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募规模再创新高,这反映了什么趋势或现象?
2022公募规模再创新高
2022公募规模再创新高2022年首月公募基金继续逆势勇攀高峰。据中国基金业协会最新公布的数据,截至2022年1月末,境内公募基金资产净值规模达25.87万亿元,较上月环比增加3115亿元,总份额增量超万亿份。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一些基金相关知识,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公募规模再创新高
股2022年首月表现惨淡,创下6年来最差开局。然而公募基金规模仍然逆势增长,今年1月底公募基金规模刷新了去年12月末创造的最高纪录,创出历史新高。
中国基金业协会3月3日晚间公布的公募基金市场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1月底,我国境内共有基金管理公司137家。
其中,外商投资基金管理公司45家,内资基金管理公司92家;取得公募基金管理资格的证券公司或证券公司资产管理子公司12家、保险资产管理公司2家。总体来看,以上机构管理的公募基金资产净值规模合计25.87万亿元,续刷历史新高。
相比2021年末,今年1月份公募基金整体净值规模继续增长,增量为3115亿元,环比增幅为1.22%;基金份额从21.78万亿份增长至22.82万亿份,增量为10332.01亿份,环比增幅为4.74%。
与去年最后一个月相比,2022年首月公募基金规模增长势头有所加快。基金业协会数据显示,2021年12月份,公募基金份额及规模环比增幅分别为0.79%和0.95%。与过往数据比较来看,1月份也是公募基金规模自去年10月起连续第4个月实现正增长。
近一年以来,公募基金总规模稳中有升,实现了十分可观的增量和增速。截至今年1月末,公募基金整体净值规模同比增加25.64%,增幅超过四分之一;同期整体份额增加5.34万亿份,增幅更是达到三成以上。
按月度规模来看,从2021年1月末至今,仅去年3月份和9月份公募基金规模环比出现小幅回落,其它10个月份均实现正增长。
从更长时间维度来看,伴随着市场走强和赚钱效应的释放,公募基金近两年内实现规模的大跨步式增长。
自2020年1月起至2022年1月份,公募基金规模增长了足足10万亿,增幅达到67%。尤其自2020年7月份起,公募基金总规模一度实现连续8个月实现正增长,短短8个月时间规模大涨近5万亿,带动公募基金整体规模连破18万亿、19万亿、20万亿、21万亿4个整数关口。
去年3月份,伴随着白马股的集体大幅回调,公募规模也出现小幅回落。但很快到4月份,公募基金便重拾升势,突破22万亿大关。之后虽然小有曲折,总体仍连续创出新高,分别于6月份、8月份、11月份突破23万亿、24万亿、25万亿关口。
债基和货基为增长主力军
就各个基金类型而言,协会披露的七大类基金份额相比去年12月份均有所增加。但从规模来看,仅债券基金、货币基金规模上升,QDII基金、股票基金、混合基金的最新规模均有所缩水。
从今年1月底的份额数据变化情况看,各类基金中货币基金、债券基金份额增长显著。具体来看,债券基金由去年末的3.56万亿增至今年1月底的3.81万亿,净增加3000亿份以上,环比增幅达到7.13%,涨势迅猛;同时债券基金规模也实现了7%以上的增幅。
1月份货币基金的增长势头也很强劲,份额与规模同样增幅较大,双双大增6.09%。按照具体增长量来看,货币基金份额单月增加5757.65亿份,规模增加5768.06亿份。资金在1月份集中涌入后,货币基金总份额与总规模双双突破10万亿。
作为公募基金两大重要品类,债券基金和货币基金成为1月份基金总规模增长的主力军。因为从资产净值规模来看,只有这两类基金斩获正增长。
深圳一家老牌公募大类资产配置部人士表示,这主要是由于1月份股市震荡不止,避险资金的配置需求较高,基金投资者4月份的风险偏好仍然偏中低水平,助推债基和货基等固收类产品份额增加。另一方面,今年1月份,债券型基金整体表现良好,在剔除净值异动债基后共有3380只净值出现上涨,占总体4244只债基的8成,单位净值的增长也助推基金资产净值规模上升。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股票型基金和权益型基金1月份份额逆势上升,股票基金增加700亿份,混合基金更是一口气增加千亿份以上。然而由于A股市场的持续回调导致普通股票型基金与混合型基金净值普遍下跌,最终未能实现规模的月度环比增长。
“Wind数据显示,1月份A股遭遇震荡下跌,从主要指数看,沪指单月跌幅达7.65%、沪深300指数下跌7.62%、深成指与创业板跌幅均超过10%。在此背景下,权益基金在1月份整体赚钱效应疲弱。”上述公募大类资产配置部人士表示,这也是其导致其份额增加但规模缩水的原因。
此外,总份额较少的QDII基金份额在1月份增加近146亿份,增幅达到8%以上。不过受海外市场动荡拖累,QDII基金净值也是跌多涨少,规模环比出现缩水。
震荡市稳健产品受关注
市场连续调整之下,进可攻、退可守,横跨股债两市的“固收+”产品再次站上风口,受到不少投资者的追捧。在业内看来,这类产品未来有望成为公募的重要增长点之一。
伴随着以偏债混合型基金和二级债基为主的“固收+”基金得到越来越多投资者的认可,多家公募基金也在积极布局“固收+”基金。
