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信部印发《 制造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和应用实施意见 》,如何看待此政策?
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将迎一揽子利好政策
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将迎一揽子利好政策
国新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工信部相关负责人介绍了工业通信业发展情况,并透露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一揽子政策。我国将建设一批高质量的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工业、通信业进一步开放措施有望加快落地。 我国工业经济增长基础不断巩固。数据显示,工业增加值规模首次超过30万亿元,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比上年增长10.3%;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1.7%。值得一提的是,2工业投资同比增长6.5%,比上年加快2.9个百分点,其中制造业投资中技术改造投资占比近50%。
围绕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工信部部长表示,将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强企业与大学、研究所之间的产学研联系。以行业内骨干企业为投资主体,建设一批高质量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创新中心将遵循企业化管理模式,面向行业提供共性技术。 5G网络建设、应用推进、芯片和终端研发正在“火力全开”。工信部信息通信发展司司长表示,从测试情况看,目前系统设备产品基本已经达到预商用水平,相关企业正在紧锣密鼓地推动终端芯片和终端研发,有望在年中推出成熟的商用终端。
值得关注的是,将进一步扩大拓展国内市场。透露,车联网、新能源汽车、4K等超高清视频产业、邮轮建造、冰雪装备等将成为新的市场消费增长点。将持续升级扩大信息消费,支持可穿戴设备、虚拟现实产品创新发展。针对国内汽车消费市场下滑,苗圩透露将加快研究出台相关政策,加速老旧汽车报废更新,促进农村汽车消费,优化二手车流通环境,加快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 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的同时,还将推动全方位对外开放。据介绍,制造业实际利用外资达41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2.9%,取消了船舶建造、飞机制造外商准入限制,以及专用车和新能源汽车外商股比投资限制,一般制造业已经基本上实现对外资全部开放。
一步将全面实施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的管理模式,落实好飞机、船舶、汽车、电信等领域的开放政策。研究工业、通信业进一步开放措施,例如扩大鼓励外商投资范围,推动重大外资项目加快落地实施。进一步修订产业政策,全面取消负面清单以外领域对外投资的各种准入限制,构建起内外一致、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央地多举措力促制造业创新发展
制造业创新发展将迎来更多利好政策。《经济参考报》记者获悉,相关部门和地方政府正在密集部署新一轮支持举措,包括聚焦重点领域加快制造业创新中心的布局和建设,精准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面向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智能装备等重点领域实施工业强基项目,引导金融机构围绕创新链和产业链打造资金链。与此同时,地方制造强省专项资金也将进一步扩大对创新平台建设、先进制造业的支持,以加快打造制造业创新发展高地。
多举措加速落地促创新
我国拥有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全部工业门类,产业规模优势明显,但同时制造业“大而不强”的问题依然存在,如一些基础产品和技术对外依存度高,高端产品供给不足等。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美欧研究所副所长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目前发达国家持续重视并继续寻求扩大制造业优势,国际竞争加剧。我国制造业在基础装备、基础材料、基础零部件和元器件、基础工业软件等领域仍存在“卡脖子”问题,基础研究投入不足,原始创新能力相对薄弱,研发创新的制度环境仍需进一步完善。
围绕加快制造业创新发展,近期多个部门密集谋划支持政策。工信部指出将发挥科技自立自强对产业发展的战略支撑作用,聚焦基础技术和关键领域,大力提升制造业创新能力。精准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加快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完善创新产品应用生态。
地方层面,近期密集召开的地方工业和信息化工作会议上,构建技术创新体系,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等成为关键词。其中,河南将“构建制造业技术创新体系”摆在工业和信息化工作的首位,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
着力打造一批制造业创新中心
在跨行业、跨领域的关键共性技术问题上,央地正加快布局建设一批制造业创新中心。
目前我国在信息光电子、高性能医疗器械、集成电路等重点领域组建了17家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下一步工信部将在重点领域择优遴选建设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推动创新中心聚焦行业需求,打造共性技术平台,促进创新成果工程化和产业化。
地方也乘势而上。湖南提出,到2023年,1家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在全国形成示范作用,新增10家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广东将支持深圳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建设制造业创新中心,加快推进国家高性能医疗器械创新中心建设。
