国动力电池厂商所供应。而上榜的四家日韩电池厂商,则呈现出增速放缓和市场份额持续被压缩的趋势。
在装机量上,宁德时代继续“一家独大”,以112GWh的装机量稳占第一,同比增长56.2%,独占了36.8%的市场份额。其也是成为全球唯一一家市场份额超过30.0%的电池供应商,超过了上榜的LG新能源、松下、SK On和三星SDI四家日韩动力电池厂商装机量之和(31.1GWh)。据了解,当期,宁德时代动力电池配套包括特斯拉Model 3/Y、上汽花木兰、广汽AION Y、蔚来ET5等在内的中国市场众多乘用车车型和商用车车型。
而比亚迪依靠着自家新能源车型热销,装机量一路飙升。今年上半年,比亚迪装机量达47.7GWh,同比增长102.4%,市场份额为15.7%,反超LG新能源位居第二。此前的2019年—2021年,比亚迪动力电池装机量一直位于第四名;2022年一举反超松下,以70.4GWh的装机量与LG新能源持平,闯入前三。
不少国内二线电池厂商,也是该TOP10榜单的常客。今年上半年,中创新航,装机量为13GWh,同比增长58.8%,市场份额去年同期的4.1%上升到了4.3%,成功反超了三星SDI位居第六。亿纬锂能、国轩高科和欣旺达三家一同闯入TOP10,分别位列第8、第9和第10位。其中,亿纬锂能装机量为6.5GWh,同比增长151.7%,市场份额为2.2%;国轩高科装机量为6.5GWh,同比增长17.8%,市场份额为2.1%;欣旺达装机量为4.6GWh,同比增长44.9%,市场份额为2.1%。另外,孚能科技、蜂巢能源此次未闯入年中盘点的榜单。
与中国动力电池厂商的高歌猛进相比,日韩动力厂商的成绩并不算突出,且装机量增速有所放缓。其中,韩国电池三巨头LG新能源、SK On和三星SDI电池三家合计装机量为23.8%,较去年同期下降2.3个百分点。具体来看,LG新能源位列第三,装机量为44.1GWh,同比增长 50.3%,市场份额与去年同期持平;SK On 位列第五,装机量为15.9GWh,同比增长16.1%,市场份额从去年同期的6.8%下降到了5.2%;三星 SDI位列第七,装机量为12.6GWh,同比增长 28.2%,市场份额从去年同期的4.8%下降到了4.1%。
与此同时,日系的动力电池厂商中的“独苗”——松下的市场份额则不断被蚕食。其在2017年的时候,动力电池装机量基本上可以与宁德时代并驾齐驱;到2019年,随着LG新能源的崛起,松下与宁德时代、LG新能源“三足鼎立”;到2022年,则被比亚迪反超,跌出了当年全球动力电池装机量TOP3。SNE Research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松下装机量位列第四位,装机量为22.8GWh,同比增长39.2%,市场份额从去年同期的8.1%进一步下降到了7.5%。
值得一提的是,装机量独占鳌头的宁德时代,在营收能力上也傲视群雄。今年上半年,宁德时代营业收入为1892.5 亿元,同比增长67.52%,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 207.17 亿元,同比增长 153.64%。同期,LG新能源、SK On和三星SDI三家的营收总和为 35.7174 万亿韩元(约合人民币1978.74 亿元)。
在风起云涌的动力电池赛道,已经逐渐形成了以宁德时代“一家独大”的格局。当然,其他几强也不是吃素的,也在全力争夺市场份额,试图从宁德时代的“虎口”中夺食。
在国内市场,宁德时代最强劲的对手比亚迪。相较于宁德时代,比亚迪电池最大的优势是可以实现“自产自销”,这也让比亚迪的动力电池装机量与其终端销量形成了高度的绑定。因此,我们看到自2020年比亚迪发布刀片电池并成功落地上车以来,随着比亚迪电动车的热销,比亚迪的动力电池装机量以及市场份额快速上升。另外,今年上半年,比亚迪还打入了特斯拉供应商之列。除此之外,比亚迪电池的客户还有:一汽、丰田、北汽福田和江淮汽车等。
中国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统计的国内市场动力电池装机量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宁德时代国内装机量为66.03GWh,稳居行业第一。但是其市场份额从去年同期的47.67%,下降了4.27个百分点至43.4%。而同期,比亚迪装机量为45.41GWh,市场份额从去年同期的21.59%,上升了8.26个百分点至29.85%,与宁德时代的差距进一步拉小。
国内的二线动力电池厂商也在持续发力,在持续扩建产能的同时,还斩获了不少大客户。其中一部分此前是宁德时代的客户。比如:上半年装机量增速最快的亿纬锂能,已经成为小鹏汽车电池的最大供应商,为G3、P7、P5、G9等车型提供从电芯到系统的全面解决方案。另外,亿纬锂能还进入了广汽埃安、合众、三一、吉利、宝马、戴姆勒、现代和捷豹路虎等主机厂的供应链之中。
另外,中创新航主要主机厂客户有广汽、零跑、小鹏、长安等;国轩高科的主要主机厂客户有上汽通用五菱、浙江豪情、长城、长安和奇瑞等;欣旺达的主要主机厂客户有吉利、东风汽车、小鹏汽车、浙江豪情、东风柳州等。可以预见的是,随着这些电池厂商在建产能逐步释放以及电动车销量进一步增长,其装机量增速会进一步加快。