Wind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末,“固收+”基金数量已经突破1000只,达到1066只;136家基金管理人旗下“固收+”基金总规模为1.95万亿元,逼近2万亿关口,规模同比激增9517亿元。去年新发“固收+”产品募资总规模达到4940.74亿元,创下了历年规模新高的同时将“固收+”基金的数量推高到1000只以上。
而进入2022年以来,“固收+”基金热度延续。截至3月3日,今年以来已有45只“固收+”基金成立,合计发行规模近450亿元。不少大中型基金公司也同样发力“固收+”领域,部分基金公司更是派出具有多年丰富资产配置经验的老将担纲旗下“固收+”产品
一位基金公司人士表示,“A股市场未来将整体呈现结构性行情,在此背景下兼顾股债投资的固收+发展前景广阔。基金公司加大布局力度的同时,面对年内权益市场的持续下探和风格嬗变,不少投资者意识到资产配置的重要性,认购、申购固收+基金的热情也很高。”
财通资管副总经理周志远指出,普通投资者的认知正在逐步走出误区,“固收+”产品已成为银行理财替代品种之一,承接着万亿级市场空间。
周志远强调,固收+是一个庞大的体系,转债策略基金、偏债混合基金、二级债基,甚至偏债混合FOF、CTA策略等产品都属于固收+产品范畴。因此固收+并不是简单的叠加,而是加强固收视角下的跨类别资产分析能力和数据处理能力,对大类资产配置、行业指数风格轮换等展开更有针对性的“+法”配置,以争取“当风来时,我们能站在风口上”,不错过真正意义上的大级别投资机会,力争获取风险可控的超额收益。
公募新发规模突破千亿?
公募新发规模突破千亿?近期市场再度进入震荡调整节奏,公募基金发行市场仍维持暖意。Wind数据显示,按基金成立日计算,截至2月底,全市场年内总发行规模为1092亿元,其中2月单月发行超过680亿元。下面小编带来公募新发规模突破千亿,希望大家喜欢。
公募新发规模突破千亿
与此同时,目前还有超过150只新产品正在发行或等待发行中,后续或有更多的资金进入A股市场。站在当前时点,多位公募人士受访指出,近期市场震荡幅度加大、行业轮动加快,市场尚未形成明显主线,但短期调整后仍有向上空间。
发行市场持续回暖
Wind数据显示,按基金成立日计算,2月单月共有61只新基金产品成立,数量与2022年同期(62只)相差不大,但总发行规模(684.81亿元)较去年同期的335.43亿元已实现翻倍;月平均发行规模为11.23亿元,而去年同期仅为5.41亿元。
对比今年1月的发行数据可以看到,2月新基金发行市场仍在升温,环比增加277.51亿元,增长幅度超过68%;月平均发行份额较上月的6.69亿元上涨超过60%,且创下去年9月以来新高。
截至目前,今年市场新发基金共有120只(不同份额合并计算),总发行规模已经超过千亿元,为1092.11亿元。其中,有30只新基金的发行规模超过10亿元,首募规模实现50亿元以上的则有6只。
此外,记者注意到,不少基金近期纷纷宣布提前结束募集。Wind数据显示,截至2月28日,年内有62只基金宣布提前结束募集期。与此同时,市场甚至还出现了不少“日光基”,基金发行端回暖得到进一步验证。
例如,华安鼎盈一年定开、中庚港股通价值18个月封闭、嘉实京东仓储基础设施REIT、国泰中证1000增强策略ETF等均是“日光基”,且单日均卖超14亿元;泰达宏利添盈两年定开A、方正富邦同业存单指数7天持有的认购天数只有2天,发行规模分别达80亿元、60.92亿元。此外,还有十余只基金产品在10天内完成认购。
对此,华南一位基金业人士对记者表示,A股市场自去年年底以来走出反弹行情,加上投资者对今年的市场普遍乐观,交易信心有所恢复,投资者情绪升温,认购积极性自然有所提高,尤其是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产品,资金入市脚步进一步加快。
“近期受市场热捧的权益类新发基金的基金经理多在弱市考验中有较好的表现,拥有较强的市场号召力,这都属于市场回暖初期的正常表现。”华泰柏瑞基金称。
与此同时,市场目前有113只基金产品(仅计算初始基金)处于正在发行阶段,还有已有42只基金产品正排期等待认购。换言之,“上新”的产品已经超过150只,后续增量资金亦值得期待。
据记者观察,在上述新品中,不仅有业内知名基金经理的身影,还有外资公募携新登场,例如,路博迈护航一年持有就是路博迈基金发行的第一只公募产品。在产品方向上,光伏、新能源、消费等赛道均有涉及。
“为了快点建仓,有基金会选择提前发行或者缩短发行周期。”另一位投研人士告诉记者,产品发行规模有所上涨、加大调研力度、缩短发行周期等迹象,在一定程度上传递了一些“A股市场机会大于风险”的积极信号。
当下市场尚未形成合力
2月以来,板块轮动从ChatGPT概念到可选消费到周期板块,多数板块都有过阶段性行情,但持续性均不强。“这表明市场分歧仍然较大,尚未形成合力。”华东一位公募投研人士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伴随着_的召开,以及经济数据和企业财报的陆续公布,这种迅速且无序的板块轮动行情可能告一段落。
“近期市场震荡幅度加大,行业轮动加快,反映了市场对未来信心不足,叠加海外因素的干扰,市场震荡回落,但我们不改对A股的乐观判断。”摩根士丹利华鑫基金对记者表示,“由于今年上半年是经济修复最快的阶段,如房屋成交近期大幅回暖,复苏力度存在进一步增强的可能,我们认为市场反应并不充分,后续仍有空间”。
