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金融协会统计全球名义债务在 2022 年下降了 4 万亿美元,这一下降幅度说明了什么?

2023-02-26 11:35:54 来源 : 网络 作者 : 听雨楼

2022开年的“四万亿放水”,对我们的生活影响有多大?

要聊这个问题,我们得先弄清楚资金是如何流入市场的?以及什么是资金空转?

我们都知道,自去年12月份以来,央行开始频繁降准、降息。

每次数据公布之后,所有人都要跟着HIGH起来,各种哔哔的杂音都出来了。

比如说什么楼市要反弹,股市要腾飞,2022大水漫灌的时代来了之类的······

千万,别听他们瞎哔哔。

天黑路滑,小心驾驶才是王道!

在现代信用经济环境下,完整的放水过程是这样的:

央妈通过MLF之类的货币工具放水给金融系统,金融系统通过信贷放水给市场,市场中的企业和个人用钱投资或消费,整个市场经济链条就活了。

资金空转 指的则是央妈放给金融系统的水在银行间流动,无法到市场中去,导致资金的经济效应无法显现。关于这个现象,我有一篇文章进行过详细的解读,大家可以点击看一下:为什么央行放水了,仍然感觉市场上没钱用,手头紧?

2021年12月,央妈开始频繁降准降息,加上各种高级别发布会上领导们也频频放风,直指宽货币环境。

那个时候的情况是这样的:

先看新增贷款数据。12月份,人民币贷款新增1.13万亿元,弱于预期的1.24万亿元,同比少增1300亿元,也低于前值的1.27万亿元。

再看货币供应量M2同比增长9%,好于预期8.7%,前值为8.5%。

货币供应量增加,对应的是央行的降准降息释放的货币增多。

贷款规模的减少,对应的是商业银行并未把货币释放的市场上。

意思就是说: 2021年12月份,央行的降准、降息以及各项宽松手段释放的货币,并没有进入实体,消费,还有资产领域,而是在金融机构内部以极低成本空转。

那么问题就来了,2022年这4万亿是国家公信力背景提供的数据,是切实流入市场的货币数量,为什么还说是资金换了另一种形式在空转呢?

对于国家公信力权威给出的相关数据,并无质疑的必要,而且中国金融市场一向讲究开门红,这个成绩高层一定是满意的,的确是个好兆头。

而我们要细化讨论的是信贷规模的内部结构,也就是具体哪些指标涨了?又有哪些指标降了,这样才能看出经济的现实状态和货币流动的真实反应。

2022年开年首月的金融数据已经公布,我们一起看下具体的几个关键数据:

从总量上看,确实可以说开门红、超出预期。

社融增量创新高,M2增速超预期……很容易让人直接联想到一个结论

——水来了,钱多了,形势一片大好。

当绝大多数人都把目光聚集在“M2增速达到9.8%,远超预期”时,却忽视了下面这组数据

——1月份,M1增速为“-1.9%”。

中国M1有数据 历史 以来,首次负增长。

M1是指活期现金,M2是M1加上定期存款或定期理财,两者相背离,证明活期现金在向定金存款转化。

M1负增长,简单地讲就是:消费意愿在走低,投资意愿在持续萎靡,经济活跃度依旧很差。

M1反应的是现实生活中的购买力。

高了,说明老百姓手头宽裕,愿意花钱,企业愿意投资,对于未来投资预期较高,资金流动性好。

低了,说明老百姓手头紧,没啥花钱欲望,企业对未来收益不看好,不愿意投资,现实经济中缺少流动性。

而M2的增加,只是说明了央妈给银行的钱确实是多了。

信贷总金额的增加,也说明银行确实把央妈给的钱通过信贷释放到市场中去了。

但是,市场拿到钱,花没花是另外一件事。

而这MI与M2相背离,正好说明了:市场拿到钱,但是却没花,而是转手又被人们存到了银行,再一次回到金融机构里面去了。

就像过年时候,亲戚中的长辈给孩子发了压岁钱,孩子拿到钱之后,不是拿去买东西消费了,而是转手又交给了自己家长。

那么,为啥呢?为啥要贷款出来又转手存起来了呢?

