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 2022 年境内外币支付系统业务量保持增长,这一数据说明了什么?
2022年第二季度,我国支付体系运行平稳,这体现了当前怎样的经济形势?
支付体系运行平稳说明我国经济整体形势向好,无论是生产者还是消费者都能够很好地发挥职能,而且即使在疫情的影响下也没有出现通货膨胀、金融危机等等,更加说明我国经济底盘较稳,不容易摧毁,而且平稳的支付体系也为我国经济后续的健康发展奠定了基础。
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最直接的表现就在人们的日常生活消费中,很多发达国家存在着实体经济与金融经济严重不符的情况,导致在一些自然灾害面前很容易出现经济体系崩塌导致金融危机的情况,而在新冠疫情发生后我国并没有发生上述情况,尤其目前为止支付体系仍然平稳运行就更加说明我国经济发展是健康的发展,不存在实体与金融不相符的情况。
处于后疫情时代的国家经济发展是艰难的,尽管绝大多数行业已经复工复产,但是仍然要面对疫情常态化防控的考验,所以很多企业依旧是入不敷出的情况,而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支付体系运行还是平稳也说明了我国经济体制的底盘打造较好;不仅如此,后疫情时代大家的消费热情逐渐恢复,使得一些前期积压的滞留商品都得到了很好的售卖,如此也帮助了我国经济的复苏。
总而言之,从支付体系的平稳可以看出我国经济目前以及未来总的发展态势,首先目前为止我国经济虽然还未能恢复至疫情前的高水平,但是也在慢慢恢复其发展,其次相信随着疫情影响的逐渐消退,我国的经济发展会更上一层楼;而现阶段我们需要的做的就是在维持现状的前提下继续努力向前发展,一方面结合目前形势适当做出产业结构调整,另一方面加快第三产业的复苏。
2022开年的“四万亿放水”,对我们的生活影响有多大?
要聊这个问题,我们得先弄清楚资金是如何流入市场的?以及什么是资金空转?
我们都知道,自去年12月份以来,央行开始频繁降准、降息。
每次数据公布之后,所有人都要跟着HIGH起来,各种哔哔的杂音都出来了。
比如说什么楼市要反弹,股市要腾飞,2022大水漫灌的时代来了之类的······
千万,别听他们瞎哔哔。
天黑路滑,小心驾驶才是王道!
在现代信用经济环境下,完整的放水过程是这样的:
央妈通过MLF之类的货币工具放水给金融系统,金融系统通过信贷放水给市场,市场中的企业和个人用钱投资或消费,整个市场经济链条就活了。
资金空转 指的则是央妈放给金融系统的水在银行间流动,无法到市场中去,导致资金的经济效应无法显现。关于这个现象,我有一篇文章进行过详细的解读,大家可以点击看一下:为什么央行放水了,仍然感觉市场上没钱用,手头紧?
2021年12月,央妈开始频繁降准降息,加上各种高级别发布会上领导们也频频放风,直指宽货币环境。
那个时候的情况是这样的:
先看新增贷款数据。12月份,人民币贷款新增1.13万亿元,弱于预期的1.24万亿元,同比少增1300亿元,也低于前值的1.27万亿元。
再看货币供应量M2同比增长9%,好于预期8.7%,前值为8.5%。
货币供应量增加,对应的是央行的降准降息释放的货币增多。
贷款规模的减少,对应的是商业银行并未把货币释放的市场上。
意思就是说: 2021年12月份,央行的降准、降息以及各项宽松手段释放的货币,并没有进入实体,消费,还有资产领域,而是在金融机构内部以极低成本空转。
那么问题就来了,2022年这4万亿是国家公信力背景提供的数据,是切实流入市场的货币数量,为什么还说是资金换了另一种形式在空转呢?