“A股现在的主要矛盾,是市场的强预期和现实的弱复苏之间的矛盾,是股民们对热门赛道的强需求和主线赛道的不明朗之间的矛盾。”华南某基金公司人士也认为,最近的市场轮动速度较快,政策、业绩都在空窗期,没有主线,没有合力。
“如果三月后能形成主线,基本可以重点配置主线板块。”该人士进一步指出,如果没有主线合力,那今年很可能延续板块轮动的行情。对于基民来说,重点就不是博主线的大行情了,而是要做到在择时的基础上多元均衡配置多个板块。
对于接下来的市场,长城创新驱动基金经理杨维维表示自己的态度是偏乐观的。“因为经济基本面企稳向上,且经济周期的位置比较低,叠加估值并不贵。从现在往后看,后续市场会寻找基本面真正趋势向上的方向。”基于此,他目前比较看好电子、机械、新能源等高端制造相关的细分板块。
摩根士丹利华鑫基金则认为,A股呈现三方面的机会:一是复苏线,主要是一些顺周期板块;二是高景气成长方向,经历一年左右的回调后,当前具备较高的性价比;三是以数字经济为核心的科技领域,这有可能是贯穿全年的市场主线之一。
抓连续涨停的股票
中线选股技巧中,要想做中长的布局,得看当前的大盘情况,可以参考大盘指数的年线(250天线)和半年线(120天线),若走势在年线和半年线之上,那说明目前不是熊市。在国家政策面前,在股市大盘全面下跌的情况下,股民不要存在侥幸心理去抢反弹或选择买人,应该顺势而为清仓观望。如果股市大涨,则要顺势进入,中期持股。
中线选股应该从六个方面来进行全面分析:K线形态、技术指标、相对价位、公司基本面、大盘走向、该股题材。应放弃一些市盈率很高,价格远远高于内在价值的股票。
至于怎样抓连续涨停的股票?起步股价涨幅超过6%;必须“放量”;涨幅越大则代表趋势越强,越有利。涨停关键条件中,开盘高开2到3个点之间,低开不超过2个点为最佳;下跌过程不能放量,放量则有出货的嫌疑;收盘价格收在昨日收盘价附近,不形成缺口为最佳。
2022公募维新!基金业年度盘点:而今“破万”从头越高质量发展正当时
2022年是中国公募基金行业发展的第24个年头。这一年里公募行业精彩依然,呈现出了蓬勃发展态势,但与往年相比多了一条新的发展主线——高质量发展。以这一政策定调为起点,公募基金行业在2022年再次扬帆起航,迈出了从高速发展向高质量发展的第一步。正所谓“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这一年里,基金行业启动了有史以来最大的薪酬改革。绩效薪酬递延40%以上、高管等人应将绩效20%以上投资于本公司基金、基金经理应将30%以上绩效投资基金等系列规定,无不指向了要建立一个公平、透明、规范的基金行业;个人养老金制度在期盼中落地,公募行业以129只养老目标基金践行普惠金融,成为养老第三支柱的有力建设者;在银行系、券商系、个人系和外资四大势力助推下,公募行业还在2022年迎来了大扩容。
这一年里,公募基金数量突破10000只,全市场管理规模一度达到了创纪录的27.29万亿元。底层资产持续多元化的公募REITs和同业存单基金,是今年最具创新特色的基金产品。在持牌机构突破60家之后,基金投顾在2022年里业态进一步多样化,“三分投七分顾”逐渐成为行业发展共识。
壬寅虎年五行属金,肃杀之气贯穿到了全年的权益、债券、汇率等领域,押注热门赛道的明星基金经理纷纷跌落神坛,“固收+”折戟,债基出现罕见暴跌。但如尼采所言“杀不死你的终将使你更强大”,公募行业在2022年发起了三波底部自购潮,公司高管和基金经理纷纷出手,拿出了史上规模最大的真金白银。
高规格定调“高质量发展”
今年4月证监会发布《关于加快推进公募基金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下称《意见》),围绕积极培育专业资产管理机构、全面强化专业能力建设、着力打造行业良好发展生态、不断提升监管转型效能等工作提出了16条意见,为加快构建基金行业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开出了“良方”。
《意见》指出,高质量发展就是要坚持以投资者利益为核心,切实提高公募基金行业服务资本市场改革发展、服务居民财富管理需求、服务实体经济与国家战略的能力,正确处理好规模与质量、发展与稳定、效率与公平、高增长与可持续的关系,切实做到行业发展与投资者利益同提升、共进步。
经过多年高速蓬勃发展,公募基金作为资管行业“排头兵”,已成为大众理财的重要选择,更是资本市场的“压舱石”和“稳定器”,资本市场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公募基金行业的高质量发展。站在了新的发展阶段,基金行业要立足“国之大者”,不断增强服务实体经济和资本市场改革发展的能力,切实做到行业发展与投资者利益同提升,共进步。公募基金将从“服务居民财富管理”和“支持实体经济发展”这两大路径发力,促进高质量发展转型。
“高质量发展”定调之后,公募行业一系列变革,次第落子。
薪酬体系改革落地
2022年基金行业启动了有史以来最大的薪酬改革。6月10日,中基协发布《基金管理公司绩效考核与薪酬管理指引》(下称《指引》),鼓励基金管理公司采用股权、期权、限制性股权、分红权等与公司长期发展、持有人长期利益相绑定的多样化激励约束措施。绩效薪酬的递延支付期限、递延支付额度应与基金份额持有人长期利益、业务风险情况保持一致,递延支付期限不少于3年。
