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国家不认可通货紧缩呢?
为什么国家不承认通缩
为什么国家不承认通缩
一、面子问题
在以金银为货币的时代,社会进入通货紧缩后,会重新洗牌。而以纸币为货币的时代,社会进入通货紧缩后,会转向比平时更猛烈的通货膨胀,然后才是重新洗牌。
所以,政府害怕通货膨胀,更害怕通货紧缩。
超发了那么多货币,经济按照逻辑应该是要进入通货膨胀的;然而并没有迎来通货膨胀,而是通货紧缩。这是政治不力的表现。尽管其它国家也有同样问题,但是面子上就是挂不住,毕竟没有几个国家是在通货紧缩的。
只要不承认自己国家进入通货紧缩,面子就保住了。
二、治理能力问题
通货紧缩比较难治理。有人说,直接印钞放水就行了。想简单了。
大家先了解这段历史:
“2001年3月日本自民党政府在货币政策报告中第一次小心翼翼的提到,或许日本发生了一点小小的通缩,但局面一切都可控,此时距离日本进入经济危机已经十多年了。而日本央行是嘴硬到2009年终于承认日本发生了通货紧缩现象,需要进一步放开货币政策,此时距离日本进入经济危机已经超过20年了。”
日本为什么没有选择印钞放水呢?因为既得利益集团会固守利益,如果日本当时选择印钞放水,放水的方式一定还是以前一模一样,不会有所改变的。本来就是之前的放水方式,导致的日本贫富分化且通货紧缩,如果还是依旧印钞放水,那么只有加重日本贫富差距和通货紧缩。日本那些央行的人还是有一点点良心的,不可能为了解决通货紧缩,而去做加剧通货紧缩的事情。
日本是通过牺牲底层人民的利益,牺牲底层人民的经济,才维持到现在的。
和日本不同,美国和西方国家有工会,工会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贫富差距的发展。它们能做到直接给底层人民群众平均发钱,印钞发钱。这是某些国家做不到的。
很多通缩问题,是在治理通胀的时候引发的。社会进入通缩,说明治理通胀成功了,至少表面成功了。让通缩持续一段时间,就可以完全治理好通胀。这种情况的通缩,政府根本不会去治理,到最后就是苦一苦底层百姓了,高高在上的高层是不会帮助处理底层经济危机的。
新加坡为什么不采用通货紧缩的货币政策呢?
这种政策并不值得其他的国家效仿每个国家必须要根据自己国家的国情来进行政策的制定。 新加坡的政策是一种所谓的“财富再分配”政策,旨在通过向低收入人群提供资金,以及通过增加富人的税收来应对通货膨胀的影响。这种政策可以在某些情况下是有用的,但并不是所有国家都能够或应该效仿。 一是这种政策需要一个相对稳定和可靠的税收系统,以确保政府可以有效地从富人那里征收足够的税款来支持向低收入人群提供资金。这意味着需要建立一个高效的税收收集和管理体系,以及有效的财政管理和监督机制。 二是这种政策需要一个相对成熟的福利体系,以确保资金能够有效地流向那些最需要的人。这需要一个健康的社会安全网,以及能够有效识别和满足贫困通货紧缩的利弊?
一般来说,适度的通货紧缩,通过加剧市场竞争,有助于调整经济结构和挤去经济中的“泡沫”,也会促进企业加强技术投入和技术创新,改进产品和服务质量,对经济发展有积极作用的一面。 但过度的通货紧缩,会导致物价总水平长时间、大范围下降,市场银根趋紧,货币流通速度减慢,市场销售不振,影响企业生产和投资的积极性,强化了居民“买涨不买落”心理,左右了企业的“惜投”和居民的“惜购”,大量的资金闲置,限制了社会需求的有效增长,最终导致经济增长乏力,经济增长率下降,对经济的长远发展和人民群众的长远利益不利。由此看来,通货紧缩对经济发展有不利的一面。为此,我们必须通过加大政府投资的力度,刺激国内需求,抑制价格下滑,保持物价的基本稳定。 与通货膨胀相反,通货紧缩意味着消费者购买力增加,但持续下去会导致债务负担加重,企业投资收益下降,消费者消极消费,国家经济可能陷入价格下降与经济衰退相互影响、恶性循环的严峻局面。通缩的危害表现在:物价下降了,却在暗中让个人和企业的负债增加了,因为持有资产实际价值缩水了,而对银行的抵押贷款却没有减少。比如人们按揭购房,通缩可能使购房人拥有房产的价值,远远低于他们所承担的债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