而国内市场的战火也在向国际市场蔓延。前有宁德时代打头阵,在德国图林根州阿恩施塔特的工厂已经顺利实现锂离子电池电芯量产,随着与福特在美国新建动力电池工厂的官宣,宁德时代也即将进入心心念念的美国市场。后有中创新航在去年11月也宣布,计划在葡萄牙建设零碳电池工厂;亿纬锂能拟在匈牙利建设乘用车大圆柱电池项目。另外,国轩高科、蜂巢能源等均被曝出有在海外设立动力电池产线的规划。
与此同时,四家日韩动力电池厂商也在蓄力反攻。LG新能源CEO权英寿此前还立誓:“在电动汽车电池市场的全球竞赛中,(LG)将很快击败中国竞争对手宁德时代。”据SNE Research,LG新能源主要提供电车车型有特斯拉 Model 3/Y,大众ID。3/4、福特野马Mach-E等;SK On主要向现代 Ioniq 5、起亚EV6 和梅赛德斯 EQA/B的供货;三星SDI则是向Rivian R1T/S、宝马i4/7/X和奥迪E-Tron等车型供货。
据悉,四家动力电池厂商还正在北美、欧洲等地加速产能布局。据悉,目前,松下与特斯拉在内华达一座合资电池工厂,其堪萨斯州的德索托第二家电池工厂正在建设,在美的第三家电池工厂也正在规划中。而LG新能源宣布计划与通用汽车在美国建设三家电池厂,并在北美与Stellantis、本田建立电池合资工厂,瞄准的是以特斯拉为首的北美快速增长的电动汽车市场。
【本文来自易车号作者明镜Pro,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易车无关】
我国新能源汽车行业现状及趋势分析
——预见2023:《2023年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全景图谱》(附市场现状、竞争格局和发展趋势等)
行业主要上市公司:主要有上汽集团(600104.SH)、蔚来-SW(09866.HK)、理想汽车(02015.HK)、小鹏汽车(09868.HK)、广汽集团(601238.SH)、比亚迪(002594.SZ)等
本文核心数据:产销规模、竞争格局、渗透率
定义
依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 4754-2017)》,新能源汽车是指采用新型动力系统,完全或主要依靠新型能源驱动的汽车,包括插电式混合动力(含增程式)汽车、纯电动汽车和燃料电池电动汽车等。新能源汽车行业是指进行新能源汽车整车制造活动的企业集合。
新能源汽车按照能源供给和应用领域,有两种分类方式,具体如下:
2、产业链剖析:大型企业已实现后向一体化布局
从产业链角度来看,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上游主要包括电池、电机、电控等核心原材料及零部件供应;中游是指新能源汽车整车制造,按照用途可划分为乘用车、商用车等;下游包括新能源汽车充电服务、新能源汽车后市场服务等应用领域。
从新能源汽车行业上下游产业链参与企业来看,上游企业包含赣锋锂业、华友钴业等原材料供应商以及宁德时代、大洋电机等核心零部件供应商;中游的新能源汽车制造商主要有比亚迪、上汽集团等国产企业以及特斯拉、宝马等外资厂商;而下游主要有国家电网、上汽通用等新能源汽车充电及后市场服务商。大型企业如比亚迪等,已经实现后向一体化布局。
行业发展历程
“八五”期间,政府开始组织相关部门展开了对电动汽车及关键零部件的研发;随后电动汽车列入国家攻关项目。历经了一系列策划之后,2011年开始,新能源汽车试点工作如火如荼的开展,从试点到全面,目前我国新能源汽车行业正历经转型阶段,由“政策导向性市场”逐渐向“市场导向性市场”转型。
行业政策背景
我国新能源汽车行业的政策规划涉及购置补贴政策、节能减排政策、电池充电桩配套产业政策等,部分汇总如下:
我国新能源汽车高速发展,为世界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2020年10月,国务院发布《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提出发展新能源汽车是我国从汽车大国迈向汽车强国的必由之路,是应对气候变化、推动绿色发展的战略举措。到2025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力明显增强,动力电池、驱动电机、车用操作系统等关键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安全水平全面提升。纯电动乘用车新车平均电耗降至12.0千瓦时/百公里,新能源汽车新车销售量达到汽车新车销售总量的20%左右,高度自动驾驶汽车实现限定区域和特定场景商业化应用,充换电服务便利性显著提高。
产业发展现状
1、新能源汽车供需水平较为平衡