概括而言,本轮薪酬体系改革主要有五方面亮点:一是明确了基金行业薪酬基本原则:以持有人利益优先与基金公司长期可持续发展为导向;二是强调既要能有效激励行业人才,也要有利于防范风险和提高合规水平,未规定行业最高薪酬;三是督促降低短期考核,对基金公司高管、业务部门负责人、基金经理、子公司负责人,核心人员等要求:绩效薪酬递延40%以上;四是督促基金公司建立严格问责机制;五是高管、主要业务部门负责人应将绩效20%以上投资于本公司基金,基金经理应将30%以上绩效投资基金。
《指引》出台剑指“薪酬过高、增长过快”等报酬分化现状,有利于建立可持续的薪酬体制,在制度上将基金经理与投资者的长期利益进一步绑定,提升基金投资者的长期投资获得感。新规之下,基金公司将在基金持有人利益、公司利益、员工利益、股东利益等各方利益之间寻找新的平衡点。
个人养老金制度落地
历时三十余载,个人养老金制度终于落地。
11月初,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银保监会、证监会五大部门联合发布《个人养老金实施办法》。同日证监会也发布了《个人养老金投资公开募集证券投资基金业务管理暂行规定》。11月18日,证监会公布了最新个人养老金基金名录,共40家基金公司旗下129只养老目标基金产品纳入配置,规模共计890.59亿元,以适配“养老”属性、助力个人养老。
公募基金是普惠金融理念的重要践行者,也是养老第三支柱的有力建设者。从制度层面来说,补齐第三支柱养老保险的短板,构建功能更加完备的多层次、多支柱的养老保险体系,推动实现养老保险制度可持续发展;于个人而言,增加一份养老积累,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养老保险需求,让更多人的老年生活更有保障和质量。
根据中国保险行业协会2021年发布的《中国养老金第三支柱研究报告》,在未来5年至10年时间,我国将有8万亿元至10万亿元的养老金缺口。庞大的养老金规模,有望为股市带来更多稳定的增量资金,进而促进资本市场与公募基金行业的高质量健康发展。
此外从海外实践来看,个人养老金能够缓解公共养老金支出压力,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养老需求,并可集中广大民众的长期稳定资金,成为资本市场长期投资和价值投资的重要资金来源,促进资本市场高质量、健康发展。
四派系助力公募大扩容
12月中旬,财信证券提交公募基金公司设立申请。继今年7月提交设立公募基金申请后,开源证券于11月收到证监会反馈意见。截至目前券商系公募机构数量超过了60家,是数量最多的一类基金公司,既拥有华夏基金、易方达基金、南方基金、广发基金、鹏华基金、银华基金等头部公募,也有创金合信基金、华商基金、长城基金、安信基金等中小型公募。
据晨星此前发布的《中国公募基金管理人发展分析报告(1998-2022)》统计,截至2022年6月底券商系公募合计管理规模达14.24万亿元,占公募基金规模的55%,较2017年提升了14个百分点。
今年11月,苏州银行持有56%股份的苏新基金获准设立,银行系公募基金时隔6年后再添新军。包括苏新基金在内,截至目前银行系公募数量达到15家,是公募行业的中坚力量。早在2002年至2006年前后,国有大行设立公募基金公司,如招商银行旗下的招商基金、建设银行旗下的建信基金、中国银行旗下的中银基金、工商银行旗下的工银瑞信基金等。在这之后,浦发银行、民生银行等股份制银行入局,分别成立了浦银安盛基金、民生加银基金等公募。大约从2013年开始,南京银行、上海银行、宁波银行等城商行发力,分别成立了鑫元基金、上银基金、永赢基金等公募。
同是11月,路博迈基金管理(中国)有限公司的公募业务资格获批;泰达宏利基金股权转让暨5%以上股东、实际控制人变更的申请核准通过,成为宏利金融有限公司100%控股公司,是继贝莱德基金、富达基金、路博迈基金后的第四家外商独资公募基金公司。此外,2022年还有两家个人系公募诞生,分别是泉果基金和汇百川基金。
基金数量突破万只
尽管今年A股表现不尽如人意,但公募基金规模和数量依然在创造新高度。中基协数据显示,截至6月底全市场公募基金数量合计10010只,突破万只“大关”。截至今年8月底,154家基金管理人的管理规模达到了创纪录的27.29万亿元,产品数量达到10262只。
从1998年蹒跚起步到基金数量突破万只,24年间“从0到10000”这一大步,无不展示着“资管排头兵”的蓬勃发展态势。纵观历年发展历程,我国基金产品从1998年底的5只增长至2003年的100只用了5年时间,从100只增长至2012年6月底的1000只用了近9年时间,从1000只再到今年的10000只,则用了10年时间。
不过从产品结构来看,当前基金产品同质化现象依然较为严重,权益类基金规模占比仍较小,上万只基金中约有1000只为规模不足5000万元的迷你基金,市场结构仍需不断优化。随着公募基金行业不断强化以投资者利益为核心的营销理念,行业“重首发、轻持营”的现象有所改变。
从目前情况来看新基金发行速度远高于清盘速度,这意味着在未来一段时间里市场基金的数量仍会持续增加。在这一趋势下,投资者愿意申购的依然是能创造长期业绩的基金,这在全市场中是少数的。而短期业绩好但长期业绩跟不上的基金,就很难经得住市场考验。这意味着,优化基金产品结构需要对以下问题做出解答:基金市场究竟需要多少基金产品?在已超万只的存量基金中,有多少是能真正满足需求的有效产品?有多少是无谓的资源浪费?公募基金市场未来将会如何出清?
