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百位基金经理收益缩小,频频道歉?
基金净值升高了 可为什么收益率下降了
为什么基金估值上涨净值却下跌?该如何应对?
有不少投资者在买入基金后,都爱去看基金的估值,估算一下当天是涨是跌。但大家会发现,基金的估值与最终公布的净值往往是有点偏差的,偶尔偏差大了,还可能会出现估值涨了3个点,但最后数据出来只涨了2个点的情况。
近期,也有不少投资者在社区发问:“为什么涨的时候净值没估值涨的多,跌的时候比估值跌的多?”“是基金经理偷吃吗?”看估值进行操作结果误差太大,该怎么办?
归根到底,我们投资的永远是不可预知的未来,择时总是很难。如果不可能克服过分关注短期涨跌,也许定投会是比较好的投资方式。过分纠结净值跟估值的对比,往往导致错误的判断,与其这样,不如正确看待投资这件事,然后将资产交给时间的力量。
一、为什么估值和净值不一样
首先我们要搞清估值(也就是盘中净值估算)与基金净值的关系。
盘中估值,就是根据最近一个季末基金的重仓股和持仓比例(距离上一季度时间越久,持仓变化就会越大),仓位数据等,来进行的净值估算,并非实际真实的净值,并不能作为基金申购、赎回的最终价格。
基金净值是每份基金的净资产价值,基金净值代表着投资者在申购、赎回时的基金最终确认价格,一般会在下午15点休市后陆续公布。
在大多数情况下,基金估值只具有参考意义,具体投资过程中,千万不要被估值误导。
净值今天跑输估值,净值明天跑赢估值,无非都是数学上的概率问题。基金投资,还是应该买长不买短,过分关注估值容易得不偿失。
1、 十大重仓股的占比导致误差
因为估值参考持仓信息来自于基金的定期报告,但是季报并不是把基金买了哪些股票和债券都一一列出的,它只是列出了前十大重仓的证券,信息的依据不够齐全,自然没有办法得出完全精确无误的估值。
2、基金定期报告存在滞后性
按规定,基金季度报告在每个季度结束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公布,半年报在上半年结束之日起60日内公布,年报则是每年结束之日起90日内公布,时间都相对滞后。所以我们看到的所谓的“基金经理最新持仓数据”,实际上至少都是大半个月之后的事情了。
从上期季报到当期季报的发布期间,基金经理大概率会根据市场实际情况进行调仓换股,而基金估值使用的是旧数据,可想而知这中间肯定会有出入。
3、不同平台计算方式不同
投资者可能会发现,不同平台的基金估值是不太一样的,它们之间存在差异性。背后的原因是平台采用一些模型和算法,根据基金过去的净值表现尽可能还原基金的真实持仓情况,各个平台采用的模型不一样,所以估值数据也会存在差距。
另外,如果短期涌入基金的资金较多或者赎回的资金过多,可能导致基金的权益仓位被动降低,也会使得净值估算就与实际净值出现偏差。
其实基金的估值只是给投资者一个净值的参考,并不能代表真实的净值,我们应该意识到它存在误差的可能,理性地去看待。在投资中,实际涨跌幅还是要以最终公布的基金净值为准。
另外,相对主动基金而言,被动型基金估值相对准确,因为该类基金的持仓相对固定,变化较小,所以估值相对可靠。
如果一只主动型股基的“净值估算”与实际净值差异较大,说明该基金仓位很可能发生了较大变化。
二、如何正确运用基金估值和净值?
