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央行称 CPI 同比涨幅或放缓,当地未来经济走势如何?
日本通胀飙升至31年新高,对全球的经济有哪些实质性影响?
日本作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其经济在发展的过程中一直处于通胀的状态,截止到2022年日本经济仍旧处于高通胀,且2022年日本通胀直接飙升到31年之最,对于全球经济的发展而言带来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对日贸易的发展,进一步推升全球通胀。
日本经济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受制于日本房地产泡沫经济的影响,使得日本经济陷入了停滞。自从那时候开始,日本就陷入了通胀危机,物价指数一涨再涨,使得不少民众的生活受到极大影响。日本央行一直一意孤行,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立场,日元贬值的趋势一直难以扭转。直到2022年,日本通胀已经持续了31年,且在2022年创下了新高。
日本央行数据显示,日本在2022年8月的CPI指数同比上涨2.8%,这一数据直接超过1991年的CPI上涨数值,甚至直接高于日本央行预期2%的既定目标。不断上涨的物价压力被分散到多个领域,日本当前依旧沿用的货币宽松政策希望刺激经济增长,使得通胀危机出现升温,而且日本央行认为当前的通胀是暂时的,后续并不会持续过久。所以他们一直将利率维持在最低水平,等到工资稳定增长后,希望通胀自然消失。
日本通胀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其他国家对日的贸易,由于日本通胀的原因,其他币种兑换日币的汇率就会提升,无疑就会带来其他国家在这方面的损失。且日币也作为主流货币,在世界货币中占据一定的位置,持续通胀对本国消费者不利,日币大幅度贬值也会使得日本的投资受损,使得全球产业链的发展受阻,也会进一步造成全球经济通胀。
日本通缩持续了多久
79个月。
日本的通缩紧缩问题由来已久。自上世纪70年代中后期起,伴随日本经济增长由高速向中速转换,通胀水平也显著走低,并在90年代之后陷入长期通缩之中。近一段时间以来,在我国经济迈向“新常态”的同时,物价涨幅下行压力也明显加大,今年1月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涨幅降至0.8%,2、3月也仅为1.4%,仍处在2009年底以来的低位;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更连续37个月为负且跌幅整体扩大,关于我国可能陷入通缩的担忧也随之升温。
为此,本文将通过分析日本通缩产生的原因,并据此提出我国防范和应对通缩风险的政策建议。自上世纪50年代进入经济起飞阶段后,日本经济保持了近20年的高增长,并在70年代中后期进入经济增速换挡阶段。经济增长放缓的同时,日本通胀水平也出现明显的阶梯式下行,90年代末更陷入了持续的通缩之中,直至2013年才在“安倍经济学”的刺激下勉强走出通缩的泥潭。从图1可以看出,日本物价变化具有明显的周期性特征。上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以波峰为准划分,日本消费者物价指数(CPI)的同比变化率经历了5轮周期性波动,剔除食品和能源价格影响的消费者物价指数(简称核心CPI)也表现出大体相同的走势。在历轮周期性的波动中,日本物价变化表现出三方面的特点:一是周期整体呈拉长的趋势。
日本始于1974年的第一轮物价周期性波动持续了79个月,第二、三轮则分别延长至122个和83个月,第四轮周期更长达129个月。第五轮物价周期尽管缩短至71个月,但2014年5月CPI涨幅出现的高点更多是受安倍经济学及消费税上调等政策性因素的影响,并非日本经济和物价自身周期性运行导致的结果,因此在政策刺激效果消退后,日本央行近期已再次警告可能出现物价下降的风险。二是波幅趋于平缓。日本物价周期性波动的幅度呈缩小趋势,若以标准差衡量每轮物价波动偏离其平均值的程度,在第一轮物价周期中,日本CPI和核心CPI标准差分别为8.25和8.4,到第五个周期时已降至1.36和1.27,显示日本物价波动趋于平缓。
三是由通胀变为持续的全面通缩。在5轮周期变化中,日本物价的波动经历了通胀的周期性变化、通胀与通缩相交替以及持续通缩三个阶段。第一轮周期中日本CPI和核心CPI同比涨幅的平均值和中位数分别高达9.7%和8.6%,到第四轮周期时均已转为负值,第五轮周期尽管有所回升,但如果剔除政策性因素在拉升通胀方面的影响,其平均通胀水平将明显降低。而且,不仅在消费领域,反映生产者价格变化的批发价格指数和涵盖范围更为广泛的GDP平减指数也均显示日本逐步陷入全面的通缩之中。
日本CPI 1991年来首次突破3%,为什么日本的通货膨胀率这么低?