公募REITs与同业存单基金齐舞
2022年新发基金有所降温,但依然不乏创新和爆款产品。
在2021年首批试点基础上,公募REITs于2022年加速扩容,年内成立的产品有13只。截至2022年末全市场公募REITs数量达到了24只,底层资产从最初的高速路、产业园扩展到了能源、保障性租赁住房等领域。
2022年公募REITs引来券商、保险、信托、私募等投资者参与其中,配售比例不断走低,其中不乏发行规模破百亿元的产品。华夏基金华润有巢REIT网下发售累计吸引资金721.55亿元,拟认购总数量298.53亿份,为初始网下发售份额1.4亿份的213.24倍,刷新当时公募REITs的网下询价纪录。
另外,在稳健收益投资诉求下,同业存单基金成为2022年出爆款最多的创新产品。截至12月20日全市场同业存单基金数量为43只,其中有37只成立于2022年。37只基金平均发行份额为58.26亿份,中位数为55.08亿份,有12只基金发行份额超80亿份,华夏、广发、工银瑞信、嘉实、汇添富、招商等公募旗下产品发行规模均达到100亿份。
明星基金经理走下神坛
始于2019年的结构化行情,让公募基金实现了新一轮蓬勃发展,并走出了一批赛道风格鲜明的明星基金经理。他们管理着规模大几百亿的大基金,并受到了广大基民热情追捧。但在大消费、科技新能源等赛道遭遇杀估值的2022年,他们“船大难掉头”,从神坛上走了下来。
根据Wind数据,截至12月20日,以初始基金为统计口径,全市场规模在百亿元以上、成立于2022年之前的权益基金大约有90只,管理这些基金的基金经理,大多是耳熟能详的“顶流”明星,且有着医药、白酒、半导体、新能源等赛道标签。今年以来90只基金平均收益率为-20.56%,10只基金亏损幅度超过30%,最大亏损幅度逼近40%。
股市中没有“常胜”将军,时势造英雄,英雄亦适时也。基金经理的业绩并不完全代表经理的真实能力。因此,基金公司应避免利用过去的亮丽业绩打造基金经理能力超群的“人设”,以防被均值回归的力量反噬,进而损害公司及个人的长期信誉;基金投资者应避免因受到某位基金经理一时亮丽业绩的吸引而自动沦为其“铁粉”,盲目投资。
“固收+”折戟债基暴跌
2022年市场出现了罕见的股债市场双向波动,主打“稳健收益”的“固收+”基金(以偏债混合型基金、二级债基为主)遭遇滑铁卢。根据Wind数据,截至12月20日近1600只固收+基金中有近1100只年内录得负收益,亏损比例接近70%。其中最高亏损幅度超过45%,亏损幅度超过10%的基金数量则超过70只。
“固收+”变“固收-”,主要在于组合的权益类资产配比过高(个别基金权益比例达到了50%),在股市全面回调行情下难以独善其身。但也有“固收+”通过较低的权益仓位和灵活操作实现正收益。今年9月监管部门对固收+产品进行窗口指导,明确了权益资产投资比例超过30%的基金不能以固收+基金的名义进行新产品申报和宣传,符合二级债基与权益资产比例在10%-30%范围内的持有期偏债混合型新基金,才能称为“固收+”。
此外,在美联储大幅加息等因素下,11月来债市持续回调引发债基出现罕见大跌。以11月14日为例,根据Wind数据,3000多只纯债基金(不同份额分开计算)中有近2400只单日收益为负,占比达近80%,多只纯债基金单日净值跌幅逼近1%。从业内分析来看,债市下跌虽与资金情绪共振、银行表内、银行理财等方面操作因素相关,但主要原因在于利率变动。
基金自购规模创历史新高
虽然2022年市场行情一波三折,但公募基金自掏腰包,拿出了史上最大的真金白银。Choice数据显示,截至12月20日,2022年公募基金行业自购净申购规模超64亿元,超过去年全年,创下历史新高水平。
公募基金先后于今年1月、3月和10月的市场调整之际,发起三波自购潮。
1月开春之际,市场接连阴跌,南方基金、招商基金、汇添富基金、工银瑞信基金、瑞远基金等一批公募积极出手自购,金额在5000万元至2亿元不等。3月中旬到4月期间,易方达基金、南方基金、宝盈基金等公募出手自购。南方基金2022年以来自购旗下权益基金的资金超2.5亿元,易方达当时运用固有资金2亿元投资旗下权益类基金及FOF产品。10月中旬,广发基金、华夏基金、嘉实基金等公司出手自购,不少公司投资旗下权益基金的金额在1亿元以上。
2022年的公募自购还有基金经理参与其中。3月时,2021年“双料冠军”崔宸龙出资150万元申购管理的三只基金产品;丘栋荣申购中庚价值品质基金不低于1500万元;宝盈基金的基金经理张仲维出资100万元申购旗下两只基金;6月时,基金经理林乐峰出资100万元自购南方宝嘉混合基金;随后,基金经理邓彬彬出资200万元自购鹏扬产业智选一年持有混合,鹏扬基金总经理杨爱斌出资100万元跟投。
