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哪些信息值得关注?
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来了,「渐进式」是什么意思?哪些人会受到影响?
“渐进式”的意思就是逐步延迟法定退休年龄,比如说一年延迟几个月或者是每几年延迟一岁。这种做法将会影响到以下群体:分别是原定退休年龄60周岁的男性、55岁的女干部以及50岁女工人、青壮年群体。
近日,有关部门印发《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纲要》指出,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实施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
这则消息一出,再次把“延迟法定退休年龄”的话题推向热门,一些将要退休的中老年群体表示“已经做好退休的准备,你却告诉我还要上班,心碎”!也有部分青壮年表示,看来我的领导又退不下去了,自己的晋升遥遥无期。
延迟退休,哪些群体将受影响
毫无疑问,这则规定的出台将会直接影响到原定退休年龄60周岁的男性、55岁的女干部以及50岁女工人,间接影响到青壮年群体。
目前,女性工人的法定退休年龄是50周岁,如果延迟退休,虽然能够多拿到一些劳动报酬,但是摆在她们眼前的难题是,在这个年龄是否还能够继续继续这份体力活。女干部虽然也会延迟退休年龄,但是她们基本从事的是脑力劳作,而且在这个年龄段单位一般不会再给她们安排过于繁重的工作,所以总体来说还好。
同理,延迟原定60周岁退休的男性,面临的也是对方是否还有能力去处理好所在岗位工作的问题。并且,延迟这些人的退休,也会对青壮年工作的积极性造成打击。一般来说,只要你愿意努力工作,在这个年龄都处于管理层了。但是因为年龄过大,不能再适应高强度工作,因此很多事都是手底下年轻人在做。
延迟退休也是无奈之举
对年轻人来说,长期努力工作却看不到回报,久而久之,他们的积极性就会下降。那么明明知道存在这些问题,为何还要延迟法定退休年龄呢?在我看来,其实也是无奈之举。
在“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指出,“延迟法定退休年龄主要是基于4个方面的考虑,即人均预期寿命提高、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快、受教育年限增加、劳动力结构变化。”
目前我国人均预期寿命已经从建国初期的40岁提高到将近77岁了,很多人在退休后能够“空闲”20、30年的时间,而且我国现在的老年人口基数已经快突破3亿。这几十年的时间国家需要拿出大笔的资金去为这庞大的群体养老,很显然财政是难以招架的。
同时,以前我国的青壮年受教育程度低,工作早,从事的也大多都是体力劳动。但是现在很多年轻人都23、24岁才大学毕业,工作时间晚,并且从事的都是一些脑力劳作,对年龄、体力的要求相对要低一些。
凡事有利有弊吧,延迟退休年龄的确能够有效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但是也会进一步挤压青年群体的就业空间,所以具体措施的实施还是需要谨慎,因地制宜,平衡好两者之间的关系。
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发布,涉及医疗卫生相关内容有哪些?
《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展望到2035年,实施扩大内需战略的远景目标为消费和投资规模再上新台阶,完整内需体系全面建立;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基本实现,强大国内市场建设取得更大成就,关键核心技术实现重大突破,以创新驱动、内需拉动的国内大循环更加高效畅通等。 其中涉及医疗卫生相关内容如下: 提供多层次医疗健康服务。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完善公共卫生体系,促进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支持社会力量提供多层次多样化医疗服务,鼓励发展全科医疗服务,增加专科医疗等细分服务领域有效供给。积极发展中医药事业,着力增加高质量的中医医疗、养生保健、康复、健康扩大内需,对哪方面投资有提振作用?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明确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培育完整的内需体系,这给股市投资带来了机会,具体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值得关注:(1)消费。全面促进消费是扩大内需战略的重中之重,纲要提出全面促进消费,加快消费提质升级。具体为新能源汽车、二手车、美容护理、餐饮服务等;(2)投资。制造业投资、基础设施投资(3)创新。一方面要前瞻布局创新基础设施,另一方面要加快发展产业新产品。(4)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主题。鼎信汇认为,目前市场处于本轮全面修复行情的观察适应期,建议关注医药医疗、地产产业链和出行链三条内需主线均衡配置。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发布,其中有哪些值得我们关注的信息?