当然是因为觉得投资赚钱不靠谱,不如吃息差啊!

说到底,还是没信心,市场对于投资预期很悲观啊!

央妈给银行资金成本调低了之后,银行贷款的利息也在走低,资金使用成本已经降了下来。叠加上银行为了完成任务,各种无息/低息贷款产品开始推向市场,这种情况下,一些机构便顺势开启了信贷转存套利模式。

比如说,中信证券在央行全面降准降息以后,立马启动配股募资,结果钱到手之后却拿了80亿去华夏银行存了个定期,券商都要吃利息赚钱,这种躺赢不香么?

钱绕了一圈,还是回到金融系统里面空转,只不过区别于去年12月份来说,市场下局,参与了这次资金空转。

好歹资金到市场中走了一圈,对于实体经济、企业投资和个人消费起到什么作用了吗?

自然是没什么毛用!

不信?我们再看下新增人民币贷款的细类:

1月份人民币总贷款规模增加了3944亿,而企业部门的中长期贷款只增加了600亿,居民短期贷款和中长期贷款却都是减少。

居民短期贷款对应的是生活消费,这个又减少了,说明了消费端不行;

居民中长期贷款对应的是房贷,这个也在萎缩,说明楼市不太可能有啥小阳春;

这两样都在减少,那些看到4万亿就开始高呼楼市反弹,价格上涨的声音是不是该停停了?打不打脸?

只是这数据上,钱的金额对不上啊,剩下的钱都去哪儿了?放出来的水到底流向了哪里?

当然是企业短期贷款和企业票据!

其中,企业短期贷款创下 历史 最高!

大家都知道,企业短期贷款都属于一年期以内的贷款,利息低,放款快,操作简单。

短期贷款大幅增加,中长期贷款却在缩减。

这说明什么问题?

银行在利用短期贷款冲指标,市场上一些机构配合着银行,一同造出了个开门红!

所谓的信贷规模增长,剖开来看,数据反应出的并不是真实的市场需求,更不会带来经济效益的增长,而是人为的强拉贷款指标,主动推高信贷规模,为的,是数据好看!

可笑吧?

2021年12月,央行高层提出了“主动出击、支持实体、货币政策靠前发力”的信贷任务。其言语之恳切,态度之强烈前所未有,金融系统也有信贷压力啊,需要给市场释放积极的信号提振市场信息和投资预期啊。

于是,各大商业银行都在通过大量投放“短期贷款”,冲刺高层提出的信贷任务。纷纷找到一些信用不错,经济效益良好的合作单位,低息贷款走个任务,转手又存到银行里吃个利息,一来一回任务完成了,谁都没有亏,数据一上去,央行和金融系统脸上就都好看了,银企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密了······

这个银行开门红,银行也确实努力了,主动出击,积极放贷,忙的马不停蹄。

现实经济环境中呢,有钱的企业玩着短借转存的 游戏 ,真正缺钱的企业因为风险指标高依旧是融不到钱,依旧没法搞好生产,企业运营,扩大规模,提高就业仍旧没法得到根上的解决······

但这也没办法的事儿不是么?中国国内经济环境和市场的寒蝉效应哪里会一下子就突然消失的、。

想想银行的信贷口,为啥放贷难,不仅仅是疫情影响下的企业躺平,不敢贷款,银行放贷也怕风险啊,现在信贷都是终身负责制,银行负责人既要完成任务也要规避坏债啊。

这样的思维导向下,与其冒着大风险把钱放给真正需要的实体企业,不如拆借给同行或者和不需要钱的企业玩一玩短贷换存款的 游戏 呢。

有人总结,央行费了那么大劲,从宽货币(央行放水给银行)到宽信用(银行放水给市场)一直无法真正的有效发力,根本原因不就是市场不敢投资,人群不敢消费么?