受益于政策的优惠,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从2014年开始快速发展,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大幅上升;随后2016、2017年受到骗补事件及补贴倒退的影响,产销量增速放缓。至2021年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敲定,新能源汽车补贴标准将在2020年基础上再退坡20%。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据显示,2021年国内新能源汽车产量为354.5万辆,同比增长159.5%。2021年新能源汽车的产量爆发式增长,主要是因为新能源汽车市场已经从政策驱动转向市场拉动,呈现出市场规模、发展质量双提升的良好发展局面,2022年新能源汽车不再享受补贴政策也是企业在2021年加大生产力度的原因之一。
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爆发式增长,达到352.1万辆,同比增长157.6%。2012-2021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从2012年的1.28万辆到2021年的352.1万辆,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可以看出我国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的消费需求逐年攀升。
2012-2020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率呈现波动性,范围在95%-103%之间,在合理的范围内小幅波动,说明我国新能源汽车行业整体供需较为平衡。2021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率为99%。
2、新能源汽车出口量大幅增加
2017-2021年我国新能源汽车进口规模呈扩大趋势。2021年全年进口新能源汽车14.37万辆,同比上升10.03%。
注:海关总署的新能源汽车统计口径包括混合动力客车(10座及以上)、纯电动客车(10座及以上)、非插电式混合动力乘用车、插电式混合动力乘用车以及纯电动乘用车。
2017-2019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出口规模呈现逐年上升趋势。2020年全年出口新能源汽车22.29万辆,同比下降12.5%;2021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出口量及出口金额都大幅上升,总计出口量55.46万辆,同比增长148.8%,在出口金额方面,2021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出口金额为108.58亿美元,同比增长236%。
2017-2020年,我国新能源进口量大于出口量,处于贸易逆差状态。2021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出口额首次大于进口额,由贸易逆差转为顺差。
3、新能源汽车渗透率高速上升
随着新能源汽车产业逐步发展,2014年我国开始出现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由此也开启我国新能源汽车元年。2015年全国进入新能源汽车产业高速增长年,在2015年11月,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在整体汽车行业里的占比首次突破1%关卡,我国也在这一年成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2021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渗透率(全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占全国汽车总销量比例)达到13.4%,较2020年大幅上升。
行业竞争格局
1、区域竞争格局
根据企查猫查询数据显示,目前中国新能源汽车注册企业主要分布在广东省。其次为江苏、山东等沿海省市;浙江、安徽、河南、湖北的新能源汽车企业数量亦较多。
注:颜色越深代表企业数量越多;数据截至2022年9月14日。
从新能源汽车产业上市公司的地区分布来看,广东省新能源汽车产业的上市企业数量最多,其中不乏广汽集团(601238.SH)、比亚迪(002594.SZ)、小鹏汽车(09868.HK)等龙头企业。江苏省新能源汽车产业的上市企业数量亦较多,有亚星客车(600213.SH)等上市企业,安徽省有蔚来-SW(09866.HK)、江淮汽车(600418.SH)、安凯客车(000868.SZ)、汉马科技(600375.SH)等上市企业。
注:颜色越深代表企业数量越多。
2、企业竞争格局
依据乘联会统计数据,2021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企业乘用车零售销量排名第一位的是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2021年实现新能源汽车零售销量达到58.4万辆;其次是上汽通用五菱,实现零售销量43.11万辆;排名第三的是特斯拉中国,实现零售销量32.07万辆,其他企业排名如下:
行业发展前景及趋势预测
1、政策退坡,竞争加剧
随着我国新能源政策补贴退市,市场进入转型阶段,未来我国新能源汽车行业趋势如下:
2、未来新能源汽车行业销量接近800万辆
2020年10月,国务院印发《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其中明确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新车销量占比达20%左右。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预测,2025年我国汽车销量将达到3000万辆。前瞻在此基础上结合近年来新能源汽车市场情况进行预测,到2022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将达到402万辆,到2027年,新能源汽车销量或达到783万辆。
更多本行业研究分析详见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中国动力”,动力电池TOP企业“前世今生”谈
中国新能源汽车领跑全球,动力电池功不可没。
增速迭代的发展过程中,动力电池企业无疑是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最“卷”的一个环节。
盘点国内动力电池的发家史,前十排行榜充满“故事”和“事故”。
2015年中国新能源汽车“起飞”时,国内动力电池企业约150家;2017年降到100家左右;到2019年,则仅剩下头部企业。
这些消失的电池企业,归纳起来大致可以分为三四个阶段、三类因素:
第一阶段:2016年大部分没进白名单的企业,消失于企业规模小和技术力量薄弱;
第二阶段:2017年至2018年上半年,一般消失于国家补贴与能量密度挂钩,产品结构工艺无法满足技术升级要求;
第三阶段:2018年下半年开始,大部分企业束缚于资金问题,面临消失可能性。
现阶段:大浪淘沙,拼到最后……
目前,新能源汽车市场主要以磷酸铁锂和三元锂电池为主。数据显示,2022年国内动力电池装机量294.6GWh。其中,磷酸铁锂电池装机量183.8GWh,占总装车量62.4%;三元锂电池装机量110.4GWh,占总装车量37.5%。
在市场格局上,2022年国内排名前十的动力电池企业分别是:宁德时代、比亚迪、中创新航、国轩高科、欣旺达、亿纬锂能、蜂巢能源、孚能科技、LG新能源、瑞浦兰钧。
1、宁德时代
连续多年位居全球第一的宁德时代,在全球新能源动力电池装机领域王者地位已不可撼动。
作为全球最大的动力电池公司,成立短短十几年宁德时代,受益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红利,“宁王”业绩增长令整个汽车产业链羡慕。
2018年6月创业板上市以来,不到三年宁德时代的市值就暴增了超十倍,最高峰时市值涨至约9500亿元。
成立于2011年的宁德时代于,创始人曾毓群做手机电池起家的,其于1999年成立的ATL新能源科技公司,主营做MP3、手机锂电池。
成立之初,ATL通过向贝尔实验室购买电池专利授权,由于解决了该专利的缺陷,从此ATL在手机锂电池行业实现盈利。
之后,曾毓群敏锐捕捉到了汽车领域的发展前景。2011年,他和他的团队以股权转让的方式,将ATL大部分业务打包售出。ATL中的动力电池部门则从当时的母公司TDK抽离,成为了如今的宁德时代,简称为CATL。
当时市场上占据主导的是韩日的电池企业,比亚迪正在专心地“闭门造车”,宁德时代在国内市场上并没有直接的竞争对手。
但当时作为Tier 1,宁德时代大多数时间是在车企背后默默发展(悄悄壮大),直到华晨宝马这一大客户的加持,宁德时代才市场上崭露头角,当时,为了进一步降低新能源汽车制造商成本,开始尝试“油改电”的华晨宝马选择与宁德时代合作,其严苛的产品质量检测要求反而促使宁德时代一步步完善自己的生产与检测体系,从而让宁德时代完成了品牌升级。
正因如此,宁德时代入围了工信部的“国产动力电池白名单”,其中清一色的中国企业,将外资动力电池产品剔除出新能源汽车补贴目录。而宁德时代也利用这次难得的机遇,迅速将企业规模做大了起来。
被列入“白名单”后,国内新能源企业纷纷上门合作,2015年宁德时代反超了动力电池巨头LG化学、三星SDI,跻身全球动力电池出货量(2.19GWh)三甲之列。从成立到跻身全球三甲,宁德时代仅仅用了4年。
到2017年,政策又来了一次“神助攻”,国内开始鼓励能量密度更高、续航更长的车型,正式把能量密度调整系数引入到补贴计算公式里,当年宁德时代便以12.0GWh的动力电池销量成为全球第一。此后这一宝座也一直被宁德时代“霸占”。
众所周知,当前新能源汽车电池主要有两大技术路线:一是磷酸铁锂电池,造价低、稳定性高,但续航能力差;二是三元锂电池,造价高,稳定性差,但续航能力强。
宁德时代主要发展磷酸铁锂,其他的如中镍高电压、高镍三元和钠电池等也在涉足。
对三元锂电池路线的研发,宁德时代也没有放弃。因为创始人曾毓群坚信,续航高才是未来的发展趋势。这也是国家对电池企业的补贴根据续航里程来算之后,宁德时代成为最大的受益者复燃原因之一。