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发布,其中有哪些值得我们关注的信息?我国目前发展现状是工业化信息化走在前列,农业远远滞后,而且远远落后于其他行业的发展速度。农业是一个国家稳定发展的根本,也是赖以生存的基础。没有工业化或者信息化,只要有农业支撑,食物自给自足,就不会出现大的社会动荡。目前城镇富裕程度普遍高于农村和偏远山区,从各地区报道的农田无人愿意耕种,出现撂荒现象,特别是年轻人不愿意从事农业种植,认为种地是一个低等职业,又不挣钱,就可以略知一二。
国家目前出台政策无非是想振兴农业发展,说白了就是缩小农村和城市贫富差异,让更多的年轻人回到农村,让农民也成为一种赚钱的职业。无论何时,第一批吃螃蟹的,致富的几率最大!何况有国家政策支持?看看其他行业,发展基本稳定,对于没有背景没有家底的农村人,要想在其他行业发展的成功几率,相对偏低。所以回到农村发展合作社或者家庭农场,真的是一个机会。近些年的一号文件更多的关注于顶层设计,但是在地方的配套政策上还没有过多的具体措施。例如国家近年来提出了很多关于现代农业发展的鼓励与扶持政策,但是在地方执行的时候还是按照前些年的固定资产投资,先建后补的模式发放补贴。对于年轻人回乡创业来说,搞补贴的难度有些大,实际的做高品质农产品产销的话,目前国内高品质农产品的销售渠道并不成熟,其他业态对资金的需求量比较大,风险也较高。我总体感觉,年轻人的机会还没到,还需观望,应该以慎重选择机会为重。
2022这一年,新的组合式税费支持政策有力促进稳经济大盘
2022年以来,面对风高浪急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中国经济再次展现如大海般的包容与韧性。2022年前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GDP)同比增长3%,在上半年同比增长2.5%的基础上,持续巩固回升态势。一年来,税收政策持续发力,根据202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实施新的减税降费政策,加大对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制造业企业等的支持力度。截至11月10日,全国税务系统合计办理新增减税降费及退税缓税缓费3.7万亿元,为中国经济大船乘风破浪向前提供助力。
“留”得青山 把“稳”航向
今年初,新的组合式税费支持政策迅速出台。在前几年减税降费基础上,一系列具有针对性的创新举措,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时”与“势”的深刻洞察,以及让亿万市场主体过上“好日子”的魄力与决心。
翻开2022年新的组合式税费政策指引,不难发现,这些政策之中,既有阶段性措施,又有制度性安排;既有减免政策,又有缓缴、退税措施;既有普遍适用的减负政策,又有特定领域专项帮扶措施;既有延续性安排,又有新增部署;既有中央统一实施的政策,又有地方依法自主实施的措施
3.7万亿元新增减税降费及退税缓税缓费背后,是一系列退、减、缓税费政策的落地生根见效,支持企业“留”得青山,支撑中国经济大船“稳”住底盘、把“稳”航向。
——“退”出一片新天地
今年4月1日,大规模留抵退税开始实施。新的组合式税费支持政策中,大规模增值税留抵退税是“重头戏”。数据显示,截至11月10日,留抵退税合计已达23097亿元,成为帮助市场主体爬坡过坎的重要力量。
好政策,需要快落实。为了让市场主体尽早享受政策红利,原定全年存量留抵退税任务提前到第二季度集中完成,并于7月新扩围7个行业退税,退税速度进一步提高。
好政策,还需要稳落实。在大规模增值税留抵退税过程中,税务部门坚持“快退税款、狠打骗退、严查内错、欢迎外督、持续宣传”五措并举,坚持与财政、人行、公安等部门倾力合作,确保分厘资金稳稳落袋。
退到账上的资金,企业都用来做了什么?