1、如何正确运用基金估值
基金估值的出现对基金投资来说,作用是非常大的。虽然估值相对来说不太准确,但是已经较为接近了,在我们基金投资中,有时候是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起到了一定的参考作用,避免了我们盲目操作,提高了我们基金便捷性和准确性。
基金公司会在交易日晚上公布当天的基金净值,也就是说,我们当天白天买卖的时候,并不清楚买入卖出的价格是多少。此时基金估值就给了大家一个参考,对于当天的基金走势有一个大致了解,并根据这个参考数值决定买入卖出。
“净值估算”意义在于为投资者进行基金的下一步操作提供参考。但也仅限参考,如果把它作为操作申购/赎回规避风险的唯一依据,就不可取了,定投才是天然缓冲风险的手段。
我们刚刚说过了,基金公司会在交易日晚上公布当天的基金净值,也就是说,我们当天白天买卖的时候,并不清楚买入卖出的价格是多少。此时基金估值就给了大家一个参考,对于当天的基金走势有一个大致了解,并根据这个参考数值决定买入卖出。
但既然说明是估算的数值,所以估值仅供参考,买卖基金还是要综合多因素去判断,避免追涨杀跌。判断基金是否值得投资,要去观察基金的投资方向、基金经理的投资能力和基金的长期净值走势等。
当然,我们可以通过估值和净值的对比来发现问题,特别是主动型基金这一方面。要是估值和净值差距太大,可以想想原因,这个基金的仓位大幅变动的可能性比较大,可以给我们带来一些参考。
2、如何正确运用基金净值
(1)实际收益与基金的净值的高低无关
用1万元购买基金净值不同的A、B基金,虽然获得的份额不一样,但涨幅相同的情况下,实际收益是一样的。假设A和B基金在一段期间内都上涨50%,A基金净值为1.5元,B基金净值为3元,两只基金资产分别为1.5*10000=15000,以及3*5000=15000,并无区别。
这说明基金净值的高低只是影响基金持有人买到的基金份额多少,最终的涨幅只和基金的收益率有关,和净值高低无关。
(2)同样的基金净值,却并不同样优秀
基金净值尽管反映了过往的历史业绩,但是业绩的好坏还受其他因素的影响。比如两只基金发行时净值为1元,在基金经理的管理之下,两只基金的净值均达到了2元:
情景一:假设两只基金发行时间不相同,不考虑分红,如果A基金是1年前发行的,那么它这一年的收益为100%,如果另一只基金已经成立了10年,那么它从净值1到2元,花费了10年,年化收益则只有7%左右(1.07^10)。因此如果只看基金净值不看运行期限,无法判断哪只基金更好。
情景二:假设两只基金发行时间相同,但是A基金期间有分红,B没有分红,同样的单位净值下,显然A基金的业绩要更好一些。因此单位净值无法衡量基金的历史分红情况,应当看累计净值。
(3)与其看净值高低,不如看净值波动
同样的历史收益背后,每只基金因投资风格的差异,其业绩对应的风险是不同的。
假设A和B基金两只股票型基金,发行时间相同,某一年的收益率均为50%,那么你更喜欢年内净值波动像坐过山车,一度下跌到负40%,最后涨到50%的A基金呢?还是更愿意持有勤勤恳恳积累收益,严格控制回撤,最终做到50%收益的B基金呢?相信很多投资者都喜欢持有B基金,因为同样的业绩表现下,基金净值波动越小,投资风格越稳定,业绩的可持续 1.3516 0.28%性才更强。
从基金经理的角度看,取得同样的业绩,净值更加稳健、回撤更小的基金,对于基金经理的投资管理能力要求越高。从持有人的角度看,净值的波动也十分考验持有人的心理素质,即使基金在一个考察期内实现了正收益,但能否拿得住是需要打个问号的。
总之,在基金交易时,不要过度依赖净值估算,不要被估值迷糊了眼。可以通过估值和净值的对比来发现问题,特别是主动型基金这一方面。要是估值和净值差距太大,可以想想原因,这个基金的仓位大幅变动的可能性比较大,可以给我们带来一些参考。
在选择基金时,需要正确解单位净值、累计净值、估算净值的含义。不能单纯的根据基金净值、估值的高低和涨跌来做出交易决策,要正确的使用净值数据来评价基金的业绩表现。基金投资,还是应该买长不买短,过分关注估值容易得不偿失。
管理700亿资金的基金经理林森离职,他为何会做出这样的决定?
他做出这样的决定有以下三点原因。
一、管理的基金面临严重亏损
林森作为明星基金经理,曾经管理着700亿元人民币规模的基金,在短短几年时间内创造了2倍的基金收益,给基金投资者带来了丰富的投资回报,但是最近基金行情表现不佳,由于今年基金受到股票市场行情低迷的影响,基金大跌,几乎所有公募基金都面临20%左右的亏损,所以明星基金经理林森面临着巨大的舆论和业绩压力。在这一背景下,林森选择离职我认为是可预见的,如果他继续管理着这700亿易方达基金,那么可能他之前在基金行业积攒的名声会消失殆尽,对于基金经理而言,在基金行业的排名靠的是业绩,而对于明星基金经理林森而言,他在基金行业已经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因此此时离职可以保全名声,保全之前积攒的人脉和资源,等到股市行情好转时在重新出山。适时而动,不失为上策。
二、转行做私募基金
对于像林森这样的明星基金经理而言,由于他已经在公募基金行业展现了自己的实力,积攒了大量的资源,因此他选择在股市行情低迷时转行做私募基金,这是很明智的选择,林森做私募基金的话,很多投资者肯定会加入,而且私募基金比公募基金更加赚钱,因此林森良禽择木而栖,选择更多赚钱的私募基金这也无可厚非,在私募基金领域林森肯定也能做出自己的一番事业。
三、目前基金行业竞争激烈
林森尽管管理的基金业绩在近几年表现比较好,但是公募基金行业竞争是很激烈的,每年都有业绩排名和考核,而且基金行业新人涌现,此时离职是最好的选择,可以让年轻人有更多的机会。
综上:林森选择离职有以上三点原因。
基金圈逐渐饭圈化,一些人跟随基金经理进行投资,你如何看待这一现象?
