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兰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称 2023 年底可能会有降息的空间,当地未来经济走势如何?
2023年英镑是涨还是跌
英镑是否会涨要根据国际发展详情来看。英国央行的表态可能比美联储更鹰派,特别是行将离职的首席经济学家AndyHaldane的表态。以至委员会中较为鸽派的成员GertjanVlieghe也表示,假如英国的经济复苏继续以目前的速度停止,他以为明年利率可能会上升。看看英国央行在行将到来的全球加息周期中的立场将是有趣的。当然,英国央行面临的一个关键问题是近期英国通胀率的上升。随着政府逐渐解除封锁措施,物价正以相当快的速度上涨。5月,英国总体消费价格增长率高于英国央行的目的(同比增长2.1%),即便是动摇较小的中心通胀指标也跃升至2%,远高于1.5%的共识,也是自2018年8月以来的最高程度。
今年5月,英国央行表示,估计今年整体通胀率将升至2.5%,2022年将有所回落。这一观点是否依然成立,或者货币政策委员会能否曾经看到足够的证据标明,物价上涨可能比最初预期的愈加稳定,这将是一个有趣的问题。市场剖析师MatthewRyan疑心状况并非如此。但是,他将密切关注来自英国央行的任何建议,并认为英国延迟放松疫情封锁可能会实质性地影响英国的经济复苏。由于下一组宏观经济预测要到8月才会发布,MatthewRyan以为货币政策委员会可能会尽量防止本周会议形成过大的市场震动。
荷兰国际银行前瞻英国央行利率决议。一位通常鸽派的委员会成员最近的一次讲话引发了一场关于英国央行能否会在美联储之前或在2022年加息的争辩。荷兰国际银行不扫除这种可能性,虽然目前都估计第一次加息将发作在2023年初。不论怎样,荷兰国际银行都以为决策者们都将竭力防止在周四的会议上给出新的暗示。
瑞银估计英国央行将于周四会议上维持政策不变,关键焦点可能是委员会对购债的投票结果。以为8:1投票比例可能再现,英国央行首席经济学家霍尔丹料投下反对票。此次会议无官方宏观预测更新,估计货币政策委员会基调不会有任何重大改动,可能重申其观念,即GDP增速在第二季度估计将强劲反弹,在不重新施行限制措施的状况将在年底前恢复到疫情前程度。至于通胀方面,英国央行5月预测通胀在年底暂时超越目标,然后在中期回到2%左右。
2023年债市会如何
未来3~6个月,债券市场大概率呈现小幅度震荡、逐渐稳定的趋势,债券市场信心短期内可能难以恢复,但是仍然具有一定的投资机会。
近期,我国债券市场出现明显波动。11月14日,反映债券价格的“中债总净价指数”单日下跌0.62%,为2017年以来的最大单日跌幅,并在随后的一周时间里,债券市场出现一波快速下跌。Wind数据显示,截至11月21日,在过去一周的时间内,包括短期纯债基金和中长期纯债基金在内的可统计的2983只基金产品中,有2632只份额净值出现了下跌,占比8.23%,平均跌幅达4.16%。银行净值化管理的理财产品中自成立以来至11月21日有4059只跌破净值,占比11.78%;甚至在11月21日前一周时间内,有19396只净值化理财产品出现负收益,平均亏损0.42%,占比攀升至56.29%。
债券市场波动的原因
具体来看,本轮债券市场剧烈波动主要由以下五个因素驱动:
1.理财产品的净值化管理加剧了客户对于市场波动的敏感性。
2018年4月27日,中国人民银行、银保监会、证监会和外汇局联合印发《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即“资管新规”。2022年,资管新规过渡期结束,开始正式实施,银行理财产品全面进入净值化阶段。
虽然股票市场同样净值化管理,但是股票数量巨大,多样化程度高,这导致股票市场结构复杂多样,给予股票投资经理充分的定价空间。然而,债券市场却不是这样,表面上看起来有长债、短债和利率债、信用债等差异,但本质上的核心点仍然是无风险利率的走势。这导致了债市定价权的天然分配情况为:经理小,客户大。先天不足,加上后天削弱,使得债券价格主要反映央行流动性投放和居民、企业的流动性偏好。因此,当客户出现“赎回浪潮”时,债券产品价格会受到较大影响。
截至2022年6月,以银行理财子公司为主的一些大型资管机构的底层资产配置以债券类为主,近67.48%的资金配置到债券市场,其中信用债占比48.07%且以高等级信用债为主;14.58%的资金配置到同业存单市场,其中利率债占比5.19%。一旦市场出现下跌趋势,必然会引起“赎回踩踏”现象,且短期债券、高等级信用债券、同业存单的价格波动将更加剧烈。
2.流动性投放稳健,市场流动性偏好上升。
11月15日,央行开展8500亿元MLF(中期借贷便利)和1720亿元逆回购操作,中标利率与上期相同。虽然此次MLF没有降息,且缩量续做,但是11月份以来,央行已经通过PSL(抵押补充贷款)、科创再贷款等工具累计投放中长期流动性3200亿元,完全可以覆盖此轮一万亿元的MLF到期。可以看出,央行将维持稳健的货币政策,严格控制货币供给投放。