全球经济现在正与高价格展开战争。尽管主要经济体的价格似乎已超过或接近峰值,但许多国家的通货膨胀仍处于高水平。
作为一个能源净进口国,日本不能选择退出全球大宗商品价格上涨。日本的能源通胀增长率低于美国和欧盟。主要原因是长期合同为日本的液化天然气进口提供了一些缓,根据国际天然气联盟的数据,2018年与石油相关的合同约占液化天然气采购量的67%,因此日本从近期天然气价格上涨中获得了更多保护。
此外,也许更重要的是,根据长期合同,日本从俄罗斯库页岛进口了约10%的液化天然气,但到目前为止,该渠道还没有出现重大供应问题。根据传统的货币理论,太多的钱追逐太少的商品会导致通货膨胀。为什么日本宽松的货币政策没有推高通货膨胀?中泰宏观指出,最直接的原因是过度发行的货币没有流入商品领域。
如果我们比较一下日本居民的工资和价格趋势,我们可以发现,尽管日本的通货膨胀率很低,但工资增长率较低,甚至远低于通货膨胀率。自1999年以来,日本相继启动了包括零利率在内的非常规货币政策,货币宽松程度显著提高。以1999年为基准期考察日本居民的名义工资和价格趋势,可以看出,在1999年至2019年的20年间,日本的CPI增长了约2%,但居民的名义收入下降了11.3%。
通货膨胀率的上升必须有一个先决条件,即不能处于“商品过剩”或产能过剩的状态。如果商品过剩严重,将不会出现“太多的钱追逐有限的商品”的真实状态,通货膨胀将难以发生。
日本泡沫经济的启示
围绕消费价格指数(CPI)的涨跌,关于是否应该继续加息的议论不绝于耳。不错,作为一国的中央银行,其货币政策的基本目标是维持物价的稳定,如果不出现通货膨胀的迹象,似乎就没有立刻加息的必要。可是,当我们在考虑物价稳定时,是应当注重眼前的价格指数呢,还是着眼于长期持续的物价稳定?另外,维持物价稳定毕竟还只是阶段性举措,我们真正的目的应该是保持经济的长期持续健康发展。日本在对其80年代后期发生的泡沫经济的反省中认识到,CPI的变动对泡沫经济的形成具有决定性作用,这对我们国家经济发展决策有借鉴意义。
日本的泡沫经济虽然已经过去15年了,但在日本国内其作为一段沉痛的历史教训,还在不断地受到专家学者的探讨研究,以避免类似的错误重演。可是在世界范围内,类似的悲剧恐怕正在上演。反过来说,假如时间能够倒流,在日本80年代那样的社会经济条件及国际环境下,以对泡沫经济的认识水平,人们能否明智地采取种种打压泡沫的政策措施,避免泡沫经济的发生呢?对于这个问题,很多的日本专家持悲观的态度。这是因为,促使并放任泡沫经济产生的各项政策措施并不像人们事后评论的那样愚不可及,在当时的社会经济氛围下,这些政策措施被认为是恰当的,并受到绝大多数人的认可与支持。如果违背大多数人的意愿,采取事后看来是正确的政策措施,那么你也许只有承担失败的风险,却不会享有成功的荣光。因为在历史上,不曾发生过的事情是不存在的。这就需要决策者以“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气概来推行自己坚信正确的政策措施。而正确的知识只能来源于对历史的科学总结。历史虽然不会重复,可是历史又往往惊人地相似。有日本学者回顾泡沫经济时期自己的想法时说道:“对于消费价格及批发价格都很平稳而只有资产价格急剧上升这一现象,我以为这只是股票、房地产等特定市场的问题,未必是整体经济的问题。可是翻开历史,同样的泡沫已重复了无数次,而当它在自己眼前发生时却没有想到,真让人羞愧不已。”他人的失败是我们的一面镜子,我们应以此为鉴,避免再去验证一次。 导致日本泡沫经济“繁荣”的一个主要因素是当时日本央行实行的宽松的金融政策,它是“泡沫生成的必要条件”(日本前央行总裁速水优语)。“广场协定”达成(1985年9月)之后,为了减少与美国的贸易摩擦,强势日元的闸门被打开,开始了大幅度的升值。在“广场协定”达成前一天的东京汇市上,1美元=242日元,而到了1985年底,美元就已跌破了200日元的大关。到1988年年初,美元甚至跌到了1美元=128日元的水平,在短短不到两年半的时间里日元升值了将近一倍。日元的急速升值给日本经济造成了一定的冲击,经济出现衰退的征兆。为应对这一局面,日本央行在1986年分四次把基准利率从 5%下调到3%,并且在87年2月再次下调0.5%,达到当时的历史低点2.5%。80年代的日本经济不像现在这样疲弱,表现出惊人的适应性。通过技术革新及经营合理化等努力,高科技产品出口大增,到了87年年中,经济就开始出现复苏的迹象。本来这时央行应考虑加息以保持经济的平稳增长,可是由于当时国际及国内的情势,迫使日本央行把2.5%的超低利率维持了2年零3个月,直到89年5月31日才上调到3.25%。长期维持低利率政策的最大负面效应是,强化了人们对低利率将长期持续的幻觉。