基金投顾三年迎“蜕变”
从2019年首批基金投顾业务试点落地以来,基金投顾于2022年迎来了发展三周年。包括银华基金、富国基金、国泰基金、光大证券、平安证券、兴业证券等年内上线基金投顾业务的机构在内,截至2022年基金投顾持牌机构突破60家,形成基金公司、券商、银行、基金独立销售机构“四方逐鹿”,业态趋于丰富多样化。
“三分投七分顾”逐渐成为行业发展共识。具体看,市场对基金投顾的关注已从最初的规模和用户数延展到了用户持有时长、复投、留存等指标上来。同时,投顾机构也开始吸引更多大V加盟,广泛吸收民间力量,更加关注线上与线下模式融合以及金融科技的运用。
实践方面,中欧财富在2022年进行了投顾策略和投顾服务升级,推送投资决策、背后逻辑等陪伴内容,为客户提供匹配当前市场的买入方案。华夏财富确立了“懂投资·更懂你”的买方投顾理念,通过线上和线下方式为投资者提供全方位的陪伴服务,其中针对特定偏好投资者举办了“懂读书”“懂养生”“懂生活”“懂艺术”等多元化系列活动。
短短三年间基金投顾业务已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在规模、机构管理人和服务模式创新等方面,都稳步向前推进,为未来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财富管理转型加速和公募基金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可兼顾“投”的专业性和“顾”投后陪伴的基金投顾业务,或将成为财富管理领域的重要发展方向。
公募基金总规模再创历史新高了吗?
基金业协会官方微信1月29日发布的去年12月份公募基金规模显示,截至去年12月底,我国公募基金资产规模为11.6万亿元,比11月底增加了1916.63亿元,增幅达到1.68%;公募基金份额规模为11.019万亿份,比11月增加了1434.36亿份,增幅为1.32%。去年前11个月货币基金可谓公募基金规模激增的“助推器”,但12月份货币基金规模连涨的势头终止,因为监管层倡导货币基金回归本源,基金公司一改过去年底利用货币基金冲规模的“惯例”。数据显示,去年12月份货币基金规模下滑688.24亿元,环比下降1.01%。截至去年底,货币基金总规模为6.735万亿元,占公募总规模比例为58.07%,这一水平仍处于历史较高水平。
除了这两类基金外,其他类型基金规模均上升。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权益类基金,其中,混合型基金成为助推基金总规模增长的主力。数据显示,去年12月混合型基金规模增长1406.17亿元,去年底此类产品规模达到1.94万亿元,环比大增7.82%。股票型基金规模在去年12月也增长139.71亿元,去年底总规模为7602.4亿元,环比增长了1.87%。此外,债券基金总规模也迅速攀升,去年12月增长1012.38亿元,环比增幅高达7.42%,去年底债券类基金规模为1.46万亿元。
公募基金发行冰点已经过去wind数据显示现在是向好态势
随着市场逐渐企稳,公募基金发行也迎来局部回暖。据wind数据统计显示,今年以来发行的主动权益基金次新基金的发行规模以及部分基金的认购户数来看,近段时间公募基金发行呈现向好态势,据wind统计,今年以来公募基金的平均发行数量为7.62亿份,发行数量合计4106.07亿份,基金市场获得投资者追捧。另外,从业绩上看,次新基金超过同期老基金业绩超12%,同样跑赢同期沪深指数。业内人士认为,目前新发基金对于基金管理人何投资者来说,都是不错的布局窗口。相比老基金被历史持股拖累,次新基金的建仓期仓位灵活,可从容布局,更容易获得超额收益。公募基金虽没有了前两年的火爆,但发行冰点正在过去,长期投资更令人关注。
次新基金正有序择机进场
Wind数据显示,截至5月24日,开年以来成立的243只股票型基金规模达277.21亿元,604只混合型基金达到了1456.25亿元。从净值波动的节奏看,次新基金正有序进场。
据作者统计,截至一季度末,1月下旬成立的36只主动权益类次新基金的股票仓位平均值为53.83%。其中,各只基金经历2个月左右的运作,已经将股票仓位迅速拉高。数只基金在一季度末的股票仓位已达到90%,如创金合信专精特新、华安优势精选混合在一季度末股票仓位已达到93.68%、93.65%。