对于国家公信力权威给出的相关数据,并无质疑的必要,而且中国金融市场一向讲究开门红,这个成绩高层一定是满意的,的确是个好兆头。
而我们要细化讨论的是信贷规模的内部结构,也就是具体哪些指标涨了?又有哪些指标降了,这样才能看出经济的现实状态和货币流动的真实反应。
2022年开年首月的金融数据已经公布,我们一起看下具体的几个关键数据:
从总量上看,确实可以说开门红、超出预期。
社融增量创新高,M2增速超预期……很容易让人直接联想到一个结论
——水来了,钱多了,形势一片大好。
当绝大多数人都把目光聚集在“M2增速达到9.8%,远超预期”时,却忽视了下面这组数据
——1月份,M1增速为“-1.9%”。
中国M1有数据 历史 以来,首次负增长。
M1是指活期现金,M2是M1加上定期存款或定期理财,两者相背离,证明活期现金在向定金存款转化。
M1负增长,简单地讲就是:消费意愿在走低,投资意愿在持续萎靡,经济活跃度依旧很差。
M1反应的是现实生活中的购买力。
高了,说明老百姓手头宽裕,愿意花钱,企业愿意投资,对于未来投资预期较高,资金流动性好。
低了,说明老百姓手头紧,没啥花钱欲望,企业对未来收益不看好,不愿意投资,现实经济中缺少流动性。
而M2的增加,只是说明了央妈给银行的钱确实是多了。
信贷总金额的增加,也说明银行确实把央妈给的钱通过信贷释放到市场中去了。
但是,市场拿到钱,花没花是另外一件事。
而这MI与M2相背离,正好说明了:市场拿到钱,但是却没花,而是转手又被人们存到了银行,再一次回到金融机构里面去了。
就像过年时候,亲戚中的长辈给孩子发了压岁钱,孩子拿到钱之后,不是拿去买东西消费了,而是转手又交给了自己家长。
那么,为啥呢?为啥要贷款出来又转手存起来了呢?
当然是因为觉得投资赚钱不靠谱,不如吃息差啊!
说到底,还是没信心,市场对于投资预期很悲观啊!
央妈给银行资金成本调低了之后,银行贷款的利息也在走低,资金使用成本已经降了下来。叠加上银行为了完成任务,各种无息/低息贷款产品开始推向市场,这种情况下,一些机构便顺势开启了信贷转存套利模式。
比如说,中信证券在央行全面降准降息以后,立马启动配股募资,结果钱到手之后却拿了80亿去华夏银行存了个定期,券商都要吃利息赚钱,这种躺赢不香么?
钱绕了一圈,还是回到金融系统里面空转,只不过区别于去年12月份来说,市场下局,参与了这次资金空转。
好歹资金到市场中走了一圈,对于实体经济、企业投资和个人消费起到什么作用了吗?
自然是没什么毛用!
不信?我们再看下新增人民币贷款的细类:
1月份人民币总贷款规模增加了3944亿,而企业部门的中长期贷款只增加了600亿,居民短期贷款和中长期贷款却都是减少。
居民短期贷款对应的是生活消费,这个又减少了,说明了消费端不行;
居民中长期贷款对应的是房贷,这个也在萎缩,说明楼市不太可能有啥小阳春;
这两样都在减少,那些看到4万亿就开始高呼楼市反弹,价格上涨的声音是不是该停停了?打不打脸?
只是这数据上,钱的金额对不上啊,剩下的钱都去哪儿了?放出来的水到底流向了哪里?
当然是企业短期贷款和企业票据!
其中,企业短期贷款创下 历史 最高!
大家都知道,企业短期贷款都属于一年期以内的贷款,利息低,放款快,操作简单。
短期贷款大幅增加,中长期贷款却在缩减。
这说明什么问题?
银行在利用短期贷款冲指标,市场上一些机构配合着银行,一同造出了个开门红!
所谓的信贷规模增长,剖开来看,数据反应出的并不是真实的市场需求,更不会带来经济效益的增长,而是人为的强拉贷款指标,主动推高信贷规模,为的,是数据好看!
可笑吧?