此前,我国住户活期存款占比呈现持续下降趋势,主要配置到银行理财产品、定期存款或者债券。随着我国经济形势转好,居民端流动性需求上升,逐渐将定期存款转化成活期存款,导致理财端产品赎回。此外,银行理财端产品净值下降,引发投资者恐慌,二者形成一种“负反馈”机制,放大理财产品负债端的不稳定,加剧赎回。
3.人民币汇率贬值压力使得利率下行受限。
2022年美国与中国的利差显著上升,给人民币汇率带来贬值压力。4月22日,中美利差由负转正,并快速冲到3个百分点以上,创出近十多年的新高。按照最高收盘价7.32计算,今年以来人民币对美元的最大贬值幅度已达 15.9%。最近一轮贬值开始于8月15日,从6.73一直攀升到11月3日的最高点7.32。截至11月21日,人民币汇率反弹至7.1630。
考虑到美国本次通货膨胀主要由需求侧引起,持续时间较长,调整速度较慢。美联储的加息仍未结束,未来联邦基金利率仍有上涨空间,人民币依旧面临一定的贬值压力。在美国加息、海外利率走高的背景下,如果国内利率进一步下调,强化降息预期,人民币汇率很可能会承受更大压力。因此在人民币贬值压力较大的时候,央行利率下调空间受限,对债券资产价格波动带来不利因素。
此外,随着美联储持续加息带来的通胀预期下降,市场主体预期美联储加息步伐或有所放缓,全球风险偏好上升,股票市场回暖,“股债跷跷板”效应导致债券市场价格下跌,资金流出。
4.经济前景改善提升风险偏好。
目前,我国未来经济形势预期的变化是影响债券市场更为重要的因素。前文所述的理财产品“赎回浪潮”、人民币汇率变化最终都要着眼于经济发展状况。
从花旗中国经济意外指数来看,我国的经济发展走势要明显好于市场预期。对利率变动起到正向作用,不利于债券资产价值上涨。
具体来看,首先是“防疫二十条”的发布,国家进一步优化疫情防控工作,不再判定次密接,对密接管理也从“7+3”弱化为“5+3”。这说明我国的防疫工作追求更加科学精准并有所放松,促使由于封控而导致的经济停滞的市场预期减弱。其次是“地产十六条”的发布,强调“要保持房地产融资平稳有序”“积极做好‘保交楼’金融服务”“加大住房租赁金融支持力度”等16条具体措施,有助于缓解房企的项目交付和资金压力,促使2021年下半年以来房地产下行的预期减弱。这两个基本面利空因素对债券市场造成一定冲击,催化债券资产价值下跌。
5.债券市场去杠杆。
债券市场投资者可以以低利率回购借入短期资金,再买入较高收益率的长期债券,赚取期限错配的利差,从而在债券市场加杠杆提高收益。
从银行间市场日均回购成交量与债券市值的比值可以看出,当前债券市场的杠杆率与2016年上半年处于同一历史高位水平。说明债券市场的杠杆风险值得中央银行关注,而在2016年下半年,央行推升短期利率对债券市场进行了去杠杆操作,这无疑可以复制到当前债券市场波动情形中。央行一旦开始去杠杆,告诫债券市场不要搞资金空转,通过期限错配利差套利的投资者利润空间会迅速缩小,促进其出售债券来偿还短期资金。因此债券价格会大幅下降,并且短期利率会大幅上升,债券市场杠杆最终下降。
债券市场前景展望
未来3~6个月,债券市场大概率呈现小幅度震荡、逐渐稳定的趋势,债券市场信心短期内可能难以恢复,但是仍然具有一定的投资机会。银行理财等资管机构需要跟踪宏观经济变化,优化资产配置结构,合理提高流动性资产的占比,来应对流动性冲击。
1.债券市场杠杆步入正轨。
11月开始,DR007利率甚至要低于央行的7天逆回购利率,银行间市场的流动性过度宽裕,导致投资者倾向于借入短期低利率资金,拉长久期,债券市场的杠杆率急剧上升。而在近期的央行去杠杆操作后,DR007利率和央行的逆回购利率回到过去正常的区间范围。相信央行去杠杆已进入尾声,债券市场杠杆回归正轨,债券资产价格在短期波动后可以逐渐稳定下来。
2.美国货币紧缩预期降温,市场情绪回暖。
美国通货膨胀以及美联储加息的市场预期有所下降,美元指数回落到106左右,人民币贬值压力减小。央行上浮利率维持汇率稳定的动力下降。此外,国内疫情又开始出现反复的迹象,再次加剧了经济形势的不确定性,影响市场投资者的情绪。因此短期利率不具有继续上升的汇率驱动因素。
3.谨慎乐观、未雨绸缪的政策态度。
在第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央行指出“三季度我国经济明显回升,总体呈现恢复向好发展态势”“我国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要素条件较为充足,有效需求的恢复势头日益明显,经济韧性强、潜力大、活力足,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警惕未来通胀反弹压力”。可以预见,第四季度央行将采取谨慎稳健的态度,对通货膨胀的关注程度上升,不会超发货币,不搞“大水漫灌”。债券市场稳定后也难以恢复到今年上半年的状态。