紧凑的加仓节奏在二月与三月同样得以表现,另外,权益资产投资比重逐渐提升,使得正在建仓的次新基金中更加速提高仓位。特别是持有期产品,其股票仓位提升更甚,例如中欧多元价值三年持有混合,其股票仓位已达到94.28%。
但值得关注的是,持股仓位也出现了较大分化,一些次新基金处于仓位中枢较低位置,例如融通稳信增益6个月持有、中欧招益稳健一年持有等偏债混合则保持在3%左右的仓位。
与同期老基金的仓位相比来看,截至一季度末,排除股票型基金外,具有可比数据的混合型次新基金平均持股仓位为44.14%,同期混合型老基金平均持股为67.09%,可见,老基金持仓更高,在整体下跌的市场中也更容易造成回撤,相较而言,次新基金仓位更为灵活。
据了解,新成立基金一般会有不超过6个月的建仓期,在这期间,基金经理会结合市场行情,根据自己的投资习惯逐步建仓。沪上一名基金研究员向作者直言,“就次新基金而言,其仓位更加灵活,能在当前市场下跌何选择加仓时点时更加游刃有余。另外,次新基金的投资组合构建,基本上是对未来短期,一年或半年判断的映现,在一个新的建仓期布局,能让投资者更快做出选择。相比老基金的基金经理,他们是在很久时间做的布局,并不具备这样的优势。”
沪上一位管理次新基金基金经理认为,在当前的时间节点上,一些优秀的资产优势已经凸显,许多优质个股已出现了非常好的长期投资机会。投资组合正向该类资产快速集中。
主动权益类次新基金跑赢市场
Wind数据显示,截至5月24日,今年以来新成立的540只主动权益类基金(包括普通股票型基金、偏股混合型基金、灵活配置型基金、平衡混合型基金)(份额分开计算)成立以来平均回报为-3.13%。而对比主动权益类老基金,今年以来平均收益率为-15.39%,数据上看,次新基金超过了老基金业绩愈12个百分点,沪深指数年初至今涨跌幅为-17.94%,次新基金回报同样跑赢其愈14个百分点。
对此,华东市场人士向作者反映,在今年市场动荡的背景下,一部分的次新基金的运作思路大致都是以绝对收益为目标,在没有机会或市场整体下行风险较大的情况下,会使用低仓位运行,这是老基金没有的优势。
面对开年以来的市场波动环境,基金经理会选择加速或减慢减仓的速度。而次新基金具有布局灵活性,使其相较于全市场有超额表现。
上述基金经理分析,今年次新基金较同类老基金有明显的超额收益,核心的点在于次新基金仍处于建仓期,基金中股票资产占比相对来说较低,而建仓中的基金,基金经理可以把我建仓节奏,因利择时进场,权益仓位没有限制,同类老基金则要保持在合同限制的范围内,因而股票资产占比较高。其次,除了仓位影响外,投资经理的投资风格也会影响基金业绩。
新发基金的基金经理有话要说
公募基金发行暖意初现,基于对当前布局机会的看好,多位知名基金经理推出新品。对此,作者访谈了几位近期新发产品的基金经理,就后市发展与研判进行了深入讨论。
国富鑫享价值一年封闭混合基金由国海富兰克林基金经理刘晓管理,展望后市,她有几点看法可谈。
从经济发展角度来看,去年四季度稳增长压力逐步增大,许多稳增长措施仍需一定时间才能显现出效果,因此今年上半年经济压力相对较大,市场自身的抵抗力较弱。在市场本身较弱的情况下,又叠加两大超预期的负面因素冲击,一是俄乌冲突导致的大宗商品暴涨,二是国内疫情反复,目前可能是全年市场最糟糕的阶段。当前虽然政策层面较为呵护,市场情绪基本发泄至底部位置,但基本面反转或仍需等到二季度甚至是三季度,在此之前可能都是较好的建仓时机。
行业板块方面,刘晓进一步指出,将重点关注煤炭、有色、光伏及稳增长相关板块。能源和有色金属等行业过去几年没有做特别大的产能和开发支出,导致现在的供给弹性不足,预计今年价格将保持高位。虽然煤价去年达到高峰后有所回落,今年也许到达不到去年的高点,但今年的均价应该会高于去年,铜、油、有色金属等也存在相同的情况。今年整体来看煤炭和有色的景气度会比较高。
在经济压力较大的情况下,刘晓认为今年稳增长板块将会发力。目前政府专项债已经在着力推进中,但地产投资还需要等待,地产的逻辑需观察政策拐点,还需要一段时间,阿尔法机会主要存在于地产链的其他环节,比如建材、家电这两个板块,其中一些具备抗风险能力的标的,阿尔法和成长性已经非常明显,并且这两个板块在经历过业绩和估值的双杀后,当前处于比较低的位置。