当时的国际因素是, 87年10月19日美国股市出现“黑色星期一” 的暴跌。为了防止日元也因此大跌,出于国际协调的考虑日本央行被迫维持低利率政策不变。国内的情势主要是物价的持续稳定。传统的经济学认为,经济复苏将带来信用的扩张,通货膨胀也会随之出现。所以央行应在经济出现复苏迹象时就开始逐步调高利率,以防止通货膨胀的蔓延。可是当时由于日元的大幅度升值,使得进口商品及原材料价格下跌,导致CPI出奇地平稳,批发价格指数甚至还一度出现负值。 低利率的长期持续使货币供应量大幅增加,出现了所谓的“过剩流动性”。本来这应该反映在物价上,可是由于日元升值而没能显现出来。在日本政府扩大内需政策的鼓励下,全国掀起了国土开发热潮,到处兴建休闲娱乐设施,建造商品房及高档写字楼。大量资金流向了股票及房地产行业,使得资产价格出现暴涨。从1986年夏季开始,日本央行就用“干柴”这一比喻来指出潜在的通货膨胀危险。可是这一警钟由于迟迟没有出现的通货膨胀,不光没能说服广大的民众,连日本央行自己也开始发生了怀疑。日本的CPI在泡沫经济的末期才开始缓慢上涨:1989年3月比前一年上升了1.1%,到1990年4月超过了2%,同年11月达到了3%以上,一直到1991年8月一直维持在这个水平。本来日本央行在有出现通货膨胀的可能性时便开始调高利率,可是这次却是在通货膨胀出现之后才调高利率。当时的日本央行总裁澄田事后承认了这一做法的失败。当时虽然知道不断地下调利率会导致资产价格的上涨,可是当时日本央行的优先目标是汇率及物价的稳定,从而轻视了资产价格的上升,结果导致了资产的通货膨胀。这里让日本央行烦恼的是,为了防止资产价格出现泡沫,实现持续的物价稳定,就必须在统计上的物价稳定阶段便开始大幅度地提息。可是在当时这种大环境下,谁又能自信看清了整体经济的方方面面,并且有绝对的权威果断加息,逆势而行呢?泡沫吹大的前提条件是持续宽松的货币政策,而物价一旦上升,宽松的货币政策便无法维持下去,大规模的资产价格泡沫也将不会形成。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物价稳定是资产价格泡沫形成的必要条件。
日本前央行总裁速水优在检讨当时金融政策的失误时这样说:“围绕当时泡沫的发生及扩大,金融政策在什么方面负有责任这一问题,我认为重要的是,在景气恢复已明确化了的1988年下半年以后还比较长地维持低利率,使得这种低利率将永存下去的期待在一般人的心中扎下了根这一点。这是泡沫经济扩大的原动力之一,对于这个无法否认的事实,必须深刻反省。”这就是说,利率政策必须具有弹性,而决不可长期停留在某一低水平,从而造成人们对于未来资产收益预期的偏差。 这里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我们如何辨别何为泡沫,何为正常的经济快速发展?同时,在判断出现差错,出台了错误政策的情况下,哪个对一个国家的社会经济长期持续健康发展造成的危害大?对于这个问题速水优认为:“实际上,在泡沫扩大的过程中,是否是泡沫的判断真的是非常的困难。其中的一个理由是,我们无法否定这是经济结构变化所带来的可能性。比方说,在当时东京地价暴涨时,人们所举的一个在当时很难分辨的,似乎理所当然的理由是:东京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作用的提升。必然的,中央银行总是面对着两个不同的风险,……一个是,在经济正要获得飞跃性的发展时,如果错误地采取紧缩政策,就可能剥夺一个大好的成长机会;另一个是,把只不过是虚幻的生产效率的提高误以为是真实的,放任泡沫的扩大。中央银行在进行政策判断时,不能光注意哪个风险的概率高,还要关注在政策判断出现失误的情况下,哪个造成的社会经济成本高这一问题的评价。泡沫经济时期的经验显示了,对于把只不过是虚幻的生产效率的提高当成是真实的这一错误,从长远来看对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造成了沉重打击这一点,当时的日本银行的认识是不足的。”
在速水优看来,放任泡沫的扩大所造成的损失,远比错误地采取紧缩政策而给经济发展所带来的负面效应要大。事实也确实如此。进入80年代后,支撑日本战后30多年高速发展的政治经济体制都渐渐地不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了,而这时出现的日元升值在客观上加剧了这一点。日本当时应利用这一危机进行政治经济体制的改革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可是当时的政策制定者却只顾眼前的经济繁荣,从而放任泡沫经济的形成与扩大。结果该改革的没改革,该调整的没调整,不仅白白浪费了4、5年的大好时光,而且给以后的经济体制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带来了巨大的困难。 日本的经验教训表明:第一,汇率的调整并不能阻止经济的泡沫化;第二,尤其在CPI的稳定时期,我们更应该当心资产的泡沫化;最后,我们应处理好眼前的经济繁荣与经济的长期持续健康发展之间的关系。在我国当前反对加息的理由之一是,经济过热并非全局性的,所以加息有可能影响经济繁荣。速水优对日本泡沫经济的反省给我们的启示是:在面临这两种风险时,牺牲暂时的经济发展的损失,比起听任泡沫经济扩大可能造成的危害,从长远来看要小得多。总之,我们不应过多地纠缠于CPI的涨跌,把CPI的涨跌作为调控宏观经济的唯一风向标,重蹈日本的覆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