4.中长期相互配合的财政、货币政策。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加强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协调配合”。视野放到2023年,我国的经济将以温和的速度开始逐渐回温,而运用扩张的财政政策来刺激经济,扩大需求,是一种常见的政策手段,而这也同样需要货币政策工具进行总量上、结构上的配合调节。因此2023年货币政策不会持续性收紧,而是会稍微宽松,维持一个合理的低利率水平促进财政政策工具更好地发挥作用,从而刺激经济稳步发展。债券市场在2023年有希望进一步回暖,但是否能恢复如初仍需持续关注。
(谭小芬系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教授,何嘉宇系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硕士研究生。本文得到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负利率时代金融系统性风险的识别和防范研究”的资助)
央行降息对房价影响
从实际报价来看,一年期LPR有所下降,而五年期LPR保持不变。
中国人民银行授权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公布,2021年12月20日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为:一年期LPR为3.8%,上月为3.85%;5年期以上LPR为4.65%,与上月持平。这也是20个月来的首次“降息”。
5年期以上LPR是房贷利率的基准。此次调整意味着房贷利率不会调整,符合房地产调控和政策结构调整的需要。一年期LPR下降有助于降低企业贷款利率和上市公司融资成本,但对债券市场不利。
为什么会下跌?
2019年8月,央行推进贷款利率市场化改革。改革后的LPR将由各报价银行于每月20日(遇节假日顺延)按照最优质客户的贷款利率,以公开市场操作利率(主要是MLF利率)报价。
简而言之,LPR是在MLF利率的基础上形成的。目前MLF的期限主要是1年,反映的是银行体系融入央行中期基础货币的平均边际资金成本。上涨幅度主要取决于银行自身资金成本、市场供求、风险溢价等因素。
历史上MLF利率不变时会降准,五年期LPR不变。一年期LPR有时降,有时不降:降了一次(2019年9月),五次不变(2019年10月、2019年11月、2020年1月、2020年3月、2021年7月)。
下跌的时候才2019年9月,当时是LPR报价改革的第二个月。当月MLF利率不变,但央行下调银行资金成本150亿元,1年期LPR下调5BP,5年期LPR不变。LPR的衰落是由于RRR削减和LPR改革的结果。
央行货币政策司司长孙国锋在2019年第三季度新闻发布会上对LPR的报价利率进行了专题解答:这主要体现在MLF的涨幅收窄,因为MLF利率一直保持稳定,而涨幅的收窄更多体现了风险溢价变化的因素。因为报价行在考虑报价时对MLF利率加了一些点,加点的幅度受自身资金成本、市场供求和风险溢价因素影响,会有一个调整。
“我已经说过很多次了,前期的市场利率已经大幅度下降。关键问题是如何降低风险溢价。9月6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全面下调RRR 0.5个百分点,并对仅在该省经营的城市商业银行额外下调1个百分点。这将有助于降低商业银行的资金成本和风险溢价。”孙国峰说。
自那时以来,LPR一直保持不变。例如,2020年1月,时任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的马骏解释说,1月份很可能是部分银行根据资金成本的变化降低了报价,但还没有达到整体降低LPR的门槛。这涉及到新LPR的计算规则。新LPR采用四舍五入至0.05%整数倍的计算方法。也就是说,同业拆借中心在收到18家报价银行的报价后,需要剔除最高报价和最低报价进行算术平均,并四舍五入到0.05%的最近整数倍,得到LPR的最终报价。
“这种以5个基点为最小调整步长的计算规则更加科学合理。它使得LPR不会因为个别银行报价的随机变动而波动1、2个基点,而是需要足够多的银行报价同向变动,积累到一定程度,才可以调整至少5个基点。这样,LPR一旦调整,就有了很强的方向性和指导性。”马军说。
自今年7月15日RRR全面下调以来,LPR已连续五次保持不变。一个直接原因是,此次RRR降息推动的银行边际资本成本很小,不足以推低LPR。此外,在净息差收窄至历史低位的背景下,商业银行降低LPR的动力不足
中信证券研究所副所长明明表示,从历史上看,单纯因为LPR报价以5BP为最小调整步长,很难下调LPR利率。然而,今年两次RRR降息叠加6月存款基准利率机制改革对下行资金成本的累积影响,可能足以将LPR调整幅度推至最小步长,并引发LPR降息。
明明明接着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经济面临的三重压力,表达了稳增长的强烈要求,并对货币政策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提出了要求。因此,适度下调LPR报价,释放降低企业融资成本的信号,符合政策部署。今年三季度贷款利率呈上升趋势,贷款利率与LPR利差较低,表明在LPR不变的背景下,银行独立额外压降的利差空间较小。因此,有必要降低LPR报价水平,引导贷款利率下行,支持实体经济稳步发展。