他们所担忧的不就是贷款利息太高,怕还不上么?

那就把利息持续往下走,或者直接干到0不就行了!

白给钱花,谁会拒绝?

而且,发达国家不都是低利息,有的甚至还是负利息么,为的就是防止人们躺平,把钱存起来而不是去投资,中国迟早也要走这一步的,为什么不再来几次全面降准降息呢?

这样有用么?

当然没有用,而且风险很大!

首先,中国国内目前的经济环境,已经面临着很大的债务风险,不再适合加大杠杆了。具体大家可以看一下我的这篇文章:中国现在面临着什么样的债务危机?

疫情影响下,实体经济不敢借钱,就算把宽信用降低到最低,也没有行业敢借钱。更何况,原先的支柱性产业房地产行业一直在出清缩表,就算他们敢借,国家也绝不会允许资金再往楼市里流入。

为啥?

因为脱实就虚不能再继续下去了!这样对实体经济冲击更大,国家放水的目的是为了托底经济,更是为了发展实业,实现共同富裕。

而房地产行业早就是金融属性了,它要出清转型成真正的实体经济,实现其真正的居住属性。

进一步将,如果让资金进一步流入房产,让拥有更多房产的人群财富持续增长,无异于加大贫富差距,这与国家调控的初衷完全是相背离的。

而且,2021年中国住户部门杠杆率已经高达72.2%,已经高出了国际平均水平,还继续给居民加杠杆?这不闹么?

回想下,日本房产泡沫危机爆发时候,多少个家庭被债务拖下深渊。加大居民杠杆,无异于持续透支居民未来购买力,寅吃卯粮的做法不可取!

最实际的,还是要从根上着手,通过给实体企业注入资金托底经济,有效提高居民就业,实现经济增长。

其次,美联储加息预期日益强烈,美国为了促进资本回流,方便它收割掳掠,正在全球各处搞事制造危机。先是哈萨克斯坦开年暴乱,现在全世界还盯着俄乌的形势,局势如此不稳定的情况下,大放水刺激对于国内资本市场无异是添乱。

大水漫灌,那是主动制造通胀,推高资产泡沫,难道还主动给美元收割提供机会不成?

很显然,中国“以我为主”的货币规划策略不会这么干!

最后,疫情仍然是最大的不确定性。

中国的经济环境与政治息息相关,绝大多数时候,是政治决定经济。

2022年上半年是冬奥会,下半年是二十大召开,这两件大事,决定了中国的“疫情动态清零政策”会更加趋严。

因为,冬奥会的重点是中国向世界展示其城市治理水平,目的是为了收获一定的政治正向舆论支持和经济投入回报。所以,2022年的上半年,国内顶层绝不会允许疫情失控,只会更加严守严防,而付出的必定是经济相对收紧带来的损失。

而下半年,在二十大正式召开之前,中国的民生保障,经济稳定,就业指标,疫情管控等各个方面更是不会被允许出现任何问题,这是政治正确!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2022年的中国货币政策,不会有什么大水漫灌!

2021年中国的GDP再创新高,全年GDP总量高达114.3万亿,比上年增长了8.1%。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初步核算数据,高技术制造业同比增长18.2%,位居各大产业之首。

没想到吧?

2021年拉动GDP增长的不是房地产行业,不是消费口复苏,竟然也不是外贸增长,而是高技术制造业!

其中,新能源 汽车 ,工业机器人,集成电路,微型计算机设备产量分别增长145.6%、44.9%、33.3%、22.3%,保持了强劲增长动能。

在房地产业、建筑业等投资持续收缩、严重拖累GDP增长的前提下,高新技术制造业凭着超高增长率硬是把GDP拉到了8.1%的数值。

这说明了什么?