2021年12月,央行高层提出了“主动出击、支持实体、货币政策靠前发力”的信贷任务。其言语之恳切,态度之强烈前所未有,金融系统也有信贷压力啊,需要给市场释放积极的信号提振市场信息和投资预期啊。
于是,各大商业银行都在通过大量投放“短期贷款”,冲刺高层提出的信贷任务。纷纷找到一些信用不错,经济效益良好的合作单位,低息贷款走个任务,转手又存到银行里吃个利息,一来一回任务完成了,谁都没有亏,数据一上去,央行和金融系统脸上就都好看了,银企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密了······
这个银行开门红,银行也确实努力了,主动出击,积极放贷,忙的马不停蹄。
现实经济环境中呢,有钱的企业玩着短借转存的 游戏 ,真正缺钱的企业因为风险指标高依旧是融不到钱,依旧没法搞好生产,企业运营,扩大规模,提高就业仍旧没法得到根上的解决······
但这也没办法的事儿不是么?中国国内经济环境和市场的寒蝉效应哪里会一下子就突然消失的、。
想想银行的信贷口,为啥放贷难,不仅仅是疫情影响下的企业躺平,不敢贷款,银行放贷也怕风险啊,现在信贷都是终身负责制,银行负责人既要完成任务也要规避坏债啊。
这样的思维导向下,与其冒着大风险把钱放给真正需要的实体企业,不如拆借给同行或者和不需要钱的企业玩一玩短贷换存款的 游戏 呢。
有人总结,央行费了那么大劲,从宽货币(央行放水给银行)到宽信用(银行放水给市场)一直无法真正的有效发力,根本原因不就是市场不敢投资,人群不敢消费么?
他们所担忧的不就是贷款利息太高,怕还不上么?
那就把利息持续往下走,或者直接干到0不就行了!
白给钱花,谁会拒绝?
而且,发达国家不都是低利息,有的甚至还是负利息么,为的就是防止人们躺平,把钱存起来而不是去投资,中国迟早也要走这一步的,为什么不再来几次全面降准降息呢?
这样有用么?
当然没有用,而且风险很大!
首先,中国国内目前的经济环境,已经面临着很大的债务风险,不再适合加大杠杆了。具体大家可以看一下我的这篇文章:中国现在面临着什么样的债务危机?
疫情影响下,实体经济不敢借钱,就算把宽信用降低到最低,也没有行业敢借钱。更何况,原先的支柱性产业房地产行业一直在出清缩表,就算他们敢借,国家也绝不会允许资金再往楼市里流入。
为啥?
因为脱实就虚不能再继续下去了!这样对实体经济冲击更大,国家放水的目的是为了托底经济,更是为了发展实业,实现共同富裕。
而房地产行业早就是金融属性了,它要出清转型成真正的实体经济,实现其真正的居住属性。
进一步将,如果让资金进一步流入房产,让拥有更多房产的人群财富持续增长,无异于加大贫富差距,这与国家调控的初衷完全是相背离的。
而且,2021年中国住户部门杠杆率已经高达72.2%,已经高出了国际平均水平,还继续给居民加杠杆?这不闹么?
回想下,日本房产泡沫危机爆发时候,多少个家庭被债务拖下深渊。加大居民杠杆,无异于持续透支居民未来购买力,寅吃卯粮的做法不可取!
最实际的,还是要从根上着手,通过给实体企业注入资金托底经济,有效提高居民就业,实现经济增长。
其次,美联储加息预期日益强烈,美国为了促进资本回流,方便它收割掳掠,正在全球各处搞事制造危机。先是哈萨克斯坦开年暴乱,现在全世界还盯着俄乌的形势,局势如此不稳定的情况下,大放水刺激对于国内资本市场无异是添乱。
大水漫灌,那是主动制造通胀,推高资产泡沫,难道还主动给美元收割提供机会不成?
很显然,中国“以我为主”的货币规划策略不会这么干!