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庆表示,整体RRR下调引发LPR下调的重要原因之一是6月初调整了存款利率的报价方式,即将之前的“基准利率倍数”改为“基准利率基点”。改革后,银行存款的整体成本下降,这也为银行降低LPR报价提供了动力。
央行三季度货币政策报告显示,存款利率自律上限优化取得明显成效,其中存款利率变化明显,中短期存款利率基本稳定,长期存款利率明显下降,存款市场竞争更加有序。具体来看,9月份新增定期存款加权平均利率为2.21%,同比下降0.17个百分点,较存款利率自律上限优化前的5月份下降0.28个百分点。其中,2年期、3年期和5年期定期存款利率较5月份分别下降0.25、0.43和0.45个百分点。
楼市、债市、股市影响如何?
经过两年多的持续推进,LPR的改革取得了重要成果:LPR成为银行贷款利率的定价基准,金融机构发放的新增贷款大多以LPR为基准定价,即“贷款利率=LPR报价利差”。其中,期限超过5年的LPR被用作住房抵押贷款的定价基准。
>本次1年期LPR报价下调,有望结束三季度企业贷款利率边际上行局面。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显示,9 月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5.00%,环比6月上升0.07个百分点。其中,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4.59%,环比6月上升0.01 个百分点。
“1年期LPR降低后,对公贷款利率会适当下调,这符合降低企业融资成本的改革方向。但是房贷利率和对公贷款利率不一样,房贷利率要服从国家房地产调控大局。”某股份行资产负债部人士表示,“一年期LPR下降,而5年期不动,符合地产调控、政策调结构的需要。”
王青认为,本次5年期LPR报价保持不变,主要源于当前“房住不炒”的房地产调控基调未发生改变,而监管层正在着手推进房企融资环境回暖、居民房贷发放加快等措施。若未来房地产市场继续承压,不排除在后续LPR报价下调过程中5年期LPR报价与1年期LPR报价同时下调的可能。
对于债市而言,明明认为,MLF利率保持不变而LPR下调将利空债市。一是LPR下调将削弱短期内进行MLF降息的必要性,后续货币宽松必要性降低。二是LPR报价下调表明政策仍然聚焦于宽信用和支持实体经济。
“LPR下调将推进宽信用进程而非宽货币,考虑到2023年银行信贷环境较好的预期,LPR下调或将扩大信贷规模,支持实体经济,因此宽信用冲击将利空债市。”明明称。
国金证券首席经济学家赵伟则表示,LPR下调或只是开始,持续降低实体融资成本,才能更好激发实体活力。对股票而言,降低实体成本,有助于降低上市公司融资成本、改善基本面需求等,有利于基本面驱动定价。眼下至2023年,货币流动性环境或类似2015年至2016年的状态,“资产荒”的情形仍将延续,债牛基础牢固、股市结构深化。
12月13日,人民银行党委召开扩大会议,传达学习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会议表示,2023年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做好跨周期和逆周期政策设计,提高货币政策的前瞻性针对性。持续释放贷款市场报价利率改革潜力,促进企业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
王青表示,基于2023年稳增长政策将适度靠前发力的预期,明年上半年降准将会延续,也不排除小幅下调MLF利率的可能。这样来看,2023年上半年LPR报价还有小幅下调的空间。
相关问答:
经济政策走势分析
在经济压力下,依然呈现“小温回升”的特征,结构性问题依然突出。
最新宏观数据显示,经济运行有所好转,但当前经济结构仍不平衡,主要表现为供给好于需求,外需好于内需。在生产持续回暖、工业增加值持续回暖、PMI重回扩张区间、能源消费双控回调的背景下,能源生产明显加快,下游生产意愿增强。需求方面,消费在去年疫情扰动的高基数下表现不佳,双十一对消费的提振明显弱于往年。制造业对固定资产投资仍有支撑作用,基建投资国债发行加快。但由于压实工程的质量要求、项目用途调整的时滞性、终身追责等原因,年末天气因素难以加入,政策修正后房地产投资有所回暖。外贸方面,进出口数据超预期,但价格仍是主要贡献因素。
从宏观调控看,“先立后破”的格局逐渐形成,以往能源消费双重控制的“一刀切”政策得到纠正;房地产去金融化的主线不变,但追求短期内的市场稳定,满足房地产行业合理的融资需求;年内将实施从紧的财政政策,2023年力度适当提前。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稳增长提出明确要求。2023年一季度大概率大开信贷,经济有望实现“开门红”。