税务部门组织开展的企业抽样调查显示,企业留抵退税资金主要用于扩大生产、技术研发、支付薪酬等方面。中央财经大学财政税务学院党委书记、教授樊勇表示,增值税留抵退税有力缓解企业资金流压力,让受到疫情冲击的市场主体缓过劲、转起来了。
——“减”轻前行负担
退税,让企业资金从“纸上”落到“账上”,激发新的活力。减税,则为企业爬坡过坎时卸下包袱,加快跑的速度。
今年以来,中小微企业设备器具所得税税前扣除、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免征增值税、小微企业“六税两费”减免、小微企业减免企业所得税等政策陆续出台,让不少企业的缴税金额明显减少。
风雨之中,每个市场主体都在中国经济这艘大船的庇护下前行。
针对受疫情影响较大的行业,税收不断传递着政策温度。今年以来,包括航空和铁路运输企业分支机构暂停预缴增值税、公共交通运输服务收入免征增值税、快递收派服务收入免征增值税等政策,及时为困难行业“雪中送炭”。
这一年,减税阳光还照在了与百姓密切相关的衣食住行上。
个人换购住房符合条件可享受个人所得税退税优惠、对养老托育服务业实施“六税两费”减免、开通个人养老金账户可享受相应的个人所得税优惠、设立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
在实现“老有所养、幼有所育、住有所居”的美丽生活图景中,在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中,税收用自身的“减法”为人们的幸福做着“加法”。
——“缓口气”再“加把劲”
今年以来,缓缴税费政策相继出台。制造业中小微企业延缓缴纳部分税费,阶段性缓缴企业基本养老保险费、失业保险费、工伤保险费,阶段性缓缴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费,并对制造业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缓缴的所得税等“五税两费”在缓缴期届满后继续延长4个月。
“退”“减”“缓”,让机器动起来,让车间响起来,也让中国经济平稳运转起来——“稳”字当头,是税收发挥职能作用的准则。
增值税发票数据显示,随着系列税费支持政策迅速落地,第二季度全国企业销售收入同比增长1.1%,扭转了前期下滑局面,第三季度以来同比增长3.4%,呈现回稳向好势头。
“新”能动力 加速前“进”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创新是第一动力。只有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才能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确保中国经济大船行稳致远。
上半年,提高科技型中小企业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比例至100%,下半年,企业创新收获的税收红包则更多。
9月7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在今年第四季度实施三项支持企业创新的阶段性减税政策,激励企业增加投入提升创新能力。随后,财政部、税务总局、科技部等部门对上述优惠事项进行明确。
北京国家会计学院财税政策与应用研究所所长李旭红表示,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组合式税费支持政策有助于激励企业在科技研发方面增加投入,这不但有助于企业自身的经营情况改善实现产业升级,从中长期发展而言,也是综合国力提升、经济产生增量的关键。
税收数据显示,截至11月10日,高技术行业和高新技术企业退税4056亿元,销售收入同比增长7.2%。
在国内疫情反弹、工业生产循环受到冲击的背景下,高技术产业仍有较为亮眼的表现。前11个月,高技术产业投资同比增长19.9%,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2%。
“扩”大内需 驶入新水域
在部署明年经济工作时,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首要一点便是着力扩大国内需求,要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
消费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持久动力,是畅通国内大循环的关键环节和重要引擎,是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内容。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扩大内需向来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着力点。
事实上,促进扩大内需,税收一直在发力。在“买买买”的背后,就有更多来自税收的推动。
买汽车,有了新的税收优惠。
买部分乘用车,可以减征车购税。今年实施的阶段性减征部分乘用车车辆购置税政策,精准将受益范围锁定在小排量、经济型、占比大的乘用车。
买新能源汽车,则能享受车购税免征政策。今年9月,这项始于2014年的优惠政策第三次延续。专家表示,新能源汽车免征车购税政策又一次延期,稳定了社会预期、提振了市场信心,对推进我国交通能源战略转型、促进我国汽车行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今年10月底,全球最大的免税商城海口国际免税城开业。随之,海南启动离岛免税促消费活动。
海南离岛免税政策始于2014年,去年海南离岛免税店年销售额突破600亿元。目前,全国已有24个省份实施了离境退税政策,其中北京离境退税商店已超过800家。几年来,离境退税政策覆盖范围不断扩大,“即买即退”等便利措施逐步落实,有效促进了免税业发展。
一年来,税务与商务等部门陆续出台多项政策,支持相关消费产业发展。在促进餐饮业恢复发展方面,税务部门落实各项助企纾困政策;在促进绿色智能家电消费方面,税务部门全面落实增值税留抵退税政策,切实减轻家电流通企业资金压力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着力扩大内需,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和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作用。
在新时期,扩大内需有着高质量发展、供给侧改革等背景下的新使命。这当中,税收又当如何发力?
《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中,不乏税收的身影:促进免税业健康有序发展,优化促进外贸发展的财税政策,健全直接税体系,完善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度等内容,为税收促进扩大内需指明方向。
扩大内需,增加居民可支配收入,完善收入分配格局是基础。近两年来,个人所得税制度不断完善,为完善收入分配格局、扩大内需刺激消费奠定基础。
今天的中国,拥有全球最完备的产业体系、最大的消费市场,以及2.2亿人的人才资源总量。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作出“明年经济运行有望总体回升”的战略判断,国家税务总局党委书记、局长王军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明年经济发展的目标是科学的、积极的、稳妥的,税务部门将抓紧研究明年支持经济社会发展的税费政策,延期优化、完善改革、精准发力,把好钢用在刀刃上。相信在包括税收在内的多项政策作用下,中国经济定能勇开“顶风船”,无惧“回头浪”。(记者 何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