国家经济结构变革已初见成效!

从2021年年底开始的货币宽松表达,以及2022年真金白银的开始往市场放水,到今天的信贷规模开始放大,国家维稳经济的步伐一直在前行,每一步都走的很稳!

只不过,这宏观货币政策调整就像开车一样,需要稳着来:

轻轻踩上一脚油门感受下车的动能;

不行了,加重点力道再踩;

还不行,就加了力连续踩——直到车开始启动。

如今,经历了数次积极的货币政策调控,虽然资金仍旧在空转,其主要的原因,是因为货币流通遇到了堵点。

但我们要明白,一切政策的出台和落地都需要时间和过程,所有的堵点都需要有形之手一点点地去疏通,去解决。

而且,效果已经初现,市场已经开始接触到资金了不是么?

有了这第一步,就会有第二步,那么接下来给市场中的实体企业注入动力,重塑市场信心和预期还会远么?

分享完毕,感谢阅读,欢迎关注@观众席上的阿景

美债收益率下跌意味着什么

美债收益率下降意味着有大量的资金正在买入美债,资金的集体抢筹避险引发了美债收益率下降。美国国债是避险资产,属于安全资产,当它的价格开始不断上涨的时候就说明美国风险市场的资金在不断退出,进而转移至国债市场避险,与此同时大量资金的涌入就会造成美债收益率持续下行,进而形成美债收益率下降。

拓展资料:
如果美债收益率下降的速度比较慢,那么我们可以认为这是市场自发地下跌引起的,如果比较快,那么明显市场是受到了一些不利因素的影响,例如美国股市、垃圾债等资产风险太高,可能会遭受市场过度抛售,引发股市、垃圾债以及衍生品市场的危机。一般情况下,国债收益率大幅下挫,就会降低国际资本投资美债的意愿,这样就会导致美国为了拯救市场而进一步释放流动性,即向市场投放钱。
美国国债(U.S. Treasury Securities),是指美国财政部代表联邦政府发行的国家公债。根据发行方式不同,美国国债可分为凭证式国债、实物券式国债(又称无记名式国债或国库券)和记账式国债3种。
美国国债根据债券的偿还期限不同,美国国债大致可分为短期国库券(T-Bills)、中期国库票据(T-Notes)和长期国库债券(T-Bonds)3类。美国国债除了本土投资者外还面向全球各个国家,其往年的国债发行量平均一年是5、6千亿美元。
2018年4月,中国和日本分别减持58亿和123亿美元,共有19个国家在4月份抛售了美国国债。
美国财政部15日公布的数据显示,2019年6月份日本增持219亿美元美国国债,中国增持23亿美元美国国债,日本超越中国成为美国第一大债权国。
2020年8月17日美国财政部公布了月度国际资本流动报告。数据显示,6月份,中国抛售93亿美元国债(约合人民币643亿元),成为抛售美债最多的国家。截止2020年8月17日,中国美债持仓总金额仍维持在1万亿美元上方,仍是美债第二大海外持有国。
美国财政部当地时间2022年2月1日公布的报告显示,美国国债总额首次突破30万亿美元,创历史新高。

2022 中国内地富豪榜上榜者的财富总额跌幅近四成,说明了什么?

内地富豪的财富总额严重下跌主要说明了两个问题,一是大环境的“不友好”,二是行业的快速转变,政策因素使得暴力垄断行业很难再出现。

《福布斯》2022中国内地富豪榜公布,农夫山泉创始人钟睒睒以623亿美元再次蝉联中国内地富豪榜榜首,相比较去年659亿美元的身家,下降5%左右。第二名依旧是字节跳动创始人张一鸣(财富值为495亿美元),相比较去年个人身家缩水99亿美元。第三名也没有变,还是宁德时代董事长曾毓群(财富值为289亿美元),不过其财富值缩水高达43%。