虽说磷酸铁锂电池相对安全,但近几年新能源汽车市场快速发展,消费者也开始选择续航更长的三元锂电池,比如现代、捷豹、路虎、特斯拉等,它们也是宁德合作的合作伙伴。
有人认为,宁德时代的快速发展归因于政策保护,但与其说,宁德时代享受了政策红利,不如说是天时地利人和“时势造英雄”,宁德时代的崛起和行业处于快速增长期以及其自身的技术实力可分割。
过去十年,宁德时代押注了动力电池几乎所有的技术赛道、Pack设计方案,与材料厂商、主机厂商深度合作,垂直整合产业链。在探索新的电池技术路线上,宁德时代向来都是“先锋”。
2021年7月,宁德时代发布了第一代钠离子电池,创新的锂钠混搭电池包也首次亮相;
2023年4月,宁德时代正式发布凝聚态电池,单体能量密度最高可达500Wh/ kg,创造性地实现了高比能和高安全的兼得,并宣称凝聚态电池车规级应用版本将在今年内具备量产能力,同时开启了载人航空电动化的新场景。同时,宁德时代的产业链也在不断扩大,在海内外布局生产基地和研发中心,向锂电池上游进行延伸,进入锂、镍、三元材料、磷酸铁锂材料、锂电设备等环节。
从宁德时代的研发来看,其研发投入和专利数量一直都是行业领先。公司财报和相关研报显示,除了2015年,宁德时代研发支出在营收中的占比基本均超过6.5%。
当前,动力电池领域已是群雄逐鹿,宁德时代能否一直保持“霸主”地位,想必曾毓群和他的伙伴们也在殚心竭虑。
这一点,从宁德时代庞杂的股权关系,以及不断扩充的下属公司可以一窥端倪。
2、中创新航
中创新航的前身中航锂电最早可以追溯至2007年,中国空空导弹研究院孵化成立天空能源(洛阳)有限公司,主要生产磷酸铁锂电池,配套商用车。
借助政策与市场的东风,2009年8月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和中国空空导弹研究院共同投资,吸收合并了洛阳天空能源公司,发起成立中航锂电。
当时全球锂电市场的话语权尚且属于日韩,国内电动汽车主要集中在商用领域,中航锂电在2013和2014年间连续保持我国商用车市场装机量第一。除了电动汽车,中航锂电主营的动力电池还应用于轨道交通、电力储能、通讯基站、矿用装备和军事应用等。
但受制于市场需求,自2012年起中航锂电的锂电池业务处于持续亏损状态。2015年,中航锂电大幅提升产能,并在江苏常州设立控股子公司,将动力电池作为重点发展方向。
但2016年新的补贴政策让中航锂电陷入困境。因为中航锂电主要生产磷酸铁锂电池,客户以新能源客车为主。而新补贴政策引入能量密度标准,更青睐能量密度更高的三元锂电池,磷酸铁锂电池遇冷。
困难面前,经过一系列重组与业务整合之下,中航锂电加速转向新能源乘用车市场,同时不再死守磷酸铁锂电池,开始研发三元电池,这让中航锂电重回正轨。
2018年,中航锂电70%的装车量在商用车领域,30%在乘用车领域。到了2019年,其在商用车领域的装车量仅占总装车量的0.15%。
2021年,中航锂电宣布军品与民品业务各自独立发展,洛阳公司主攻军品业务,位于常州的民品业务则更名为中创新航,2022年10月赴香港上市,市值超过600亿元。
中创新航年报数据显示,2022年,公司营业收入约203.75亿元,同比增长198.9%;经营利润约7.12亿元,较上年同期的1.13亿元大幅增长;年内利润约6.94亿元,实现同比超5倍增长。
如今的中创新航,已建立江苏、福建、四川、湖北、安徽、广东等多个产业基地以及材料、回收基地。动力电池市场方面,与广汽、小鹏、长安、吉利、零跑等车企深度合作,并新增蔚来、东风、一汽等多家车企平台产品定点,被称为是“中国第三大动力电池生产商”。
3、国轩高科
在国家“863”计划和“十一五”高技术产业发展的支持下,2005年7月国内锂电技术取得突破,开发出大容量磷酸铁锂电池。
2006年正值磷酸铁锂产业化元年。这一年,国轩高科以磷酸铁锂材料起家,成为国内最早开始接触磷酸铁锂材料、也是最早开始动力电池研发的企业之一。
2009年国轩高科研发的LFP电芯能量密度达到 95Wh/kg,并完成30辆公交大巴电池模组的组装,被列入合肥市“十城千辆”电动汽车示范运营主要实施单位之一。
随后,国轩又与江淮汽车等联手,推进纯电动汽车的运营。政策与市场持续发力,国轩高科也一路高歌猛进,销售额节节攀升,在2010-2013三年内翻了9倍。2012年,成立六年的国轩高科登上了动力锂电池产值榜首。
随后,国轩高科开启了上市征程,于2015 年5月借壳东源电器登陆深交所,称为“国内动力电池第一股”。
在国内动力电池市场左右夹击下,2020年国轩推出JTM新技术。其中,J为卷芯,M为模组,JTM是直接把卷芯放在模组里面,一次完成制作。
与普通电池结构不同,JTM减少电池单体之间多余的连接,在能量密度方面“上攻三元”,在成本方面“下打铅酸”,且成本低、制造过程简单,更易形成标准化。
经过多年发展,产品技术方面,国轩高科一直坚持把动力锂电池的研发与投入作为发展的核心,在在合肥、上海、美国硅谷、美国克利夫兰、日本筑波、新加坡、德国、印度等地设立八大研发中心,同时拥有了完整的管理体系和独立的知识产权体系。
其专利技术主要涵盖电芯、电芯结构设计、电芯加工工艺及设备、BMS、PACK、检测评价、拆解回收以及储能等。
