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能地产被强制执行 7 亿,目前该企业经营现状如何?
恒大集团“负”可敌国!2.4万亿负债击碎了谁的“造车梦”
三份“惊天”财报背后,又有多少普通人要跟着一起“陪葬”……
7月17日晚,已经停牌将近16个月的中国恒大终于公开了过去两年的“账本”,补齐了2021年、2022年中期和2022年的业绩公告。
财报显示,中国恒大在2021-2022年两年间,亏损超8120亿元;截至2022年年底,负债总额更是超过2.4万亿元,创下中国企业最高亏损记录。要知道,2022年越南全国的GDP也只有4090亿美元(约2.93万亿人民币),称中国恒大一句“负”可敌国,毫不夸张。
1 地产跨界造车,恒驰难逃“烂尾”随着科技与汽车产业的融合,各行业巨头跨界造车早已不再新鲜。然而车市浮沉,想站稳脚跟,不仅需要天时地利,更需要自身实力。而在地产商跨界造车中,当属恒大集团最为声势浩大。
曾经,许家印总结了15字造车理念:“买买买,合合合,圈圈圈,大大大,好好好”,并声称只需3-5年即可建成全球最大、最强的新能源汽车企业,然后在2025年实现年产销100万辆的目标。
那么,恒大集团主导的新能源车企——恒大汽车如今处境如何?2023年6月,恒大汽车发布公告披露造车近况:截至2023年5月底,恒大汽车交付超过1000辆恒驰5新车,连理想汽车一个月交付量的零头都不到。今年4月24日,恒驰汽车官方发布公告称,由于资金不足,天津工厂曾暂缓生产恒驰5。
如果说当初在恒大集团拥有“钞能力”时,恒驰汽车就曾以“资金不足”的理由暂停生产,那么在恒大集团背负巨额负债的当下,更是无暇顾及。
「图片来源于中国恒大公告」
若恒大汽车继续负重前行,需要多少钱才有望健康发展?2023年3月22日,中国恒大在《拟议的境外债务重组季度业务更新公告》中披露:恒大新能源汽车如能在未来寻求超过人民币290亿元的融资,便计划推出多款旗舰车型,并有望实现量产。
但这290亿融资恒大要去哪里找呢?恐怕许家印造车之路遇到的困难是恒大集团内部所料不及的。而且恒大提出造车的时间节点,恰恰是许老板发现他的房地产帝国出现巨大裂痕,举步维艰的时候。
因此不难看出,恒大造车的真实目的,或许并不是真的要进军汽车领域,而是在国家金融改革大背景下寻求解决房地产市场融资困难的一种方法。然而,这个方法不仅没能帮助许家印借到钱,反倒让恒大集团越陷越深。
我们再来看看恒大造车造出来的产品。2019年8月末,恒驰品牌诞生。一年后,恒驰汽车令人震惊地一口气发布了6款车型,2021年初再发3款新车。至此,恒驰品牌涵盖了从A级到D级车多种级别,包括轿车、SUV、MPV。
但是三年过去了,恒驰汽车真正落地实现量产的仅有“恒驰5”这一款紧凑型SUV。加之不断被曝出的车辆交付迟缓、裁员、被强制执行等消息,不禁让人质疑许家印当初的15字真言。
俗话说“万丈高楼平地起”,而中国恒大这个在地产界曾驰骋多年的巨鳄,当跨界到造车领域,却可能让恒驰汽车变成“烂尾楼”。
作为恒驰汽车的母公司,恒大集团目前已深陷泥沼自顾不暇,更不可能为恒驰继续注入更多资金。如此局面下,恒驰汽车目前的投资者可能会遭遇血本无归的窘况。
前车之鉴,香港富豪刘銮雄就不得不在恒大股份跌成渣后,挥泪清空恒大股票,导致账面直接损失百亿。如今面临“债务深渊”,谁还敢抛出真金白银?
而且,不到300亿的资金,就能保证把车造好并帮恒大汽车脱困吗?
蔚来、小鹏汽车直到现在仍未摆脱亏损困境,即便蔚来10天融到中东富豪的270亿资金,也不过杯水车薪,更何况是负债累累的恒大汽车,何谈实现健康发展呢?