对比这次上榜者的财富总额和上一年度上榜者的财富总额,跌幅达到了将近4成,从1.48万亿美元下降到9071亿美元。这种财富值的炸裂式缩水,也说明了一些问题。


01、大环境的艰难,各行各业都处于寒冬期

这三年,尤其是今年,各行各业的生存都面临着极大的挑战。市场热情不够,投资悲观,大家都是“勒紧裤腰带过日子”,哪里还有胆子去放肆地消费。

全球经济下滑在2019年年初就已经出现了,只是那时候还不严重。后来伴随“黑天鹅”事件,即疫情的出现,彻底将经济危机这个事实暴露在公众面前。本来以为疫情会越来越好,但是谁都没想到会演变成如今这样。

疫情的这三年,许多人认识到了一个事实,那就是攒钱以备不时之需是多么的重要。没有了消费拉动经济,各行各业的生产需求都间接缩小有的甚至出现断崖式下降。俗话说“大疫不过三年”,但是如今看来这句话也不是那么准确。

疫情已经让我们的生活变得艰难,但是复杂的国际形势进一步加剧了这种不容易。俄乌战争已经进行了将近9个月,依旧没有看到和平的曙光。动荡的局面,让地区间的撕裂和对抗进一步加深。“覆巢之下焉有完卵”,这样的形式需要每一个行业乃至每一个人为其买单。


02、行业转变,叠加政策因素,暴力垄断行业很难再出现

仔细看这次的富豪榜名单,可以知道如今行业的转变也在加剧。往前推10年甚至20年,那都是房地产横行的时代,富豪榜前10名中可能有4、5个都来自地产行业。

但是如今不同了,这次榜单中来自地产行业排名最高的是位居第32名的万达集团王健林家族,财富总额是1050亿元,对比2015年登顶,财富缩水了将近一半。其它的地产巨头很多已经跌出了这份名单。

同时,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那就是一些文件的下发,限制了许多龙头企业的无限制发展和投资,在这里就不细说了。


最后我想在这里说一下,其实大家没必要太关注富豪们的财富值,看看就好,因为他们的财富值都是根据股票衡量的,变动本来就很大。而且就算他们不停缩水,缩水到只有几千万元,也是我们难以望其项背的。所以,还是想办法过好自己的生活,尽量多赚钱。

2020年全球蒸发近4万亿,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目前全球流动性正在以惊人的速度缩水,而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并非是2007年至2008年危机那种银行系统崩溃,而是各国央行过头的紧缩政策。比如在美国,美联储虽然这一周期内只进行了9次加息,但是算上缩表等其他操作,其效果其实等同于额外还进行了10次加息。如果美国联储和其他大央行再不改弦更张,全球流动性危机总爆发,后果不堪设想。

当时间进入2019年时,全球流动性急剧缩减,其速度为2007年至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所仅见。投资者再度开始在痛楚当中意识到,其实低名义利率并不一定就意味着货币环境就真是宽松的。

在流动性收紧,经济减速乃至可能发生衰退的大背景下,风险资产纷纷碰壁。那些在过去十年内一直得过且过,拖着不肯解决债务问题,甚至使其愈发恶化的经济体、企业和行业,其未来尤其暗淡。这些高负债主体要进行再融资,高流动性是必不可少的条件。如果这些债务无法再滚下去,系统性风险就将爆发。

图表一显示了全球流动性近期缩减的规模。这里的流动性指的是融资流动性,而非市场流动性,尽管这两者其实也是密切关联的。2018年1月底以来,全球私营部门流动性已经减少了大约3万亿美元,其中三分之二左右是发生在发达国家,同时全球央行流动性也减少了1.1万亿美元,三分之二是来自外储大量损失的新兴市场。合计起来,全球流动性减少了4万亿美元以上,降至124.1万亿美元。