最后,疫情仍然是最大的不确定性。
中国的经济环境与政治息息相关,绝大多数时候,是政治决定经济。
2022年上半年是冬奥会,下半年是二十大召开,这两件大事,决定了中国的“疫情动态清零政策”会更加趋严。
因为,冬奥会的重点是中国向世界展示其城市治理水平,目的是为了收获一定的政治正向舆论支持和经济投入回报。所以,2022年的上半年,国内顶层绝不会允许疫情失控,只会更加严守严防,而付出的必定是经济相对收紧带来的损失。
而下半年,在二十大正式召开之前,中国的民生保障,经济稳定,就业指标,疫情管控等各个方面更是不会被允许出现任何问题,这是政治正确!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2022年的中国货币政策,不会有什么大水漫灌!
2021年中国的GDP再创新高,全年GDP总量高达114.3万亿,比上年增长了8.1%。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初步核算数据,高技术制造业同比增长18.2%,位居各大产业之首。
没想到吧?
2021年拉动GDP增长的不是房地产行业,不是消费口复苏,竟然也不是外贸增长,而是高技术制造业!
其中,新能源 汽车 ,工业机器人,集成电路,微型计算机设备产量分别增长145.6%、44.9%、33.3%、22.3%,保持了强劲增长动能。
在房地产业、建筑业等投资持续收缩、严重拖累GDP增长的前提下,高新技术制造业凭着超高增长率硬是把GDP拉到了8.1%的数值。
这说明了什么?
国家经济结构变革已初见成效!
从2021年年底开始的货币宽松表达,以及2022年真金白银的开始往市场放水,到今天的信贷规模开始放大,国家维稳经济的步伐一直在前行,每一步都走的很稳!
只不过,这宏观货币政策调整就像开车一样,需要稳着来:
轻轻踩上一脚油门感受下车的动能;
不行了,加重点力道再踩;
还不行,就加了力连续踩——直到车开始启动。
如今,经历了数次积极的货币政策调控,虽然资金仍旧在空转,其主要的原因,是因为货币流通遇到了堵点。
但我们要明白,一切政策的出台和落地都需要时间和过程,所有的堵点都需要有形之手一点点地去疏通,去解决。
而且,效果已经初现,市场已经开始接触到资金了不是么?
有了这第一步,就会有第二步,那么接下来给市场中的实体企业注入动力,重塑市场信心和预期还会远么?
分享完毕,感谢阅读,欢迎关注@观众席上的阿景
央行:9月新增贷款24700亿元,M2同比增长12.1%,这说明什么?
央行开展5000亿元MLF操作,这释放出了什么信号?将会带来哪些影响?
表明了人民银行对于国民经济的一个宏观调控,从而有利于我国的金融市场。
2019年10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仅5000亿美元的中期贷款机制将不低于7000亿美元;这也意味着市场流动性将保持相对充足,值得注意的是,中国中央银行自今年4月以来启动了3万亿元人民币的中期贷款机制(MLF),以支持实际经济复苏。目前,包括中国工商银行在内,中国银行和其他大型金融机构利用中央银行提供低成本的长期资金。
首先,从政策角度来看,中国人民银行在8月底释放了7000亿元人民币的资本,并在2020年10月限制了至少1000亿元人民币的股权释放,这表明流动性仍然充足。另一方面,7月底,中央银行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中释放了6000亿元人民币,为期7天和14天,这是自2019年10月以来的首次续约。市场人士表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运营利率保持不变,这意味着公开市场逆转了央行之后的运营利率。
但仍有足够的流动性可用。根据当时公布的数据。此前,8月底,广义货币(m)同比增长9.1%。8月底,社会金融库存250179.9亿元;8月底,广义货币(M2)同比增长10.1%。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在相对较大、稳定宽松的货币政策框架内,中国的增长率仍然很高,目前,市场利率正在加快改革步伐。今年,央行继续支付市场利率改革并降低实体经济的融资成本。
自7月20日以来,央行已回购逆转28天,回购逆转3倍,超过500亿元人民币,进一步加强市场利率稳定。与此同时,银行同业拆借利率在公开市场上转移(1年)截至8月20日为10个基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