2 谁会成为下一个“恒驰汽车”看到曾经“背靠大树”的恒驰汽车陷入如此境地,不知道宝能汽车有没有捏一把汗?
同为地产商背景的宝能集团与恒大集团处境十分相似。2018年1月,宝能集团用66.3亿元拿下观致汽车51%股份,获得其控制权,从此正式进入汽车行业。
此前,宝能投资集团董事长姚振华还曾公开表态在观致汽车上投入了超过500亿元,并表示要用10到15年的时间将宝能汽车打造成具备强大影响力的集团。
不得不说,地产商大佬在跨界造车领域的豪言壮志倒是如出一辙。可惜,理想是丰满的,现实是骨感的。2022年观致汽车全年销量尚不足千辆。
其实早在2018年,观致汽车的销量曾暴涨322.35%至6.32万辆;但是2019年,观致汽车销量却跌至2.27万辆,同比下降63.4%;2020年,销量继续跌至1.31万辆;2021年,观致汽车在内部员工流失、外部供应商和经销商维权、销售失利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下,销量再度腰斩,仅为5234辆。进入2023年,负面消息缠身的观致汽车几近停摆。
眼见在汽车领域的投资未能取得预期收获,2021年,宝能又发布了自己旗下的新能源汽车品牌宝能汽车,按照当时的计划,其将在年内推出两款新车并争取10年成为全球一流新能源汽车集团。但经过两年的运作,宝能汽车也没有等到想要的未来,力争的“一流”新能源汽车集团转眼趋于“末流”。
2023年开始,与宝能汽车相关的新闻,基本全是“累计拖延12个月薪水、2021年5月至今没有公积金”等负面消息。
数据显示,到今年4月初,宝能汽车整体涉及欠薪人员5659人,欠薪总额约1.3亿元(含补偿金约2500万元),社保欠缴约9180万元,公积金欠缴约6272万元。
这一个个巨额数字的背后又是多少个家庭要举步维艰?
3 View of Autoskline实际上,真正担心恒大破产的一定不是许家印本人,而是千千万万个苦苦等着入住新楼盘的业主们,还有兢兢业业的工作、却被深度套牢的工程商、供应商们。
而这也是为什么,即使在严重资不抵债的情况下,许家印还能厚颜无耻地说出“想要保交楼,就得再借我三千亿”这样的风凉话。
借助新能源汽车的风口,众多房地产企业曾把造车视作投资契机与转型跳板。国家和政府也在不断加大对新能源汽车的投资,或许正是这样不断扩张的市场和巨大的资本潜力,才吸引了诸多行业巨头试图跨界造车,并企图在造车行业分一杯羹。
然而被打脸后才开始明白,造车并非易事,近年来虽入局者众多,但做出成绩者寥寥无几,更多的是赔了夫人又折兵。
眼看恒大的“楼塌”,不知刚从中东富豪手中融到11亿美元的蔚来,和从沙特投资部拿到56亿美元的高合,是否真能安枕无忧?
文字为【汽车K线】原创,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号文章,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必究。同时,文章内容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本文来自易车号作者汽车K线,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易车无关】
遭遇大型讨债现场
在赚钱和烧钱的平衡木上,一向游刃有余的宝能这次真的笑不出来了。
6月24日,多家媒体报道宝能首款自研车型遭遇“难产”,存在拖欠员工工资的情况。每月12日为宝能发薪日,但员工未收到工资发放通知。即使在6月15日端午节假期结束后,工资也无法发放,宝能也没有任何通知。
矛盾的是,在拖欠员工工资的同时,宝能集团在造车的道路上又多了一抹“浓墨重彩”。
6月15日上午,宝能集团与广州开发区举行战略合作协议签约仪式。根据官方消息,宝能旗下子公司宝能新能源汽车集团有限公司总部将落户广州开发区。
同时,广州开发区国有企业将向宝能新能源汽车投资120亿元。然而,面对这一重大利好,宝能可以拖欠员工工资的事实依然难以掩盖。直到6月21日,公司员工除了部分部门还在等工资。这让很多人好奇。一直很有钱的宝能怎么了?