整体来看,内需依然疲软,外需对供给有一定支撑。受此影响,先行经济指数仍在缓慢下滑,经济增长压力不容忽视。前期政策纠偏、近期RRR降准等跨周期、逆周期调控政策的实施,有利于为经济增长积蓄能量。
能耗、物价稳定、供应保障双控整治,促进工业生产持续回升。
11月份,工业生产同比读数继续小幅上升,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速较10月份提高0.3个百分点,至3.8%。从三大工业生产大类来看,采矿业和电热水业仍是工业生产回升的主要动力。采矿业同比增速6.2%,前值6.0%,电热水同比增速11.1%,前值11.1%。两者的高水平都与能耗双控的整改有关。在能源价格和供给增加的背景下,能源行业生产明显加快。制造业同比增速2.5%,比上月小幅上升0.4个百分点,仍处于较低水平,但有回暖迹象。从结构上看,高技术制造业继续领涨。11月份,高技术产业同比增速为15.1%,远高于行业整体的3.8%。从子行业来看,工业生产链下游生产意愿普遍回升。主要原因是能耗双控一刀切整改和稳定供应成效明显,原材料价格下降带动下游企业利润率回升。
制造业PMI重回扩张区间,服务业小幅回落,生产端边际经济运行有所改善。11月份,制造业和非制造业PMI为50.1%和52.3%,分别比上月变化0.9和-0.1个百分点。制造业PMI时隔两个月后重回扩张区间,为3月以来首次企稳回升。在供应方面,11月份,PMI生产指数为52.0%,较上年同期上升3.6个百分点
进出口方面,出口和进口同比增速分别为22.0%和31.7%,均高于市场一致预期。今年以来,出口韧性较强的主要原因是外需对出口有较好的支撑;国内对进口的需求得到提振,能源进口出现强劲复苏,释放出经济复苏的信号。仍然应该看到,价格仍然是进出口增长的核心支撑。11月份,出口价格指数为108.1,同比增长10.5%;进口价格指数在110以上。自4月份以来,进口价格指数已连续7个月高于110。回顾过去,出口仍然具有弹性,贸易顺差预计将保持高位。但由于去年同期基数较高,对经济的实际拉动可能有限。
图2:进出口超预期,贸易顺差保持高位。
图3:进出口价格指数仍处于高位,价格仍是进出口的主要贡献因素。
图4:餐饮消费下降,汽车零售有回暖趋势。
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再次回落,制造业是支撑固定资产投资的核心动能。
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速继续下降。1-11月,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同比增长5.2%,比前值低0.9个百分点。
一是房地产投资两年平均增长6.4%,较前值低0.4个百分点。部分原因是去年同期基数提高,但当月增长势头疲软是更重要的拖累因素。直接原因是当月房屋新开工面积累计同比增速连续第五个月为负,且降幅继续扩大。从经济发展的主线来看,“去房地产化”已成趋势,房地产调控的长效机制正在持续发挥作用,经济发展的核心动能正逐渐向制造业转移。值得注意的是,年内经济运行面临较大压力。从近期一系列会议传达的政策基调来看,房地产市场短期内维稳需求强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加快发展长期租赁住房市场,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支持商品房市场更好满足购房人合理住房需求。从宏观角度看,短期内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是主旋律,2023年房地产投资预期不必过于悲观。
二是基建投资同比增长0.5%,当月同比增速为-3.6%。下半年专项债券基金的后期发行并没有带来基建增速的大幅提升。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明确“先立后破”的政策节奏,修复大宗商品供需错配,压低价格,逐步减少对基建的扰动。但年内影响仍有限,叠加末期施工受区域和天气因素扰动较大,12月仍难发力。2023年财政政策大概率提前发力,稳定经济增长,叠加商品价格大概率下跌,阻碍基础设施发展的因素被清除。2023年,Q1的基础设施发展可期。
三是制造业投资同比增加。
长13.7%,两年平均增长3.8%,维持高位。年内制造业投资动能将依然保持强势,支撑固定资产投资。需要注意的是,今年以来经济在摆脱对房地产的过度依赖上取得了一定成效,发展资源向制造业倾斜。但房地产与制造业两者之间的上下行速度并不均衡,幅度差距较大,短期内表现为经济下行压力的增加。展望未来,房地产市场维稳诉求增强,投资可能部分回流地产,后续制造业投资预计将会有小幅下降。
图5:制造业是固定资产投资的主要支撑
图6:房地产开发资金持续回落,但斜率有所好转
CPI破2,PPI—CPI剪刀差收窄,通胀潜在风险有所降低