此外,光伏板块自2020开始,由于海外需求的爆发,行业成长性被市场接受,2020年、2021年行业估值提升明显,业绩增速较快。然而2021年行业经历了硅料价格的大幅上涨,行业的盈利并不高,但其仍大幅上涨的主要原因是市场在交易未来确定性的高增长,忽略了短期业绩的不兑现。而就目前来看,光伏板块整体估值相较年初已处于合理位置,同时行业未来几年预计仍能贡献比较可观的增速,进一步下杀估值的可能性较低,当前或为可以逐步收集筹码的阶段。刘晓对此补充道:“今年主要是赚超预期和业绩增长的钱,业绩增长已经体现在各自的盈利预测表里,更多的是看个股的机会。”对于后市投资机会,刘晓表示二三季度是较好的收集筹码的阶段,未来的研究的重心将继续放在自下而上选股,重视公司业绩增长和估值匹配的逻辑。
2020年股基冠军基金经理陆彬表示,现在最焦虑的不是市场的下行风险,而是“上行风险”。在他看来,当前的投资机会大于投资风险,现在得和时间赛跑。
据悉,拟由陆彬管理的新基金汇丰晋信时代先锋已进入发售,陆彬本人将自购516万元,公司将出资1000万元认购该产品。
面对眼下诡谲多变的市场,关于控制风险的投资建议,陆彬表示,理解当下市场行情是“上行风险比下行风险要大得多”。
在陆彬看来,风险是有上行风险和下行风险。上行风险,即在市场好的时候投资者往往会觉得回报率低,没有及时参与市场。下行风险,即在市场不好的时候,大家往往觉得下跌是一种风险。在陆彬定义的投资维度里面,风险是有上述两个维度的。
“如果客观评估风险的话,当前上行风险会比下行风险要大得多,市场的机会比市场下跌的风险要多。”陆彬表示,很多个股的投资机会比风险要多。
陆彬强调,现在如果大家过多担心波动和悲观的下行风险,往往可能承担的是未来两三年(的上行风险)。在陆彬看来,投资者如果没有在市场隐含回报率比较高的时候,估值比较合理或者相对低估的时候去做投资和布局,往往这个就带来可能未来的上行风险,错过未来两三年可能的市场估值回归和价值发现。如果届时投资者再去做投资,可能会承担非常多的估值风险和下行的风险。
对后市发展,陆彬认为,当前市场的机会是远多于风险的。不管是从自上而下的风险溢价,整个市场和各个行业的估值的水平,还是自下上来看,很多公司一两年的预判的隐含的回报率来说,陆彬明确表示,当前市场的机会是多于风险的。“同时,我们可能会在核心资产领域里面的新能源互联网、医药消费、军工,同时PEG生产里面的高端装备新材料和TMT里面去找到我们觉得具有张力的或者是具有比较大的隐含回报率的这些投资机会,同时我们也会去关注周期和价值股,我们来做好风格的对冲和风险的应对,这是我们大体对于市场的观点。”陆彬道。
对于未来的投资机会,陆彬表示,今年后三个季度的投资主线可能是优质成长板块,他关注四大方向机会。第一个是核心资产中的新能源汽车,光伏、医药和互联网;第二个是成长股中的高端装备、新材料和TMT;第三个是大盘价值股中的房地产、券商等;第四个是周期类的油气产业链的公司。
申万菱信基金新发产品申万菱信乐融一年持有混合于近日发售,拟任基金经理付娟对于后市也有几点研判。
从宏观经济上看,疫情形势或拖累上半年经济增长,部分数据已呈现边际向好。此轮疫情对于消费、物流、投资、生产等领域均产生较大影响,预计会对二季度经济数据产生拖累。预计各类结构性货币政策将在二季度稳增长中扮演更重要角色。整体来看,部分数据已呈现向好趋势,4月以来供应链受疫情影响边际向好。同时,在基建投资加码的大趋势下,4月中旬以来钢铁表观消费量和水泥出货率均有明显改善。
从汇率上看,美国或修正“过饱和”的加息预期,汇率短期不会导致货币政策收紧。5月FOMC会议将政策利率(联邦基金目标利率)自0.25-0.50%上调至0.75-1.00%,上调50bp。对于未来加息的步伐,鲍威尔表示,FOMC认为,未来两次货币政策会议各加息50个基点是可能的,但其并没有积极地考虑单次加息75个基点的可能性。此前,市场对于美联储加息的预期已经“过饱和”,随着后续通胀数据逐步阶段见顶,预计美联储加息节奏难以进一步加快。4月25日晚央行下调外汇存款准备金率1个百分点,直接释放美元准备金,相当于增加美元供给,有助于暂时缓释人民币贬值压力,但预计不会改变人民币贬值的趋势。
从A股市场上看,疫情超预期恢复下A股风险快速释放,A股中期机会或大于风险。估值层面,全A估值已经跌到历史低位,ERP处于三年滚动1倍标准差之上,多数成长细分已经跌回1x甚至0.5xPEG的水平,主要风格中部分板块处于估值15%分位数以下。市场交易估值层面性价比已经凸显,市场交易接近情绪低位,A股中期机会或大于风险。风格上,稳增长预期阶段性已较满,更看好当前估值性价比较高的成长修复力度,待行情恢复,成长股或将扮演反弹先锋角色,如半导体、新能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