已经有拖欠工资的“犯罪记录”
在网上关于宝能集团延迟发工资的报道下,宝能内部很多员工都吐槽了。拖欠工资的员工不仅限于宝能汽车。很多未上市的业务单元,如物流、生鲜、互联网、手机通讯等。,还单方面通知他们不能按时支付5月份的工资。
据宝能的员工说,宝能的工资等级没有差别,4月底到5月份离开公司的员工也受到影响,无法拿到工资和离职补偿。
对于此违约事项,宝能汽车有前科。早在2020年2月,宝能汽车部分员工就遭遇了社保被断的情况,原本打算在深圳落户买房的员工也是苦不堪言。如今2021年已经过半,宝能集团员工去年的年终奖依然不见踪影。
此前,多家媒体爆出了这一消息。2021年春节前后,宝能集团各大板块开始大规模裁员,裁员比例高达20%-30%。甚至有员工爆料称,2021年新年前后发放的年终奖已经从合同上注明的“14,15工资”变成了香肠、陈皮、酱油、水杯。
据宝能内部人士透露,截至6月18日中午,上述业务板块体系共有员工2.13万余人,其中大部分员工受薪资延迟影响。
即使内部问题频发,宝能集团仍努力保持表面的冷静。据宝能内部工作人员介绍,每天8:20安排的晨会仍在如期进行,晨会内容是唱一首歌,喊一声“我爱宝能”,然后鼓掌。
第一个自主研发的模型遭遇“难产”
显然,宝能集团的现金流出了问题。与拖欠工资相对应的是,宝能汽车规划的GX16项目遭遇“难产”。
作为宝能汽车首个自主研发的车型项目,GX16项目定位为B级纯电动SUV,由宝能汽车广州研究院设计开发。新车原计划于2021年发布,将于10月上市销售。
但据员工透露,目前新车项目进展并不顺利,宝能自2020年12月以来一直未向供应商付款,导致项目停滞7个月。同时,由于宝能拖欠货款,供应商逐渐对其失去信任,合作意愿下降。很多供应商开始拒绝继续履行合同条款,要求宝能先付款后继续提供产品、服务和支持,导致公司很多项目没有提交投标。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即使宝能现在能把钱结清,GX16项目也受到了影响。由于生产延迟,其上市时间将至少推迟几个月。
“造车梦”可能不可持续
困境的背后,暴露了宝能集团目前深陷泥潭的事实。强大的造车是“雷声大雨点小”,宝能汽车面临着沉重的偿债压力,其中仅短期债务压力就高达198亿元。
据有关部门介绍,“债务负担重,受限资产占比相对较高。很多资产可以持有进行融资,比如待售金融资产和投资性房地产,宝能集团也将发行人持有的大部分股份用于质押融资,整体财务弹性较弱。”
在这种严峻形势下,广州开发区国有企业120亿元的融资成为其生命线。但是,国企的钱不容易拿到。不知道宝能会不会先用这笔钱补工资。新能源汽车的烂摊子也需要宝能集团尽快清理,而打造新能源汽车是本次融资的主要目的。
其实宝能造车早于恒大,宝能造车梦早在2016年就开始了。但直到“宝能系”引发的万科控股权之争结束,姚振华才高调宣布进军新能源汽车领域。2017年,宝能集团以66.3亿元收购奇瑞Qoros汽车51%股权,正式拉开造车序幕。
然而,在高调造车的背后,宝能却被媒体告知“真的土地被拿走了,假的造车”。一方面可以跨界布局,另一方面也解决了征地难、征地价高的问题。据悉,宝能在拿下长安PSA时收获了2055亩土地。2017年10月至2020年5月,宝能在杭州、深圳、Xi安、贵阳、昆山、富阳建设了7个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生产基地,总投资近千亿元。
目前Qoros汽车半死不活,宝能汽车新能源车型进展缓慢,过大的盘店带来沉重的债务压力。姚振华提出的“10-15年打造具有较强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的汽车集团”的愿景,可能只会成为空的一座城堡。
内忧外患,上演了话剧《兄弟强墙》
在外部环境恶劣的同时,宝能集团也面临着兄弟情深的内忧。
据财新报道。com上,姚建辉公开宣称,因“不认同姚振华的经营理念”,将彻底退出宝能集团。具体来说,姚建辉拿走了主要从事房地产的宝能控股,将宝能系其他公司的股份交给姚振华后,更名为来华控股。
上世纪90年代,姚家兄弟靠卖菜起家。姚振华的模式是先开专业菜市场,再开蔬菜基地,然后涉足物流业务。2002年,姚氏兄弟创立宝能地产,标志着宝能正式进入房地产领域,乘着近十年房地产发展的大潮,一跃成为巨头。