将这减少3%的事实与增长7%的“常态”趋势相比,就更加触目惊心。换言之,在短暂的复苏之后,全球流动性再度降至低于长期趋势大约25%的位置。图表显示了各关键央行近期每周的动作,其中只有中国人民银行还在扩张自己的资产负债表。以美元计算,全球央行资金近三个月减少的年化速度达到了近10%。

关注对象

在监控全球流动性时,需要密切注意的有三个渠道,即央行注入的流动性,私营部门提供的流动性,以及资本的跨国流动。第一个指的是所谓量化宽松和央行其他的货币、回购和债券市场运作。第二个是私营部门所产生出的包括信贷在内的全部现金。第三个计入了所有的净投资。央行流动性和跨国资本流动为基本流动性,而银行和影子银行提供次级流动性。

流动性虽然与利率密切关联,但从来不是简单对应,这一点在后2008时代尤其明显。银行储备、货币和流动性之间的关系也是类似的情况。

央行在非监管部分的金融系统当中拥有超级影响力,在那里,存款并非唯一的融资来源,在这里,最重要的就是既有债务再融资能力,而山穷水尽时,央行就是最后的流动性提供者。换言之,在危机当中,流动性是最不可或缺的,因此央行的干预也是必需的。鉴于流动性供应对既有债务再融资的重要性要远远超过新项目融资,央行资产负债表的规模也就往往要比利率本身的影响重要得多。因此,利率和流动性供应之间的关系几乎从来就不是简单对应的。在现代金融系统当中,央行对融资流动性的决定性地位日益巩固,而且往往直接影响市场流动性。

图表二显示了1980年以来美元货币市场的戏剧性扩张,以及美联储在过程当中所扮演的决定性角色。这些市场的作用日益重要,2007年至2008年危机之后,几乎已经和银行存款等量齐观。货币市场上的玩家有传统银行和影子银行两种,区别在于,前者有存款可以依靠,放款也就更加有弹性。

影子银行不同,运作必须依靠更加复杂的链条,比如A放款给B,B又放款给C。这过程当中,他们会提供其他的储值工具,比如资产抵押债券。不过,影子银行很大程度上其实就是在从事既有储蓄的再打包和再循环,意味着他们在经纪链条上往往是主要与批发融资有关,而不大创造新的放款。影子银行增大了传统银行系统的弹性,也就推高了信贷乘数。

投机贷款的胃口总是很好,看上去不管利率怎样都不受影响。不过,若真是如此,本身就依靠银行信贷的影子银行系统就不会在2007年至2008年危机爆发之前迅速膨胀起来。这种基于短期回购的批发融资模式的脆弱性推高了系统性风险,因为这是一个基于抵押的,且极度超前于正常周期的市场,同时还会对传统银行的运作造成消极影响。传统经济学未能充分理解这方面的风险,因为从其视角看来,资产和债务总是对应的,整个系统的信贷和债务最终总是均衡为零,却没有想到在净数字不变的情况下,系统内部会派生出多少信贷和债务。其实,这过程当中的故事简直就是在攀登世界上最高的台阶,而传统经济学却相信不会有人失足掉下来!

央行在融资机制当中所扮演的关键角色一样没有被充分理解,哪怕是决策者自身也没有做到。于是乎,在近期的缩表操作,即将量化宽松期间买进的国债等抵押品投放回市场的过程中,联储的态度是非常傲慢和自以为是的,觉得这是再常规不过的事情。然而实际上,量化紧缩很可能会在现代金融系统当中产生被放大若干倍的影响力。比如在图表三当中,可以看到美国货币市场的走势与联储资产负债表规模的变化其实是关联非常密切的。资产负债表最近的缩减已经使得美国货币市场条件大幅恶化,令人不寒而栗。