11月CPI同比增速上行至2.3%,较10月增速上行0.8个百分点,环比上涨0.4%,较前值有所降低。11月PPI同比增速回落至12.9%,较前值下降0.6个百分点,环比增速为0%。
CPI上行至2.3%,但更多是基数较低导致,食品对CPI的拉动不及预期,非食品项拉动有所减弱。在食品方面,冬季消费旺季叠加养殖户惜售压栏,11月猪肉环比上行12.2%,对食品项由拖累转为拉动,但保供政策下蔬菜的供给端约束明显放缓,环比涨幅大幅回落9.8个百分点至6.8%,是食品项涨幅回落的主要原因。在非食品方面,能源消费品对非食品项的支撑作用减小。进入12月,猪肉价格保持平稳,蔬菜价格稳中有降,农业农村部也表示,猪肉价格还将维持当前水平,大幅上涨可能性不大,非食品方面对CPI的带动也趋于减弱。在12月基数抬升的背景下,预计CPI增速可能有所下行。
生产资料对PPI的拉动明显减弱,11月PPI同比见顶回落,下行至12.9%,环比为0%。生产资料对PPI的拉动快速回落,生活资料涨幅略有走扩,但对PPI影响相对较小。进入12月,油价有所回升,国内煤价维持平稳,在国内稳价保供措施继续发挥效果,海外供应链逐步通畅的情况下,PPI同比已易下难上。
图7:PPI—CPI剪刀差收窄
社融增速企稳
11月新增社融2.61万亿,同比多增4786亿元,政府债券融资同比多增额扩大至4158亿元,企业债券同比由少增转为多增3264亿元。11月份新增人民币贷款1.27万亿元,同比由上月的多增转为少增1605亿元。M2同比增速由升转降至8.5%,M1增速小幅反弹至3%,结束此前连续9个月的下行态势。M2—M1剪刀差有所缩小。11月社融读数中,对实体贷款新增为1.3万亿,同比少增2309亿,为主要拖累项,其主要原因是资管新规过渡期即将到期,表外融资规模继续收缩。政府债表现亮眼,专项债如期发行完毕,融资端明显回暖。11月新增人民币贷款低于预期,居民中长期贷款继续走强,同比多增扩大至772亿元,反映在前期地产调控政策从紧的基调缓和下,房地产的合理融资需求得到满足,融资端改善预示着地产销售端或将逐渐企稳。企业部门中长贷同比少增2470亿元,出现大幅减少,票据融资仍是企业贷款的主要拉动项。
图8:11月政府融资回升显著,高于往年同期水平
政策发力适当靠前,经济稳增长成为短期主要任务
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必须看到我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会议对明年的经济工作定调为“稳”,要求稳字当头、稳中求进,且要求政策发力适当靠前。迎接二十大背景下,“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被重提,意味着经济稳增长成为明年的重要任务和硬要求。
其一,财政政策将更加积极,且将适度提前。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提升效能,更加注重精准、可持续”,并提出“要保证财政支出强度,加快支出进度;实施新的减税降费政策”。预计2023年财政支出进度将加快,结合11月24日国常会要求“按照资金跟着项目走要求,梳理明年专项债项目和资金需求”项目储备提前的动作看,明年财政政策大概率将会前置。在严肃财政纪律、坚决遏制新增隐性债务的要求下,地方政府推进基建发力较难持续,发力大概率主要集中于一季度。
其二,货币政策稳中偏松,财政货币政策联动组合发力。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灵活适度”的表述出现在对2016年、2020年的货币政策部署中,都对应着宽货币、宽信用的年份,意味着2023年货币政策降准、降息的空间均已打开。值得注意的是,会议新增“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要协调联动,跨周期和逆周期宏观调控政策要有机结合”,指向2023年财政和货币政策组合发力的概率较高,货币政策大概率将配合地方债发行形成合力。
其三,货币政策结构性特性明显,定向宽信用将进一步发力。有质量的宽信用的方式促进实体经济恢复活力是主要手段,根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小微、科技、绿色是明年货币政策支持的主要方向,也是结构性调控的重点。12月16日央行召开金融机构货币信贷形势分析座谈会,提出“要加大跨周期调节力度,统筹考虑今明两年衔接,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保持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我们认为“流动性合理充裕”更多体现在宽信用层面,结合今年碳减排支持工具的推出,预计明年面向小微、科技、绿色企业的融资支持将成为主要宽信用方式。
本文源自光大信托
相关问答:
相关问答:什么是宏观环境分析?宏观环境分析包括哪些内容?