在宝能内部,我哥姚振华被员工私下称为“大老板”,我哥姚建辉自然是“小老板”,但他们的经营理念不同。姚振华经常在资本市场掀起巨浪,善于运用财务杠杆。经过万宝和万宝两年的争执,一举成名,也是由姚振华带领进入造车领域。弟弟姚建辉主要负责宝能的房地产开发平台宝能地产和宝能城发。
还是因为造车的不同,姚家兄弟这几年走上了两条不同的发展道路,在各自的投资领域也有着不同的布局。如今,姚振华在金融保险、房地产、汽车、农产品等领域进行投资和投注,而姚建辉则继续在房地产、投资、金融等领域下大力气。
很难评论孰优孰劣,但姚氏兄弟分离后,姚建辉选择离开“宝能系”,姚振华带领的“造车梦”将何去何从,还是个未知数。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侵删
结束
以上内容由“钟书嘉道”上传发布,查看原文。
百万购车补贴
中国房地产行业的现状如何?
——预见2023:《2023年中国房地产行业全景图谱》(附市场现状、竞争格局和发展趋势等)
房地产行业主要上市公司:万科A(000002)、保利地产(600048)、新城控股(601155)、招商蛇口(001979)、绿地控股(600606)、华侨城A(000069)、龙湖集团(00960.HK)
行业发展现状
1、房地产行业开发投资规模增速有所减缓
由于国家对房地产行业的严格调控,从开发投资规模的增速上来看,2010-2015年期间,增速总体呈现连续下降的趋势;2016年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开始反弹,2016-2019年期间,增速有所回升;由于疫情及房地产行业整体下行等原因,2020年及2021年增速开始下降。截至2022年8月份,2022年房地产行业开发投资规模为9.1万亿元。
在开发投资规模增速减缓的背景下,房企也面临较大销售和资金压力,加之“保交付”等政策影响,房企新开工意愿持续下降。2022年1月至8月,房企新开工面积规模为8.51亿平方米,同比大幅下降37%,与2020年同时期相比下降39.2%。
2、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与销售金额规模上升减慢
总体来看,我国商品房销售面积与销售金额在2010-2021年期间呈现上升态势。2017年我国商品房销售面积突破16亿平方米,销售金额突破13万亿元。2017
-2021年期间销售面积与销售金额均维持在较高区间,其中销售面积的上升幅度较小,销售金额保持一定的上升规模。截至2022年8月份,我国商品房销售面积为8.79亿平方米,销售金额为8.6亿元。
3、房地产开发企业资产负债率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
2014-2020年期间,我国房地产开发企业资产规模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2018年突破80万亿元,与此同时,资产负债率也处于持续上升的态势之中,由2014年77%的负债率上升至2020年80.7%。
4、房地产景气指数有所下降
从房地产行业总体景气度来看,2016-2019年,全国房地产总体景气指数呈现上升趋势,2020Q1由于新冠疫情的影响,行业总体景气指数有所下降。随着疫情逐渐得到控制,全国房地产总体景气指数不断回升,2020Q4为118.2%。2021年第二季度开始,全国房地产总体景气指数有所下降,2022Q2为98.5%。
5、2022年共10家房企暴雷
在近几年政府宏观调控收紧的背景下,房地产企业依旧处于高速扩张之中,没有及时调整好经营规模与扩张速度,不少企业陷入资金链断裂的局面,宣告暴雷。目前共有30家房企宣告暴雷,其中,2021年9月恒大出现危机拉开了房企集体暴雷的序幕,2021年共有15家房企暴雷,其中包括恒大、正荣、富力等上市房企;截至2022年10月,2022年共10家房企暴雷,包括世贸、融创等龙头房企。
更多行业相关数据请参考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房地产行业市场需求预测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