企业是创新的主体,更多支持举措将进一步支持与鼓励企业创新。
促创新链产业链融合发展
在专家看来,创新是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牛鼻子”,下一步需要进一步完善顶层设计,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融合发展,逐步消除阻碍创新的各种机制障碍和壁垒。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规划研究所副所长周游指出,要加强顶层设计与统筹规划,将制造业创新发展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不断强化对知识创新领域的公共投入,建设一批具有国际创新水平的平台化创新组织,形成平台化创新生态系统。同时需要聚力新技术发展,以新技术催生新产业,强化新兴产业优势。
科研攻关要发挥好新型举国体制作用,做好顶层制度设计,加强基础科学研究和企业基础应用研究,打通创新链与产业链,发挥出最大效益。做好公共技术服务体系建设,特别是要为中小企业创新提供好服务,同时进一步完善人才引进体制机制,利用好全球人才资源。
企业的创新活力需要进一步激发。一方面,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对创新型企业的研究开发、政府采购、风险投资、税收优惠、专利申报等给予更多政策支持,引导和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另一方面,推动产学研更深程度融合,鼓励以企业为主组建创新联合体,构建制造业协同创新网络,加大技术成果转化应用投资,加速成果转化,形成科技创新支撑产业升级的协同效应。
围绕企业创新进一步加大支持研发和创新的财政资金投入,完善和落实关于促进技术创新的各项税收优惠政策。切实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完善知识产权保护立法体系。同时打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鼓励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推动企业创新取得新成效。
请问专精特新是什么意思?
问题一:什么是专精特新 “专”,就是“专业化”,专注一个行业、专做几个产品、专门服务一类客户、专心开拓一些地区;“精”,就是“精细管理”精良的产品或服务品质、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精简高效的管理制度和流程;“特”,就是“独有或更好”,即抓住客户特点,形成自己的特色如产品特色、服务特色等;“新”,就是“创新”,要以新设计、新产品、新款式、新包装、新形象等,不断满足客户的新需求。 问题二:什么是专精特新企业 好像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中有扶持小企业的举措:坚持科学发展观,鼓励小企业加强技术创新提升产业能级,促进产业升级;鼓励小企业兴办新型产业,实施差异化发展;鼓励小企业生产“精、尖、特、2017.7.27工信部召开全国制造业双创主要内容及政策,主要是政策都有什么。
一是要持续完善制造业“双创”推进体系,构建上下齐动、区域联动的协同推进机制。 二是要探索大中小微企业融通发展新路径,将平台建设作为制造业“双创”的核心内容,通过示范引领、分类施策,形成大中小微企业融通发展的新格局。 三是要培育制造业“双创”新业态新模式,以试点示范和专项为抓手,推动企业研发设计、生产制造和组织管理模式创新。 四是要提升制造业“双创”技术支撑能力,构建安全可靠、功能完备的信息技术产业体系。 五是要打造制造业“双创”良好发展环境,营造融合、协同、共享的制造业“双创”生态环境,增强制造业“双创”实效。如何看待“从制造到智造”转型?
“从制造到智造”是一个在当今中国经济发展中经常被提及的话题,它代表着一种产业升级和转型的方法和战略。我总结出以下几个方面的观点:
“从制造到智造”是我国制造业的必然选择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制造大国,拥有完整的产业体系和庞大的市场需求,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比如产业结构不合理、创新能力不足、环境污染严重等。为了适应新时代的发展要求,提升我国制造业的质量和效益,实现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变,必须加快推进“从制造到智造”的转型升级。这是一种主动适应、主动变革、主动创新的选择,也是一种迎难而上、乘势而上、开拓进取的选择。
“从制造到智造”是我国制造业的核心路径
“从制造到智造”的本质,就是要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引领,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以数字化转型为核心路径,推动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的创新发展,实现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具体来说,就是要通过数字化设计、数字化生产、数字化管理、数字化服务等手段,实现产品质量提升、生产效率提升、资源利用提升、环境保护提升等目标,打造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自主标准的高端产品和服务,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从制造到智造”是我国制造业的长期任务
“从制造到智造”的转型升级,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而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它需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加强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加快培育壮大新动能,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政策支持和保障,加强开放合作和交流,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共同推进“从制造到智造”的良好局面。
当然,“从制造到智造”的转型升级还涉及很多方面的内容和问题,并没有简单或唯一的答案。如果你想了解更多关于“从制造到智造”的相关信息和观点,最好的办法还是多阅读一些权威和专业的报告和文章。