宏观环境分析中的关键要素包括:政治和法律环境因素、经济环境因素、社会与自然环境因素、技术环境因素。宏观环境分析的目的是要确定宏观环境中影响行业和企业的关键因素,预测这些关键因素未来的变化,以及这些变化对企业影响的程度和性质、机遇与威胁。
(1)政治和法律环境因素包括:制约和影响企业的政治因素;法律体系、法规及法律环境。
(2)经济环境因素包括:经济结构、经济增长率、财政与货币政策、能源和运输成本;消费倾向与可支配收人、失业率、通货膨胀与紧缩、利率、汇率等。
(3)社会与自然环境因素包括:教育水平、生活方式、社会价值观与习俗、消费习惯、就业情况等;人口、土地、资源、气候、生态、交通、基础设施、环境保护等。
(4)技术环境因素包括:创新机制、科技投人、技术总体水平、技术开发使用速度及寿命周期、企业竞争对手的研发投人,社会技术人才的素质水平和待遇等。
企业宏观环境因素的四个方面可用图反映。
除了政治环境因素以外,甲公司收购乙公司还要考虑当前的经济环境因素。由于甲公司在收购之前已经进行了其他高额并购,财务状态并不理想,此时再进行大手笔并购,会给企业在资金周转方面带来一定压力;另外,全球铝价处于低迷状态,收购后对于甲公司的经营业绩可能会存在负面影响。
央行房贷最新消息
作者杨志金,孔,
编 辑丨曾芳,林曦,江佩佩
中国人民银行授权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公布,2023年10月20日,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一年期为3.65%,五年期及以上为4.3%。以上LPR有效期至下一个LPR发布。
由于9月份存款利率下降,市场预计10月份5年期LPR可能会单边下调,但LPR最终保持不变。
原因是:
一是10月MLF利率维持不变;
其次,有效信贷需求在9月份有所回升,因此没有必要再次下调LPR。
第三,在新的利率传导机制下,9月下调存款利率的目的主要是为了保持利差稳定;
此前,首套房利率下限为5年期LPR减20BP。央行最新通知显示,10月以来,包括武汉、天津在内的多个城市将首套房利率下限调整为5年期LPR负40BP左右。在此背景下,虽然10月LPR不变,但很多城市的首套房贷利率仍会下降,很多地方的首套房贷利率已经进入“第三时代”。
LPR为什么不改变?