产品产业链方面,国轩高科致力于打造新能源动力电池一体化的全产业链,利用投资入股、联合建厂等方法,与星源材质、北汽新能源等上下游客户进行了紧密的合作,从材料到配套产品,一体化整合了产业链的上下游,在此基础上有效控制了产业链中的各个环节,在此基础上实现了成本优势叠加规模效应的目标。
4、欣旺达
其实,欣旺达并不是根红苗正的动力电池企业。成立于1997年的欣旺达以消费电子业务为主,从事镍氢电池、锂离子电池模组等二次电池模组的研发、生产及销售,曾为苹果、飞利浦、联想、OPPO、步步高、小米等多家企业服务。
直到2014年,欣旺达才通过收购东莞锂威51%的股权,实现锂电电芯领域的自主生产布局,并成立了电动汽车电池公司,目前在磷酸铁锂电池与三元锂电池方面都有所布局。
相比于宁德时代、中创新航等公司,欣旺达入驻电动汽车领域“晚了一步”,也就使其在新能源汽车时代慢了一步。
据了解,在电池的成本结构中模组环节的成本占比20%左右,毛利率只有10%。这也直接导致了专注模组研发的欣旺达,哪怕经营多年,毛利率也不过才在15%。相对比同行业宁德时代等超过25%的毛利率,属实差上不少。
但电动汽车的产业规模也数属实让人难以拒绝。欣旺达虽说来迟一步,但其穷追猛进的劲头还是很高的。
2016年,欣旺达与易捷特(https://car.yiche.com/renult/" title="雷诺" data-keyType="MasterBrand"
【本文来自易车号作者汽车总站网,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易车无关】
新能源汽车出海,售后不能“拉胯”
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分析,近来年,我国汽车出口延续高速增长。继2021年全年出口超200万辆、2022年全年出口超300万辆之后,今年上半年,我国汽车出口214万辆、同比增长75.7%。今年,我国有望超越日本,成为全球第一出口大国。
图源:中汽协会数据
汽车出口中,新能源汽车的贡献很大。2023年上半年,新能源汽车出口53.4万辆,同比增长1.6倍,远高于汽车出口整体的增速。
回顾我国汽车出口的历史,在2021年之前,我国汽车出口增速比较缓慢。2021年之后,汽车出口的增速是突然提高,超德、超日,仅在这一两年间。
在2021年之前,我国汽车出口增速比较缓慢图源:新京报贝壳财经
对此,在3月31日-4月2日举办的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2023)上,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王青就在演讲中明确表示,“现阶段出口数量和规模不一定越大越好,增长的速度不一定越快越好。”
商务部等有关部门已看到汽车出口,尤其是新能源汽车出口背后,后市场的服务没有跟上的问题。
5月25日,商务部新闻发言人束珏婷在发布会上表示,当前我国汽车出口呈现较快增长的阶段性态势,但在发展质量和效益方面仍有较大提升空间,在运输保障、金融服务、海外售后等方面仍存在一些困难问题。
不仅在国外,在国内,我国新能源汽车后市场的发展,也比较缓慢。车百智库、中汽智检、中国汽研联合发布的研报《智能电动汽车后市场新机遇与新挑战》(下简称研报)对我国新能源汽车后市场的发展,进行了深度分析。
研报指出,随着新能源汽车保有规模的增加,相关的数据互通、维修保养、二手车交易、汽车保险与金融服务、报废拆解管理及运营服务等问题暴露,成为制约发展的新问题。
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张永伟认为,做好新能源后市场服务,十分重要。他表示,随着我国新能源汽车进入规模化发展新阶段,新能源与智能汽车的下一步发展将会更多地依赖于后市场产业的快速成长。
一、汽车出口,后市场挑战大近期,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副理事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欧阳明高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对新能源汽车出口的快速发展十分满意,他表示:现在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都是目前中国出口最耀眼的产品,市场也在不断扩大。这是中国这么多年发展换道先行所取得的技术优势以及产品优势所带来的。”
不过,他对后市场服务产生了担心。他表示:“现在如果说必须要注意的问题,我觉得现在一个是售后的服务必须到位,这也是大家比较担心的问题”。
欧阳明高院士采访视频截图
所谓汽车后市场,是指汽车销售以后,围绕汽车使用过程中的各种服务,它涵盖了消费者买车后所需要的一切服务。
新能源汽车后市场的主要服务包括了充电设施建设、充电服务、保险、金融租赁等;还包括了对电池和电动机的维修保养,以及对其它零部件的维护和更换;还包括了一些改装、个性化定制等服务。
目前,我国汽车出口快速增长,新能源汽车出口增速更快,这就为新能源汽车后市场的发展带来了巨大挑战。