全新的危机

因此,2007年和2008年时,麻烦主要是出在银行系统的故障上,包括过度扩张的银行和影子银行突然崩溃,但是现在却不同,局面与1997年至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期间的信用紧缩更为相似,即以美联储为首,各央行都收缩了流动性供应,资本跨国流动迅速退潮。区别只在于,今日的金融市场彼此联系更为紧密,更全球化了。因此,新的危机完全可能再现亚洲金融危机式的抛售,但是麻烦却不会再只被局限于一地。这些在图表四当中得以体现,后者将总信贷的变化分为两个部分,一是黑色线代表的信贷乘数,一是橙色线代表的货币基础。

2007年至2008年危机当中,最重要的是信贷乘数的下滑。事实上,绝对下滑2006年就已经开始,随后,伴随危机演变,联储的资产负债表迅速膨胀起来,这些可以从图表四当中的橙色线身上看到。在奔向2007年至2008年危机的路上,影子银行一直在基于新的抵押品如美元存款不停借贷,以及对既有抵押品进行再抵押,创造出“影子货币基础”
,如图表五所示。同一图表当中还有资本以新兴市场为目标的跨境流动状况,因为这些流动很可能主要都是以美元贷款的形式进行的,后者很可能也是来自同一个离岸批发市场。于是乎,这两者呈现出高度同步的态势也就不难理解了。

全球央行货币崩溃

和十年前不同,今天的货币问题主要是在于其他部分,或者直接说就是基本流动性的紧缩。具体而言包括:美联储的紧缩,其他主要央行如欧洲央行和日本央行的紧缩,“美元区”如新兴市场国家央行的紧缩,以及欧洲美元/离岸批发市场所受到的法律打压。

图表六显示的是央行资产负债表的增长情况,细分为三个部分,即美联储、非美发达国家市场央行和新兴市场央行。美国联储将其“反向量化宽松”的额度上调到了每个月500亿美元,欧洲央行也从年底开始停止了量化宽松操作,但是可以看到,当前流动性短缺的规模已经超过了两者的总和。如图表七,新兴市场央行也大多如此,而且可以看出,与以往大多数时候一样,新兴市场周期很大程度上都取决于其外储变化情况。这其实正说明,美国联储紧缩正在造成额外的消极连锁反应。总之,在全球流动性急剧减少的过程当中,三者都起到了作用。

紧缩的第四个成分是难以准确用数字界定的,因为数据太过稀缺。不过,可以肯定的是,美国联邦当局正在向着离岸市场大动干戈,他们似乎是迫切想要重新拿回美元流动性的控制权。

欧洲美元市场是美联储和财政部鞭长莫及的,而在2007年至2008年前影子银行大繁荣的进程当中,这一市场是发挥了重大作用的。美国已经在推动SOFR来代替LIBOR作为新的在岸货币市场利率,以2018年税务大赦来鼓励企业收回离岸存款,以及取消了离岸银行家贷款的利息抵税优惠,这些都将大幅度削弱欧洲美元市场的吸引力。这些措施的效果如图表八所示。

  其他紧缩证据

当前紧缩的规模可以从两个统计数据当中看出,一是美国十年期国债“真实”期限溢价,一是G4收益率曲线。十年期国债被视为避风港资产,低期限溢价就意味着全球对这些资产的需求高。去除掉通货膨胀预期的影响,在安全资产需求“正常”的情况下,真实期限溢价应该是在零左右,当投资者对安全的需求旺盛,真实期限溢价就会被压低,而当大家愿意更多冒风险时,其就会被推高。因此,这一指标也就成为了判断货币条件过于宽松或者紧缩的重要参考。

图表九就是真实期限溢价与联邦基金的走势。可以看到,由于反向量化宽松,联邦基金真实利率其实更接近5%,而不是2.5%的目标,这就相当于当前紧缩周期当中,联储是进行了20次加息,而不是大家看到的9次。

图表十是全球流动性和G4政府债券收益率曲线所显示的全球利率期限结构。在流动性紧缩时,投资者会更多要求安全资产,压低其收益率和期限溢价,而当前,几个主要经济体的政府债券收益率曲线都趋平,也就说明了全球流动性环境的恶化。