2019年8月,央行推进贷款利率市场化改革。改革后的LPR将于每月20日(遇节假日顺延)由报价银行按照最优质客户的贷款利率,在公开市场操作利率(主要参考中期借贷便利的MLF利率)基础上加点报价。
MLF利率是央行的中期政策利率,代表银行体系从央行获得中期基础货币的边际资金成本;上涨幅度主要取决于各家银行的资金成本、市场供求、风险溢价等因素。简而言之,LPR等于MLF利差。
10月17日上午,央行宣布,为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2023年10月17日,中国人民银行开展了5000亿元中期贷款便利(MLF)操作和20亿元公开市场逆回购操作,充分满足了金融机构需求。MLF期限为一年,操作利率为2.75%,与上次持平。
LPR利率与多边基金利率挂钩。在MLF利率没有调整的背景下,10月LPR报价的定价基础没有变化。意味着10月LPR大概率不变。
其次,9月份金融数据明显好转,信贷有效需求上升,无需再次下调LPR。“9月份金融数据反映出国内救企稳增长政策效果明显,实体经济融资需求明显改善,货币环境保持适度宽松,继续为经济提供有力支撑。数据还显示居民中长期贷款边际改善,反映楼市销售出现触底迹象。”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宏观研究员周说。
央行10月11日公布的数据显示,9月份社会融资增量为3.53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增6274亿元,市场预期仅为2.8万亿元。在9月信贷标准下,当月人民币贷款增加2.47万亿元,同比多增8100亿元,总量明显改善。虽然分类,但公司部门贷款,尤其是中长期贷款,是支撑信贷高增长的主力军。总体来看,9月份信贷需求接替国债,成为社会融资增量的支撑项。信贷结构也明显改善,实体经济融资需求回升。
此前,由于9月存款利率下调,部分市场人士认为10月份5年期LPR存在单边下调的可能性。例如,在今年4月下旬下调存款利率后,5月份5年期LPR单边下调15BP,但1年期LPR保持不变。
9月15日,五大行存款利率下调。其中,活期利率下调5BP;三年期整存整取存款和wi
央行数据显示,自LPR改革以来,企业贷款利率已从2019年7月的5.32%降至2023年8月的4.05%,为有统计以来的最低水平。从新增贷款利率来看,央行二季度货币政策报告显示,6月份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4.16%,个人住房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4.62%。
一般来说,个人住房贷款的风险低于企业贷款,而前者高于后者主要是因为需要严控房地产。但目前房地产市场疲软,有必要通过单方面降低5年期LPR来进一步降低住房贷款利率。不过,9月底,央行已经允许部分地区降低或取消首套房贷利率下限。有的地方首套房贷利率已经低于4%,降低五年LPR的必要性降低。
9月29日,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发布《关于阶段性调整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的通知》,决定阶段性调整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对2023年6-8月新建商品住房销售价格环比、同月连续下降的城市,2023年底前,阶段性放宽首套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利率下限,2023年底可自主维持、下调或取消当地首套新增住房贷款利率下限。
调整前,首套房商业贷款利率下限为5年期LPR减20BP,为4.1%。此次调整为房贷利率的进一步探索开辟了道路。在一些地方甚至一些强二线城市,首套房贷利率已经超过4%,进入“第三时代”。
截至10月
19日,贝壳研究院监测范围内已有石家庄、贵阳、天津、武汉、宜昌等10个城市首套房贷利率降至3字头。
二线城市中,昆明首套房贷利率降至3.95%,武汉、天津和贵阳首套房贷利率降至3.9%,石家庄首套房贷利率降至3.8%。三四线城市中,清远首套利率最低,已降至3.7%。
符合阶段性定向降息政策的城市中,目前仍有包括大连、哈尔滨、温州、泉州等城市房贷利率在4.1%的水平,后期不排除有回调空间。
除商贷利率外,各地公积金利率也纷纷下调。
自2023年10月1日起,央行决定下调首套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0.15个百分点,5年以下(含5年)和5年以上利率分别调整为2.6%和3.1%;第二套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政策保持不变,即5年以下(含5年)和5年以上利率分别不低于3.025%和3.575%。随后,各城市纷纷跟进下调公积金贷款利率。
整体来看,据贝壳研究院监测,103个重点城市10月首套房、二套房的房贷主流利率指数环比继续下行,首套房贷主流利率平均为4.12%,较上月下降3个基点;二套房贷平均利率为4.91%,与上月持平,较去年最高点分别回落162BP和109BP。
10月银行放款周期为26天,与上月基本持平,其中一线城市平均放款周期为30天,二线城市平均放款周期均为24天,三线城市平均放款周期为26天。
贝壳研究院市场分析师刘丽杰表示,阶段性首套房贷降息结合放松限购、限贷,将明显减轻首次购房群体的购房成本,加速购房者决策,这有助于增加市场成交。
易居研究院智库中心研究总监严跃进表示,房贷低利率时代开启,对于四季度楼市行情提振的作用确实会比较明显。就目前看,3.9%的利率是最合适的。当然一些压力比较大的城市,商业银行也会继续进行调整,但要调整至3.7%,还需要点时间。
“从国内物价温和可控、政策空间足,银行盈利整体表现良好,资产质量稳健等方面看,LPR仍有调降空间。但未来调整需要根据宏观经济复苏、实体经济融资和银行息差压力整体情况而定。”周茂华表示。
E N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