据中汽协,1-5月份汽车出口193.3万辆,同比增长79.85;其中新能源汽车出口67.3万辆,同比增长1.2倍。汽车出口量前三的国家是俄罗斯、墨西哥、比利时;新能源汽车出口量前三的国家是比利时、英国、泰国。
如欧阳明高院士所言,我国新能源汽车出口,“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东南亚发展中国家,全方位都在拓展”。即,我国新能源汽车出口的国家,分布十分广泛,从西欧到东南亚,从中东到拉丁美洲,天南海北,无所不包。单就比亚迪来说,其新能源乘用车已进入日本、德国、澳大利亚、新加坡、泰国、巴西、新西兰等53个国家和地区。
这就产生了一个巨大的问题,那就是——如何在这些广阔且复杂的地区开展汽车后市场服务。清华大学汽车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李显君就曾表示,汽车讲究规模效应,汽车出口很多国家,遍“撒胡椒面”,产品售后是个大问题。
产品出海,搞不好售后等后市场服务,从而“折戟”的案例,二十多年前就曾出现过。据《财经》,二十多年前,中国摩托车曾率先出海,在东南亚市场搏杀,之所以被日系摩托车“杀了回马枪”,其中的一个教训就是不重视售后。因此,中国摩托车商会秘书长张洪波表示:“在出海之路上,汽车应该摸着摩托车的经验过河,避免再度摔倒。”。
二、新能源汽车后市场更复杂与摩托车相比,燃油车的后市场服务更为复杂;而和传统燃油车相比,新能源汽车中独一无二的三电系统(动力电池、驱动电机和电控系统),使其后市场服务更加综合和复杂。
据研报,由于新能源汽车相较于传统的燃油汽车,新增了电动项和智能项,其汽车后市场的结构、价值链、产业链和生态发展也发生了改变,因此,传统汽车后市场原先的技术、模式和主体都不适应新能源汽车后市场的发展。
新一代的新能源汽车与传统汽车相同的部件并不多
新能源汽车与传统燃油车的常见故障差别巨大
具体来说,其一、新能源车维修非常依赖自动化的专用工具和软件,维修工具设备缺乏及不配套已成较大问题。另外,新能源汽车的维修对于场地要求较高,这也给维修带来了挑战。
其二、新能源汽车对维修专业度提出了新要求,如新能源汽车维修涉及的高压部件以及电池的开包检测等深度作业,而且相关维修人员极度缺乏等。
其三、新能源汽车的二手车流通,面临价值体现及配套等问题。依赖传统的评估方法已经很难适应当前由于智能和电动部件增加后的价值评估,新能源汽车所搭载的智能网联化产品技术选代快,也使新能源二手车的评估模型更加复杂。
其四、后市场的保险设计与运营出现困难。新能源汽车技术在不断迭代升级,险企要结合新能源汽车的实际场景、实际用途,从数据、定价、承保、理赔到客户服务等要形成一套综合性解决方案,这对保险行业提出了新的要求。譬如,参照传统燃油汽车的定损不能真实体现新能源水平,同时,定损人员对新能源汽车技术不了解容易产生定损争议。尤其是涉及“三电”领域的部件,在维修方面往往存在定损争议。另外,电池自身特性以及由电池衍生出的新商业模式带来了保险产品的复杂性,无人驾驶模式下责任界定导致保险设计十分困难。
其五、动力电池的报废与回收问题突出。回收难和经济性差,是动力电池回收领域急待解决的问题。高昂的回收价格、技术成本、人工成本、安全成本等因素,导致目前动力电池梯次利用商业模式仍未打通,相关回收利用企业经营困难。
其六,补能服务问题依然突出。充电桩产品质量、充电桩设备维护、盈利模式与用户充电体验等因素,成为了充电桩发展建设的掣肘,同时由于车辆规模变化、充电技术进步、车辆里程提升导致的选址规划难,难以更好的服务新能源汽车后市场。
以上六点,来自研报对我国新能源汽车后市场不足之处的总结。其实,这些不足,在我国新能源车企出海过程中,也可能出现。而且,我国新能源车企在国内尚未解决这些后市场的不足,又怎能解决好出海后出现的更加复杂的后市场问题?
三、高层关注出海车企后市场商务部等有关部门已经看到汽车出口,尤其是新能源汽车出口背后,后市场的服务没有跟上的问题。
5月25日,商务部新闻发言人束珏婷在发布会上表示,当前我国汽车出口呈现较快增长的阶段性态势,但在发展质量和效益方面仍有较大提升空间,在运输保障、金融服务、海外售后等方面仍存在一些困难问题。
为此,商务部表示,下一步将会同相关部门重点做好以下三方面工作:
一是加强运输保障,促进汽车企业与航运企业开展中长期战略合作,鼓励航运公司加快建设滚装船队,扩大汽车出口运力。二是鼓励汽车企业与国内外金融机构合作,在依法合规、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创新金融产品与服务,更好满足企业需要。三是支持汽车企业完善国际营销和售后服务体系,提升在海外开展品牌宣传、展示销售、售后服务方面的能力,树立良好品牌形象。
这三方面的工作中,第二、三点,均涉及新能源汽车出海的后市场方面的内容。
目前,在实际的出海过程中,我国新能源车企多采用合作的方式,依靠当地的经销商和后市场服务商来提供售后等后市场服务。
譬如,比亚迪出海,就是采用以海外当地合作伙伴为主的销售模式,并将依托海外各市场优质的本地销售服务合作伙伴,为消费者提供质保、保养、维修、救援、客户关怀、车联网等全面的售后服务,升级消费者用车体验。例如,比亚迪与壳牌签署全球战略合作协议,携手提升比亚迪纯电动汽车(BEV)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PHEV)用户的充电体验。