我个人认为这样的事其实是一个坏事,换句话说投资本来是一个比较严肃的事情,如果把基金投资饭圈化的话,很可能会导致一些人盲目投资,甚至一些从来没有理财经验的人都会参与进来,投资圈一直有一句话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这句话相信很多90后消费者都没有听过,或者说即便听过了也没有正视这个问题。
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应该就是从2020年的六七月份的时候开始的,基金圈子特别火热,可以说全国上下都在讨论期间,只要我们出门,都能听到别人在讨论基金的事情。当所有人都开始讨论基金的时候,也就意味着马上就要扣韭菜了,这句话一点都不假,后来在去年的七八月份的时候,基金的大跌也证实了这一点,现在进了2021年,基金的投资又成为了一件非常火热的事情,可以说这一次割韭菜也不远了。
基金为什么会饭圈化?
以前听到关于投资的内容,不管是理财投资还是其他的实物投资,这样的投资一般都是比较严肃的,但是不知道为什么,从最近几年开始,年轻人在参与了投资理财之后,理财的形式好像变得比以前轻松了很多,甚至出现了一些饭圈化的现象。对于这样的一个现象,我本人其实并不是特别看好,因为随着大批90后融入经济圈,经济圈的范畴化会导致一个偶像崇拜的问题,当这样的偶像崇拜越来越多的时候,很可能会引发一系列问题。
一些人现在在跟随基金经理投资。
后来在参与基金投资的过程中,选择一位靠谱的经验经历是非常重要的,现在的有些年轻人对某些基金经理存在一定的盲目崇拜,不管这样的基金经理做了什么样的事情,他们都会在自己的朋友圈里和私下的圈子里互相讨论和模仿。对于这样的一个行为,只能说现在是在一个牛市的行情内,如果牛市结束了,很多基金经理也并不会有什么好的操作。
我是如何看待这些现象的?
我始终觉得投资应该是一个比较严肃的事情,至少应该是一个比较专业的事情,对于这样把基金投资娱乐化的行为,我觉得这样的行为显得过于轻浮了,很多年轻人都会在接下来的下跌中成为韭菜,对于这样的一个事,可以说这是他们理财投资中的一个学习过程吧。
如何看待基金饭圈化,基金真的能赚到钱吗?
基金真的能够赚到钱,但基金饭圈化不是一个好的现象。由于最近两年基金很火热,于是就有非常多的人来购买基金,想要从基金中分一杯羹,即便是现在,基金也经常能够挂在热搜上面,越来越多的人来购买基金。但是最近几天是一直下跌的情况,让很多人一直在亏本金,于是很多人就不相信基金能够赚钱,而且怕亏损的更多,直接全部抛出,然后说基金一点都不赚钱。从一方面来说,完全被基金割了韭菜,而且没有对基金产生正确的认识,基金本身就是中高风险的产品,谁都无法保障每天都是涨的,就连最厉害的基金经理也做不到这样的事情。
另一方面基金的变动在七天内是要被收手续费给基金经理的,所以会让这些人觉得基金根本赚不到钱。实际上基金是属于长期的投资,短期内的涨跌完全是看运气成分,这个星期连跌四天,谁都不知道下一个交易日会跌还是会涨。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基金确实能够赚到钱,看基金的成长属性就知道了,很多基金在过去一年中的涨幅是超过百分百的,说明如果投入一千元的话,那么一年过后会变成两千元。
基金赚钱的模式非常的简单,在跌到最低的时候买入,在涨到最高的时候卖出。看起来是非常简单的事情,实际上做起来是很难的,因为人类的贪婪心理只会想要赚的更多,从而忽视了基金是中高风险的这件事情,然后就亏损了。而基金的饭圈化现象是非常不好的,基金不是娱乐圈,也不需要什么顶流人物,即便是基金经理也不敢保证让每一个购买基金的人获得到可观的收益,更何况这会影响到基金经理,给他带来了很大的困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