结论

2019年,全球层面的货币政策可能出现重大宽松变化。目前,只有中国是宽松的态势,但鉴于美国国内和全球层面的流动性紧缩情况,预计美联储很可能会跟进,而且不单单是降息,还会额外注入流动性。这是否就会是大家所谓第四轮量化宽松(QE4),联储资产负债表是否会再度膨胀,都有待于观察。

金融危机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相关文章

  • 西方能不能联合越南以及东南亚小国
    西方能不能联合越南以及东南亚小国

    外企搬迁去印度、越南等国家,中国“世界工厂”地位会被取代吗?中国失去“世界工厂”的地位,很难。至少在今后的较长一段时间内,几无可能。
    一些外企和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搬离中

    2023-02-26
  • 为什么欧美工人可以做几代,而中国工
    为什么欧美工人可以做几代,而中国工

    为什么现在的工厂天天都招人。是人不够吗?天天招工的工厂可能待遇都不高,这样人员的流动性很高,大家都做不长。工厂方面也乐得如此,就这点钱,爱干不干,反正又不是招不到人!而且一年

    2023-02-26
  • 网上不知什么时候都在开始讨论计划

    美国的经济体制是什么,是什么决定了这样的经济体制美国的经济体制 美国经济制度以私有制为基础,以自主经营的自由企业为主体,同时辅以国家宏观调控。 是什么决定了这样的经济

    2023-02-26
  • 婆媳经济问题怎么解决?

    如何处理婆媳间的经济问题何必一直要迁就他呢,,你每次这样给,她还以为你们好有钱,而且也只管自已过得开心,哪还管你们哦。下次再给你要钱,你就说你们也没钱,最烦这样的婆婆,都说爸妈

    2023-02-26
  • 金融行业如何数字化转型?
    金融行业如何数字化转型?

    “十四五”时期,金融行业如何做好数字化转型近年来,数字化转型正席卷各行各业。作为处于第四次工业革命浪潮之中的金融机构,亦在迅速跟进数字化趋势,积极探索业务创新、运营优化

    2023-02-26
  • 如何面临现在的经济危机,2023年你需
    如何面临现在的经济危机,2023年你需

    如何应对经济危机第一、远离泡沫产业。危机爆发时,泡沫经济往往会第一个遭遇暴击。最典型的就是楼市和股市,它们的崩盘、已经成了危机爆发的象征。
    第二、发挥人民当家做主的

    2023-02-26
  • 经济危机的时候做什么赚钱?
    经济危机的时候做什么赚钱?

    经济危机的受益行业有哪些?经济危机的受益行业有食品饮料行业、纺织服装行业、医药生物行业、机场港口基建行业、公共事业、物流行业、文化传媒等生产类行业。一旦经济出现

    2023-02-26
  • 美联储研究员预计美国经济增长路径
    美联储研究员预计美国经济增长路径

    美联储12月加息影响或远大于预期11月22日,美联储下个月升息已成定局,市场猜测特朗普的通货再膨胀政策将意味着加快货币紧缩速度。彭博依据联邦基金期货合约的计算显示,市场暗示

    2023-02-26
  • 中国银行涉七项违法违规被罚 3280
    中国银行涉七项违法违规被罚 3280

    中国银行云南省分行被罚6.5万元:未按规定备案账户,起到哪些警示作用?中国银行云南省分行被罚6.5万元:未按规定备案账户,起到哪些警示作用首先就是对于一些商业银行而言他们会加强

    2023-02-26
  • 墨西哥第四季度 GDP 同比增长 3.57
    墨西哥第四季度 GDP 同比增长 3.57

    墨西哥目前的经济是怎样的呢?墨西哥目前的经济是是拉美第二大经济体,同时也是拉美第三大线上零售市场。
    拓展资料
    一、中墨在双边贸易上取得了重大成就。首先,中国对墨西哥出口

    2023-0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