另外,我国新能源汽车出海欧美市场,还会采用了以租代售的“CarLease”模式。
在欧美,“CarLease”模式很流行,大约三成左右新车销售是由“CarLease”租车公司完成的,在公车领域,这一比例超过50%。在该模式下,消费者选定心仪的新车后,无需购买,只需与经销商签订一个租赁合同,谈妥首付、月付与尾款的比例,确定租赁周期(最短1年,最长5年),即可获得这辆爱车,且到手就能开,避免了购车后登记上牌、购买保险等麻烦,且不必为修车烦恼。
进入欧美市场的我国车企,如蔚来、领克、爱驰等出海,多采用这种模式。而且,很多车企,并不亲自下场做“CarLease”,而是采取与当地“CarLease”经销商合作的方式,从而避免了后市场服务的繁琐。
但是,也有车企尝试亲自做“CarLease”,譬如蔚来、领克。为此,蔚来不得不重资产投资NIOHouse(蔚来中心),计划在到2025年在欧洲建成1000座NIOHouse,为蔚来车主提供后市场服务。
虽然蔚来的做法更为困难,但这代表了我国车企的最终追求。据极派Daily对黄河科技学院客座教授张翔的采访,国内的新能源车企去海外目前只是一个预先的布局,盈利还需很长一段时间。而不依靠当地合作伙伴,亲自销售(租赁),做好汽车后市场服务,且从中盈利,无疑是获得盈利的最佳手段。另外,张永伟表示,新能源与智能汽车的下一步发展将会更多地依赖于后市场产业的快速成长。做好汽车后市场产业,也将促进新能源汽车在海外的销售。
四、车企做好后市场相关建议研报针对车企后市场服务不足的问题,为新能源车企,以及传统车企,提供了一些建议。这些建议虽然针对的是国内汽车后市场,但对出海的汽车后市场,依然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研报认为,企业应尽快完善自身品牌后市场体系、加快渠道数字化转型、充分利用大数据完善相关服务、与关联企业融合构建后市场生态等。
在“新四化”的作用下,汽车不再只具备交通工具的属性,而是进化成内容和服务的裁体,未来的汽车后市场也将发生相应改变。随着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急剧增长,无论对于传统车企、造车新势力还是汽车保险、汽车维保、二手车交易的相关企业,进行新能源汽车后市场的建设都迫在眉睫。
其一、新能源车企应当尽快完善自身品牌后市场体系。
无论传统车企还是造车新实力,都应抓紧时间完善自身品牌的新能源汽车后市场体系,主动推进新能源汽车流通,以应对新能源汽车市场的激烈竞争,比如:建立健全新能源二手车官方认证体系、建立完善的保值回购体系、合理规划及拓展新能源二手车4S店维修网点等。
其二、传统车企及后市场企业应当加快渠道数字化转型。
由于新能源汽车行业竞争形势严峻,后市场也加快了优胜劣汰过程,构建高效的供应链以及经营管理体系将成为核心竞争力。车企以及二手车、汽车维保等相关企业应当融合线上到线下、后端供应到前端服务的全链路运营场景,搭建更想我的“人-货-场”商业生态,对汽车后市场全业态数字化升级。
其三、车企售后部门以及后市场企业应当合理应用大数据进行消费者洞察以提升产品与服务。
随着后市场信息逐渐诱明化,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用户体验将成为未来后市场的聚焦点。后市场企业应当利用消费者行为数据及偏好展开消费者画像洞察,一方面后市场企业应当根据消费者关注点不断改进原有产品与服务,另一方面应当深入了解不同年龄、收入、喜好、职业、文化消费者群体的信好,积极开展产品与服务创新。
其四、车企及后市场企业应当积极加入并推动生态建设,探索“汽车+”产业融合商业模式。
一方面,后市场企业应当积极构建合作协同的行业生态。在技术研发及后市场服务体系构建,以及新模式新技术示范应用等层面,与关联企业合作共赢;另一方面,车企及后市场企业应当积极探索“汽车+”的产业融合商业模式。基于新能源汽车的智能化技术,探索更多汽车交互场景,开发创新汽车产品与服务建设。企业应尽快完善自身品牌后市场体系、加快渠道数字化转型、充分利用大数据完善相关服务、与关联企业融合构建后市场生态等。
而且,研报对于新能源车企完善后市场服务,给出一些创新的解决方案。譬如,区块链技术促进数据互联互通,线上服务与数字化助力维保服务,第三方专业解决方案推动二手车流通,UBI助力保险升级,电池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推动价值实现,多模式推动补能运营服务,等等。
总之,在汽车出海,尤其是新能源汽车出海快速发展过程中,其后市场服务不可“拉胯”。做好后市场服务,对新能源车企在国内外的发展,意义重大。新能源汽车的下一步发展将会更多地依赖于后市场产业的快速成长。
【本文来自易车号作者披星的蝴蝶0958,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易车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